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汽车安全工程
汽车安全工程

汽车安全工程PDF电子书下载

交通运输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如海,刘志强,陈晓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572988
  • 页数:5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汽车安全带、坐椅、方向盘等系统对乘员的保护、车体结构对乘员和行人的保护。
《汽车安全工程》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汽车安全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

一、安全问题的历史 1

二、安全问题的现状 5

第二节 汽车交通事故的定义、特性与一般规律 8

一、交通事故的定义 8

二、交通事故的分类 10

三、交通事故的一般特性 12

第三节 影响汽车安全性的因素与措施 13

第四节 我国汽车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18

一、产品质量管理的变革 18

二、我国汽车标准体系现状 18

三、我国汽车安全技术现状 18

四、汽车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和提高汽车安全性的措施 22

第二章 人的特性与汽车安全 28

第一节 交通心理学 28

一、交通心理学概况 28

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29

三、国外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0

第二节 驾驶员的视认性与汽车安全 32

一、人眼的功能及后视镜设计中的视觉因素考虑 32

二、直接视野 37

三、间接视野 50

四、恶劣天气的视野保持 59

五、发生故障时的视野保持 64

六、夜间视认性及灯光视认性 64

第三节 驾驶员操纵特性与汽车安全 74

一、驾驶员的操纵性 76

二、仪表类的视认方便性 79

三、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操作 81

第四节 驾驶员行为特性与汽车安全 82

一、反应特性 82

二、驾驶员的行为特性 84

三、性格特征及心理特性 85

四、驾驶适应性 87

五、注意力 89

第五节 驾驶员酒后开车特性与汽车安全 91

一、酒后开车与交通事故 91

二、饮酒量与体内酒精浓度 93

三、血液中酒精浓度与人的驾驶能力 93

第六节 驾驶员驾驶疲劳特性与汽车安全 94

一、什么叫驾驶疲劳 94

二、疲劳的种类 95

三、驾驶疲劳的症状 97

四、驾驶疲劳与交通事故 98

五、驾驶疲劳与道路交通条件 98

六、疲劳与心跳 99

七、驾驶疲劳对策 99

八、驾驶疲劳的测量方法 101

第七节 事故心理 102

一、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102

二、观察错误 103

三、判断错误 103

四、操作错误 103

第八节 行人等道路利用者的特性 104

一、行人特性 104

二、乘车者的交通心理 105

三、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 105

四、畜力车驭手的交通心理 106

第三章 汽车碰撞特性 108

第一节 汽车碰撞的基本知识 108

一、汽车碰撞类型 108

二、汽车碰撞过程的构成 110

三、汽车碰撞的基本假设 111

四、汽车碰撞的性质 113

五、加速度在汽车碰撞中的危害 115

第二节 汽车的一维碰撞 115

一、汽车对固定墙壁的正面碰撞 115

二、汽车对汽车的一维碰撞 121

三、追尾相撞 124

第三节 汽车的二维碰撞 129

一、汽车与固定壁斜角的碰撞 129

二、汽车与汽车前碰撞偏置碰撞车身变形经验公式 130

三、二维碰撞动量分析 131

四、矢量分析法 141

五、二维碰撞后汽车的运动 143

第四节 汽车与其他车辆的碰撞 151

一、轿车与大型车的碰撞 151

二、轿车与摩托车、自行车的碰撞 151

第五节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 165

一、碰撞速度的推算 166

二、汽车与行人的碰撞速度实验结果 168

三、根据行人伤害判断的汽车碰撞速度 173

第六节 汽车的单独事故 174

一、不规则旋转 175

二、与柱碰撞 176

三、滚落路外 177

第四章 汽车安全带 179

第一节 安全带结构 180

一、主动式安全带的种类 180

二、安全带的主要零件及要求 182

三、安全带总成的性能要求 198

第二节 新型安全带 199

一、强力限制器 199

二、装有织带夹紧装置的安全带 200

三、预加载荷(预张紧器)装置 204

四、腰带部分折叠式安全带 213

五、能量吸收式织带(EA织带) 215

六、张紧力降低型紧急锁止卷收器 215

七、织带导向臂 215

八、空气安全带 216

九、座位安全带报警系统 216

第三节 被动式安全带 217

第四节 安全带的设计分析 220

一、安全带当量刚度对人体响应的影响 220

二、安全带动态拉出量对人体响应的影响 222

三、安全带腰带与肩带刚度的匹配 223

第五节 安全带的使用效果 224

一、对前排乘员的保护效果 224

二、对后排乘员的保护效果 228

第六节 安全带的试验 229

一、安全带固定点试验 229

二、织带性能试验 232

三、带扣锁性能试验 235

四、调节件的调节力试验 235

五、卷收器性能试验 235

六、卷收器耐久性试验 238

七、安全带总成性能试验 242

第五章 安全气囊 247

第一节 安全气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48

