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国豪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60806481
  • 页数:687 页
图书介绍:
《建苑拾英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目录

附录 《建苑拾英》第一辑专业名词索引 1

(二)黄帝始建宫室 3

第一章 经济汇编 考工典 3

第一节 考工总部 3

一 考工总部汇考一 3

(一)炎帝始课工定地 3

(四)百工饬化八材,遂人掌邦之野 4

(三)殷制天子有六工 4

(五)合此四者为良 5

(七)四代之所上 7

(六)攻木之工七 7

(二)後汉 8

二 考工总部汇考二——历代营建职官之制 8

(一)汉 8

(四)晋 9

(三)魏 9

(七)梁 10

(五)宋 10

(六)南齐 10

(九)北周 11

(八)北齐 11

(十一)唐 12

(十)隋 12

(十三)金 13

(十二)宋 13

(十五)明 14

(十四)元 14

(一)百工毋悖时序 15

三 考工总部汇考四 15

(二)盖屋图考 16

(三)土公图考 17

(一)工典总序 18

四 考工总部总论 18

(二)工先利器赋 19

五 考工总部艺文 19

(一)将作大将箴 19

(一)李冲机敏有巧思 20

六 考工总部纪事 20

(四)髹漆、藻绘、装鋈之工 21

(二)韩滉筑石头城 21

(三)一举而三役济 21

(二)规矩先定 22

七 考工总部杂录 22

(一)依於法 游於说 22

(一)周公输盘、匠石 23

第二节 工巧部 23

一 工巧部名流列传 23

(三)後汉:葛衡 24

(二)汉:吴宽、李菊、丁缓 24

(四)晋:马钧、区纯、邴辅、任射 25

(六)北魏:茹浩、郭安兴、蒋少游、王遇、王椿 26

(五)宋:谢庄 26

(八)隋:宇文恺、何稠、项升 28

(七)北齐:高隆之 28

(九)唐:阎让、蔡奇 34

(十)宋:喻浩、僧怀丙 35

(十一)金:张中彦 36

(十二)元:阿尼哥 37

(十三)明:单俊良、蒯祥、杨青 38

牛存喜、蔡信、赵德秀 39

(一)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 40

二 工巧部总论 40

(二)游云台 41

(二)法仪 41

三 工巧部纪事 41

(一)昆明台 41

(五)飞行殿 42

(三)自然之帘 42

(四)纸鸢测距 42

(八)西游园 43

(六)失重与平衡 43

(七)桂宫 43

(十)巧正阁柱 44

(九)芸辉堂 44

(十一)巧布磨房 45

(二)取径围 46

第三节 木工部 46

一 木工部汇考 46

(一)方圆平直 46

(三)取正 47

(四)定平 48

(五)举折 49

(六)定功 50

(一)梓人传 51

(七)木经 51

二 木工部艺文 51

(一)东都相国楼门 52

三 木工部纪事 52

(四)匠官徐杲以意料量 53

(二)陆贤 陆祥 53

(三)徐晖 53

(三)说榫卯 54

四 木工部杂录 54

(一)绳纠木之曲 54

(二)梓人抡材 54

(一)圬者王承福传 56

第四节 土工部 56

一 土工部艺文 56

(一)布瓦良工 57

二 土工部纪事 57

(二)回纹壁 58

(一)明代砖瓦之制造 59

第五节 陶工部 59

一 陶工部汇考 59

(一)治材居材之法 61

第六节 规矩准绳部 61

一 规矩准绳部汇考 61

(三)水平桩 62

(二)规矩准绳图 62

(四)比例规 63

(二)古规矩之器 66

二 规矩准绳部艺文 66

(一)运斤取法 先正圆方 66

(一)木从绳正 67

三 规矩准绳部纪事 67

(一)庖牺规天矩地 67

(二)禹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 67

四 规矩准绳部杂录 67

(五)以规矩为度 68

(二)规矩之成 68

(三)规矩之心 68

(四)巧之具 68

(六)绳墨素定 69

(二)立权、度、量以示民信 70

第七节 度量权衡部 70

一 度量权衡部汇考 70

