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鄂永昌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71·204
  • 页数:943 页
图书介绍: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目录

目录第一章 植物形态解剖一 植物界概观 1

四 植物的呼吸作用 29 7

二 植物的细胞 10

(一)细胞研究的简史 10

(二)植物细胞的构造 11

(三)植物细胞的分裂 21

三 植物的组织 31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 31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31

(三)维管束及其类型 42

(四)中柱类型 43

四 植物的器官 46

(一)植物器官的概念 46

(二)植物器官的类别 46

五 种子和幼苗 47

(一)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47

(二)种子的生活力和休眠 51

(三)种子的萌发 52

(四)幼苗的形态和生长 53

六 植物的营养器官 53

(一)根 53

(二)茎 63

(三)叶 75

(四)植物营养器官内部构造上的联系 86

(五)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87

七 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91

(一)繁殖的类型 91

(二)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92

(三)花 93

(四)生殖过程 103

(五)种子和果实 108

(六)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114

第二章 植物分类种子植物部分 116

一 植物分类常识 116

(一)植物分类的概念、意义和任务 116

(二)植物的俗名和学名 117

(三)植物分类等级 119

(四)被子植物形态器官一般演化趋势 120

(五)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121

(六)检索表的主要类型和使用方法 126

(七)花图式与花程式 128

(一)裸子植物 130

二 种子植物分类 130

(二)被子植物 147

孢子植物部分 200

一 藻类植物 200

(一)概述 200

(二)蓝藻门 201

(三)绿藻门 203

(四)轮藻门 207

(五)硅藻门 208

(六)褐藻门 212

(七)红藻门 215

(八)藻类演化及经济意义 218

(二)细菌门 220

二 菌类植物 220

(一)概述 220

(三)真菌门 223

三 地衣门 233

(一)地衣是菌类和藻类的复合生物 233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234

(三)地衣的营养 235

(四)地衣的繁殖 235

(五)地衣的分布和经济意义 235

四 苔藓植物门 236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概况 236

(二)苔纲 237

(三)藓纲 238

(四)苔藓植物的演化及经济意义 239

五 蕨类植物门 241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概况 241

(二)石松亚门 241

(三)水韭亚门 243

(四)松叶蕨亚门 243

(五)楔叶亚门 244

(六)真蕨亚门 245

(七)蕨类植物的演化及经济意义 248

第三章 植物生理一 植物的水分代谢 252

(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52

(二)植物的含水量 253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253

(五)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54

(四)植物的需水量 254

(六)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259

(七)蒸腾作用 262

(八)水分在植物体中的运输 265

(九)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267

二 植物的矿质营养 269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69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70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 272

(三)环境条件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275

(四)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根外营养) 276

(五)矿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度 277

(六)高等植物的氮素同化作用 278

(七)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279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280

三 植物的光合作用 280

(二)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81

(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 282

(四)叶绿体中的色素 283

(五)叶绿体色素的光学特性 285

(六)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286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286

(八)光合作用的机理 287

(九)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 293

(十)光呼吸 295

(十一)C3植物和C4植物 296

(一)呼吸作用的一般概念 297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300

(三)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300

(四)呼吸中能量的产生、贮藏和利用 304

(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305

(六)内部因素对呼吸速度的影响 306

(七)外界条件对呼吸速度的影响 306

五 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308

(一)生长素类 308

(二)赤霉素类 311

(三)细胞分裂素类 313

(四)脱落酸 314

(五)乙烯 315

(一)除草剂的类型 317

(二)除草剂选择性机理 317

六 除草剂 317

(三)几种主要除草剂的应用 318

七 植物的生长 321

(一)种子的萌发 321

(二)种子的休眠 321

(三)种子的寿命 322

(四)植物的生长 322

(五)外界条件对营养生长的影响 323

(六)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324

(一)低温和春化作用 326

八 植物的发育 326

(二)光周期现象 327

(三)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29

(四)成花素假说 330

(五)碳氮比(C/N)学说 330

(六)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31

(七)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32

九 植物生理实验 333

第四章 动物学基础一 原生动物门 356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356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 360

