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考试应试辅导  政治卷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考试应试辅导  政治卷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考试应试辅导 政治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正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365127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考试应试辅导 政治卷》目录

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一)哲学基本问题 1

目录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 1

第一节 哲学 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

二、物质与意识 3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4

(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5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

三、唯物辩证法 5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6

(四)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7

(一)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

四、认识和实践 8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9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9

(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0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1

(五)真理与价值 11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

(四)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一般特点 13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3

(一)社会基本矛盾 14

六、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1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5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6

(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7

(六)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18

(五)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18

(一)阶级的起源和本质 19

七、阶级 国家 革命 19

(三)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20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21

八、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1

(四)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2

(一)社会进步及其基本特点 23

九、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23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

(三)人的本质 24

(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4

(五)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5

(四)人的价值 25

(一)生产力 26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26

(六)人的全面发展 26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 26

(二)生产关系 27

(四)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8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8

(一)商品 30

二、商品与货币 30

(二)货币 32

(三)价值规律 34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35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35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36

(二)资本的本质 36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39

四、资本积累 39

(四)资本主义工资 39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1

(一)资本的循环 42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42

(二)资本的周转 43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44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45

六、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45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7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48

(四)资本主义地租 49

(五)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50

(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51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1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51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 52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3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53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5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54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54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55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55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55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56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 57

(四)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57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58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58

(一)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61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61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61

(二)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62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64

(四)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65

关键词表 66

(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6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它不是“科学的科学” 68

重点提示 68

(六)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69

(五)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69

(三)偶然性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科学的大敌 69

(四)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未必是真理 69

(九)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70

(八)人有主观意志,但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70

(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征 70

(十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1

(十)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1

(十三)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72

(十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72

(十六)“一国胜利论”和“同时胜利论”都是正确的 73

(十五)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73

(十四)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73

(十七)要明确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任务、特点和原则 74

(十九)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75

(十八)正确区分资本主义局部调整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75

(一)毛泽东思想 76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76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76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76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 77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物质条件 78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78

(三)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78

(一)毛泽东思想的开始萌芽 79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79

(六)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79

(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79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80

(三)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80

(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80

(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加深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作用的认识 81

(一)遵义会议为全党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81

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81

(三)延安整风运动为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了充分准备 82

(一)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83

四、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83

(四)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83

(五)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84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84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 84

(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8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85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85

(六)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85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85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87

(三)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88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 90

(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91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91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92

(三)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的矛盾 93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94

(五)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95

(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理论 96

(一)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 96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96

(二)关于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97

(一)关于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97

(三)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思想 97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97

(二)文化工作 98

(一)思想政治工作 98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98

(二)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99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99

六、关于党的建设 99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涵义 100

一、实事求是 100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00

(一)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01

二、群众路线 101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01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基本立足点 102

三、独立自主 102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102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03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03

(二)坚持独立自主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103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104

三、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 104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 104

关键词表 105

(二)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精神武器 105

(二)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106

(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历史意义 106

重点提示 106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07

(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107

(五)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08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09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09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109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10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10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 111

一、党的思想路线 11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12

二、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13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11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115

一、社会主义本质 1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 115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16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116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17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17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118

(二)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8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实践意义 119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 119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119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12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2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12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2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 12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23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124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4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革 125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 125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26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6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7

(二)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反对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 128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128

四、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28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129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130

(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30

五、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30

(三)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31

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3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33

第六节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133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134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政策 134

(一)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135

三、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135

(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是全面性政策 135

(二)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上 136

第七节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137

(三)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37

(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38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138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38

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139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139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0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40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41

第八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141

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42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143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144

第九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44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145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146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4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47

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47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依法治国 148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148

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4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49

第十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9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50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1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151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52

四、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53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53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55

第十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155

二、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 156

第十三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157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58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59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160

三、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60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161

关键词表 162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63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 163

重点提示 163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 164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164

(七)邓小平关于实现战略目标、步骤、重点的战略措施 165

(六)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165

(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165

(十)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目标  166

(九)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166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社会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166

(十二)“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67

(十一)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67

(十三)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68

一、五四运动 16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69

第四章 中共党史 16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70

(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71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71

(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72

四、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172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  172

(二)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  173

(二)北伐战争 174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7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74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74

二、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 175

(二)“八七”会议的召开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 176

(一)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与危害 176

三、“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 176

五、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177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177

六、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178

八、延安整风 179

七、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79

(一)中共七大的召开 180

九、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180

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81

(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81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82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 183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183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83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84

