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
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

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4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龙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4320153
  • 页数:214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目录

第一卷 公共关系原理 3

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念 3

第一节 公共关系及其辞源 3

“PR” 3

作为“状态”的公共关系 3

作为“活动”的公共关系 3

理论编 3

作为其他解说的公共关系 4

第二节 国外公共关系的多种定义 4

国际研究概况 4

伯内斯的定义 4

蔡尔德的定义 4

坎菲尔德的定义 5

杰弗金斯的定义 5

卡特李普等人的定义 5

哈罗的定义 5

田中寅次郎的定义 6

《韦氏词典》的定义 6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6

《美利坚百科全书》的定义 6

《墨西哥声明》的定义 7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 7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 7

英国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 7

《公共关系新闻》的定义 7

希尔·诺顿公司的定义 8

博雅公司的定义 8

第三节 国内公共关系的多种定义 8

国内研究概况 8

王乐夫、廖为建等人的定义 8

高天星的定义 9

余明阳的定义 9

居延安的定义 9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公关课题组的定义 9

居易的定义 9

张士泽的定义 10

徐波的定义 10

张念宏的定义 10

郑崇田的定义 11

祝振华的定义 11

袁自玉的定义 11

公共关系定义比较表 11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其特点 12

第一节 公共关系本质的界定 12

界定公共关系本质的基本方法 12

认识公共关系特点的多维角度 13

公共关系的社会性 13

公共关系的本质 13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特点 13

公共关系的目的性 14

公共关系的双向性 14

公共关系的长远性 14

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学” 15

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 15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与相关行为 15

公共关系的道德性 15

公共关系与宣传活动 16

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工作 16

公共关系与广告 16

公共关系与推销 17

第三章 公共关系意识 17

第一节 公共关系意识的形成 17

公共关系意识 17

公共关系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8

公共关系意识的价值作用 18

公共关系意识的外延层次结构 18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意识 19

公共关系的信息意识 19

公共关系的沟通意识 19

公共关系的形象意识 19

公共关系的公众意识 19

公共关系的关系意识 20

公共关系的信誉意识 20

公共关系的互惠意识 20

公共关系的协调意识 20

公共关系的开放意识 21

公共关系的环境意识 21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中的相关意识 21

公共关系中的商品意识 21

公共关系中的整体意识 22

公共关系中的参与意识 22

公共关系中的效益意识 22

公共关系中的民主意识 22

公共关系中的时空意识 23

公共关系中的行为意识 23

公共关系中的管理意识 23

公共关系中的人才意识 24

公共关系中的竞争意识 24

公共关系中的服务意识 24

公共关系中的目标意识 24

公共关系中的超前意识 25

公共关系中的创新意识 25

公共关系中的道德意识 25

公共关系中的法律意识 25

公共关系中的文化意识 26

公共关系中的科学意识 26

公共关系中的情感意识 26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 27

第一节 中国公共关系思想 27

第二卷 公共关系发展史 27

公共关系中的审美意识 27

第一章 中国公共关系思想萌芽及发展 27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28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点 28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活动 28

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共关系思想及活动 28

秦汉时期的公共关系思想及活动 28

中国近代公共关系思想及活动 29

戊戌变法运动时的公共关系活动 29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共关系活动 29

新文化运动中的公共关系活动 30

孔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0

孟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0

墨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1

荀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1

老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1

管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2

孙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2

韩非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2

董仲舒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2

诸葛亮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2

魏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3

康有为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3

林则徐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3

黄宗羲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4

孙中山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4

周恩来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4

毛泽东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3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文献 35

《汉书》 35

《史记》 35

周文王告四方游旅书 36

第三节 中国公共关系活动案例 36

成康之治 36

《资治通鉴》 36

《三国演义》 36

《孙子兵法》 36

长勺之战 37

蔡丘之会 37

围魏救赵 37

合纵连横 37

魏孝文帝改革 38

七擒七纵 38

三顾茅庐 38

文景之治 38

约法三章 38

贞观之治 39

郑和下西洋 39

毛遂自荐 39

不出酒宴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39

张骞通西域 40

文成公主入藏 40

舌战群儒 40

昭君出塞 40

四面楚歌 40

班超出使西域 41

百日维新 41

刘伯承二喝结盟酒 41

周恩来出访十四国 41

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 42

第四节 中国古近代公共关系活动及活动家 42

儒家 42

墨家 42

纵横家 42

名家 42

晏婴 42

章炳麟 43

秋瑾 43

张仪 43

冯煖 43

苏秦 43

邹容 44

陈天华 44

古耕虞 44

闻一多 44

鲁迅 44

第五节 80年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 45

80年代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迅速发展 45

“健力宝”的公共关系活动 45

“青春宝”的公共关系活动 45

中国公共关系的兴起 45

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 45

西方古代公共关系思想 46

第一节 西方古近代公共关系思想 46

第二章 西方古近代公共关系思想萌芽及公共关系活动家 46

发展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事业 46

台湾公共关系的发展 46

西方古代公共关系活动 47

西方近代公共关系思想及活动 47

公众赞成与公众反对 47

伯里克利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7

苏格拉底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8

德谟克利特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8

修昔底德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8

柏拉图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8

亚里士多德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8

卢梭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8

傅立叶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9

黑格尔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9

马克思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49

恺撒 50

第二节 西方古近代公共关系活动家 50

恩格斯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50

列宁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50

斯大林及其公共关系思想 50

贞德 51

马丁·路德·金 51

布鲁诺 51

华盛顿 51

杰弗逊 51

第三章 现代公共关系的起源及发展 52

第一节 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 52

现代公共关系的历史分期 52

公共关系职业的兴起与发展 52

世界公共关系的几个第一 52

第二节 美国的公共关系 53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公共关系 53

20世纪初的美国公共关系 53

公共关系事业展望 53

企业交流者国际联合会 53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成立及行为准则 5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公共关系 5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共关系 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公共关系 54

