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脾胃学真诠
脾胃学真诠

脾胃学真诠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炳凡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0134245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
《脾胃学真诠》目录
标签:脾胃 编著

欧阳?题词 3

刘祖贻题词 3

吕炳奎序 3

自序 3

上篇 脾胃学之起源 3

一、 脾胃学的渊源 3

吕炳奎题词 3

二、脾胃学的理论基础 5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 5

1. 纳与化 5

3. 主肌肉与四肢 6

4. 主生血与统血 6

2. 升与降 6

5. 脾藏意 7

6.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7

7. 脾胃与养生防病的关系 7

(二) 脾胃病的病理变化 8

1. 正邪相争 8

2. 虚实寒热 8

3. 脾升胃降 9

(三)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9

1 病因 9

2. 病机 12

4. 脾胃与大肠的关系 14

3. 脾胃与肺的关系 14

2. 脾胃与小肠的关系 14

(四)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14

1. 脾胃与心的关系 14

5. 脾胃与肝的关系 15

6. 脾胃与胆的关系 15

7. 脾胃与肾的关系 15

8. 脾胃与膀胱的关系 15

9. 脾胃与三焦的关系 15

3. 脾胃与脉的关系 16

1.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 16

4. 脾胃与女子胞的关系 16

(六) 脾胃与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 16

2. 脾胃与骨的关系 16

1. 脾胃与脑、髓的关系 16

(五) 脾胃与奇恒之府的关系 16

2. 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 17

3. 气血与水谷的关系 17

4. 津液与水谷的关系 17

三、历代医家对脾胃学研究的成就 18

(一) 张促景论脾胃证治 18

(二) 华佗论脾胃 19

(三) 孙思邈论脾胃证治 20

(四) 钱仲阳论脾胃证治 21

(五) 严用和论脾胃 22

(六) 许叔微论脾胃 22

(七) 刘完素论脾胃之阴 23

(八) 张元素论脾胃 24

一、《脾胃论·卷上》的主旨与特色 28

1. 概论脏腑功能 28

中篇 脾胃学之形成 28

2. 元气要的根本在脾胃 30

3. 内热的病因病机 30

4. 病从脾胃生的致病因素 31

5. 胃气盛衰是病机变化的关键 32

6. 脾胃乃升降浮沉之机 34

7. 调理脾胃常规用药 35

8. 或补或泻, 唯益脾胃之药为切 36

9. 脾胃与四脏的关系 37

10. 用药宜禁论 38

1. 运气衰旺图说 39

二、《脾胃论·卷中》的主旨与特色 39

(一)脾胃内伤发病机理和主要证治 39

2. 外感内伤治法不同 40

(二)“阴火”论 41

1. “阴火”命名的来源 41

2. “阴火”形成的因素 41

3. “阴火”的发病机理 42

4. 脾胃气衰与“阴火”的关系 43

5. “阴火”表现的症象 44

6. “阴火”反映出来的特殊证候 44

(1) 气虚发热类白虎证 44

(2) 血虚发热类白虎证 45

7. “甘温除热”的主方一补中益气汤 48

8. 补中益气汤案例 49

9. 用药必须因时因人制宜 60

10. 安养心神宜调理脾胃 62

11. “三焦元气衰旺”与脾胃虚的关系 63

三、《脾胃论·卷下》的主旨与特色 64

1. 胃虚则五脏六腑俱病 64

2. 四时升降浮沉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65

3. 适应自然, 注重预防 66

4. 治疗方法的应用 67

(1) 升阳散火 67

(2) 清署益气 69

(3) 清燥治瘘 70

(4) 升阳除湿 72

(5) 升阳益胃 73

(6) 调中益气 74

(7) 清神益气 74

(8) 健脾升清 75

(9) ?香安胃 77

(10) 异功健脾 77

(11) 健运化痰 78

(12) 补气升阳 79

(13) 健脾消食 81

5. 后人对东垣用药的评价 83

6. 脾胃将理法 83

(三)赵养葵论“东垣脾胃论”之旨 85

(二) 徐春甫论“治病先顾脾胃” 85

(一) 李士材论“脾为后天之本” 85

四、明清时代对脾胃学说的充实和发展 85

(四)吴?论脾阴 86

(五)张景岳论“治五脏以调脾胃” 87

(六)薛已论“脾统血” 88

(七)喻嘉言论“脏腑以脾为主” 88

(八)何梦瑶论“补肾不如补脾” 89

(九)叶天士创胃阴学说 89

(十)华云?评胃阴学说 90

(十一)清代医家综论脾胃之阴 90

(二)辨清内伤外感 97

(一)重视脾胃的胜衰 97

一、脾胃学应用的基本原则 97

下篇 脾胃学之应用 97

(三)知机审情,多向调节 98

(四)师古不泥,药随病变 98

(五)“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98

二、脾胃学应用的机理 99

三、脾胃学的适应范围 100

(一)治肺 100

(二)治心 102

(三)治脾 104

(四)治肝 105

(五)治肾 107

(六) 脏腑病的辨证论治,应注意整体观 108

(一)调和营卫法 109

四、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方法 109

(二)和胃疏肝法 110

(三)和胃利胆法 111

(四)养胃宁心法 111

(五)养胃开结法 113

(六)养胃疏肝法 114

(七)清热利湿法 115

(八)清宣湿化法 117

(九)益气养阴法 118

(十)降胃通肠法 119

(十一)养胃通络法 120

(十二)益气宣窍法 121

(十三)调中疏导法 122

(十四)养脾宁肺法 123

(十五)健中助运法 124

(十六)益气化瘀法 125

(十七)甘温除热法 126

(十八)健脾升清法 127

(十九)健脾温肾法 128

(二十)健脾利湿法 129

(二十一)健脾平肝法 131

(二十二) 健脾化痰法 132

(二十三)健脾利水法 133

(二十四)健脾解表法 134

(二十五)健脾益气法 135

(二十六)益气通络法 136

(二十七)健脾通络法 137

(二十八)温阳通痹法 141

(二十九)温阳通络法 142

(三十)温肾健脾法 143

(三十一)健脾补督法 144

(三十二)温补脾肾法 145

(三十三)健脾温肾变法 147

(三十四)健脾益肾法 149

(三十五)解表温中法 150

(三十六)温中回阳法 151

(三十七)补气统血法 152

(三十八)健脾生血法 154

(三十九)补气升阳法 155

(四十)益气养阴法 156

(四十一)益气托毒法 159

五、脾胃学与急症的治疗 161

(一)治疗急症的学术渊源 162

(二)治病必须“治人” 164

(三)实践证明中医可治急症 164

(四)急症防重于“治” 167

(五)急救治疗的医术与医德 169

六、脾胃学与儿科急症 171

(一)闭证 171

(二)脱证 172

(三)高热惊厥 173

1. 博涉知病 175

(一)常见疑难病诊疗小识 175

七、脾胃学与常见疑难病诊疗举隅 175

2. 多诊识脉 177

3. 屡用达药 180

(二)脾胃学与胸痹心痛 182

1. 寒凝 183

2. 气郁 183

3. 血瘀 183

4. 痰阻 184

(三)脾胃学与晚期血吸虫病 185

1. 病机与分型 186

2. 辨证与论治 187

3. 晚期血吸虫病人的食疗 190

4. 固本与免疫 191

八、脾胃学与儿科脏腑证治 194

(一)肝 194

(二)胆 195

(三)心 196

(四)小肠 196

(五)脾 196

(六)胃 197

(七)肺 197

(八)大肠 198

(九)肾 199

(十)膀胱 199

跋 201

方剂索引 2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