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式,马明燮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221934X
  • 页数:314 页
图书介绍: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目录

1.1 放射性废物的定义 1

第一章 放射性废物及其治理 1

1.2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2

1.3 放射性废物的治理步骤 6

1.4 区分废物治理的硬件和软件的必要性 9

第二章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现代理论与中低放废物处置 12

2.1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科学基础 12

2.2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现代理论 14

2.2.1 对中低放废物处置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14

2.2.2 放射性废物管理理论的形成 17

2.2.3 新的中低放废物管理模式的实施 20

2.3.1 实践的防护体系概述 21

2.3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辐射防护标准 21

2.3.2 中低放废物处置对公众的剂量控制标准 22

2.3.3 中低放废物处置对公众的危险控制标准 23

第三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技术的发展和处置安全原则 27

3.1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基本概念 27

3.2 中低放废物处置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经验教训 28

3.2.1 中低放废物处置技术发展概况 28

3.2.2 美国的中低放废物处置 30

3.2.3 法国的中低放废物处置 33

3.2.4 德国和瑞典的中低放废物处置 35

3.2.5 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 36

3.3.2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多重屏障系统 38

3.3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多重屏障原则 38

3.3.1 多重屏障原则的形成 38

3.3.3 多重屏障系统的特性和效能 39

3.3.4 高放和中低放废物处置系统的比较 41

3.3.5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技术安全原则 41

第四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场——从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关闭到监护 46

