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少儿推拿专业系列教材  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
少儿推拿专业系列教材  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

少儿推拿专业系列教材 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德仁总主编;樊新荣主审;王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213486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是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少儿推拿专业的主干课程。“诊断”就是通过对少儿的望诊、询问、检查,以掌握少儿的健康状况和病情资料,从而对少儿的身体状况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少儿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和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进而制定推拿养生保健调理治疗方案,并进行有效的推拿调理治疗。
《少儿推拿专业系列教材 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

二、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3

(一)诊断学原理 3

(二)诊断学原则 4

三、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5

(一)四诊 5

(二)八纲 5

(三)辨证 6

(四)诊断与病案 6

第一章 四诊 8

第一节 望诊 8

一、整体望诊 8

(一)望神 8

(二)望色 10

(三)望形体 14

(四)望姿态 14

二、局部望诊 16

(一)望头面部 17

(二)望五官 18

(三)望躯体 23

(四)望四肢 26

(五)望皮肤 28

(六)望二阴 29

三、望排出物 31

(一)望痰涕 31

(二)望涎唾 32

(三)望呕吐物 32

(四)望二便 32

四、望指纹 33

(一)望指纹的方法 34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34

五、望舌 35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5

(二)望舌的方法 36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36

(四)望舌的内容 37

(五)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47

(六)危重舌象的诊法 47

第二节 闻诊 48

一、听声音 48

(一)语声 48

(二)呼吸异常与咳嗽 50

(三)呕吐、呃逆与嗳气 51

(四)少儿啼哭声 52

二、嗅气味 53

(一)身体气味 53

(二)排出物气味 54

(三)病室气味 54

第三节 问诊 54

一、问诊原则 55

(一)确定主诉 55

(二)问辨结合 55

(三)注意事项 56

二、问诊内容 56

(一)问一般项目 57

(二)问主诉和现病史 57

(三)问现在症状 60

第四节 切诊 75

一、脉诊 75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76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76

(三)诊脉的部位 76

(四)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7

(五)正常脉象 78

(六)病理性脉象 79

(七)诊少儿脉 87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87

二、按诊 88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88

(二)按诊的内容 89

第五节 少儿病证诊法概要 94

一、望诊 94

(一)整体望诊 94

(二)局部望诊 96

二、闻诊 102

(一)听声音 102

(二)嗅气味 103

三、问诊 103

(一)问年龄 104

(二)问寒热 104

(三)问汗 104

(四)问头身 104

(五)问胸腹 105

(六)问饮食与口渴 105

(七)问二便 105

(八)问睡眠 106

(九)问其他 106

四、切诊 107

(一)脉诊 107

(二)按诊 107

第二章 八纲 109

第一节 表里 109

一、表证 110

二、里证 110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111

(一)审寒热 111

(二)观症状 111

(三)察舌脉 111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11

(一)表里同病 112

(二)表里出入 112

第二节 寒热 112

一、寒证 113

二、热证 113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113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13

(一)寒热错杂 114

(二)寒热转化 115

(三)寒热真假 115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16

(一)表寒证 116

(二)表热证 117

(三)里寒证 117

(四)里热证 117

第三节 虚实 117

一、虚证 118

二、实证 118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118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119

(一)虚实错杂 119

(二)虚实转化 120

(三)虚实真假 120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21

(一)表虚证 121

(二)表实证 122

(三)里虚证 122

(四)里实证 122

(五)虚寒证 122

(六)虚热证 122

(七)寒实证 122

(八)实热证 123

第四节 阴阳 123

一、阴证和阳证 123

(一)阴证 123

(二)阳证 124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124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124

(一)真阴不足 125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125

三、亡阴与亡阳 125

(一)亡阴 125

(二)亡阳 126

(三)亡阴亡阳证的鉴别 126

第五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126

第三章 辨证 128

第一节 病因辨证 128

一、六淫、疫疠证候 128

(一)风淫证候 129

(二)寒淫证候 129

(三)暑淫证候 130

(四)湿淫证候 131

(五)燥淫证候 131

(六)火淫证候 132

(七)疫疠证候 133

二、七情证候 133

(一)喜证 134

(二)怒证 134

(三)忧思证 134

(四)悲恐证 135

三、饮食、劳逸证候 135

(一)饮食所伤证 135

(二)劳逸所伤证 135

(三)房室所伤证 135

四、外伤证候 136

(一)金刃、跌仆所伤证 136

(二)虫兽所伤证 136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37

一、气病辨证 137

(一)气虚证 137

(二)气陷证 137

(三)气滞证 138

(四)气逆证 138

(五)气不固证 139

(六)气脱证 139

(七)气闭证 139

二、血病辨证 140

(一)血虚证 140

(二)血瘀证 140

(三)血热证 141

(四)血寒证 141

三、气血同病辨证 142

(一)气滞血瘀证 142

(二)气虚血瘀证 142

(三)气血两虚证 142

(四)气不摄血证 143

(五)气随血脱证 143

四、津液病辨证 143

(一)津液不足证 143

(二)水液停聚证 143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47

一、肝与胆病辨证 148

(一)肝气郁结证 148

(二)肝火上炎证 148

(三)肝血虚证 149

(四)肝阴虚证 149

(五)肝阳上亢证 150

(六)肝风内动证 150

(七)寒凝肝脉证 152

(八)肝胆湿热证 153

(九)胆郁痰扰证 153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153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154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155