(一)海绵动物的基本构造 364

二 海绵动物门 364

(三)原生动物和人的生活关系 364

(二)海绵动物的特征 366

(三)海绵动物和人的生活关系 366

三 腔肠动物门 366

(一)代表动物——水螅 366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 369

(三)腔肠动物和人的生活关系 370

四 扁形动物门 371

(一)扁形动物的基本构造 371

五 线虫动物门 375

(一)代表动物——人蛔虫 375

(二)门的特征与几种重要寄生线虫 378

(一)代表动物——环毛蚓 379

六 环节动物门 379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 382

(三)环节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84

七 软体动物门 384

(一)软体动物的基本构造 384

(二)软体动物的分纲 386

八 节肢动物门 391

(一)代表动物——东亚飞蝗 391

(二)门的特征和分类概要 395

(三)甲壳纲 396

(四)蛛形纲 399

(五)多足纲 400

(六)昆虫纲 401

九 棘皮动物门 406

(一)棘皮动物的一般特征 406

(二)棘皮动物的分纲概要 407

十 半索动物门 408

(一)门的特征 408

(二)代表动物——柱头虫 408

十一 脊索动物门 409

(一)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409

(二)脊索动物各亚门概述 410

(三)脊椎动物的地质史 411

(四)鱼纲 411

(五)两栖纲 423

(六)爬行纲 429

(七)鸟纲 436

(八)哺乳纲 447

十二 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64

(一)原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64

(二)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65

第五章 人体解剖生理学一 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71

(一)人体的基本结构 471

(二)组织、器官、系统 473

(三)基本组织 473

(十二)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477

(四)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 485

(五)实验 487

二 运动系统 487

(一)骨骼 488

(二)骨骼肌 492

(三)实验 505

三 神经系统 506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506

(二)神经元生理 507

(三)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508

(四)神经元间的联系 509

(五)反射 511

(六)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512

(七)周围神经系统 528

(八)植物性神经系统 530

(九)条件反射 534

(十)实验 536

(一)眼——视觉器官 537

四 感觉器官 537

(二)位听觉器官 543

(三)实验 547

五 血液 548

(一)血液的有形成分及其功能 548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理化特性 552

(三)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55

(四)血量 558

(五)输血的意义和种类 559

(六)血型 559

六 循环系统 562

(二)心脏的形态结构 563

(一)循环途径 563

(三)心肌的作用 566

(四)心脏各腔和瓣膜 566

(五)特殊传导系统 567

(六)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 568

(七)心动周期 571

(八)心率 572

(九)心音 572

(十)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573

(十一)心输出量 576

(十三)脉搏 578

七 淋巴系统 578

(三)毛细淋巴管 579

(一)淋巴液的形成和回流 579

(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分布特征 579

(四)淋巴管 580

(五)淋巴结 580

(六)淋巴干 581

(七)淋巴导管 581

(八)脾脏 582

(九)扁桃体 584

(十)实验 584

八 呼吸系统 585

(一)鼻 586

(二)咽 586

(三)喉 587

(四)气管与支气管 588

(五)肺 588

(六)呼吸运动 589

(七)气体交换 589

(八)实验 590

九 消化系统 591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作用 591

(二)消化管壁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592

(三)口腔内消化 592

(四)胃内消化 594

(五)小肠内消化 598

(六)大肠的机能 602

(七)吸收 603

(一)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 604

十 泌尿系统 604

(二)尿的生成 606

(三)排尿 609

(四)排尿反射 609

十一 内分泌系统 610

(一)激素作用的原理 610

(二)内分泌腺及其生理作用 611

十二 生殖系统 613

(一)男性生殖系统 613

(二)女性生殖系统 614

(三)实验 619

(一)细菌的形态 620

第六章 微生物学基础一 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繁殖 620

(二)细菌的构造 621

(三)细菌的形态观察 624

(四)放线菌的形态和孢子的形成 625

(五)霉菌的形态构造和繁殖 626

(六)酵母菌的形态构造和繁殖 628

(七)酵母菌的观察 629

(八)立克次体、衣原体、枝原体 630

(九)病毒的形态构造和繁殖 631

二 微生物的营养及代谢 633

(一)微生物的营养 633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635

(三)微生物的代谢 636

三 微生物的生长 640

(一)微生物的生长 640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 641

(三)细菌的生长曲线 642

四 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43

(一)温度的影响 643

(二)辐射的影响 643