美国公共关系起源 54

三人宣传团 54

报刊宣传活动 54

波灵顿铁路公共关系活动 55

宣传事务所 55

行善以致富 55

扒粪运动 55

美国中期公共关系 55

美国政治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56

美国企业公共关系先驱 56

新闻代理 56

美国中期企业界的公共关系 56

公众消息委员会 57

战争情报中心 57

20世纪美国教育界公共关系 57

伟达公司 58

希尔——诺顿有限公司 58

美国博雅公司 58

美国公共关系学的兴起与发展 58

美国公共关系职业发展状况 58

美国公共关系新趋向 58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及其准则 59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职业规范守则 59

《原则宣言》 59

《使公共关系明朗化》 59

霍桑实验 60

盖洛普民意测验 60

福特公司的公共关系策略 60

可口可乐的尝试调查 60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防御性公共关系方案 60

第三节 西欧及其他地区的公共关系 61

欧洲公共关系职业的发展 61

英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61

英国公共关系协会 61

英国公共关系协会职业行为准则 61

交流、广告和市场营销教育基金会 61

伦敦工商业联合会 62

英国公共关系咨询联合会 62

法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62

日本公共关系职业的发展 62

日本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 62

亚历山大·哈密尔顿 63

第四节 西方公共关系专家 63

公众定势 63

加拿大公共关系协会 63

加拿大公共关系职业的兴起与发展 63

发展中国家公共关系事业 63

乔治·威斯汀豪斯 64

杰伊·库克 64

艾维·李 64

爱德华·伯内斯 64

肯德尔 64

巴纳姆 64

范德比尔特 65

罗斯福 65

瓦尔特·塞弗特 65

巴农 65

哈罗德·伯森 65

约翰·希尔 65

弗兰克·杰弗金斯 66

田中寅次郎 66

多尔曼·伊顿 66

阿瑟·佩奇 66

卡尔·博雅 66

斯科特·卡特利普 66

平等意识是衔接公共关系各方的纽带 67

第二节 平等互利原则 67

尊重对方原则 67

公共关系技巧的含义 67

第一章 公共关系活动的总原则 67

总原则的作用 67

第三卷 公共关系原则 67

第一节 总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67

总原则的地位 67

公共关系功利的限制性原则 68

公共关系功利的时间性原则 68

处事公正原则 68

公共关系功利的投入性原则 68

公共关系功利的相容性原则 68

平等格局原则 68

互利互惠是促进各方共同发展的催化剂 68

公众性原则 69

第四节 真实信用原则 69

真实信用原则是总原则的核心 69

开放性原则 69

社会利益原则内涵 69

社会责任性原则 69

第三节 为社会服务原则 69

真实信用原则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准绳 70

真实信用原则是公共关系社会交往工作的座右铭 70

诚能生信原则 70

信而不移原则 70

社会规范原则 71

长期性原则 71

第六节 社会规范原则 71

开拓性原则 71

优化性原则 71

科学性原则 71

第五节 科学指导原则 71

创造性原则 71

责任性原则 72

法律规范原则 72

本职性原则 72

道德规范原则 72

无私性原则 73

信息性原则 73

超前性原则 73

第二节 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 73

具体原则的特点 73

具体原则的含义 73

第一节 具体原则的概念 73

第二章 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原则 73

准确性原则 74

变通性原则 74

第三节 社会利益原则 74

贡献性原则 74

道德性原则 74

第四节 整体性原则 74

整体性原则 74

可行性原则 74

核实性原则 75

协调性原则 75

独立性原则 75

第五节 群体活动效率原则 75

竞争性原则 75

能动性原则 75

归属性原则 75

注意传者传播的意向与可能 76

了解媒介的特点与功能 76

尊重受众的习惯与适应性 76

掌握传播过程的时间与空间特点 76

第七节 形象性原则 76

形象性原则 76

掌握选择媒介原则 76

第六节 选择媒介原则 76

应变性原则 76

职业性原则含义 77

职业性原则分类 77

交流性原则 77

第一节 职业原则概念 77

第三章 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原则 77

区别性原则 77

信赖性原则 77

传播目标性原则 78

遵纪性原则 78

公开性原则 78

廉洁性原则 78

公平性原则 78

第二节 职业道德原则 78

忠诚性原则 78

修正性原则 79

回避性原则 79

保密性原则 79

信誉性原则 79

第三节 职业实务工作原则 79

公众利益性原则 79

个人尊严性原则 79

斗争性原则 79

索酬性原则 80

解聘性原则 80

全员性公共关系原则 80

公共关系动力性原则 80

激励性原则 80

持续性原则 81

成果积累性原则 81

第四卷 公共关系职能 81

第一章 建立信誉、塑造形象 81

第一节 信誉、形象概述 81

信誉 81

信誉是组织的生命 81

形象的构成因素 82

信誉与公共关系 82

信誉与形象 82

形象 82

形象类别 83

形象的功能 83

形象的特性 83

第二节 建立信誉、塑造形象的途径与原则 84

建立信誉、塑造形象的途径 84

坚持塑造形象的符合公众需要原则 84

坚持塑造形象的“独树一帜”原则 84

坚持塑造形象的整体性原则 84

坚持塑造形象的形象性原则 84

内在精神状态 85

第三节 建立信誉、塑造形象的基础 85

坚持塑造形象的顾客满意原则 85

坚持塑造形象的长期性原则 85

坚持塑造形象的竞争性原则 85

外在事物状态 86

第二章 协调、预防和处理公共关系纠纷 86

第一节 协调关系 86

协调的职能 86

组织内部领导者与员工关系的协调 86

组织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86

组织与外部公众关系的协调 87

第二节 公共关系纠纷及其预防 87

公共关系纠纷及危害 87

组织内部纠纷 87

组织与社区纠纷 88

组织与法人组织纠纷 88

组织与用户纠纷 88

组织与政府部门纠纷 88

预防意识 89

健全信访制度 89

建立自查制度 89

对付公共关系纠纷的策略 89

建立预防与处理公共关系纠纷的调查制度 90

建立公共关系预测制度 90

第三节 妥善处理公共关系纠纷 90

补救意识 90

补救的对策及步骤 90

及时了解反映 91

认真查清事实 91

搞好交流与对话 91

虚心听取意见 91

处理公共关系纠纷的原则 92

第三章 传播与沟通 92

第一节 传播 92

传播 92

传播过程 92

传播的特性 92

沟通的两步流程理论 93

沟通的方法 93

沟通的基本要素 93

第二节 沟通 93

沟通 93

沟通的协同导向模式 94

沟通的中心圈理论 94

沟通的7个“C” 94

第三节 传播与沟通 95

传播与沟通的相关性 95

传播与沟通的差别性 95

传播与沟通的目的性 95

第四章 增进效益 95

第一节 公共关系活动的功能 95

判断性功能 95

矫正性功能 96

缓冲性功能 96

预防性功能 96

建设性功能 96

促销功能 97

第二节 新闻媒介信息资源 97

新闻媒介信息资源的地位 97

新闻媒介信息资源的开发 97

新闻媒介信息资源的监测 98

第三节 增进组织的经济效益 98

增进组织的经济效益 98

现代市场营销的特征 98

捕捉经营时机 98

增进宏观经济效益 99

第四节 增进社会整体效益 99

加强横向比较 99

更新推销观念 99

改善市场环境 99

采取应变对策 99

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100

防止环境污染 100

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00

第五卷 公共关系程序 101

第一章 组织形象的评估 101

第一节 组织形象及评估 101

公共关系程序 101

组织形象 101

组织形象评估与调查研究 101

组织形象评估与结果评价 101

组织公众形象 102

组织形象评估的步骤 102

组织自我形象 102

第二节 组织形象评估的内容 102

自我期望形象 103

总体形象 103

有效形象 103

特殊形象 103

产品形象 103

领导者自我评估 104

组织外部环境评估 104

组织内部环境评估 104

知名度 104

美誉度 104

第三节 组织形象评估的方法 105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05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05

