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虚证全书
中医虚证全书

中医虚证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维君,魏桂芝编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9012331
  • 页数:914 页
图书介绍:内容提要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共 二十九章。上编为虚证理论,溯 秦汉虚证学说,以探其源,旁及 隋唐宋代、金元明清不同时期对 虚证学说的研究和经验,以竞其 流。使读者对虚证学说在理论上 有 个概括的认识,这对继承虚 证学说精华,借鉴前贤经验,提 高论治水平有所裨益。并对虚证 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其治法 作了简要介绍。中编为虚证证 治,以五脏为主体,按系统归 类,重点讨论外感、内科、血证 及外、妇、儿、眼、耳鼻咽喉、口 齿各科的辨证论治。对每一种病 证(型),从病因病机、临床表 现、治则方药等内容进行讨论, 内容丰富翔实,使学者既有规律 可循, 方药可依,又能知常达 变、触类旁通。下编介绍虚证预 防保健,以及延年益寿方面相关 知识。 本书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普及与提高融一体的中医 虚证专著。其特点说理性强,层 次清楚,深入浅出,具有相当实 用价...
《中医虚证全书》目录

上编 虚证理论 2

第一章 虚证的概念 2

目录 2

一、秦汉时代虚证学说的形成 5

第二章 虚证学说的历史沿革 5

二、隋唐宋代虚证学说的发展 9

三、金元时期虚证学说的完善 11

四、明清时代虚证学说的完臻 16

一、六淫 25

第一节 外来性致病因素 25

第三章 虚证的病因 25

二、外伤 29

一、情志因素 30

第二节 内伤性致病因素 30

二、饮食所伤 33

三、房室不节 35

四、劳逸因素 36

五、痰饮、水气 37

七、遗传因素 38

六、瘀血 38

一、误汗 39

第三节 其它致病因素 39

四、误利 40

三、误清 40

二、误下 40

五、误补 41

一、发病条件 43

第四章 虚证发病特点 43

二、体质与发病 44

四、居息环境 45

三、情志与发病 45

一、精气被夺 46

第一节 虚证基本病机 46

第五章 虚证病机要则 46

二、阴阳失调 47

三、气血失调 51

四、津液失调 54

五、气火失调 55

二、寒从里生 56

一、虚风内动 56

第二节 “内邪”伤正病机 56

三、内湿伤阳 57

五、虚火内生 58

四、津伤化燥 58

二、经络气血虚衰 59

一、经络经气亏虚 59

第三节 经络虚证病机 59

一、心虚病机 60

第四节 五脏虚证病机 60

二、肝虚病机 62

三、脾虚病机 64

四、肺虚病机 66

五、肾虚病机 67

二、胃虚病机 72

一、胆虚病机 72

第五节 六腑虚证病机 72

三、小肠虚病机 73

五、膀胱虚病机 74

四、大肠虚病机 74

六、三焦虚病机 75

二、髓虚病机 76

一、脑虚病机 76

第六节 奇恒之腑虚证病机 76

五、胞宫虚病机 77

四、脉虚病机 77

三、骨虚病机 77

第七节 脏腑虚证相关病机 79

一、心虚与脏腑相关病机 80

二、肝虚与脏腑相关病机 81

四、肺虚与脏腑相关病机 82

三、脾虚与脏腑相关病机 82

五、肾虚与脏腑相关病机 83

一、整体论治,平调阴阳 86

第六章 虚证的治疗原则 86

二、治病之道,必求其本 87

三、明辨标本,权衡缓急 88

五、阴阳并补,兼顾气血 89

四、补阳养阴,不可倒置 89

六、分补五脏,虚补其母 90

七、温病保津,杂病养阴 91

九、虚证用补,注意禁忌 96

八、并补运用,注意峻缓 96

第七章 虚证常用治法 99

