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道统文化新编
道统文化新编

道统文化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德贵,侯拱辰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0721893
  • 页数:101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鲁滨逊下一篇:中国通史
《道统文化新编》目录

道统新解——导言 1

第一章 道统原始 1

目录 1

第一节 东方和世界背景中的中国文化 2

第二节 有关文化的定义和几种主要观点 6

一、文化进化论 7

二、文化决定论 8

三、文化相对论 8

一、人论 10

第三节 东方文化中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0

二、神论 16

三、自然论 21

第四节 东方文化的特点 25

一、怀旧情感浓重 26

二、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 26

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 27

四、重感悟而轻理性 28

一、三大宗教继续是世界文化的主要形式 29

第五节 东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29

二、东方新兴宗教的世界化趋势 30

三、东方儒学将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32

第六节 中国的原始图腾与宗教传说 34

一、原始宗教与图腾的形成 34

二、蛇崇拜 35

三、鸟崇拜 37

四、龙的传人 37

第七节 梦境和意识的产生 38

第八节 混沌初开 43

第九节 八卦 52

第十节 五行 56

第十一节 阴阳 61

第十二节 气 70

第二章 道统本原 77

第一节 中华文化源头活水 78

一、《易经》释义 78

二、《易经》主要概念 80

三、《易经》作者与传授及对后人的影响 82

第二节 儒家学派之形成 85

一、至圣先师孔子 88

二、亚圣孟子 113

三、不是“醇儒”的荀子 134

四、孔、孟、荀的演变 148

第三节 道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61

一、道家始祖老子 162

二、被忽略的道家范蠡 176

三、杨朱、彭蒙和田骈 191

四、潇洒而逍遥的庄子 194

第四节 阴阳家的形成和代表人物 224

一、散见的阴阳思想 224

二、“谈天衍”邹衍 232

三、邹衍与阴阳五行家 232

四、宇宙衍化与“大九州”说 242

五、历史发展与“五德终始”说 247

六、“以小推大”、“不务相迷”的方法论 253

七、邹衍的后学及其思想 257

第五节 墨家巨子和后学 261

第六节 名家和名辩思潮 275

第七节 法家的功过与是非 289

一、信赏必罚、以辅礼制的法家 289

二、《管子》和稷下齐法家 305

三、晏婴对管学的继承 314

第八节 纵横家的策略与智慧 329

第九节 杂家的融合倾向 342

第十节 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 356

一、知彼知己 357

二、军事辩证法 359

第三章 道统之争正统 362

第一节 兼容百家流韵千古的稷下之学 362

一、稷下学宫创办的原因 362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 364

三、稷下学宫的理论成就和流韵 366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盛衰原因 368

一、兴盛原因 370

二、衰落原因 378

第三节 稷下学宫培养人才的方法 381

一、立论授徒,各成家派 382

二、竞相争鸣,彼此融合 383

三、注重现实,经世致用 386

第四节 小鲤鱼跳龙门 388

一、赘婿淳于髡 388

二、荀子和享于髡的继承关系 394

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 402

第五节 齐鲁文化与传统文化 402

二、齐文化,鲁文化,“齐、鲁文化”和齐鲁文化 408

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齐、鲁两种文化的不同氛围和特点 415

四、仁智合一——齐、鲁文化的汇合与中国传统文化 423

五、开发齐鲁文化的现代功能 432

第四章 儒家正统的确立和秦汉重要的思想家 438

第一节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 438

第二节 齐学在秦朝统一中的作用 443

第三节 黄老之学 446

一、黄老之学缘起 447

二、齐国黄老之学的内容 449

三、秦对黄老之学的态度 453

四、汉初的黄老政治 455

五、黄老学说的是与非 464

第四节 秦汉统治者和方术 474

第五节 今文经学和谶纬 477

一、经学博士制度和稷下学 480

二、早期《公羊》学所开创的传统和《公羊》学派 482

三、其他今文经学 485

四、谶纬释名 493

五、谶纬的起源 496

六、谶纬的形成和流变 498

七、谶纬和经学的结合 503

八、谶纬三论——天人感应论、卦气论和神道设教论 505

九、谶纬与科学 513

十、谶纬与今文经学的影响 516

第六节 儒学独尊的确立 526

一、汉代思想主流由黄老向儒家的过渡 527

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29

三、《春秋繁露》和齐学 531

四、汉代大一统文化的形成 536

第七节 秦汉其他重要思想家 539

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 539

二、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的王充 542

三、将经学沟合为一的郑玄 545

四、强调人事为本的仲长统 547

五、恬淡寡欲的徐干 549

六、天人相分的扬雄 550

七、极言谶之非经的桓谭 552

第八节 秦汉的杂家和其他重要著作 553

一、《吕氏春秋》 553

二、《淮南子》 556

三、《盐铁论》 559

四、《新序》、《说苑》 562

第一节 佛陀入华 565

第五章 道统和外来文化的初次交锋及其结果 565

一、佛教传入 566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代表人物 569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反响 575