社会舆论 105

系统分析与模型分析 106

非规则性评估 106

形象内容间隔图 106

组织形象要素调查表 106

组织形象地位四象限图 107

第二章 组织形象的设计 107

第一节 组织形象的设计 107

组织形象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107

组织形象设计的步骤 107

公共关系目标 108

目标管理 108

第二节 组织形象设计的目标 108

公共关系目标的作用 109

公共关系目标的确立过程 109

第三节 组织形象设计目标的原则 109

组织形象设计的目标要求 109

组织形象设计的可行性原则 109

组织形象设计的有效性原则 110

组织形象设计的互惠性原则 110

组织形象设计的具体性原则 110

组织形象设计的决策原则 111

组织形象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111

组织形象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111

组织形象设计的创造性原则 111

组织形象设计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原则 112

第四节 组织形象设计目标实施方案 112

组织形象设计目标实施方案的内容 112

组织形象设计目标实施方案的特点 112

组织形象设计目标实施方案的试验与调整 112

具体行动方案 113

六点公共关系计划模式 113

专题活动计划 113

短期计划 113

长期计划 113

公共关系计划 113

第三章 组织形象的实践 114

第一节 公共关系沟通 114

组织形象的实践 114

公共关系沟通 114

公共关系沟通的方式 114

公共关系沟通的要求 114

传播 115

实施与传播的目的 115

第二节 组织实施与传播 115

公共关系沟通的障碍 115

公共关系沟通障碍的排除 115

实施与传播的原则 116

实施与传播的渠道 116

实施与传播的层次 116

实施与传播的过程 117

常规性传播活动 117

实施与传播的效果 117

第三节 最佳公共关系模式的选择 118

公共关系模式 118

最佳公共关系模式选择的原则 118

第四章 组织形象的检验 118

第一节 组织形象检验的意义、内容和标准 118

组织形象检验的意义 118

组织形象检验的标准 119

效果检验评估 119

公共关系成效评估 119

组织形象检验的内容 119

第二节 组织形象检验的渠道 120

自我评价和公众评价 120

舆论评价 120

第三节 组织形象检验的方法 120

直接观察法 120

目标检验法 120

衡量媒介报道范围 121

反馈控制 121

广告评估 121

内部及外部监察法 121

舆论统计法 121

方案评价 122

组织形象检验的调整内容 122

组织形象检验的调整原则 122

第四节 组织形象检验和调整 122

自我评价 123

专家评价 123

舆论评价 123

评价能力 123

行为修正 123

决策修正 123

非正式报告 123

公共关系主体的不自觉状态 124

正式报告 124

第六卷 公共关系主体 124

公共关系主体 124

第一节 公共关系主体的形成 124

第一章 公共关系主体 124

公共关系主体的自觉状态 125

公共关系主体的目标 125

第二节 公共关系主体的特征 125

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性 125

公共关系主体的组织性 125

公共关系主体的层次性 126

公共关系主体的客观性 126

公共关系主体的变化性 126

公共关系主体的目标性 126

第二章 社会组织 127

第一节 组织 127

组织 127

组织特征 127

组织目标 127

组织的基本功能 128

组织结构 128

第二节 组织的类型 128

组织的划分 128

群众组织 129

文化组织 129

政治组织 129

经济组织 129

宗教组织 130

第三节 组织的建设 130

组织建设 130

组织章程制度 130

组织文化 130

组织队伍 131

组织管理 131

组织控制 131

组织的内部关系 131

组织的凝聚力 131

环境的综合性 132

环境的变化性 132

第三章 组织与环境 132

环境 132

组织发展 132

第一节 环境及其特征 132

环境的系统性 133

环境的复杂性 133

环境的渗透性 133

环境的层次性 133

第二节 环境的类型 133

环境的划分 133

一般环境 134

外部环境 134

内部环境 134

自然环境 134

工作环境 135

政治环境 135

经济环境 135

文化环境 135

技术环境 136

人口环境 136

稳定的环境 136

动荡的环境 136

环境促进组织的调整和发展 137

环境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37

第三节 环境对组织的决定作用 137

环境为组织提供生存的客观基础 137

宽松的环境 137

紧张的环境 137

第四节 组织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138

组织对环境的反作用 138

组织对环境的责任 138

组织与环境的协调 138

组织的环境工作 139

环境监测 139

环境评价 139

环境决策 139

环境对策 139

公共关系机构的类型 140

公共关系机构的组建原则 140

公共关系机构 140

公共关系机构的基本任务 140

第一节 公共关系机构 140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140

公共关系机构的选择原则 141

第二节 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机构 141

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机构 141

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机构产生的必然性 141

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机构的优势 142

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机构的劣势 142

公共关系顾问 142

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 142

与广告公司合营的公司 143

公共关系综合服务公司 143

专业公共关系公司 143

公共关系专项业务公司 143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 144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产生的必然性 144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的优势 144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的劣势 144

第三节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 144

公共关系部 145

公共关系部的宏观模式 145

公共关系部的微观模式 145

直属型公共关系部 146

部门并列型公共关系部 146

独立型公共关系部 146

提高公共关系部效率的基本要求 147

最高决策层间接领导型公共关系部 147

公共关系部的管理 147

公共关系部的基本任务 147

第四节 公共关系部的运行 147

公共关系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 148

公共关系部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配合 148

第五章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 148

第一节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类别和任务 148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 148

公共关系工作的事务人员及其任务 149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类型 149

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任务 149

公共关系工作的领导者及其任务 149

“公关小姐” 150

第二节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素质 150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素质 150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能力 150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品德 150

公共关系秘书 150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心理品质 151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知识修养 151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 151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 151

团体心理与管理 151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管理 152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 152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选择及使用 152

第三节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152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 152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目标 153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方式 153