(一)同律度量衡 70

(四)度 71

(三)璧羡以起度 71

(六)布指知寸 72

(五)度长短之法 72

(八)尺度考源 73

(七)周尺 73

(九)诸代尺度一十五等 74

(十)宋复古制 80

(十二)备数 81

(十一)黍尺、指尺图考 81

(十三)审度 82

(十五)度之起源 83

(十四)数始律前,度成律後 83

(十六)度图考 84

(十七)尺图考 85

(一)尺寸之准古今有差 86

二 度量权衡部纪事 86

(一)数为律之本 86

三 度量权衡部杂录 86

(一)城之时令 87

(二)同权量 正经界 87

第八节 城池部 87

一 城池部汇考一 87

(二)设掌固司险以为防 88

(三)匠人营国 90

(五)城垣及其管理之法令 94

(四)城郭释名 94

(二)奉天府 96

二 城池部汇考二、三、四、五、六、七、八 96

(一)顺天府 96

(四)太原府 97

(三)济南府 97

(六)西安府(附咸阳临潼) 98

(五)开封府 98

(七)江宁府 99

(九)松江府 100

(八)苏州府 100

(十)杭州府 101

(十一)南昌府 102

(十四)福州府 103

(十二)武昌府 103

(十三)长沙府 103

(十五)成都府 104

(十七)广州府 105

(十六)重庆府 105

(十九)云南府 107

(十八)桂林府 107

(二)论筑城 108

(二十)镇远府 108

三 城池部总论 108

(一)王公设险守国 108

(三)都城大小之制 112

四 城池部纪事 112

(一)鲧作三仞之城 112

(二)周公制洛阳城 112

(六)汉长安故城及十二门 113

(四)吴越筑城郭 113

(五)阖闾城 113

(十)神都罗城 117

(七)金墉城 117

(八)孙权筑石头城 117

(九)蒸土筑城 117

(十三)真腊州城 118

(十一)三年之役半岁而就 118

(十二)注辇国有城七重 118

(十五)京都内筑子城 119

(十四)黏罕筑辽城 119

(十七)修造京师门楼 120

(十六)蚁运 120

(十九)议筑外城 121

(十八)京师大城 121

(二十)嘉靖筑京都外城 122

(二十一)明筑京都外城之规模 123

(一)城郭之始 124

五 城池部杂录 124

(四)走马台 125

(二)赫连城 125

(三)押砖 125

(六)壅堤 126

(五)城曲而宛 126

(九)北齐长城 127

(七)长城之城干木 127

(八)金汤之固 127

(十一)一雉之墙 128

(十)咸阳古城 128

(十三)梁氏园 129

(十二)不夜城 129

(十六)中国多有长城 130

(十四)三台山八卦水 130

(十五)南城天宁寺 130

(三)释桥 132

第九节 桥梁部 132

一 桥梁部汇考 132

(一)造舟为梁 132

(二)释梁徛 132

(六)卢沟桥 133

(四)独木桥 133

(五)明造桥之规制 133

(十)中渭桥 134

(七)安济桥 134

(八)飞虹桥 134

(九)灞桥 134

(十二)罗溪桥 135

(十一)宝带桥 135

(一)赵郡南石桥铭 136

(十三)索桥 136

(十四)浈峡桥 136

二 桥梁部艺文 136

(二)修中津桥记 137

(三)三十五桥记 138

(四)敕建弘仁桥碑记 139

(五)龙游通驷桥记 140

(七)永济桥记 141

(六)扬州府钞关重修浮桥 141

(八)汴水桥记 142

(九)迎泽桥铭序 143

(二)河厉 144

三 桥梁部纪事 144

(一)鼋鼍以为梁 144

(五)汴水飞桥 145

(三)桴罕作飞桥 145

(四)重修天津桥 145

(八)僧怀丙修桥 146

(六)铁牛之制 146

(七)虹桥 146

(一)偏梁阁道 147

(九)铁柱维舟 147

四 桥梁部杂录 147

(三)福州以南桥皆不亭 148

(二)魏晋前桥之昭著者 148

(五)万安桥 149

(四)闽中桥皆以巨石累之 149

(二)定之方中 151

第十节 宫室总部 151

一 宫室总部汇考 151

(一)取诸大壮 151

(四)中溜 152

(三)板屋 152

(六)范金合土以为宫室 153

(五)土事之时 153

(九)宫室有度 154

(七)天子之堂 154