(二)党的主要任务 184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5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5

三、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185

(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新方针 186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8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86

(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87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其路线 187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8

(一)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88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188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189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89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190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191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1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2

三、党的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3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 194

四、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4

六、党的十四大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5

关键词表 196

七、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96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197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7

重点提示 197

(五)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98

(四)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198

(三)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198

(七)党在1956年—1965年10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 199

(六)党在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9

(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0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201

第五章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201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202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202

三、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203

四、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204

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205

第二节 党的纲领 205

二、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206

三、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207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08

第三节 党的性质 208

二、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209

三、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10

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1

第四节 党的宗旨 211

二、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212

第五节 党的领导 213

三、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13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14

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15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6

三、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216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217

第六节 党的思想建设 217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219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220

一、坚持共产党员标准 221

第七节 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 221

二、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22

一、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223

第八节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223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223

二、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224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 225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226

第九节 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226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227

三、发扬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 228

四、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229

一、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230

第十节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230

三、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231

二、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 231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232

第十一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 233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 234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性 234

三、解决党内矛盾的方针和原则 235

一、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 236

第十二节 维护党的团结 236

二、党的团结的基础 237

三、坚持党的团结,同危害党的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238

一、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 239

第十三节 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239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丰富内涵 240

第十四节 “三个代表”的思想 240

二、提出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原则的意义 240

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意义 242

关键词表 243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43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 244

(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关系 244

重点提示 244

(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 244

(五)为什么新时期克服腐败现象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245

(四)党风、党性与世界观的关系 24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46

第六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4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47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247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48

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248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248

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49

(二)在认识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的重大突破 249

(四)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250

(三)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50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50

(二)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250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51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51

三、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251

(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252

五、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252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252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52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3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53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53

(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在其他方面的重点 253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54

(二)健全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则与基本内容   255

(一)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 255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255

一、健全民主制度 255

二、加强法制建设 256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56

(二)加强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257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巨大历史作用和意义  257

三、推进机构改革 257

(一)进行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57

(二)进行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258

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258

(一)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依据  258

(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总要求和监督的重点  258

五、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59

第四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259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 260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  260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261

(一)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理想  261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261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61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62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的主要任务  262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与任务  262

(一)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62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62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63

(一)有利于综合国力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63

(二)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263

(三)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264

第五节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264

(二)有利于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进一步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264

(二)促进了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65

(一)“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使中国在完全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65

(三)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265

一、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 265

(一)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分裂没有出路 266

(二)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266

二、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66

一、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67

第六节 对外政策 267

(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267

(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267

(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268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我国同各国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268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69

(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和坚定力量  269

(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  269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  269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69

(一)世界多样性和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270

四、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270

(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270

(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270

(一)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71

六、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271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271

五、坚持睦邻友好 271

(三)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72

关键词表 272

(二)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273

(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273

(三)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强调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73

重点提示 273

(五)健全民主制度在于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274

(六)加强法制建设在于理解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74

(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坚持的原则  274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根本任务  275

(八)准确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75

第一节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276

一、战后世界政治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出现多极化趋势 276

第七章 时事政治 276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新发展 277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77

四、欧盟的建立与发展,使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受到制约 278

五、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及其意义 279

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及其在20世纪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279

七、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280

八、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基本问题 281

九、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282

十、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 282

十一、经济发展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283

十二、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283

十三、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284

十四、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285

十五、新形势下联合国的作用与改革 285

第二节 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86

一、关于开展“三讲”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意义 286

二、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2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的内容和意义 288

四、北约侵略南联盟 289

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 290

六、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291

七、江泽民论述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292

八、江泽民提出了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292

九、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伟大意义 293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294

十一、西部大开发 295

十二、中国对于解决人权问题的正确主张 296

十三、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及各国的态度 296

十五、李鹏在千年议长大会上的讲话主要内容 297

十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及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 297

十四、中国主张新的安全观 297

十七、新世纪的伟大进军号角 299

关键词音序索引 300

一、哲学 305

考核测试题 305

考核测试 305

参考答案 309

二、政治经济学 318

考核测试题 318

参考答案 322

三、科学社会主义 329

考核测试题 329

参考答案 333

四、毛泽东思想 335

考核测试题 335

参考答案 339

五、邓小平理论 343

考核测试题 343

参考答案 346

六、中共党史 351

考核测试题 351

参考答案 354

七、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362

考核测试题 362

参考答案 365

八、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372

考核测试题 372

参考答案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