第六章 公共关系预算 153

第一节 公共关系预算及其作用和要求 153

公共关系预算 153

公共关系预算的特点 154

公共关系预算的意义 154

公共关系预算的作用 154

公共关系预算的要求 154

第二节 公共关系预算的项目 154

公共关系工作的资金预算 154

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力预算 155

公共关系工作的时间预算 155

公共关系工作的劳务费用 155

公共关系工作的行政费用 155

公共关系工作的设备费用 155

公共关系工作的项目费用 155

第三节 公共关系预算的编制 156

公共关系预算的编制 156

公共关系预算的编制方法 156

目标作业法 156

参照法 156

第一节 公共关系客体的涵义 157

公共关系客体 157

第一章 公共关系客体 157

第七卷 公共关系客体 157

公共关系咨询收费 157

固定比率法 157

公共关系客体的作用 158

广义的公共关系客体 158

狭义的公共关系客体 158

第二节 公共关系工作中的关系对象 159

公共关系工作中的“关系” 159

人员关系 159

行业关系 159

区域关系 159

公众数量 160

公众与环境 160

国际关系 160

目标公众 160

非公众 160

第三节 公共关系工作中的公众对象 160

公众 160

公众构成 161

公众素质 161

公众利益 161

公众沟通 162

公众需要 162

公众动机 162

公众态度 163

公众感情 163

公众情绪 163

公众舆论 164

公众行为 164

第二章 公众特性 164

第一节 公众的社会特性 164

公众的社会特性 164

公众与组织的相关性 165

公众的同质性 165

公众的群体性 165

公众的系统性 165

公众的可变性 165

公众的稳定性 166

公众的能动性 166

公众的广泛性 166

公众的层次性 166

公众的有序性 167

第二节 公众的行为特性 167

公共关系中公众的行为模式 167

公众的合作行为 167

公众的协同行为 167

公众的援助行为 168

公众的冲突行为 168

公众的竞争行为 168

公众的斗争行为 168

第二节 根据公众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169

员工公众 169

第一节 根据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分类 169

外部公众 169

内部公众 169

第三章 公众分类 169

股东公众 170

员工家属公众 170

顾客公众 170

服务对象公众 170

政府公众 170

生存性公众 171

第三节 根据公众的不同功能分类 171

新闻媒介公众 171

社会名流公众 171

竞争对手公众 171

社区公众 171

功能性公众 172

横向同业公众 172

扩散性公众 172

第四节 根据公众的发展过程分类 172

现在公众 172

将来公众 172

第五节 根据公众的组织程度和稳定程度分类 173

组织性公众 173

行动公众 173

知晓公众 173

潜在公众 173

非组织性公众 174

流散性公众 174

稳定性公众 174

临时性公众 174

周期性公众 174

第六节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合作态度分类 175

顺意公众 175

逆意公众 175

独立公众 175

第七节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关心态度分类 175

一般公众 175

次要公众 176

首要公众 176

需要被告知的公众 176

留意公众 176

第八节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分类 176

边缘公众 177

第九节 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分类 177

受欢迎的公众 177

被追求的公众 177

不受欢迎的公众 177

第一节 公众选择及其意义 178

公众选择的意义 178

公众选择 178

第四章 公众选择 178

需要普遍影响的公众 178

需要集中影响的公众 178

第十节 根据组织活动的需要分类 178

第二节 公众选择的基本原则 179

根据组织特性和需求选择公众的原则 179

选择公众应坚持公众第一原则 179

选择公众应坚持双向交流原则 179

选择公众应坚持主动性原则 180

选择公众应坚持超前性原则 180

选择公众应坚持需求性原则 180

选择公众应坚持不随意扩大公众范围的原则 180

决策与公共关系 181

第一节 决策过程与公共关系 181

选择公众应坚持让应知情的公众一定知情的原则 181

第八卷 公共关系与决策 181

选择公众应坚持持续进行公众选择的原则 181

第一章 决策与公共关系的一般概念 181

决策程序与公共关系 182

决策准备与公共关系 182

决策的制定实施与公共关系 182

第二节 决策体系与公共关系 182

决策形式与公共关系 182

决策体系与公共关系 182

管理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3

宏观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3

第二节 决策分类与公共关系 183

经营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3

业务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3