二、益气除热法 100

一、益气解表法 100

第一节 补气类 100

五、补气敛肺法 101

四、补气生津法 101

三、补益肺气法 101

七、补气升提法 102

六、补益脾气法 102

九、补气生血法 103

八、补气摄血法 103

十一、补脾益窍法 104

十、益气活血法 104

十三、补脾益寿法 105

十二、健脾托毒法 105

十五、补益脾肺法 107

十四、补益脾胃法 107

十八、补益心肺法 108

十七、益气镇惊法 108

十六、补益心气法 108

二十、补胆镇惊法 109

十九、补益肝气法 109

二十三、补益气血法 110

二十二、补肾纳气法 110

二十一、补益肾气法 110

一、养血解表法 111

第二节 养血类 111

四、补养心血法 112

三、养血润肠法 112

二、养血除热法 112

七、养血止痛法 113

六、补血养肝法 113

五、养血敛汗法 113

十、养血通络法 114

九、养血熄风法 114

八、养血定眩法 114

十二、养血开窍法 115

十一、养血缓中法 115

十四、养血通经法 116

十三、养血调经法 116

十八、养血止痉法 117

十七、养血和营法 117

十五、养血调气法 117

十六、养血安胎法 117

二十、养血种子法 118

十九、养血通乳法 118

二、滋阴退热法 119

一、滋阴解表法 119

第三节 阴虚类 119

三、滋阴降火法 120

六、养阴利湿法 121

五、养阴通络法 121

四、滋阴凉血法 121

八、滋阴润肠法 122

七、滋阴润燥法 122

十一、滋阴潜阳法 123

十、养阴疏肝法 123

九、养阴柔肝法 123

十三、滋阴润肺法 124

十二、滋阴熄风法 124

十六、滋养心阴法 125

十五、滋养脾阴法 125

十四、滋养胃阴法 125

十八、滋养肾阴法 126

十七、滋养肝阴法 126

二十一、滋养肝肾法 127

二十、滋养肺肾法 127

十九、清养肺胃法 127

二十二、交通心肾法 128

三、温肺和胃法 129

二、温肺降逆法 129

第四节 温阳类 129

一、助阳解表法 129

五、温中祛寒法 130

四、温肺益脾法 130

七、温中举陷法 131

六、温中补虚法 131

十、温阳化痰法 132

九、温阳化饮法 132

八、温阳摄血法 132

十二、升阳除湿法 133

十一、温阳实脾法 133

十四、温通开秘法 134

十三、温阳固涩法 134

十七、温补肝阳法 135

十六、温胃降逆法 135

十五、温胃散寒法 135

十九、温通心阳法 136

十八、温肝和胃法 136

二十一、温补心脾法 137

二十、回阳救逆法 137

二十二、温补肾阳法 138

二十四、补火生土法 139

二十三、温阳利水法 139

二十五、温阳化瘀法 140

第一节 虚证感冒 142

第八章 外感病虚证证治 142

中编 虚证证治 142

第二节 风温 147

第三节 春温 152

第四节 暑温 154

第五节 湿温 158

第六节 中暑 161

第七节 秋燥 164

第八节 痢疾 168

第九节 虚性霍乱 174

第十节 虚疟 175

第十一节 麻后伤阴 176

第十二节 阴虚白喉 178

第十三节 ?痧伤阴 179

第十四节 百日咳 182

第十五节 小儿夏季热 183

第九章 心系虚证证治 186

第一节 心气虚证 187

第二节 心血虚证 188

第四节 心阳虚证 189

第三节 心阴虚证 189

第五节 心悸 191

第六节 心痛 197

第七节 胸痹 202

第八节 心痹 205

第九节 心水 208

第十节 不寐 210

第十一节 多寐 216

第十二节 善忘 218

第十三节 癫证 222

第十四节 狂证 225

第十五节 痫证 228

第十六节 痴呆 231

第十七节 百合病 233

第十八节 奔豚气 235

第十九节 晕厥 236

第二十节 自汗 240