(三)干燥的影响 644

(四)pH的影响 644

(五)重金属盐和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644

五 传染和免疫 645

(一)传染 645

(二)抗原、抗体 646

(三)免疫 647

(四)血清反应 651

第七章 生态学基础一 生态学 653

二 植物生态学 653

(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653

(二)植物群落 658

(三)植物的地理分布 661

三 动物生态学 664

(一)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664

(二)动物的种群 667

(三)群落 669

(四)动物的地理分布 672

(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676

四 生态系统 676

(二)能量流与物质循环 677

(三)生态平衡 684

第八章 遗传学基础一 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 690

(一)分离规律 690

(二)显隐性的相对性 697

(三)分离规律与人类遗传 706

(四)分离规律的意义 709

二 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独立分配)规律 711

(一)自由组合规律 711

(二)基因的相互作用 716

(三)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 720

三 基因的连锁遗传规律 721

(四)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 721

(一)连锁与交换 722

(二)基因定位和基因图 726

(三)连锁遗传的意义 730

四 性别与伴性遗传 730

(一)性别 730

(二)伴性遗传 738

五 数量性状遗传 742

(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 742

(二)遗传力 749

(三)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753

(四)人类的多基因遗传 759

(一)母性影响 761

六 细胞质遗传 761

(二)细胞质遗传 763

(三)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 767

七 染色体畸变 771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772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778

八 基因突变 784

(一)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 785

(二)突变频率 785

(三)基因突变的特征 787

(四)基因突变的检出 789

(五)诱发突变 791

(一)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792

九 遗传的分子基础 792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 794

(三)DNA的复制 797

(四)DNA与蛋白质的合成 800

(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节 813

十 突变的分子基础 817

(一)突变 817

(二)突变的修复和回复突变 820

(三)遗传工程 823

第九章 生物试验统计方法一 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 831

(一)平均数的计算 831

(二)标准差的计算 835

(三)变异系数的计算 837

二 变量分析 838

三 回归 843

四 相关 847

第十章 重要生物仪器使用法一 生物显微镜 852

(一)生物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852

(二)生物显微镜的机械装置 859

(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860

二 立体显微镜 861

(一)立体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862

(二)立体显微镜的机械装置 862

(三)立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863

三 轮转式切片机 864

(一)轮转式切片机的构造 865

(二)轮转式切片机的使用方法 866

(一)光电比色计的工作原理 870

四 光电比色计 870

(二)72型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871

(三)7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872

五 酸度计 874

(一)酸度计的基本原理 874

(二)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875

六 幻灯机 877

(一)投影器的构造 877

(二)投影器的使用方法 878

七 恒温箱 878

(一)恒温箱的构造 878

(二)恒温箱的使用方法 880

(一)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881

八 电冰箱 881

(二)电冰箱的使用方法 884

九 高压蒸气灭菌器 885

(一)高压蒸气灭菌器的构造 885

(二)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 886

第十一章 生物教学法概要一 生物教师的教学准备 888

(一)钻研教学大纲 888

(二)平时准备 890

(三)制定教学计划 892

(四)课后分析 894

二 生物课的组织形式 895

(一)绪论课 895

(二)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 896

(三)实验课 897

(四)实习课 899

(五)参观课 900

三 生物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901

(一)生物教学过程的特点 901

(二)生物教学规律 903

四 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904

(一)直观教学法 904

(二)语言教学法 915

(三)实践教学法 919

五 生物学知识的复习 920

六 生物学知识的检查 921

七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9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