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2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2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显元主编;安徽省教委高教一处组编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312007112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1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3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4

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前提 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7

一、德国古典哲学 7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9

三、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0

四、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结晶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4

一、唯物史观的建立 14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16

三、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18

四、奠定了历史理论的科学基础 20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 21

一、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在统一 22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4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6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8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8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9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0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0

一、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33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3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33

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5

三、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38

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2

第二节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45

一、在世界存在方式问题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45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 47

三、世界的永恒发展 49

四、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 52

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56

第三节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58

一、世界是统一的,统一是多样的 59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2

三、科学和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64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68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8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68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9

三、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72

四、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74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77

一、质、量、度 77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80

三、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83

四、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85

一、辩证的否定观 8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87

二、否定之否定 90

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3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95

一、原因和结果 95

二、偶然性和必然性 99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01

四、内容和形式 105

五、现象和本质 108

第四章 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112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12

一、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 112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5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辩证方法 120

一、从实践到认识 120

二、从认识到实践 124

三、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25

四、认识的辩证方法 127

第三节 真理 132

一、真理的基本属性 132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35

三、真理的发展规律 137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39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9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143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45

第五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4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 148

一、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148

二、劳动发展史是认识社会发展史的锁钥 153

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5

第二节 社会存在 156

一、地理环境 156

二、人口因素 15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61

第三节 社会意识 165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 165

二、社会意识形式 169

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74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78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78

一、生产力 178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3

三、生产关系 189

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91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4

一、经济基础 194

二、上层建筑 195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196

四、社会形态 200

一、阶级的起源与实质 202

第三节 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202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205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形态更替 209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形态更替 210

二、社会革命 214

第五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216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16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17

三、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19

四、精神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3

第七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25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225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25

二、人的本质 227

三、人的价值 229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231

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231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34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36

第三节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239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39

二、人类历史创造表现为一个合力 243

三、不断提高人们创造历史的自觉性 245

第八章 商品生产及其基本规律 248

第一节 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248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48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51

三、商品的价值量 252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54

第二节 商品和货币 257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57

二、货币的职能 262

三、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 264

第三节 价值规律 266

一、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266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267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69

第四节 市场和市场经济 270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70

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71

三、市场和计划的关系 274

第九章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27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 277

一、货币向资本转化 277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279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 281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82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82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84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285

一、剩余价值率 285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86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86

五、资本主义工资 288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88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 289

一、利润和利润率 289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 290

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94

四、借贷资本和利息 296

五、银行和银行利润 297

六、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价格 298

七、资本主义地租 299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301

一、资本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301

二、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304

三、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平等 307

第六节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309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309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310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311

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演变的历史趋势 312

第十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1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14

一、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14

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15

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趋势 31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318

一、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318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20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23

第三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24

一、资本的循环 324

二、资本的周转 326

第四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328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28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调节 329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调节 331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334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334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335

三、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338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 340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340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340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 342

三、垄断和竞争 345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47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49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49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351

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352

三、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的关系 353

第三节 国际垄断资本 354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体化和多极化 357

第四节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60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6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62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363

四、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国际无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65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36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67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367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369

三、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372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74

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374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 376

第三节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道路 378

一、建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 378

二、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 381

三、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382

四、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8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和现实 387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38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387

二、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和基本特征 3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3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390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396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国体和政体 396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39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制度 39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0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00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40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政策 40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4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04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04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4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06

一、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07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 409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 412

四、社会主义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 4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416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16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418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421

第十五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423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探索 4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42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4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论 428

一、社会主义生产力论的重新发现 428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30

三、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 431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3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437

三、计划和市场的内在结合 43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40

一、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科学内涵 440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442

第五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4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44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44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 448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450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 45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 4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发展 453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453

二、不断探索和创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455

三、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斗争 457

第二版后记 4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