第二十一节 盗汗 242

第二十二节 绝汗 244

第二十三节 亡阴 245

第二十四节 亡阳 247

第二十五节 小肠虚寒证 249

第二十六节 心肺气虚证 250

第二十七节 心肺阳虚证 251

第二十八节 心脾两虚证 252

第二十九节 心肝血虚证 253

第三十节 心肾阳虚证 254

第三十一节 心肾不交证 255

第十章 肝系虚证证治 257

第一节 肝气虚证 258

第二节 肝血虚证 259

第三节 肝阴虚证 260

第四节 肝阳虚证 261

第五节 痉病 264

第六节 虚痹 266

第七节 虚痿 270

第八节 头痛 275

第九节 胁痛 279

第十节 眩晕 282

第十一节 中风 286

第十二节 颤证 292

第十三节 瘈疭 295

第十四节 郁证 296

第十五节 阴黄 299

第十六节 臌胀 303

第十七节 虚寒疝气 309

第十八节 胆气虚证 310

第十九节 肝胆虚热证 310

第二十节 肝脾阳虚证 311

第二十一节 肝肾阴虚证 312

第二十二节 肝肾阳虚证 313

第十一章 脾系虚证证治 315

第一节 脾气虚证 316

第二节 气虚下陷证 317

第三节 脾虚血亏证 318

第四节 脾阴虚证 319

第五节 阴虚下陷证 323

第六节 脾阳虚证 324

第七节 脾不统血证 326

第八节 呕吐 328

第九节 反胃 331

第十节 呃逆 333

第十一节 吐酸 336

第十二节 嘈杂 337

第十三节 痞满 339

第十四节 胃痛 341

第十五节 湿阻 343

第十六节 胃缓 345

第十七节 噎膈 347

第十八节 腹痛 350

第十九节 泄泻 352

第二十节 内伤发热 357

第二十一节 麻木 361

第二十二节 痰饮 363

第二十三节 虚秘 366

第二十四节 脱肛 371

第二十五节 狐惑病 372

第二十六节 胃气虚证 374

第二十七节 胃阴虚证 375

第二十八节 胃阳虚证 377

第二十九节 脾胃气虚证 378

第三十节 脾肺气虚证 379

第三十一节 脾胃阴虚证 380

第三十二节 脾肺阴虚证 381

第三十三节 脾肺阳虚证 382

第三十四节 脾胃阳虚证 384

第三十五节 脾肾阳虚证 385

第十二章 肺系虚证证治 387

第一节 肺气虚证 388

第二节 肺血虚证 389

第三节 肺阴虚证 390

第四节 肺阳虚证 391

第五节 肺气衰绝证 393

第六节 内伤咳嗽 395

第七节 哮病 399

第八节 喘证 404

第九节 肺痨 410

第十节 肺痿 414

第十一节 肺胀 417

第十二节 大肠虚寒证 420

第十三节 肺胃阴虚证 422

第十四节 肺肾阴虚证 423

第十五节 肺胃阳虚证 424

第十六节 肺肾阳虚证 425

第十三章 肾系虚证证治 426

第一节 肾气虚证 427

第二节 肾气不固证 428

第三节 肾不纳气证 429

第四节 精血虚证 430

第五节 肾精虚证 431

第六节 肾阴虚证 432

第七节 肾阳虚证 433

第八节 腰痛 435

第九节 消渴 439

第十节 水肿 447

第十一节 淋证 455

第十二节 癃闭 464

第十三节 关格 469

第十四节 小便不禁 472

第十五节 尿浊 475

第十六节 阳痿 478

第十七节 遗精 482

第十八节 早泄 486

第十九节 血精 487

第二十节 强中病 488

第二十一节 男子不育症 490

第二十二节 膀胱虚寒证 491

第十四章 血证虚证证治 493

第一节 咳血 493

第二节 吐血 496

第三节 尿血 501

第四节 便血 504

第五节 鼻衄 507

第六节 阴虚耳衄 510

第七节 瘀血证 510

第十五章 外科虚证证治 515

第一节 白屑风 517

第二节 脱发 518

第三节 缠腰火丹 521

第五节 风疹 522

第四节 皮肤瘙痒 522

第六节 皮肤皲裂 524

第七节 紫斑 525

第八节 白癍 529