第二节 玄学是扭曲了的儒学 583

一、道、儒之结合 583

二、主要玄学家 584

三、玄学的启示 603

第三节 韩愈儒家道统论的确立和传承 603

一、佛、道二教对玄学的态度 604

二、儒学对佛教的态度 606

三、统治者对三教的态度 608

四、韩愈提出的道统说 609

第四节 三教合一之端倪 619

一、三教合流的历史前提 619

二、各具特色的三教合一社会思潮之形成 622

第六章 道统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锋与融合 634

一、宋初三先生和古灵四先生 636

第一节 北宋的学术先驱 636

二、涑水学派 639

三、北宋五子 640

第二节 宋代先儒范仲淹 641

一、具一代先儒之风范 642

二、泛爱乐善,儒士多出其门下 644

三、开宋儒重义理之先河 650

第三节 功利学派创始人李觏 653

一、宇宙生成论 654

二、功利主义 656

第四节 邵雍及其先天学 657

一、先天学 658

二、心为太极 661

第五节 光风霁月的周敦颐 663

一、《爱莲说》 664

二、“无极而太极” 666

三、主静立人极 669

四、寻孔颜乐处 672

第六节 王安石“老蛇皮”化“龙鳞” 677

一、五行,天所以化万物者 678

二、人莫不有视、听、思 679

三、尚变者,天道也 680

四、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临川学派 681

第七节 独尊儒术的张载 683

一、“万物一源”论 683

二、关学独尊儒术的原因 688

第八节 程颢程颐二兄弟 693

一、对“理”的见解 694

二、对形上形下的见解 696

三、格物和正心 697

四、二程的弟子们和再传 699

第九节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708

一、理学集大成者 708

二、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711

三、“理”是天地万物之本 715

四、格致和存理 718

五、朱熹的影响 721

六、程朱学派和朱熹的后学 723

第十节 朱熹的对立面陆九渊 728

一、宇宙便是吾心 728

二、朱陆之争 731

三、象山学派 735

第十一节 朱熹的另一个对手陈亮 741

一、事功派的立场 741

二、义利王霸 744

一、道在物中 747

第十二节 叶适的功利思想 747

二、关于气是造化的根本 750

三、观众器者为良匠 751

四、功利思想及对各派哲学的批判 752

五、叶适及其学派 754

六、南宋其他学派 757

第十三节 力主“破心中贼”的王守仁 761

一、历“百死千难”,成“良知”学说 762

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765

三、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768

四、喻满街圣人,倡狂者学风 771

五、种树之喻与随才成就 773

六、阳明学派 775

七、甘泉学派 778

第十四节 足不入城市的罗钦顺 779

一、“理只是气之理” 779

二、指斥陆王心学为禅学 782

三、心与性 783

第十五节 张载的继承者王廷相 786

一、理在气中 786

二、知行并举 790

三、气质之性 793

四、道无定在,圣人因时 794

第十六节 王艮的格物说与良知说 795

一、王艮的思想 796

二、王艮的弟子 799

三、泰州学派和东林学派 802

第十七节 “敢倡乱学”的李贽 805

一、妙明真心和物相 805

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806

第十八节 启蒙者黄宗羲 811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界 811

二、天崩地解,爱国志士 813

三、批判现实,抨击君主 815

四、总结历史,设计未来 819

五、气外无理,心即是气 821

六、“吾辈的一颗北斗星” 824

第十九节 “独骑羸马上关西”的顾炎武 826

一、思想 827

二、学风 829

第二十节 “炮庄者”方以智 831

一、气与火 832

二、“合二而一”和“有一必有二” 834

三、辨物则 838

四、主要哲学术语 840

第二十一节 被遗忘的隐居者王夫之 841

一、救国忧民,探索真理 842

二、太虚一实,天下惟器 844

三、变化日新 849

四、能必副所,行可兼知 852

五、理势合一 856

第二十二节 倡周孔正学的颜元 859

一、“理气融为一片” 860

二、因行得知 861

三、功利 865

第二十三节 “俶世大儒”戴震 867

一、气化即道 869

二、阴阳五行,道之实体 870

三、理存于欲 871

四、血气心知 871

五、伦理 874

第二十四节 清代的主要学派 878

第七章 道统与外来文化的第三次交锋与振兴 887

第一节 西学东渐之旅 888

一、基督教的东传及其结果 889

二、对中、西之学的几种观点 894

第二节 学通四教的学者和代表人物刘智 902

一、真宰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903

二、认识真宰 909

第三节 儒学宗教化的努力及其结果 915

第四节 四朝儒家学派的类型 919

一、独尊儒术型 920

二、儒道互补型 922

三、三教合一型 924

四、四教会通型 927

五、几点结论 929

第五节 儒学内部的自我否定和更新 931

一、从孔孟到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933

二、理学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940

第六节 儒学在西方世界的早期传播 947

第七节 东方儒学 949

一、韩国儒学 950

二、日本儒学 953

三、东南亚国家的儒学 958

第八节 东方儒学与现代化 961

一、儒学的时代课题和现代命运 961

二、儒学与现代日本社会 963

三、新加坡的现代儒家伦理运动 970

四、儒学在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974

五、儒学在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传播 980

第九节 儒学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982

一、传统面对现代的困惑和出路 983

二、对传统思想的挖掘 989

三、传统与现代的接轨 993

第十节 实用儒学之设想 995

一、实用儒学不同于“实学” 995

二、实用儒学的层次 998

三、实用儒学的意义 1008

后记 10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