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古远清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2924629
  • 页数:6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线索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当代文论的传承和变异,并对各种文学批评流派、文论家的主张作了详略得当、要点准确的介绍,资料翔实、评价公允。
上一篇:迷途下一篇:跨世纪童星成才之路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目录

书写作为一种责任 谢冕 1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传承和变异 4

第三节 “文革”前:革命文论与认识文论联手称霸 8

第四节 乱花迷眼的8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 13

第一编 一元化的“二十七年”——“毛泽东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20

第一章 政治压顶与文学论争的异化 22

第一节 新型文坛秩序的建立 22

第二节 “旗帜和炸弹”取代了“手术刀和显微镜” 28

第三节 战争思维模式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出现 34

第四节 由文字狱引发的历史反思 38

第五节 1957:中国历史的梦魇 45

第六节 大批判烽烟再起 54

第七节 自由主义作家的命运 62

第二章 众芳荟萃的美学领域 69

第一节 在论争中形成四大派 69

第二节 朱光潜: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美学桥梁 72

第三节 蔡仪:苏联美学的服膺者 75

第四节 独标异帜的李泽厚 77

第五节 研究艺术辩证法的王朝闻 79

第六节 文艺理论与美学密切结合的蒋孔阳 82

第三章 政治的倾斜和评论家的二元理论 86

第一节 卫护文学“一体化”的主流评论家 86

第二节 陷入迷惘状态的郭沫若 89

第三节 茅盾:在“代言体”与“自言体”之间矛盾 93

第四节 周扬:文艺运动的领导者与政策的制定者 99

第五节 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的林默涵 106

第六节 张光年与《文艺报》的风雨历程 109

第七节 右手编教材、左手抓批判的以群 115

第八节 何其芳进行理论探索时的矛盾心态 118

第九节 提倡“写中间人物”的邵荃麟 123

第十节 李希凡:在“战士”与“院士”之间徘徊 130

第十一节 其他文学评论家 135

第四章 在反规范化中崛起 144

第一节 反叛文学“一体化”的非主流评论家 144

第二节 保持独立学术品格的胡风 147

第三节 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155

第四节 巴人对人情、人性的呼唤 162

第五节 开辟现实主义新路的秦兆阳 165

第六节 强调文学艺术特征的陈涌 169

第七节 黄秋耘的“琐谈”与“断想” 172

第八节 钱谷融的“人学”新论 175

第九节 其他文学评论家 179

第五章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小说评论 187

第一节 在非文学的沉闷氛围制约下 187

第二节 小说争鸣的泛政治化倾向 196

第三节 侯金镜:热情而细致的园丁 199

第四节 冯牧的“繁花”与“草叶” 201

第五节 朱寨:严谨而认真的学者 204

第六章 在颂歌和战歌笼罩下的诗歌评论 206

第一节 诗评家的几种类型 206

第二节 沸沸扬扬的诗坛 210

第三节 严峻而雄辩的亦门 221

第四节 鼓吹现代格律诗的何其芳 224

第五节 受权力意志支配的安旗 229

第七章 散文评论的断裂与延续 233

第一节 “形散神不散”的审美观念 233

第二节 发育不良的报告文学理论 236

第三节 从“杂文复兴”到“小品文的新危机” 240

第八章 富于建设性的戏剧理论批评 245

第一节 在挫折中探求新的戏剧观念 245

第二节 关于戏剧冲突、悲喜剧等问题的讨论 248

第三节 张庚:杰出的戏剧学学者 253

第四节 李健吾的批评文体 259

第五节 佐临的“写意戏剧观” 262

第六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 267

第七节 焦菊隐:以民族化为核心的话剧理论 272

第八节 田汉戏剧理论的建设性和实践性 277

第九节 以研究编剧理论著称的顾仲彝 280

第十节 陈瘦竹:融合中西戏剧理论 284

第九章 视野单一的电影评论 288

第一节 政治缝隙中的理论探讨 288

第二节 从“电影锣鼓”到“创新独白”的争辩 290

第三节 夏衍的电影观念 295

第四节 强调电影特性的张骏祥 300

第五节 重视电影剧本创作的荒煤 302

第六节 注意理论与创作双向交流的艺军 304