4.1 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场的建设方针 46

4.2 场址的选择 48

4.2.1 选址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任务 48

4.2.2 场址适宜性要求 50

4.2.3 场址调查内容 52

4.3.1 设计、建造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53

4.3 处置场的设计和建造 53

4.3.2 设计和建造要求 54

4.4 处置场的试运行 55

4.5 处置场的运行 55

4.5.1 运行总则 55

4.5.2 待处置废物的申报和认定 56

4.5.3 运行控制 58

4.5.4 废物接收 59

4.5.5 废物临时贮存和整备 60

4.5.6 废物处置 60

4.6 处置场的关闭 61

4.6.1 关闭工况 61

4.5.7 运行期间的监测 61

4.6.2 关闭操作 62

4.7 处置场关闭后的监护 63

4.7.1 主动监护 63

4.7.2 被动监护 63

4.8 处置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64

第五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安全评价 67

5.1 概述 67

5.2 安全分析 69

5.2.1 涉及的领域 69

5.2.2 阶段的划分 70

5.3.1 涉及的领域 72

5.3 环境影响评价 72

5.3.2 阶段的划分 73

5.4 安全评价方法 74

5.4.1 评价方法学 74

5.4.2 评价流程 80

5.5 模式评估 82

5.5.1 模式的组成 82

5.5.2 模式的开发 83

5.5.3 模式的选择 84

5.5.4 模式的核查与验证 85

5.5.5 灵敏度分析 86

5.5.6 不确定性分析 87

6.1 地质体的封闭性及其评价 90

第六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中的地质学问题 90

6.2.1 遵循的原则 93

6.2 选址中若干地质学调查技术 93

6.2.2 区域调查技术 94

6.2.3 场址详查技术 95

6.3 地质学调查同地下水流动与核素迁移模式化的关系 101

6.4 我国适于中低放废物处置的主岩 103

第七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中的化学问题 106

7.1 化学在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中的作用 106

7.2 核素形态的转化与识别 107

7.2.1 影响核素形态的因素 107

7.2.2 核素形态的理论预测与实验鉴定 110

7.3.1 分配系数——吸附的一种量度 112

7.3 核素在固体介质上的吸附 112

7.3.2 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115

7.3.3 各种因素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119

7.3.4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 125

7.4 核素的迁移 132

7.4.1 Kd参数模式 133

7.4.2 吸附等温线模式 134

7.4.3 质量作用模式 134

7.4.4 动力学模式 134

7.4.5 表面配合模式 135

8.1.1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工程模式 139

第八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中的工程问题 139

8.1 处置工程概述 139

8.1.2 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工程结构和一般特点 148

8.1.3 中低放废物处置工程的发展现状 150

8.2 处置工程中的几个问题 151

8.2.1 关于处置场设计原则 152

8.2.2 关于防排水 153

8.2.3 关于抗人类和生物侵扰 157

8.2.4 关于覆盖层的设计考虑 158

8.2.5 关于工程构筑物的设计 160

8.2.6 关于回填材料的选择 164

8.2.7 关于处置场总平面布置 166

8.3.1 比较的必要性 169

8.3 中低放废物处置与古墓葬在工程上的比较 169

8.3.2 中低放废物处置与古墓葬在工程上的相似性 170

8.3.3 古墓葬对中低放废物处置的意义 171

8.4 中低放废物处置经费问题的初步考虑 174

8.4.1 经费的构成 174

8.4.2 影响处置经费的主要因素 175

8.4.3 中低放废物处置经费实例 175

8.4.4 处置经费来源 177

第九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安全评价模式与计算机程序 180

9.1 概述 180

9.2 基本模式 182

9.2.2 容器效能模式 183

9.2.1 水入渗模式 183

9.2.3 核素浸出模式 185

9.2.4 核素在工程屏障设施中的迁移模式 190

9.2.5 核素在地质介质中的迁移模式 198

9.3 国际原子能机构推荐的程序 206

9.3.1 水量平衡程序 206

9.3.2 源项程序 207

9.3.3 地下水流和核素迁移程序 207

9.3.4 地表水中核素迁移程序 210

9.3.5 大气中核素迁移程序 212

9.3.6 食物链和剂量程序 212

9.3.7 程序的选择和应用 213

10.1 中低放废物包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218

第十章 中低放废物包质量保证 218

10.2 中低放废物包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219

10.3 特定处置场废物接收标准 220

10.4 废物包质量控制 221

10.4.1 验收 221

10.4.2 检验 222

10.5 废物处理过程鉴定 226

10.5.1 废物处理过程手册 226

10.5.2 过程鉴定的国外模式 227

10.6 数据库系统 229

11.2 评价方法构成 233

第十一章 中低放废物处置安全评价方法 233

11.1 概述 233

11.3 试验场址环境特征 235

11.3.1 试验场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35

11.3.2 试验场气象特征 236

11.3.3 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 236

11.4 工程屏障效能研究 237

11.4.1 水泥固化体浸出行为研究 237

11.4.2 回填材料研究 238

11.5 天然屏障性能研究 239

11.5.1 黄土和地下水物化性质测定 239

11.5.2 水动力参数测定 242

11.5.3 黄土对核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246

11.6 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247

11.6.1 包气带水分运移的现场观测与研究 247

11.6.2 包气带黄土裂隙导水机制的现场试验研究 252

11.6.3 土柱渗水实验 260

11.7 核素迁移研究 267

11.7.1 实验室模拟实验 267

11.7.2 现场示踪实验 272

11.8 安全评价模式和计算机程序 279

11.8.1 安全评价模式的构成 279

11.8.2 安全评价模式的计算机程序(PRESDSA) 284

11.8.3 程序测试 286

11.8.4 特定场址的计算与评述 288

12.1 概述 290

第十二章 中低放废物浅埋处置场的评价模式实例 290

12.2 饱和-非饱和三维流模式 291

12.2.1 建模依据 291

12.2.2 核素迁移的数学模式 292

12.2.3 模式的求解 294

12.3 非饱和带剖面二维与潜水层平面二维耦合模式 298

12.3.1 建模依据 298

12.3.2 核素迁移的数学模式 300

12.4 处置设施中放射性核素释放源项模式 302

12.4.1 入渗水量模式 302

12.4.3 混凝土桶破损后核素从圆柱形废物体中的浸出 304

12.4.2 混凝土容器的损坏模式 304

12.4.4 混凝土桶完好时的核素释放 306

12.4.5 核素在回填材料中的迁移模式 309

12.5 公众成员无意闯入景象及受照剂量评价模式 310

12.5.1 公众成员无意闯入景象分析 310

12.5.2 居住景象外照剂量模式 311

12.5.3 钻孔提取废物芯外照剂量模式 312

12.5.4 吸入灰尘内照射剂量模式 312

12.5.5 污染土壤外照个人剂量模式 312

12.5.6 食入内照射剂量模式 313

12.5.7 打井饮水剂量估算模式 3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