(八)天子之阁 154

(十一)索板之用 屋宇之分 155

(十)一亩之宫 155

(十二)释宫室 156

(十三)举折与折屋 164

(十四)唐宋屋舍之制 166

(十五)王城及诸王府之制 167

(十六)绮井、虎落 169

(二)营宫室之望观景卜 170

二 宫室总部总论 170

(一)圣王为宫室之法 170

尧堂高三尺 171

(三)皋门应门 171

(四)帝王之於宫室 171

汉高祖治长乐、未央宫 172

秦作阿房 172

武帝起柏梁台作建章宫 173

文帝罢作露台 173

魏明帝作许昌宫洛阳宫 174

明帝起北宫 174

刘宋孝武起玉烛殿 175

文成帝缓建大华殿 176

魏太武却修宫室 176

唐太宗罢洛阳宫之役 177

隋文帝建仁寿宫 177

宋太祖诏葺廨宇 178

太宗安於卑宫 178

波斯献沉香亭子材 178

(一)居室记 179

三 宫室总部艺文 179

(三)《诗经·小雅·斯干》九章 180

(二)《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三章 180

(四)《诗经·大雅·绵》九章(选二) 181

(二)编槿而庐 183

四 宫室总部纪事 183

(一)构木为巢 183

(五)虞庆为屋 184

(三)大庭治屋庐 184

(四)帝尧宫垣垩 184

(八)蔡奇起竹节洞 185

(六)大秦国屋宇 185

(七)赫连屈?好治宫室 185

(十)太祖燕府 186

(九)真腊之宫舍府第 186

(二)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187

五 宫室总部杂录 187

(一)遁於木水土也 187

(四)玉清昭应之建用名材去恶土 188

(三)释庐舍楼殿 188

(五)竹屋 189

帝尧作成阳之宫 190

第十一节 宫殿部 190

一 宫殿部汇考一——历代宫殿建设 190

(一)上古 190

有熊氏始作特室合宫 190

高阳氏有元宫 190

(二)陶唐氏 190

夏后氏世室 191

(三)有虞氏 191

帝舜有郭门之宫 191

(四)夏氏 191

殷有重屋之制 195

桀始为倾宫 瑶台 195

(五)殷 195

大王筑室,有皋门、应门之制 196

(六)周 196

周天子布政於明堂 197

文王始立鄷宫 197

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甘泉及离宫 203

(七)秦 203

始皇二十六年作章台、上林、回中、宜春诸宫 203

始皇三十五年作阿房宫 204

秦前後营建有橐泉、祁年等宫 205

二世元年复作阿房宫 205

高祖七年治未央宫 206

(八)汉 206

高祖五年治长乐宫 206

九年未央宫成 208

建元三年起集灵宫、兰池宫 209

惠帝二年起黄山宫 209

景帝元年改崇芳阁为猗兰殿 209

武帝建元 年增广甘泉宫 209

太初元年起建章宫 210

元光三年起龙渊宫 210

元鼎六年起扶荔宫 210

元封二年作飞帘馆 210

平帝元始元年罢明光宫 211

太初三年起迎年宫 211

太初四年起明光宫及桂宫 211

神爵四年作凤凰殿及昭台、宣曲诸宫 211

成帝建始元年秋罢上林宫 211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 212

二 宫殿部汇考二——续历代宫殿建设 212

(一)後汉 212

光武帝起南宫前殿 212

明帝起北宫 212

顺帝立长秋宫 212

桓帝考濯龙宫 212

灵帝中平二年造万金堂 212

中平三年修玉堂殿 212

(二)魏 212

青龙三年起洛阳宫殿 213

明帝太和六年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 213

太和十六年春建太极殿 214

(三)晋 214

成帝咸和五年造新宫 214

孝武帝太元三年作新宫 214

太元十七年秋新作东宫 214

(四)北魏 214

炀帝大业元年营显仁宫 215

太和十七年改作後宫,冬十月邺宫成 215

太和十九年金墉宫成 215

(五)隋 215

高祖开皇十三年造仁寿宫 215

大业五年造承乾殿 216

大业三年营晋阳宫 216