(三)心火亢盛证 155

(四)心脉痹阻证 155

(五)痰迷心窍证 156

(六)痰火扰心证 157

(七)瘀阻脑络证 157

(八)小肠实热证 158

三、脾与胃病辨证 158

(一)脾气虚证 158

(二)脾阳虚证 159

(三)中气下陷证 159

(四)脾不统血证 159

(五)寒湿困脾证 160

(六)湿热蕴脾证 161

(七)胃阴虚证 161

(八)食滞胃脘证 161

(九)寒饮停胃证 162

(十)胃热证 162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163

(一)肺气虚证 163

(二)肺阴虚证 164

(三)风寒犯肺证 164

(四)风热犯肺证 164

(五)燥邪犯肺证 165

(六)痰湿阻肺证 165

(七)风水相搏证 166

(八)大肠湿热证 166

(九)大肠液亏证 167

(十)肠虚滑泄证 16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68

(一)肾阳虚证 168

(二)肾阴虚证 169

(三)肾精不足证 169

(四)肾气不固证 170

(五)肾不纳气证 170

(六)膀胱湿热证 171

六、脏腑兼病辨证 171

(一)心肾不交证 171

(二)心肾阳虚证 172

(三)心肺气虚证 172

(四)心脾两虚证 173

(五)心肝血虚证 173

(六)肝火犯肺证 173

(七)肝脾不调证 174

(八)肝胃不和证 174

(九)肝肾阴虚证 175

(十)脾肾阳虚证 175

(十一)脾肺气虚证 176

(十二)肺肾阴虚证 176

第四节 经络辨证 177

一、十二经脉病证 177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177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178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178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178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179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179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179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180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180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180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180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181

二、奇经八脉病证 181

(一)督脉病证 181

(二)任脉病证 182

(三)冲脉病证 182

(四)带脉病证 182

(五)阳跷、阴跷脉病证 182

(六)阳维、阴维病证 183

第五节 六经辨证 183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183

(一)太阳病证 184

(二)阳明病证 185

(三)少阳病证 186

(四)太阴病证 186

(五)少阴病证 187

(六)厥阴病证 187

二、六经病的传变 187

(一)合病 188

(二)并病 188

(三)传经 188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188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189

(一)卫分证候 189

(二)气分证候 189

(三)营分证候 190

(四)血分证候 190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191

(一)顺传 191

(二)逆传 191

第七节 三焦辨证 191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192

(一)上焦病证 192

(二)中焦病证 192

(三)下焦病证 193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193

第八节 少儿病证辨证概要 194

一、八纲辨证 194

(一)八纲基本证候 194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96

二、六淫、疫疠、痰、食辨证 197

(一)六淫证候 198

(二)疫疠证候 198

(三)痰、食证候 199

三、气血辨证 199

(一)气病辨证 199

(二)血病辨证 200

(三)气血同病辨证 200

四、脏腑辨证 20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0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02

(三)脾与胃病辨证 203

(四)肝与胆病辨证 204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05

(六)脏腑兼病辨证 205

五、卫气营血辨证 206

(一)卫气营血证候 206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207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 208

第一节 诊断 208

一、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208

(一)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08

(二)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09

(三)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09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210

二、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212

(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212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215

三、主症诊断思路 216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 216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217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218

(四)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218

(五)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219

四、证候诊断思路 220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220

(二)辨证的统一体系 221

(三)证候诊断的要求 223

五、疾病诊断思路 224

(一)疾病诊断的意义 225

(二)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226

(三)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 227

(四)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 229

(五)常见病性类疾病 231

(六)常见病状类疾病 233

第二节 病案 235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235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235

(一)内容 235

(二)要求 236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236

(一)门诊病案 237

(二)住院病案 238

(三)住院记录书写格式 245

(四)病程记录 246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247

(一)文字、格式、用语及书写要求 247

(二)病案书写人员资格要求 247

(三)病案书写的时限 247

(四)病案的阅改 248

(五)其他 248

(六)中医病案的标题名称 248

第三节 少儿健康推拿调理档案 249

附康贝少儿健康调理档案表 249

第五章 症状鉴别 252

第一节 症状的认识 252

一、症状概念 252

二、症状的搜集 252

三、症状在诊疗中的地位及分析方法 252

(一)症状是认证的基础 252

(二)分析症状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253

第二节 常见症状鉴别要点 254

一、发热 254

(一)概念 254

(二)鉴别要点 254

二、恶寒 258

(一)概念 258

(二)鉴别要点 258

三、寒热互见 259

(一)概念 259

(二)鉴别要点 259

四、汗 260

(一)概念 260

(二)鉴别要点 260

五、昏迷 262

(一)概念 262

(二)鉴别要点 262

六、抽搐 264

(一)概念 264

(二)鉴别要点 264

七、失血 266

(一)咳血 266

(二)衄血 266

(三)吐血 267

(四)便血 268

(五)尿血 268

(六)崩漏下血 269

八、咳嗽 270

(一)概念 270

(二)鉴别要点 270

九、哮喘 271

(一)概念 271

(二)鉴别要点 272

十、呕吐 272

(一)概念 272

(二)鉴别要点 273

十一、泄泻 274

(一)概念 274

(二)鉴别要点 274

十二、便秘 275

(一)概念 275

(二)鉴别要点 275

十三、小便不利 276

(一)概念 276

(二)鉴别要点 276

十四、黄疸 277

(一)概念 277

(二)鉴别要点 277

十五、眩晕 278

(一)概念 278

(二)鉴别要点 278

十六、心悸 279

(一)概念 279

(二)鉴别要点 280

十七、不寐 280

(一)概念 280

(二)鉴别要点 280

十八、烦躁 282

(一)概念 282

(二)鉴别要点 282

十九、疼痛 283

(一)头痛 283

(二)胸痛 284

(三)胃脘痛 285

(四)腹痛 286

(五)腰痛 287

(六)四肢关节痛 2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