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护病学
中医护病学

中医护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8
  • ISBN:14100·115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下一篇:胰腺炎
《中医护病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2

第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概要 2

第一节 阴阳 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3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运用 4

第二节 五行 6

一、五行及其生?的概念 6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7

一、五脏(心、肝、脾、肺、肾) 9

第二章 脏腑经络 9

第一节 脏腑 9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4

三、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 15

第二节 经络 17

一、经络的作用 17

(一)生理上的作用 17

(二)病理上的作用 18

(三)诊断上的作用 18

二、经络的分类与脏腑 19

(四)治疗上的作用 19

三、经络循行和穴位、病候的关系 21

(一)手太阴肺经 21

(二)手阳明大肠经 22

(三)足阳明胃经 24

(四)足太阴脾经 25

(五)手少阴心经 26

(六)手太阳小肠经 27

(七)足太阳膀胱经 29

(八)足少阴肾经 30

(九)手厥阴心包经 31

(十)手少阳三焦经 33

(十一)足少阳胆经 34

(十二)足厥阴肝经 36

第三章 营、卫、气、血 37

第一节 营、卫、气、血的生成和分布 37

一、营 37

二、卫 38

三、气 38

第二节 营、卫、气、血的功用 39

四、血 39

第一节 外因 41

第四章 病因 41

一、风 42

二、寒 42

三、暑 43

四、湿 43

五、燥 43

六、火 43

一、喜 44

第二节 内因 44

二、怒 45

三、忧 45

四、思 45

五、悲 45

六、恐 46

七、惊 46

一、饮食不慎 47

二、房室不节 47

第三节 不内外因 47

三、劳倦太过 48

四、跌打创伤 48

五、虫兽毒害 48

第五章 四诊 48

第一节 望诊 49

一、观神 49

二、视形 50

三、察色 52

四、辨舌 53

五、二便 54

第二节 闻诊 55

一、耳闻 55

(一)言语 55

(二)呼吸 56

(三)咳嗽 56

(四)呕吐 57

(五)呃逆、噫 57

二、鼻嗅 58

第三节 问诊 58

一、问寒热 59

二、问汗 60

三、问头身 60

四、问二便 61

五、问饮与食 61

六、问胸与腹 61

七、问耳聋 61

八、问旧病与原因 62

第四节 切诊 63

一、诊脉要诀 63

二、脉象的生理方面 64

三、脉象 65

第六章 八纲 68

第一节 阴阳 69

一、阳症与阴症 70

二、亡阴与亡阳 70

三、阴虚与阳虚 71

第二节 表里 71

一、表症与里症 71

四、表里同病 72

三、表里的虚实 72

二、表里的寒热 72

五、半表半里 73

第三节 虚实 73

一、虚症与实症 74

二、气虚与血虚 74

三、气实与血实 74

二、寒热与上下 75

三、寒热的真假 75

一、寒症与热症 75

第四节 寒热 75

第二篇 中医一般护理法 77

第一章 病? 77

第二章 精神护理 79

第三章 饮食宜忌 79

第四章 临床的观察与护理 81

第一节 全身症状 81

第二节 皮肤 86

第三节 头部 89

第五节 胸胁 92

第四节 颈部 92

第六节 脘腹部 93

第七节 臌胀 94

第八节 腰部 94

第十节 肛门 97

第十一节 大便 98

第十二节 小便 100

第十三节 外症 101

第十四节 小儿病 103

第十五节 特殊和危重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104

第十六节 濒死的症状 107

第三篇 中医各种疗法及护理操作 109

第一章 针灸疗法 109

第一节 针灸疗法的治病原理 110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 111

第三节 特殊形式的针法 112

第四节 灸法的种类及其具体操作 112