大业四年起汾阳宫 216

高祖武德元年改建太极殿桃源宫 217

三 宫殿部汇考三、四、五——续历代宫殿建设 217

(一)唐 217

太宗贞观四年治洛阳宫 218

贞观八年建大明宫 219

贞观五年置九成宫 219

调露元年作紫桂宫 221

贞观十八年置温泉宫 221

贞观二十一年作翠微宫、玉华宫 221

龙朔二年作蓬莱宫 221

上元二年置上阳宫 221

元宗开元二年作兴庆宫 222

武后天授元年置晋阳宫 222

开宝八年修西京宫阙 225

(二)宋 225

政和三年作保和殿及延福等宫 226

钦宗靖康元年改撷景园为宁德宫 227

淳熙八年改建延和殿 228

至元八年筑宫城 230

(三)元 230

元建大都宫殿 237

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宫殿 243

四 宫殿部汇考六、七——续历代宫殿建设 243

(一)明 243

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宫殿 244

洪武二十六年定营造修理之制 244

英宗天顺三年新作行殿 245

世宗嘉靖三十六年重建朝门午楼 246

宪宗成化元年造承天门 246

武宗正德九年重建乾清、坤宁二宫 246

正德十年重修大素殿 246

明建北京宫阙 247

熹宗天启二年建嘉乐殿 247

(一)阿房宫赋 257

五 宫殿部艺文 257

(二)行宫记 258

(一)秦宫室之丽 259

六 宫殿部纪事 259

(四)珠帘 芳尘 260

(二)离宫之始 260

(三)昭阳殿之华饰 260

(七)一殿之费以亿万计 261

(五)飞霜殿引水涤暑 261

(六)仁宗修门勿忌 261

(十)金之北宫 262

(八)金主营燕都 262

(九)燕京城及金主之仪卫 262

(十二)元宫景物 263

(十一)金世宗于宫室去华 263

(十三)宫中路灯 264

(二)汉尚宫室崇苑囿 265

七 宫殿部杂录 265

(一)未央宫之有无 265

(五)「殿」考 266

(三)加朱施漆之幽旨 266

(四)为渊并以厌火祥 266

(六)门殿相望 267

(七)延福宫 268

(一)攻木之时令 269

第十二节 苑囿部 269

一 苑囿部汇考 269

(二)上林苑 270

(三)隋苑 271

(四)万岁山艮岳 272

(五)热河三十六景图及诗 274

(一)炀帝建西苑 328

二 苑囿部选句 328

(一)元武馆赋 328

三 苑囿部纪事 328

(一)明公廨修理之制 330

第十三节 公署部 330

一 公署部汇考 330

(二)御史台新造中书院记 331

二 公署部艺文 331

(一)泉州六曹新都堂 331

(二)释仓廪 333

第十四节 仓廪部 333

一 仓廪部汇考 333

(一)逆墙六分 333

(三)京仓旧太仓十一卫 334

(一)建仓避水 335

(四)仓廒及其修理规制 335

二 仓廪部艺文 335

(一)江西布政司黄册库修造记 337

第十五节 库藏部 337

一 库藏部艺文 337

(二)太平府架阁库记 338

(一)邮传之置 339

第十六节 馆驿部 339

一 馆驿部总论 339

(二)南浦驿记 340

二 馆驿部艺文 340

(一)卢州同食馆记 340

(五)辟捷径以利民 341

(三)改建毗陵驿记 341

(四)改建芜湖县馆驿记 341

(一)凿山通道置邮驿 342

三 馆驿部纪事 342

(一)时弥近者制弥陋 343

(二)唐时天下传驿数 343

四 馆驿部杂录 343

(二)永乐坊 344

第十七节 坊表部 344

一 坊表部汇考 344

(一)华表 344

(二)郎氏德寿坊 345

(三)释「坊」 345

二 坊表部纪事 345

(一)宁德坊 345

(二)(明)宫民第宅之制 346

第十八节 第宅部 346

一 第宅部汇考 346

(一)释「第宅」 346

(一)董贤府第穷尽雕丽 348

(三)汾阳王宅 348

(四)谢车骑宅 348

二 第宅部纪事 348

(三)宋楚客造新宅 349

(二)长宁公主选第 349

(六)扑水下作卧室 350

(四)宅悉东西相向 350

(五)赵普治第 350

(一)住屋奇说 351

三 第宅部杂录 351