目标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3

第一节 管理决策与公共关系 183

第二章 决策类型与公共关系 183

微观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4

程序化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4

非程序化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4

确定型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4

非确定型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4

决策软指标中的公共关系 185

实现决策目标中的公共关系 185

第三章 决策目标与公共关系 185

确定决策目标中的公共关系 185

第一节 决策目标中的公共关系 185

风险型决策中的公共关系 185

决策硬指标中的公共关系 186

第二节 决策中的公共关系目标 186

决策中公共关系目标的确定 186

决策中公共关系目标的特点 186

决策中公共关系目标的内容 186

决策信息的准确性与公共关系 187

决策信息的时效性与公共关系 187

决策信息的获取与公共关系 187

第一节 决策信息的获取与公共关系 187

第四章 决策信息与公共关系 187

决策中公共关系目标的作用 187

决策信息系统与公共关系 188

内源决策信息与公共关系 188

外源决策信息与公共关系 188

决策信息的反馈与公共关系 188

第二节 决策中的公共关系预测 188

预测与公共关系 188

决策方案与公共关系 189

第一节 决策方案的拟订与公共关系 189

预测技术中的公共关系 189

决策中的公共关系预测 189

预测目标中的公共关系 189

第五章 决策方案与公共关系 189

决策方案的拟订与公共关系 190

决策方案中的公共关系目标措施 190

制定决策计划中的公共关系 190

制定决策计划中的公共关系工作计划 190

第二节 决策方案的评估、选择与公共关系 191

评估决策方案中的公共关系原则 191

评估决策方案中的公共关系作用 191

决策合理性判断中的公共关系要求 191

可行性决策方案中的公共关系地位 192

决策方案选优标准中的公共关系 192

决策分析方法中的公共关系 192

决策方案实施中的公共关系作用 193

决策方案实施的准备与公共关系 193

第三节 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公共关系 193

决策方案实施中的公共关系原则 193

决策方案实施中的公共关系 193

决策方案实施的指挥与公共关系 194

决策方案实施的协调与公共关系 194

决策方案实施的沟通与公共关系 194

决策方案实施的控制与公共关系 195

决策方案实施的总结与公共关系 195

追踪决策与公共关系 195

决策方案的修正与公共关系 195

决策者与专家的公共关系 196

第二节 决策者与公共关系 196

决策者的素质与公共关系 196

第六章 决策主体与公共关系 196

决策集团与咨询集团的公共关系 196

决策集团内部的公共关系 196

第一节 决策集团的内外部的公共关系 196

第九卷 公共关系素质 197

第一章 公共关系素质概述 197

第一节 公共关系素质及特征 197

素质 197

公共关系素质 197

公共关系素质模型 197

塑造形象的意识 198

公共关系意识与公共关系素质 198

第二节 公共关系素质的核心 198

服务公众的意识 199

真诚互惠的意识 199

沟通交流的意识 199

创新审美的意识 199

立足长远的意识 200

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 200

公共关系意识的层次 200

公共关系意识的价值 200

公共关系人员的价值观 201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生观 201

第二章 公共关系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201

第一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思想观念 201

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 201

公共关系人员的世界观 201

公共关系人员的政策观 202

公共关系人员的开放观 202

公共关系人员的服务观 202

公共关系人员的学习观 203

公共关系人员的创新观 203

公共关系人员的系统观 203

公共关系人员的决策观 203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才观 204

公共关系人员的权变观 204

公共关系人员的时效观 204

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息观 204

公共关系人员的未来观 205

公共关系人员的法制观 205

公共关系人员的战略观 205

公共关系人员的民主观 205

公共关系人员的竞争观 206

公共关系人员的信用观 206

公共关系人员的时间观 206

公共关系人员的信念 207

公共关系人员的社会理想 207

公共关系人员的理想 207

公共关系人员的空间观 207

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理想 208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理想 208