第十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 306

第一节 姚文元“棍子”式批评及其特征 306

第二节 文化激进派的崛起 315

第三节 文化激进派的文艺主张 318

第四节 “地下文学评论”对文化激进派的反弹 324

第五节 打开历史的黑箱:“写作组”剖析 330

第六节 余秋雨与“石一歌” 335

第二编 多元化的80年代——“后毛泽东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341

第十一章 历史的新篇章 342

第一节 向激进的文艺理论发起挑战 342

第二节 难以为继的文学批判运动 344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的历史性演变 350

第十二章 从困惑中走出 350

第二节 从停滞到活跃的“作者论” 355

第三节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的拓展 357

第四节 文艺新学科的兴起 360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复兴 364

第六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浮出地表 367

第七节 有待突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372

第十三章 美学研究的深入 376

第一节 以实践观点作指导的朱光潜 376

第二节 蔡仪:反映论美学的式微 378

第三节 集新思潮之大成的李泽厚 380

第四节 在品鉴中沉思的王朝闻 385

第五节 以审美为名呼吁个体自由的高尔泰 387

第六节 进展和趋势 389

第十四章 文学研究的新视界 393

第一节 呼唤文学新潮的评论家 393

第二节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及其争论 397

第三节 具有深厚哲学、美学功力的王元化 401

第四节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 405

第五节 鲁枢元:文艺心理学界的新潮象征 411

第六节 “闽派”评论家:文艺研究新思维的张扬者 414

第七节 “京派”“海派”中的评论新秀 418

第十五章 不断的开拓与选择 427

第一节 周扬的悲剧 427

第二节 滞重的跋涉 430

第三节 站在思想解放的前列 433

第四节 《文艺理论与批评》评论家群 437

第五节 台港文学研究的走向 444

第十六章 缤纷的小说理论批评世界 449

第一节 小说艺术观念大幅度革新 449

第二节 现代主义来了 456

第三节 阎纲的“评论诗” 461

第四节 追求“杂色”的王蒙 465

第五节 在蜕变中奋进的雷达 471

第六节 曾镇南对当代新作的爱与知 474

第七节 构筑小说美学殿堂的尝试 477

第十七章 诗歌理论批评的嬗变 480

第一节 突破性的进展 480

第二节 由“朦胧诗”酿发的轩然大波 485

第三节 艾青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 494

第四节 艺术思维与现代诗学联姻的公木 498

第五节 真诚坦率、见解犀利的公刘 500

第六节 谢冕:新诗潮的歌手 502

第七节 注重诗美学探讨的李元洛 507

第八节 流沙河隔海说诗 510

第九节 三大群体:诗论家生态分布 513

第十八章 散文理论批评的探索 517

第一节 散文研究的新思维 517

第二节 活跃的报告文学研究 520

第三节 当代杂文走向辨 524

第四节 把散文研究推向新高度的林非 527

第五节 注重散文特质探讨的余树森与俞元桂 529

第六节 黄钢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532

第十九章 面对新的戏剧世界的理论批评 535

第一节 在重新组合中走向自身 535

第二节 关于戏剧观、话剧等问题的争鸣 538

第三节 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工程 546

第四节 步态稳健的谭霈生 548

第五节 曲六乙对戏剧艺术的探讨 551

第六节 高行健“完全的戏剧”理论 553

第一节 从剧作理论向电影本性转移 558

第二十章 建设中的影视文学理论批评 558

第二节 没有结论的热烈争辩 562

第三节 电视剧理论探索 568

第四节 提倡电影文学价值的张骏祥 573

第五节 “文章辛辣留川味”的钟惦棐 575

第六节 两位“商榷型理论家” 578

余论 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征 584

附录一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大事记 591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661

后记 6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