(二)庭之位 352

第十九节 堂部 352

一 堂部汇考 352

(一)北堂之位 352

(五)释堂 353

(三)堂之美 353

(四)堂之制 353

(一)庐山草堂记 354

二 堂部艺文 354

(二)凉风堂 355

三 堂部纪事 355

(一)古讲堂 355

(五)修堂务朴素 356

(三)绿野堂 356

(四)六鹤堂 356

(一)堂上不趋 357

四 堂部杂录 357

(二)位置之法 358

第二十节 斋部 358

一 斋部汇考 358

(一)释斋 358

(三)山斋宜明净 361

(二)和竹斋 362

(四)书斋傍设茶寮 362

二 斋部艺文 362

(一)画舫斋记 362

(二)太学 学舍 国子监 363

(三)丹壁藏书 363

三 斋部纪事 363

(一)盘龙斋 363

(五)讲堂 364

(三)水斋 364

(四)销暑降温 364

(一)步舆 365

第二十一节 轩部 365

一 轩部汇考 365

(一)释轩 365

二 轩部纪事 365

(二)应奎楼 五华楼 366

第二十二节 楼部 366

一 楼部汇考 366

(一)释楼 366

(五)章义楼 367

(三)百花楼 367

(四)万岁楼 367

(一)竹楼之音响 368

(六)明远楼 368

(七)镇海楼 368

二 楼部艺文 368

(一)扈楼 369

(二)披云楼 369

三 楼部纪事 369

(五)芙蓉层楼 370

(二)龙飞凤翼之楼 370

(三)白门楼 370

(四)走马楼 370

(八)契丹四楼 371

(六)鼓楼 371

(七)西北有高楼 371

(三)升元阁 372

第二十三节 阁部 372

一 阁部汇考 372

(一)四香阁 372

(二)天宁阁 372

(一)阿阁 373

(四)紫云阁 373

(五)大佛阁 373

二 阁纪部事 373

(五)飞阁 374

(二)馆娃阁 374

(三)避暑石阁 374

(四)云阁 374

(七)凝晖阁 375

(六)未央宫诸阁 375

(十)保和殿诸阁 376

(八)含薰阁 376

(九)纸窗辟寒 376

(十一)栈阁 377

(二)剑阁 378

(十二)文渊阁 378

三 阁部杂录 378

(一)洛阳宫多阁 378

(五)居室中之阁 379

(三)秘阁 379

(四)桥栏阁 379

(七)滕王阁 380

(六)飞仙阁 380

(八)贮衣箱小阁 381

(三)望岳亭 382

第二十四节 亭部 382

一 亭部杂录 382

(一)释亭 382

(二)翔风亭 382

(七)北海亭 383

(四)六劝亭 383

(五)折柳亭 383

(六)玉渊亭 383

(十一)滏水亭 384

(八)春露亭 384

(九)义浆亭 384

(十)御书亭 384

(十四)绿野亭 385

(十二)修禊亭 385

(十三)太液亭 385

(十八)南丽亭 386

(十五)观兵亭 386

(十六)秦亭 386

(十七)宝墨亭 386

(二十一)兰亭 387

(十九)延宾亭 387

(二十)天开图画亭 387

(二十五)劝农亭 388

(二十二)涵碧亭 388

(二十三)黄亭 388

(二十四)余莫亭 388

(二十九)祭海亭 389

(二十六)止渴亭 389

(二十七)丰济亭 389

(二十八)五里亭 389

(一)竹亭 390

(三十)十贤亭 390

二 亭部艺文 390

(一)翠微等十二亭 391

(二)楼观台榭亭 391

三 亭部纪事 391

(三)驾霄亭 392

(二)精思亭 392

(三)晾马台 393

第二十五节 台部 393

一 台部汇考 393

(一)释台 393

(二)龙虎台 393

(六)会盟台 394

(四)广川台 394

(五)练兵台 394

(十)鸿台 395

(七)烽火台 395

(八)战台 395

(九)灵台 395

(一)灵台 396

(十一)柏梁台 396

(十二)神明台 396

(十三)歇凉台 396

二 台部艺文 396

(一)传教之台 397

(二)庶民作灵台 397

三 台部纪事 397

(一)天子有三台 398

(二)姑苏台 398

(三)圆台 398

四 台部杂录 398

(二)湖园兼园林之胜 399

第二十六节 园林部 399

一 园林部汇考 399