公共关系人员的生活理想 208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修养 209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修养 209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境界 209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义务 209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情感 209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格道德 210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品质 210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规范 210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选择 210

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情操 210

公共关系人员的社会公德 211

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道德 211

公共关系人员的社会主义道德 211

公共关系人员的勤劳勇敢品质 211

公共关系人员的谦虚团结品质 212

公共关系人员的诚实善良品质 212

公共关系人员的廉洁奉公品质 212

公共关系人员的集体主义思想 212

公共关系人员的集体荣誉感 212

公共关系人员的忘我精神 213

公共关系人员的首创精神 213

公共关系人员的责任感 213

公共关系人员的事业心 213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尊心 214

公共关系人员的同情心 214

公共关系人员的精神文明 214

公共关系人员的行为准则 214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14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14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觉性 214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制力 214

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15

正面疏导与启发思考相结合的原则 215

晓之以理的灯法 215

动之以情的方法 215

第一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 216

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 216

导之以行的方法 216

第三章 公共关系人员知识素质 216

自我修养的方法 216

表扬与批评的方法 216

公共关系人员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217

公共关系人员知识结构的构成内容 217

公共关系人员知识结构的建立方法 217

公共关系人员知识结构优化的作用 217

公共关系人员知识结构优化的原则 217

公共关系人员的直接知识 218

公共关系与本体学科 218

公共关系人员的间接知识 218

公共关系与相关学科 218

公共关系与背景学科 218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219

公共关系人员的哲学知识 219

公共关系人员的思维知识 219

公共关系与基石学科 219

公共关系与操作学科 219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知识 220

公共关系人员的政治知识 220

公共关系人员的法律知识 220

公共关系人员的经济知识 220

公共关系人员的管理知识 221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知识 221

公共关系人员的伦理知识 221

公共关系人员的历史知识 222

公共关系人员的文学知识 222

公共关系人员的地理知识 222

公共关系人员的民俗知识 222

公共关系人员的写作知识 223

公共关系人员的演讲知识 223

公共关系人员的交际知识 223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关系知识 224

公共关系人员的动作语言知识 224

公共关系人员的调查知识 224

公共关系人员的广告知识 225

公共关系人员的传播知识 225

公共关系人员的营销知识 225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226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原理知识 226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历史知识 226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目标知识 226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步骤知识 226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事务知识 227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手段知识 227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组织知识 227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媒介知识 228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公众知识 228

公共关系人员的政府公共关系知识 228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实务知识 228

公共关系人员的政法公共关系知识 229

公共关系人员的军队公共关系知识 229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防公共关系知识 229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事公共关系知识 229

公共关系人员的计划生育公共关系知识 230

公共关系人员的社团公共关系知识 230

公共关系人员的事业单位公共关系知识 230

公共关系人员的文化公共关系知识 231

公共关系人员的商业公共关系知识 231

公共关系人员的科技公共关系知识 231

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公共关系知识 232

公共关系人员的体育公共关系知识 232

公共关系人员的医院公共关系知识 233

公共关系人员的新闻传播机构公共关系知识 233

公共关系人员的广播电视机构公共关系知识 233

公共关系人员的农业公共关系知识 234

公共关系人员的企业公共关系知识 234

公共关系人员的铁路公共关系知识 235

公共关系人员的交通公共关系知识 235

公共关系人员的邮电公共关系知识 235

公共关系人员的税务公共关系知识 236

公共关系人员的金融公共关系知识 236

公共关系人员的工商公共关系知识 236

公共关系人员的财政公共关系知识 236

公共关系人员的旅游公共关系知识 237

公共关系人员的酒店公共关系知识 237

公共关系人员的环境公共关系知识 238

公共关系人员的国际公共关系知识 238

公共关系人员的外经公共关系知识 238

公共关系人员的特区公共关系知识 239

第四章 公共关系人员能力素质 239

第一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思维能力 239

公共关系人员的思维能力 239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推理能力 240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 240

公共关系人员的思维判断能力 240

公共关系人员的设立假说能力 241

公共关系人员的观察能力 241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 241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综合能力 241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论证能力 241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归纳能力 242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演绎能力 242

公共关系人员的逻辑类比能力 242

公共关系人员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242

公共关系人员的社会思维能力 243

公共关系人员的形象思维能力 243

公共关系人员的灵感思维能力 243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然思维能力 244

公共关系人员的经验思维能力 244

公共关系人员的抽象思维能力 244

公共关系人员的具体思维能力 244

公共关系人员的系统思维能力 244

公共关系人员的多向思维能力 245

公共关系人员的立体思维能力 245

公共关系人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45

公共关系人员的侧向思维能力 246

公共关系人员的反向思维能力 246

公共关系人员的收敛性思维能力 246

公共关系人员的多样化思维能力 246

公共关系人员的纵向思维能力 247

公共关系人员的横向思维能力 247

公共关系人员的动态思维能力 248

公共关系人员的后馈思维能力 248

公共关系人员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 248

公共关系人员的预测思维能力 249

公共关系人员协调关系的思维能力 249

公共关系人员角色转换的思维能力 249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创造策划能力 249