第二节 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 252

一、预知撞车传感器 252

二、检测冲击碰撞传感器 255

第三节 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264

一、气体发生器的类型 264

二、气体发生剂 267

三、中心点火管 280

第四节 安全气囊气袋 283

一、气袋的分类 285

二、汽车用气袋织物的主要性能与指标 286

三、气袋用材料及其性能 289

四、气袋用纤维的规格 290

五、气袋织物密封涂层 293

六、气袋织物的透气性 295

七、气袋的缝制 301

八、非涂层气袋织物的后整理方法 303

九、气袋试验 304

第五节 安全气囊中央控制器 306

第六节 侧碰撞安全气囊 311

第七节 安全气囊设计分析 314

一、撞车时乘员运动特性 314

二、汽车全碰撞行程 316

三、气囊展开时间的选择 318

四、对乘员的不同攻击率与汽车内部行程的关系 318

第八节 安全气囊使用效果分析 319

第九节 汽车座椅乘员识别系统 322

一、传感器系统 322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323

三、气囊安全释放控制系统 325

第十节 安全气囊试验 326

第六章 乘员舱内部保护乘员的其余措施 330

第一节 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330

一、能量吸收式转向柱的结构原理与设计 333

二、自对正方向盘 340

第二节 乘员约束系统——座椅、头枕与膝杠 341

一、座椅 341

二、头枕 348

三、膝杠 351

第三节 乘员舱内部结构 351

一、轿车内饰件的分类 351

二、轿车内饰件的特点 352

三、汽车内饰缓冲吸能特性 353

第七章 乘员舱以外保护乘员的措施 357

第一节 吸能式保险杠 360

一、吸能式保险杠基本结构 361

二、吸能式保险杠设计 365

第二节 车架及承载式车身结构 369

一、车架及承载式车身结构 369

二、车架吸能设计 370

第三节 车门 378

一、车门的类型 378

二、车门安全性能要求 381

三、车门上的安全性结构 381

四、增强纤维复合材料车门 384

第四节 强化A、B、C柱、门槛、车顶纵梁及防护格栅和前围 386

一、强化A、B、C柱、门槛、车顶纵梁 386

二、防护格栅和前围 389

第五节 其他车身结构件 390

一、翻车保护杆 390

二、保险架 390

第六节 典型车身结构件能量吸收特性 391

一、扩孔管变形 391

二、翻转管变形 391

三、点焊连接薄壁梁碰撞性能 392

四、复合材料管的缓冲吸能研究 394

五、泡沫铝动态力学性能 398

六、圆柱形波纹管吸能特性 405

七、方形截面波纹管吸能特性 412

第八章 对行人及其他车辆的保护措施 413

第一节 车辆前端对行人的保护作用 413

一、行人与车辆碰撞的位置分布 415

二、行人碰撞试验法规 416

三、行人腿与膝关节保护 420

四、行人头部保护 424

五、行人碰撞保护研究动态 427

第二节 车辆外部凸出物 428

第三节 汽车外部防护装置 429

一、汽车外部防护装置的分类 429

二、汽车前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设计要求 430

三、侧下部防护装置的设计要求 434

第四节 汽车与行人碰撞模拟 435

第九章 汽车碰撞试验 438

第一节 整车碰撞试验 439

一、碰撞试验类型 440

二、实车碰撞试验程序 453

三、实车碰撞用主要试验设备 454

第二节 部件碰撞试验 471

一、车顶及侧门强度试验 471

二、门锁及门铰链试验 473

三、座椅及头枕试验 475

四、燃油箱试验 481

五、转向柱试验 482

六、内部凸出物试验 482

七、保险杠性能试验(FMVSS215) 485

八、货车驾驶室的碰撞试验 486

九、行人碰撞保护试验 487

第三节 零部件模拟碰撞试验方法与设备 488

一、HYGE试验装置 489

二、CATARC、UTAC和TNO模拟碰撞试验装置 492

三、德国TUV零部件模拟碰撞试验装置 493

四、美国MTS模拟碰撞试验设备 493

五、VIA碰撞试验装置 496

六、模拟碰撞试验装置滑车驱动方式 497

七、模拟碰撞试验设备的吸能装置 498

八、滑车与拖车间的联结及脱钩机构 500

第四节 汽车碰撞模拟 502

一、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的基本理论 504

二、汽车碰撞模拟研究内容 519

三、汽车碰撞模拟研究方法 523

第五节 碰撞试验中乘员的替代物 533

一、假人 533

二、动物 538

三、死尸 540

四、志愿者 541

第六节 伤害标准 541

一、伤害标准的发展 541

二、头部伤害标准 544

三、胸部伤害标准 545

四、大腿伤害标准 546

五、侧面碰撞伤害指标 547

六、面部的耐冲击性 548

七、颈部的耐冲击性 549

八、综合的伤害标准 550

第十章 汽车碰撞后的对策 552

第一节 燃料系、点火系和电气系统的防止火灾要求及布置 552

一、燃料系的火灾预防 552

二、排气系的火灾预防 553

三、电气系统的火灾预防 554

第二节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557

一、内饰材料的定义 557

二、内饰材料的分类 557

三、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 557

四、阻燃纤维 562

五、非织造布阻燃汽车衬垫毡 563

六、胶黏剂的阻燃 565

七、阻燃聚丙烯 568

第三节 燃油箱的布置及防止燃料泄漏的要求 571

一、燃油箱的布置 571

二、碰撞后防止燃料泄漏的要求 572

第四节 汽车事故后乘员的紧急撤离 572

参考文献 5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