(一)刘氏园 399

(一)熙园巨石 400

(三)王氏园 400

(四)梁园 400

二 园林部艺文 400

(二)元圃园 401

三 园林部纪事 401

(一)袁广汉筑园 401

(四)伊洛与园圃兴废 402

(三)张伦造景有若自然 402

(一)俞子清垒石为山 403

四 园林部杂录 403

(二)昆明池 405

第二十七节 池沼部 405

一 池沼部汇考 405

(一)释池 405

(五)兰池 406

(三)(汉)太液池 406

(四)释沼 406

(八)解盐池 407

(六)(清)太液池 407

(七)九龙池 407

(十)昆明池之变迁 408

(九)金明池 408

(十三)景龙池 409

(十一)曲江池 409

(十二)西苑池 409

(十五)万工池 410

(十四)九曲池 410

(一)鸿池陂铭 411

(十六)三池 411

(十七)万岁池 411

二 池沼部艺文 411

(三)习郁鱼池 412

(二)厨院新池记 412

三 池沼部纪事 412

(一)谏天寒凿池 412

(二)霍光园中大池 412

(一)以盆为沼 413

(四)凿池以习水战 413

四 池沼部杂录 413

(一)小蓬莱 414

第二十八节 山居部 414

一 山居部汇考 414

(三)山居之八德四法 415

(二)草堂卜筑 415

(一)庐山草堂 416

二 山居部艺文 416

(一)金井山居记 416

三 山居部选句 416

(二)卜居 417

四 山居部杂录 417

(一)山居七胜 417

(二)禹生石纽村 419

第二十九节 村庄部 419

一 村庄部汇考 419

(一)?水有冷暖 419

(一)灶突宜曲 420

第三十节 厨灶部 420

一 厨灶部汇考 420

(一)释灶 420

二 厨灶部纪事 420

(一)突高四尺 421

(二)当面厨 421

(三)丹灶 421

三 厨灶部杂录 421

(三)皂角去煤 422

(二)一灶五突 422

(一)都城第一厕 423

第三十一节 厕部 423

一 厕部汇考 423

(一)释厕 423

二 厕部纪事 423

(二)厕所除臭 424

(二)墐户 425

第三十二节 门户部 425

一 门户部汇考 425

(一)衡门 425

(五)释门户 426

(三)仲春修阖扇 426

(四)设门之制 426

(二)以栗木为关 431

二 门户部艺文 431

(一)门之设张 431

三 门户部杂录 431

(一)门必有阙 431

(四)亮格子 432

(三)行马 432

(一)释梁柱之属 433

第三十三节 梁柱部 433

一 梁柱部汇考 433

(一)柱础赋 435

(二)簇角梁 435

二 梁柱部艺文 435

(二)一柱观 436

(四)水精为柱 437

三 梁柱部纪事 437

(一)山节 藻棁 437

(二)炼铜为柱 437

(三)以桂为柱 437

(七)秦汉之柱 438

(五)以竹为椽 438

(六)雕筛楹柱 438

(二)大蒿为柱 439

(八)大观一柱 439

(九)以瑟瑟为殿柱 439

四 梁柱部杂录 439

(一)以神蓬为宫柱 439

(五)握发殿大柱 440

(三)以甘草架屋 440

(四)知行合一梁栋乃成 440

(二)世室夹窗 441

第三十四节 窗牖部 441

一 窗牖部汇考 441

(一)瓮牖 441

(一)琉璃窗赋 442

(三)释窗牖 442

二 窗牖部艺文 442

(一)神室诸窗 443

(二)竹窗 443

(三)石窗 443

三 窗牖部纪事 443

(五)凤眼窗 444

(二)绛纱幌 444

(三)潇湘绿绮窗 444

(四)闪电窗 444

(三)窗之别称 445

四 窗牖部杂录 445

(一)八窗四牖 445

(二)屈戍 445

(五)星牖、月窗 446

(四)花户油窗 446

(一)板堵之数 447

第三十五节 墙壁部 447

一 墙壁部汇考 447

(四)茨墙 448

(二)筑墙 448

(三)孟秋坯墙 448

(五)释墙壁 449

(三)赤石脂泥壁 450

二 墙壁部纪事 450

(一)以椒涂壁 450

(二)复壁 450

(八)重关复壁 451

(四)椒房 451

(五)琉璃为墙壁 451

(六)朱砂涂壁 451