公共关系人员的创造策划能力 249

公共关系人员的感知力 250

公共关系人员的创造过程 250

公共关系人员的创新意识 250

公共关系人员的注意力 251

公共关系人员的想象力 251

公共关系人员确立目标的能力 251

公共关系人员的记忆力 251

公共关系人员设计主题的能力 252

公共关系人员分析公众的能力 252

公共关系人员选择媒介的能力 252

公共关系人员预算经费的能力 253

公共关系人员审定方案的能力 253

公共关系人员的应变能力 253

公共关系人员创造策划能力的培养 254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我调节能力 254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我调节能力 254

公共关系人员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 254

适当自我暴露 255

有意遗忘 255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我调节艺术 255

无害化渲泄 255

嫉妒的自我调节 256

遇人嫉妒的自我防护 256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我评价 257

公共关系人员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257

第四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 257

公共关系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 257

公共关系人员的决策能力 258

公共关系人员的实施能力 258

公共关系人员的计划能力 258

公共关系人员的用人能力 258

公共关系人员的组织能力 258

公共关系人员的指导能力 259

公共关系人员的平衡能力 259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控能力 259

公共关系人员的应变能力 259

公共关系人员协调外部公众的能力 260

公共关系人员协调内部员工的能力 260

公共关系人员的调查能力 260

公共关系人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60

公共关系人员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261

第五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261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261

公共关系人员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61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交往技巧 262

公共关系人员了解他人欲望的能力 262

公共关系人员改变他人认知的能力 262

公共关系人员调节他人态度的能力 263

公共关系人员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 263

公共关系人员塑造形象的能力 263

公共关系人员把握他人感情的能力 263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264

公共关系人员选择交往对象的能力 264

公共关系人员更换交往对象的能力 264

公共关系人员处理内部员工关系的能力 264

公共关系人员恰当运用礼仪礼节的能力 265

公共关系人员协商对话的能力 265

公共关系人员的劝说能力 265

公共关系人员处理外部公众关系的能力 265

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能力 266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吸引能力 266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际关系调节能力 266

公共关系人员的气质 267

公共关系人员的风度 267

公共关系人员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67

第六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传播表达能力 268

公共关系人员的传播表达能力 268

公共关系人员的口才 268

公共关系人员寻找话题的能力 269

公共关系人员展开话题的能力 269

公共关系人员转移话题的能力 269

公共关系人员的演讲能力 270

公共关系人员倾听的技巧 270

公共关系人员的幽默感 270

公共关系人员的表露技巧 271

公共关系人员的论辩能力 271

公共关系人员的新闻写作能力 272

公共关系人员的文秘写作能力 272

公共关系人员的体势传播表达能力 272

公共关系人员的表情传播表达能力 273

公共关系人员传播表达能力的修养 273

第五章 公共关系人员身心素质 273

第一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结构和身体条件 273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素质 273

公共关系人员心理素质的特征 274

公共关系人员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 274

公共关系人员心理素质的作用 274

公共关系人员的兴趣品质 275

公共关系人员的情感品质 275

公共关系人员的意志品质 275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信心理 276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心理 276

公共关系人员的身体素质 276

公共关系人员的性格 276

公共关系人员的自信心 276

公共关系人员的热情心理 277

公共关系人员的开放心理 277

公共关系人员的使命感 277

公共关系人员的人性完备度 277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健康 278

公共关系人员的稳定快乐感 278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防卫圈 278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身心素质的培养 279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测量 279

公共关系人员心理测量的种类 280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测验举要 280

公共关系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81

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训练 281

公共关系群体效能的原则 282

公共关系群体效能的价值 282

公共关系群体效能 282

第一节 公共关系群体效能概述 282

第六章 公共关系群体效能 282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人员与外部公共关系人员的群体组合 283

组织内部公共关系人员的群体组合 284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群体效能结构 284

公共关系人员最佳群体结构 284

公共关系群体与个体 285

公共关系人员的职类结构 285

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结构 285

公共关系人员的能级群体结构 285

公共关系人员的智能群体结构 286

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群体结构 286

公共关系人员的性别结构 286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特点 287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作用 287

第七章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287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287

第一节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概述 287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原则 288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88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88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289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系统性与循序性相兼顾原则 289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巩固性原则 289

综合型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 290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目标 290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因材施教原则 290

横向型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 291

全员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 291

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社会因素 291

纵向型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 291

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内在因素 292

第二节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292

公共关系教学计划 292

公共关系教学计划的编制原则 292

公共关系教学课程结构 293

公共关系专业大专课程设置举例 293

公共关系教科书 294

公共关系教学大纲 294

公共关系培训班课程设置举例 294

公共关系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295

公共关系启发式教学 295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讲授法 295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谈话法 296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讨论法 296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演示法 296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练习法 297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参观法 297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实习作业法 297

公共关系社会教育 298

公共关系学校教育 298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案例法 298

第三节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途径 298

公共关系教育培训模拟试验法 298

公共关系培训班 299

公共关系中等专业教育 299

公共关系普通高等教育 299

公共关系成人教育 300

公共关系全脱产培训 300

公共关系半脱产培训 300

公共关系在职业余培训 301

公共关系函授教育 301

公共关系人员自学成才 301

公共关系继续教育 301

第四节 国外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302

美国公共关系教育培训概况 302

公共关系宣传与公共关系社会教育 302

美国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特点 303

美国公共关系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303

加拿大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303

英国和奥地利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303

日本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304

印度公共关系教育培训 304

第八章 公共关系人员的选拔与使用 305

第一节 公共关系人员素质的测定 305

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测定 305

公共关系人员素质测定的原则 305

公共关系人员素质测定的方法 305

公共关系人员素质测定表举例 306

公共关系人员的考试 306

公共关系人员的口试法 307

公共关系人员的 CAM 考试 307

公共关系人员的笔试法 307

公共关系考试的设计 308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才的发现与选拔 308

发现公共关系人才的方法 308

选拔公共关系人员的原则 309

选拔公共关系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309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使用与管理 309

