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子烨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2833836
  • 页数:5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三篇。上篇,重点揭示人物品藻的各个方面,重点澄清与此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中篇,主要探讨文人清淡的有关问题;下篇包括四篇专论,分别探讨了与中古文人生活有关的若干重要问题。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目录

目录 3

上篇 从形骨到神明:人物品藻及其文化意蕴 3

第一章 东汉、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 3

一、东汉的人物品藻 3

(一)清议之风与人物品藻 3

(二)许、郭之学与人物品藻 7

二、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 18

(一)吴国与蜀国的人物品藻 18

(二)曹魏的人物品藻 26

三、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34

(一)对乐于鉴识人物者的推重 35

(二)“有人伦鉴识”的具体表现 36

(三)“理鉴”与“神鉴” 39

第二章 人物品藻的方式与方法 41

一、名号称谓与事数标榜 41

(一)名号称谓 41

(二)事数标榜 44

二、歌谣谚语和文章著作 49

(一)歌谣谚语 49

(二)文章著作 61

三、人物品藻的若干具体方法 68

(一)直接评论的方法 68

(二)间接比较的方法 69

(三)题目人物的“比兴之体” 72

第三章 人物品藻的标准及其所反映的审美观念 81

一、“容止”:人物的容貌和动作 81

(一)中古士人崇尚“容止”风气的开端 81

(二)从“形”到“神”以及“容止”品藻的唯美主义倾向 86

(三)南朝士人对“容止”之美的崇尚 95

(四)中古士人“容止”的女性化倾向 100

(五)“容止”的品藻标准与骨相观念 105

二、“雅量”:一种文化品格 112

(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 113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 116

(三)面对险象,处之泰然 118

(四)直面生死,无忧无惧 121

(五)情怀真率,无累于物 123

三、“简”:一种审美观念 126

(一)尚“简”审美观念的历史渊源 127

(二)尚“简”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 133

(三)尚“简”审美观念与中古文学理论的关系 137

中篇 从黄金到土泥:名士清谈及其历史时代 143

第四章 清谈的历史还原 143

一、清谈的起源与分期 143

(一)清谈的起源 143

(二)清谈的分期 148

(三)南朝之清谈 150

二、“清谈”词义考 157

(一)“清谈”的语文学溯源 157

(二)“清谈”的多义性 161

三、清谈之方式 170

(一)口谈与笔谈 171

(二)口谈的场所:公座…私座…大自然 174

(三)口谈的基本模式 177

(四)口谈与佛家“讲经之制” 181

(五)口谈的音调 184

(六)口谈之“番数” 188

(七)口谈中的“通” 191

(八)口谈的美境 192

四、麈尾:清谈家的风流雅器 197

(一)麈与麈尾 198

(二)麈尾的源流 204

(三)麈尾的种类与形制 209

(四)麈尾与清谈名士 216

(五)麈尾与中古名僧 222

(六)麈尾与维摩诘 226

(七)附说:如意与清谈 235

第五章 清谈与中古辩风 242

(一)东汉时期的辩风 244

一、汉魏之际:中古辩风的开端 244

(二)汉末、三国时代的辩风 245

(三)刘卲的辩学理论:《人物志…材理》 251

二、两晋和南朝:中古辩风的深化 260

(一)两晋时代的辩风 260

(二)南朝的辩风 274

第六章 清谈中的玄学内容和言语游戏 285

一、“三玄”之学以及与玄学有关的若干主题 287

(一)“圣人有情否?” 287

(二)“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 288

二、嘲戏:清谈中的言语游戏 291

(一)嘲戏的起源 292

(二)晋代士林的嘲戏之风 297

(三)矛盾与悖论:对于嘲戏的总体认识 307

下篇 从个体到群体:中古文人生活的若干“原生态”第七章 “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嵇康和阮籍的游仙思想与诗歌创作 315

(一)从现实到隐逸 316

一、入世·隐逸·游仙:嵇、阮的思想历程与游仙思想的现实基础 316

(二)从隐逸到游仙 333

二、嵇、阮游仙思想的文化背景 340

(一)“泽雉虽饥,不愿园林”——精神自由与游仙意识 340

(二)“思欲登仙,以济不朽”——宇宙生命与游仙意识 344

(三)“至人远鉴,归之自然”——理想人格与游仙意识 347

(四)“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脱俗之美与游仙意识 350

三、“纵横诗笔见高情”——嵇、阮诗歌的抒情境界与游仙思想 356

(一)“阮旨遥深”:阮籍的游仙诗 359

(二)“嵇志清峻”:嵇康的游仙诗 363

第八章 “香”与“味”:《世说新语》的语言和人物 368

一、《世说新语》的语言 368

(一)“‘质胜’之文”:《世说新语》语言的时代 370

风格 370

(二)“楂、梨、桔、柚,各有其美”:《世说新语》语言的审美风格 379

(三)“小说书袋子”:《世说新语》的用典和语言的诗化 388

二、《世说新语》的人物 403

(一)“芝兰玉树”:《世说新语》中的男孩群像 403

(二)“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 416

第九章 永恒的悲美:中古文人的“伤逝”情结与挽歌习俗 430

一、中古文人的“伤逝”情结 430

(一)“伤逝”情结的时代背景 431

(二)“伤逝”情结例析 432

(三)“伤逝”情结与士人深情 435

二、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习俗 438

(一)挽歌的起源与发展 439

(二)挽歌盛行的文化背景 446

(三)挽歌诗及其悲哀情调 448

第十章 音乐与诗的凝聚:中古文人的啸 453

一、啸的音乐特点 454

(一)啸的音理机制 454

(二)啸的曲制面貌 455

(三)啸的艺术特点 457

(四)啸的具体方法 459

(五)“长啸”·“吟啸”·“啸歌” 461

(一)先秦时代的啸 464

二、啸的历史发展 464

(二)东汉、三国时代的啸 465

(三)阮籍之啸及其历史回声 466

三、啸的文化特质 482

(一)啸的理性特质 482

(二)啸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观念 484

(三)啸与自然界 487

四、啸与道教、神仙 493

(一)道徒之啸与养生之功:啸与道教 494

(二)从人之声到神之音:啸与神仙 501

五、多重象征:啸的文学意象 506

(一)潇洒不羁的人格风韵 507

(二)归隐避世的情志及与自然风物的契合 509

(三)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壮志豪情 511

(四)心灵的隐忧与追求和灵魂的苦闷与悲怆 512

参考书目 516

参考文目 544

后记 5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