(七)沉香和红粉泥壁 451

(十一)芸辉堂 452

(九)麝香和土饰壁 452

(十)金银为壁 452

(二)勤墉垣 453

(十二)茆苫板筑易以砖 453

三 墙壁部杂录 453

(一)雕墙 453

(五)见尧於墙 454

(三)千仞之墙 454

(四)滑石末拭壁 454

(二)释阶 455

第三十六节 阶砌部 455

一 阶砌部汇考 455

(一)世室九阶 455

(一)阶赋 456

二 阶砌部艺文 456

(一)阶自黄帝始 457

三 阶砌部纪事 457

(一)白玉石为阶 457

(二)乾清宫阶墀 457

四 阶砌部杂录 457

(二)作园篱法 458

第三十七节 藩篱部 458

一 藩篱部汇考 458

(一)释藩篱 458

(一)建康篱门 459

二 藩篱部艺文 459

(一)编篱曲 459

三 藩篱部纪事 459

(二)软漆缠桑枝为篱 460

(二)圭窬 461

第三十八节 窦部 461

一 窦部汇考 461

(一)仲秋穿窦 461

(二)自水窦袭城 462

二 窦部纪事 462

(一)自窦出走 462

(二)埏泥造砖 463

第三十九节 砖部 463

一 砖部汇考 463

(一)释瓴甋 463

(一)古砖 464

二 砖部纪事 464

(一)乌曹作砖 464

(二)石灰和土以代砖 464

三 砖部杂录 464

(二)埏泥造瓦 467

第四十节 瓦部 467

一 瓦部汇考 467

(一)释瓦 467

(三)用布为瓦 469

(三)夏桀始作瓦 469

二 瓦部纪事 469

(一)桀作瓦 469

(二)昆五氏作瓦 469

(七)陶瓦 470

(四)青瑶瓦 470

(五)木瓦 470

(六)隔帘辨瓦 470

(十一)铜瓦 471

(八)陶易蒲屋 471

(九)陈留瓦 471

(十)金砖银瓦 471

(十四)以瓦引水 472

(十二)为陶瓦宁火患 472

(十三)羽阳铜瓦 472

(一)覆竹当瓦 473

(十五)铁瓦 473

(十六)西域铜瓦 473

(十七)筒瓦防风 473

三 瓦部杂录 473

(四)铜雀台瓦 474

(二)缥瓦 474

(三)相州古瓦 474

(七)春秋古瓦 475

(五)铜雀瓦之真伪 475

(六)铜雀瓦之制作 475

(三)几图考 477

第四十一节 几案部 477

一 几案部汇考 477

(一)天子公侯几制 477

(二)几案制式 477

(四)隐几 478

(二)仙椅 479

第四十二节 座椅部 479

一 座椅部汇考 479

(一)藤墩 479

(五)禅椅 480

(三)?凳 480

(四)蒲墩 480

(一)绳床 481

二 座椅部纪事 481

(一)胡床 481

三 座椅部杂录 481

(二)敧床 482

(二)二宜床 483

第四十三节 床榻部 483

一 床榻部汇考 483

(一)释床榻 483

(五)短榻 484

(三)竹榻 484

(四)敧床 484

(四)局脚石床 485

二 床榻部纪事 485

(一)玉床 485

(二)支木为床 485

(三)象床 485

(八)玳瑁床 486

(五)悬黎火齐为床 486

(六)画石床 486

(七)编荆为床 486

(十一)石虎御床 487

(九)倚书床 487

(十)绳床 487

(十五)蹙柏床 488

(十二)土床 488

(十三)踞床 488

(十四)局脚柽柏床 488

(十七)见龙床 489

(十六)檀香床 489

(一)火炕 490

三 床榻部杂录 490

(二)汉羊镫 491

第四十四节 灯烛部 491

一 灯烛部汇考 491

(一)坟烛庭燎 491

(六)麦灯 492

(三)汉宜子孙镫 492

(四)汉摺镫 492

(五)书灯 492

(七)纱灯 493

(一)边海垦田之利 497

第二章 方舆汇编 山川典 497

第一节 山川总部 497

一 山川总部总论 497

(二)史禄凿渠利溥南海 498

(二)四海会同 499

第二节 川总部 499

一 川总部汇考 499

(一)禹决九川浚畎浍 499

(四)河渠书(《史记》) 500

(三)水之性 500

(一)决芦沟 通漕运 504

第三节 桑乾水部 504

一 桑乾水部纪事 504

(二)修治浑河 505

(三)浑河不宜漕运 507

(二)滦河决堤及修复 508

