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
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

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泽盛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1720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紧紧围绕跨国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对其进入动因、进入背景、进入影响、进入管制以及进入管制的国际合作展开了全面研究。全书共分为七章,遵循以下逻辑顺序展开研究:跨国银行发展的历史回顾——当前跨国银行的国际扩张在区位选择上有什么特点——跨国银行为什么会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进入对象——跨国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动因与特定背景——进入后果如何——进入后如何管制——如何进行管制的国际合作。
《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目录

内容摘要 1

1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序 刘志彪 1

1.2 文献回顾 4

图表索引 6

表1.1 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 6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图1.1 本书结构图 18

1.4 研究方法、可能创新及不足 18

2 跨国银行发展的三次浪潮 22

2.1 国际银行、跨国银行和外资银行:概念辨析 23

图2.1 国际银行、跨国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关系 27

2.2 跨国银行发展的三次浪潮:历史回顾 28

表2.1 英国跨国银行分支机构分布(1890—1938) 29

表2.2 美国跨国银行发展情况比较 31

表2.3 世界跨国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1978—1979) 31

图2.2 美国跨国银行海外分行分布 34

图2.3 美国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分布 35

图2.5 美国跨国银行国外资产分布 37

图2.4 美国跨国银行国外分行分布趋势图 37

表2.4 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资产所有权情况 39

表2.5 1992—1999年各国银行部门绩效(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40

2.3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银行进入:初步结论 42

本章小结 45

3 跨国银行进入的一般动因 46

3.1 相关理论评介 47

图3.1 邓宁的折衷理论 50

图3.2 内化理论、特殊理论与跨国银行产生的关系 56

3.2 跨国银行进入的一般动因 57

图3.3 跨国银行空间竞争模型 66

图3.4 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 70

3.3 追随客户与跨国银行进入:国际证据 72

表3.1 跨国银行进入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 74

3.4 追随客户与跨国银行进入:中国证据 75

表3.2 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表 77

表3.3 跨国银行在中国的进入情况 78

表3.5 追随客户与跨国银行在中国的进入 81

表3.4 经济变量统计描述(1991—2004) 81

本章小结 86

4 跨国银行进入的特定背景 87

4.1 管制、银行业管制及其失灵 88

4.2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管制失灵的一般表现 92

表4.1 部分发展中国家跨国银行资产与银行集中度(1990—1995) 94

图4.1 国有银行资产比重 96

图4.2 经合组织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私人信贷比较 98

表4.2 信贷资金流向的国际比较(1990—1995) 99

图4.3 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贷款利率差比较 100

表4.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率(百分比,中位数) 102

表4.4 开放之前的有效法定准备金率 103

图4.4 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1935—1999) 104

4.3 银行业管制失灵与跨国银行进入的理论模型 105

图4.5 存款保险覆盖面的国际比较 106

4.4 银行业管制失灵的效率损失:中观视角 109

表4.5 银行业管制与银行部门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111

图4.6 银行业绩效比较:1992—1999 112

表4.6 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情况(1990—1997) 114

表4.7 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1990—1997) 116

图4.7 金融发展比较:1990—1995 117

图4.8 银行危机的原因 118

表4.8 银行业危机成本的国际比较 119

4.5 银行业管制失灵的效率损失:宏观视角 121

图4.9 银行业管制对经济的作用过程 128

表4.9 金融发展与经济(1960—1989) 129

表4.10 银行业发展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1990—1995) 131

表4.11 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 132

表4.12 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33

表4.13 处于正、轻微负和严重负实际利率的国家的增长率和其他经济指标 136

本章小结 137

5 跨国银行进入的绩效分析 139

5.1 跨国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不均衡性 140

表5.1 跨国银行进入的国别情况(1988—1995) 141

图5.1 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贷款 143

表5.2 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资金的净进口 144

5.2 跨国银行自身的经营绩效 145

表5.3 跨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国际比较(1988—1995) 147

5.3 跨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产业影响 148

表5.4 跨国银行进入的产业影响(1988—1995) 153

5.4 跨国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的金融稳定 154

表5.5 跨国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变化:地区特征(1985—1997) 156

表5.6 跨国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变化:实证检验(1985—1997) 159

表5.7 跨国银行进入时间与银行业危机发生概率(1985—1996) 162

5.5 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163

图5.2 在华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区分布 164

表5.8 跨国银行资产负债简表(2004.12) 165

表5.9 北京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2004) 166

表5.10 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170

图5.3 中国的一年期存贷差情况(1985—2002) 173

表5.11 跨国银行进入与中国企业信贷(1994.4—2004.3) 176

表5.12 跨国银行进入与中国国内总信贷(1994.4—2004.3) 178

本章小结 181

6 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进入的管制 183

6.1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概述 184

6.2 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战略选择 196

图6.1 资本管制与存款利率上限 203

图6.2 进入竞争、资本管制与存款利率上限 204

6.3 中国对跨国银行的进入管制 205

本章小结 214

7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国际合作 216

7.1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国际合作的内在要求 217

图7.1 跨国银行分行进入管制的策略分布 220

图7.2 跨国银行子银行进入管制的策略分布 221

7.2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国际合作的现实障碍 222

7.3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国际合作的构想:巴塞尔模式 231

表7.1 《巴塞尔协议》及有关合作文件摘要 232

图7.3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国际合作的组织模式 236

本章小结 239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