第九节 黄褐斑 531

第十节 黑斑 532

第十一节 蟾皮病 533

第十二节 白疕 534

第十三节 皮肤疣 537

第十五节 慢性湿疹 539

第十四节 天疱疮 539

第十六节 药疹 541

第十七节 粉刺 543

第十八节 疥疮 544

第二十节 红斑性狼疮 545

第十九节 摄领疮 545

第二十一节 皮痹(硬皮病) 550

第二十二节 蛄蝼疖 552

第二十三节 阴虚疖病 553

第二十四节 有头疽 554

第二十五节 附骨疽 556

第二十六节 疔疮走黄 557

第二十七节 内陷 558

第二十八节 流注 560

第二十九节 流痰 561

第三十节 瘰疬 564

第三十一节 虚性乳痈 566

第三十二节 乳癖 567

第三十三节 乳疬 568

第三十四节 乳痨 570

第三十五节 乳漏 571

第三十七节 气瘿 573

第三十六节 乳衄 573

第三十八节 阴虚肛裂 575

第三十九节 气虚内痔 576

第四十节 肛漏 577

第四十二节 水疝 579

第四十一节 阴虚囊痈 579

第四十三节 阴虚玉茎疽 581

第四十五节 阴痒 582

第四十四节 阴疮 582

第四十六节 女阴白斑 583

第四十七节 烧伤 585

第四十八节 冻疮 588

第四十九节 臁疮 590

第五十节 褥疮 592

第五十一节 脱疽 593

第十六章 女科虚证证治 595

第一节 月经先期 596

第二节 月经后期 599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602

第四节 月经过多 604

第五节 月经过少 606

第六节 痛经 609

第七节 闭经 614

第八节 崩漏 619

第九节 经行头痛 625

第十一节 经行呕吐 628

第十节 经行身痛 628

第十二节 经行浮肿 629

第十三节 经前乳胀 631

第十四节 经行不寐 632

第十五节 经行发热 634

第十六节 倒经 636

第十七节 经行口疮 637

第十八节 经行音哑 639

第十九节 经行泄泻 642

第二十节 经行便血 643

第二十一节 经行眩晕 645

第二十二节 经行抽搐 647

第二十三节 经行腰痛 650

第二十四节 断经前后诸证 652

第二十五节 断经复行 655

第二十六节 白带 657

第二十七节 黄带 660

第二十八节 赤带 661

第二十九节 赤白带 663

第三十节五 色带 665

第三十一节 白崩 667

第三十二节 恶阻 668

第三十四节 阴虚子瘖 671

第三十三节 阴虚子烦 671

第三十五节 子嗽 672

第三十六节 子肿 673

第三十七节 子眩 675

第三十八节 子痫 676

第三十九节 胞阻 679

第四十节 转胞 681

第四十一节 子淋 682

第四十二节 妊娠尿血 684

第四十三节 胎水 685

第四十四节 胎漏 687

第四十五节 胎动不安 690

第四十六节 胎位不正 691

第四十七节 滑胎 692

第四十八节 息胎 695

第四十九节 恶露不下 696

第五十节 恶露不绝 697

第五十一节 产后血崩 699

第五十二节 产后血晕 700

第五十三节 产后发痉 702

第五十四节 产后腹痛 703

第五十五节 产后腰痛 704

第五十六节 产后浮肿 706

第五十七节 产后自汗 707

第五十九节 产后大便难 708

第五十八节 产后盗汗 708

第六十节 产后小便不通 710

第六十一节 产后小便频数 711

第六十二节 产后小便失禁 713

第六十三节 缺乳 715

第六十四节 漏乳 716

第六十五节 不孕症 717

第六十六节 阴虚脏燥 720

第六十七节 交接出血 721

第六十八节 阴挺 723

第六十九节 阴虚阴痛 725

第七十节 阴吹 726

第十七章 儿科虚证证治 729

第一节 不乳 730

第二节 锁肛 731

第四节 胎黄 732

第三节 小儿小便不通 732

第五节 阴虚雪口 733