第四节 滦河部 508

一 滦河部纪事 508

(一)浚滦河 便漕运 508

(三)沈之淦治滦水灾 509

(一)治河大要 511

第五节 河部 511

一 河部总论 511

(二)治河说 513

(三)初议治河疏略 514

(四)两河工成疏略 518

(五)两河新筑堤闸坝总叙 521

(六)治河群议 522

(七)因故道而分势 527

二 河部艺文 528

(一)重修黄河石堤记 528

(二)河议辩惑 530

三 河部纪事 534

(一)嘉靖时河大淤 534

(二)修治运河五事 535

(三)河漕筑堤堰十则 536

(四)开凿赵渠及泇河 538

第六节 汴水部 539

一 汴水部纪事 539

(一)修汴渠(附王景传) 539

(二)淤田之法 540

第七节 淮水部 542

一 淮水部艺文 542

(一)淮上石堤记 542

第八节 泾水部 544

一 泾水部汇考 544

(一)泾渠 泾渠制度及用水则例 544

第九节 汉水部 547

一 汉水部纪事 547

(一)汉水老龙堤 547

一 江部汇考 548

(一)岷江疏流 548

第十节 江部 548

(二)沫江之正股及分支 549

二、江部总论 549

(一)川江堤防 549

(二)修筑堤防十要 550

第十一节 松江部 552

一 松江部艺文 552

(一)开吴淞江疏 552

第十二节 西湖部 554

一 西湖部艺文 554

(一)钱塘湖石函记 554

(二)记苏堤始末 555

(二)灵渠 557

(一)浚漓江旧道 557

一 漓江部纪事 557

第十三节 漓江部 557

第十四节 湘水部 559

一 湘水部汇考 559

(一)湘水诸源流及石堤 559

二 湘水部纪事 560

(一)秦史禄筑灵渠 560

第十五节 海部 561

一 海部汇考 561

(一)兴化府海堤 561

二 海部总论 562

(一)海运胜於漕运 562

三 海部艺文 564

(一)重修蒲岐海塘记 564

(二)捍海堤记 565

(三)修筑捍海诸塘记略 566

(一)周公墩 567

四 海部纪事 567

(二)镜湖 568

(三)捍海塘 568

(四)范公堤 568

(五)筑海成田 569

(六)海口通 少水患 569

(七)起长安堰绝水患 569

(八)戴公堤 569

(九)捍海堰塘之兴筑与维修 570

(十)徐谊论围田 571

(十一)修筑盐官海塘 572

(十二)海井 573

(十三)滨海斥卤为膏壤 574

(十四)盐官捍海塘崩坏与修治 574

(十七)植柳淤沙成堤 576

(十六)请筑福清旧堤 576

(十五)余姚石堤 576

第三章 历象汇编 历法典 579

第一节 测量部 579

一 测量部汇考一 579

(一)黄帝置灵台测候 579

(二)周以土圭测影 579

(三)匠人建国 580

(四)二十四气晷景长短 582

(五)铜表测景 584

(六)周公测景台 584

(七)树圭置箭 584

二 测量部汇考二、三 585

(一)改造圭表 585

(二)沈括《景表议》 586

(二)推地中之法 587

三 测量部汇考四 587

(一)考日景 参高冈 587

(三)周双螭表座 589

(四)汉表座 590

四 测量部艺文 590

(一)重修测量台碑记(附诗) 590

五 测量部杂录 592

(一)望竿度远 592

第二节 算法部 593

一 算法部汇考 593

(一)以田畴界域之形状求亩步之积 593

(二)新制丈量步车图 594

(三)求高求远法 595

(一)(《黄帝宅经》) 605

一 堪舆部汇考一、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605

第一节 堪舆部 605

第四章 博物汇编 艺术典 605

(二)《阳宅十书》 607

论宅外形第一 607

论福元第二 635

论大游年第三 647

论穿宫九星第四 652

论元空装卦诀第五 662

论开门修造第六 666

论放水第七 667

论宅内形第八 669

论选择第九(略) 684

论符镇第十(略) 684

二 堪舆部总论 685

(一)四讳篇 685

(二)诘术篇 6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