第五节 针灸疗法的护理 113

第二章 火罐疗法 115

第三章 小儿推拿疗法 116

第四章 气功疗法 134

第五章 外用药物疗法 136

第一节 膏药 136

第二节 敷药 138

第三节 熏药 138

第四节 洗剂 139

第五节 搐鼻药 140

第六节 口腔用药 141

第七节 坐药 142

第六章 刮痧疗法 143

第七章 放血疗法 144

第八章 局部用热及局部用冷法 145

第一节 局部用热法 146

第二节 局部用冷法 148

第九章 服药法 149

第一节 服药前的注意事项 149

第二节 服药法 150

第三节 服药后的护理 151

第十章 灌汤法、?煎导法及猪胆汁 152

第十一章 外科手术 153

第十二章 痔科手术 155

第十三章 骨科手术 157

第四篇 各论 160

第一章 内科 160

第一节 时病 161

一、风温 163

二、春温 167

三、暑温 169

四、湿温 172

五、秋燥 173

六、冬温 175

七、温毒发斑 176

八、时感 178

九、中暑 181

十、吐泻 182

十一、疟疾 184

十二、痢疾 187

十三、痄腮 189

十四、大头瘟 191

第二节 杂病 193

一、中风 193

二、痹症 198

三、历节风 201

四、破伤风 203

五、麻风 205

六、瘘症 207

七、癫、狂、痫 210

八、肺痨 214

九、咳嗽 219

十、痰饮 221

十一、哮喘 224

十二、肺痈 227

十三、咳血 229

十四、单腹胀 232

十五、?瘕 235

十六、黄疸 237

十七、桑叶黄 240

十八、水肿 241

十九、三消 245

二十、噎膈 247

二十一、呕吐(附反胃) 249

二十二、呃逆 252

二十三、胃脘痛 254

二十四、腹痛 258

二十五、吐血 261

二十六、便血 263

二十七、衄血 264

二十八、血虚 268

二十九、心悸 269

三十、脏躁 271

三十一、失眠 273

三十二、自汗、盗汗 274

三十三、头痛(附偏头痛) 277

三十四、眩晕 279

三十五、耳鸣耳聋 282

三十六、癃闭 283

三十七、遗精 284

三十八、淋病 286

三十九、赤白浊 288

四十、尿血 290

四十一、疝气 291

四十三、脱肛 295

四十四、胁痛 297

四十五、腰痛(附肾着) 298

四十二、便秘 299

四十六、牙痛 300

四十七、风疹块 302

四十八、脚气 304

四十九、瘿气 306

五十、雀目(夜盲) 308

五十一、鼻? 309

五十二、鼠疫 310

五十三、狂犬病 313

五十四、沙虱病 315

第二章 儿科 317

一、麻疹 319

二、天花 321

三、水痘 326

四、惊风(急惊风、慢惊风) 328

五、疳症 338

六、小儿腹泻 341

七、呕吐 347

八、积滞 351

九、疟夏 352

十、小儿瘫痪 354

十一、顿咳 357

十二、婴儿湿疹 358

十三、赤游丹 360

十四、天?疮 362

十五、脐风 363

十六、夜啼 364

十七、胎黄 366

十八、遗尿 367

十九、五软 369

二十、蛔虫病 371

二十一、蛲虫病 372

二十二、寸白虫病 373

二十三、?片虫病 375

第三章 妇科 376

一、月经不调 377

二、痛经 381

三、经闭 384

四、崩漏 387

五、带下(附阴痒) 389

六、恶阻 392

七、胎水肿满 393

八、子痫 395

九、胎漏下血 397

十、产后血晕 398

十一、产后腹痛 399

十二、子宫下垂 400

第四章 外科 402

一、疔疮 403

二、对口疽、背疽 406

三、肠痫 408

四、大腿痈 410

五、附骨疽、附骨痰 412

六、流注 414

七、瘰疬 415

八、走马牙疳 418

九、流火、丹毒 419

十、疥癣 422

十一、脚湿气 423

十二、赤眼 424

十三、冻伤 425

十四、烫火伤 427

十五、杨梅疮 428

一、痔疮 431

第五章 痔漏科 431

二、肛门瘘管 437

第六章 正骨科 439

一、骨折 439

二、脱臼 443

三、挫伤 446

第七章 喉科 448

一、烂喉、丹痧 448

二、白喉 451

三、乳蛾 453

四、?喉风 454

五、霉口疳 455

六、口疮口糜 457

附、常用中药性味功用 459

一、发表药 459

二、清热药 460

三、泻下药 462

四、利水药 463

五、止咳化痰药 464

六、理气药 466

七、经血药 468

八、补养药 470

九、安神镇惊药 471

十、固涩药 472

十一、消化药 473

十二、驱虫药 473

十三、催吐药 474

十四、外用药 474

附方 4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