第六节 滞颐 734

第七节 小儿咳嗽 735

第八节 小儿肺炎 737

第九节 小儿呕吐 741

第十节 寒泄 744

第十一节 虚寒腹痛 746

第十三节 疳证 747

第十二节 积滞 747

第十四节 慢惊风 751

第十五节 夜啼 755

第十六节 遗尿 757

第十七节 五迟 759

第十八节 五软 760

第十九节 小儿脱肛 761

第十八章 眼科虚证证治 763

第一节 血虚目痒 764

第二节 目瞤 765

第三节 睑废 766

第四节 流泪证 768

第五节 目睛干涩 770

第六节 阴虚目赤 772

第七节 胬肉攀睛 772

第八节 金疳证 773

第九节 白睛溢血 775

第十节 角膜溃疡 777

第十一节 聚星障 778

第十二节 疳积上目 779

第十三节 圆翳内障 781

第十四节 瞳神缩小、瞳神干缺 784

第十五节 慢性绿风内障 785

第十六节 血灌瞳神 788

第十七节 云雾移睛 789

第十八节 视惑证 791

第十九节 青盲 792

第二十节 暴盲 795

第二十一节 夜盲 796

第二十二节 色盲 799

第二十三节 近视 800

第二十四节 远视 801

第二十五节 眼疲劳证 803

第十九章 耳鼻喉科虚证证治 805

第一节 旋耳疮 807

第二节 慢性脓耳 808

第三节 耳鸣、耳聋 810

第四节 阴虚鼻疳 814

第五节 气虚鼻窒 815

第六节 鼻燥 816

第七节 鼻鼽 817

第八节 鼻渊 819

第九节 喉痹 822

第十节 慢性乳蛾 828

第十一节 阴虚喉癣 831

第十二节 慢喉音 834

第二十章 口齿科虚证证治 838

第一节 口疮 840

第二节 口甜证 843

第三节 口咸证 844

第四节 口淡证 845

第五节 口糜 846

第六节 唇风 847

第七节 虚火牙痛 848

第八节 龋齿 849

第九节 牙宣 850

第十节 骨槽风 852

第十一节 舌痒证 854

第十二节 舌裂证 854

第十三节 舌纵证 855

第十四节 弄舌证 856

第十五节 舌颤证 857

第二十一章 协调阴阳 860

第一节 顺应四时,护养阴阳 860

下编 虚证保健 860

第二节 助阳养阴,调整阴阳 861

第三节 怡情养性,和养阴阳 862

第四节 饮食调节,益阴扶阳 863

第二十二章 保护肾精 864

第一节 节制房事 864

第二节 收神息火 865

第三节 提倡晚婚 865

第四节 婚后节欲 866

第五节 早觉速惩 867

第六节 老年断欲 867

第二十三章 顺应自然 868

第一节 春令养生要则 868

第二节 夏令养生要则 869

第三节 秋令养生要则 870

第四节 冬令养生要则 870

第二十四章 精神调摄 872

第一节 恬淡虚无,养心凝神………………………………(872) 第二节 节制七情,安心养神 873

第三节 心情舒畅,积精全神 875

第四节 礼善忍让,修身养神 875

第二十五章 饮食调理 878

第一节 合理调配 878

第二节 烹调有方 879

第三节 饮食有节 880

第四节 食宜清淡 880

第五节 饮料养生 881

第六节 忌食秽物 882

第七节 食后保养 882

第二十六章 补益饮料与药粥 883

第一节 补益饮料 883

第二节 补虚药粥 884

第二十七章 健脑养生 888

第二十八章 养生歌诀 894

一、《坚瓠剂集·卷一》十寿歌 894

二、古代三叟长寿诀 895

三、药王《四少歌》 896

四、真人《卫生歌》 896

五、苏东坡《四味药歌诀》 897

六、王阳明《修身歌》 897

七、石天基《却病歌》 898

八、陈继儒《戒色》词 899

九、时珍《服乳歌》 900

十、素食养生《西江月》 901

第二十九章 健身方药 903

一、常用养生保健药物 903

二、健身方药 90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