公共关系人员使用的原则 309

公共关系人员使用的方式 309

公共关系人员管理的方法 310

公共关系人员管理的原则 310

公共关系人员管理的内容 310

第十卷 公共关系心理 311

第一章 公共关系心理概述 311

第一节 公共关系心理及相关因素 311

公共关系心理及其研究内容 311

公共关系心理的主要相关因素 311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目的 311

公共关系社会环境 312

公共关系主体意识 312

公共关系价值行为 312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313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准确性原则 313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313

第二节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原则 313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313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 314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现场调查与追踪相结合原则 314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实践性原则 314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新颖性原则 314

第三节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方法 315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行为观察法 315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现场实验法 315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调查法 315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心理测量法 315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因果分析法 316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比较分类法 316

公共关系心理研究的社会测量法 316

心理测量的特点 317

心理测量的种类 317

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量表) 317

领导行为测评量表(PM 量表) 318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SPM 量表) 319

第二章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心理 320

第一节 公众个体心理及行为 320

心理 320

心理现象 320

认识过程 320

情感过程 320

个性倾向性 321

意志的基本品质 321

意志过程 321

个性心理特征 322

性格的特征 322

性格的类型 322

气质的类型 323

知觉的特性 323

记忆过程 323

表象 324

思维过程 324

想象的种类 324

注意 324

智力 325

情绪的调节 325

情感的职能 325

暗示 326

模仿 326

感染 326

现代公众的一般心理特征 326

流行与时尚 327

时尚的特征 327

时尚的传播 327

恐慌 328

民意 328

流言与谣言 328

团体的功能 329

团体分类 329

第二节 公众团体心理 329

团体的特征 329

团体 329

团体内聚力及其影响因素 330

团体心理气氛 330

团体文化及其构建 330

团体成员的角色类型 331

团体意识及其特征 331

强化团体心理气氛的公共关系活动 331

士气及其影响因素 332

非正式团体 332

先进团体的心理气氛特征 332

团体形象的特征 333

团体形象的心理意义 333

第一节 团体形象 333

团体形象 333

第三章 团体形象管理及其心理机制 333

提高团体效能的途径 333

团体形象的立论基础 334

团体形象的构成 334

塑造团体形象的心理原则 334

塑造团体形象的心理策略 335

塑造团体形象的心理战术 335

团体形象评价的标准和系统 335

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335

“经济人”及 X 理论 336

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 336

第二节 团体形象管理的理论及心理原则 336

公共关系管理功能 336

“社交人”及人际关系论 337

“自我实现人”及 Y 理论 337

“复杂人”及超 Y 理论 337

公共关系管理的心理认同原则 337

公共关系管理的心理投射原则 338

公共关系管理的心理驱动原则 338

公共关系管理的心理平衡原则 338

公共关系管理的心理相容原则 338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 339

第三节 团体形象管理中的激励及其心理机制 339

公共关系心理中的需要及其属性 339

公共关系管理的心理调控原则 339

马斯洛的需要层序论 340

中国的需要理论 340

动机及其特点 340

动机的功能 341

激励 341

激励的过程 341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342

激励的方法 342

奥德费的“ERG 论” 342

激励的原则 34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343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343

海德的归因理论 343

心理定势及其特征 344

态度及其构成要素 344

态度的特征 344

态度的功能 344

第四节 团体形象管理的相关心理机制 344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345

改变态度的方法 345

态度的改变 345

态度的形成 345

挫折及其成因 346

挫折的行为表现 346

对待受挫折者的方法 346

偏见 346

第四章 公共关系网络运转的心理机制 347

第一节 公共关系网络概述 347

公共关系网络及其形式 347

公共关系网络的特征 347

公共关系网络的功能 347

第二节 公共关系网络运转中的心理策略 348

广告心理策略 348

公共关系网络的状态与内容 348

公共关系网络运转的心理原则 348

传播心理分析及其意义 349

营销心理策略 349

交往心理策略 349

传播心理过程 350

传播心理设计 350

谈判的心理策略 350

宣传的心理策略 351

利用心理效应的宣传策略 351

组织宣传内容的心理策略 351

利用宣传情境的心理策略 351

选择宣传形式的心理策略 352

公众舆论及心理策略 352

改善沟通的心理策略 352

第十一卷 公共关系理论与中国 353

第一章 公共关系在中国 353

第一节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 353

世界公共关系格局中的“中国现象” 353

中国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 354

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 354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的发展 355

中国公共关系职业化的标志 355

中国公共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356

注重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357

中国公共关系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357

第二节 中国公共关系的优良传统 357

掌握塑造组织形象大目标的重要环节 358

坚持为公众谋利益的出发点 358

选择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途径 358

中国共产党人公共关系实践 359

第二章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基础 359

第一节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359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359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360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 360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 360

政治民主化需要公共关系 361

社会安定团结需要公共关系 361

第二节 中国发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361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公共关系 361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361

对外开放需要公共关系 362

现代化生产方式需要公共关系 362

市场格局的变化呼唤公共关系 362

管理观念的更新要求发展公共关系 362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呼唤公共关系 363

第三节 中国发展公共关系的可能性 363

政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