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百家言
中医百家言

中医百家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医杂志》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百家言》目录

众医杂谈 1

温法治愈舌痛1例 1

口疮并非都属热 2

“五心烦热”并非全属阴虚 3

目诊撮要 4

关于疮疡忌口 6

消渴证用药宜寒凉还是忌用寒凉之我见 7

《五十二病方》与疣的简便疗法 8

“化脓灸”无痛施灸法简介 9

中西医结合治病要重视辨证施治 10

“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小议 11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质疑 13

“药王”典故漫谈 15

介绍我国最早的放腹水疗法 17

对疔疮灸治的一些看法 19

关于“脚气型”婴儿泄泻之病机和治法 20

“胠”在胁下议 21

“胠”之部位再议 22

谈谈对发扬中医特色的认识 24

谈中医特色 24

什么是中医特色 25

发扬中医特色 27

治癌用参 29

妙哉,将军斩关汤 30

何为“视一为二症” 32

肃降之“肃”字新释 33

宋以前治外感病不以《伤寒论》为普遍准则 34

谈燥气 35

“和法”质疑 37

关于引火归原 39

“?”与“热” 42

针灸学派应写入中医各家学说 43

内经研讨 45

《素问》篇题刍议二则 45

“权衡规矩”与“按而收之” 46

《内经》“喘”字含义析 48

《灵枢》“经络”词义浅析 49

“夺其食”质疑 51

“夺其食”与狂证 53

《汤液醪醴论》析疑三则 54

《内经》中黄老和儒家思想举隅 56

关于“太冲脉”的注释 58

试析“四肢为诸阳之本” 59

“治痿独取阳明”辨析 61

“五藏使人痿”新识 63

“肠澼”不是痢疾考 66

以经络学说解释《内经》经文二例 98

“脾为之使”之议 69

“荣气虚,卫气实”析疑 71

《灵枢》《素问》命名及卷篇含义 73

伤寒研讨 76

要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方后“注” 76

仲景有关给药途径的论述应予重视 80

关于伤寒“三纲鼎立”之说 83

《伤寒论》六经与《灵枢·经脉》并非一脉相承 85

谈仲景原著“反”字的涵义 87

《伤寒论》“不可余药”小议 90

《伤寒论》“须臾”小议 91

亦谈《伤寒论》“须臾”本义 92

《伤寒论》“消息”辨析 93

“转矢气”辨解 95

对《伤寒论》第86条的体会 96

对“伤寒厥而心下悸”治法的理解 97

谈栀子治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 98

姜春华老中医谈芍药甘草汤 100

关于桂枝汤禁例的一点体会 101

桂枝汤煎法小议 102

桃核承气汤证不是太阳腑证 103

对桃核承气汤病位之我见 104

何者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 106

李时珍对太阳病的方药解 107

金匮研讨 110

“颈脉”词解之我见 110

关于《金匮要略》“?饪”“?气”注释之疑 111

柏叶汤并非温中止血之剂 113

阴阳毒与登革热 114

《金匮》浮脉琐谈 115

《金匮·血痹虚劳病》第四条小议 117

“?痛”是急痛还是缓痛 119

《金匮》温经汤证病机小析 120

心气不足主以泻心汤刍议 121

温病研讨 123

暑病杂谈 123

温病发斑是邪气外达吗 124

也谈温病发斑 125

卫气营血、温邪上受和逆传 127

对温病发病途径的看法 130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考源 132

医方研讨 134

谈谈决定方剂疗效的诸因素 134

浅谈方剂的命名法 138

解表发汗剂煎法小议 140

如何开膏、丸处方 141

介绍经方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42

六神丸治疗缠腰火丹 144

使用单验方也应慎重 145

肾气丸方议浅解 147

《本草纲目》附方临床有效 148

芍药汤治痢 肉桂不必去 149

有关新加香薷饮刍议二则 150

桃花散初考 151

桃桃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 152

“桃仁承气汤”并非吴鞠通所创 154

“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当为青蒿 154

“镇肝熄风汤”中茵陈非青蒿 155

关于五虎追风散的引录问题 158

药园漫话 160

生石膏外用是否有误 160

生石膏外用之我见 161

亦谈对石膏认识的混乱 163

葶苈用法小议 164

重用葶苈一得 165

我用大黄抗衰延年 166

老年人可否久服大黄 168

“白术通大便”的启示 169

“白术通大便”小考 170

漫话栀子一物多用 171

“泽泻补阴”解惑 171

“泽泻补阴”质疑 173

山豆根易致呕吐 176

藜芦作为涌吐药的异议 176

“常山与甘草同用必吐”质疑 178

如何理解“生姜恶黄芩” 178

枳实之性究竟属寒属温 180

细辛用量与用法之我见 181

三七的临床新用 183

附子煎法小议 184

“葛根竭胃汁”辨 185

人参芦有无催吐作用 187

松节、黄松节不应混 188

车前子可改研末吞服 189

浅谈中药学中“毒”的含义 189

用药要注意炮制 191

建议使用中药煮散剂型 192

应当提倡散剂小量煎服法 193

学医随笔 194

咳、嗽无别 194

“六淫”与“六气”小议 195

谈谈气化的概念 195

“辨证”与“辨病”琐谈 198

活血化瘀勿忘气 199

“平补平泻”溯源 201

“肌肤甲错”不尽是瘀血证候 202

独具只眼 204

医德研讨及考证 206

《海药本草》成书年代及作者之疑 206

《辨证录》与《辨证奇闻》 208

《丹溪手镜》并非丹溪亲撰 210

赵学敏“旁及”的《石室》不是《石室秘录》 212

孙思邈到底何时见到《伤寒论》的 214

孙思邈所见到的《伤寒论》 216

徐大椿著作真伪考 218

为《五十二病方》“久脂”补注 221

《帛书》“冶”与《内经》“治” 221

译与意 222

译字之差 223

名医经验鳞爪 225

朱丹溪的治学思想 225

学习李时珍勇于求实的精神 226

小议张介宾对地黄的配伍应用 227

吴又可运用下法的特点 231

章次公谈用虫类药的两封信 233

张锡纯以寻常药治危证拾零 235

试谈张锡纯妙用生山药 237

秦伯未先生谈槟榔 239

杏林正? 241

中医急诊术必须抢救 241

谈谈整理老中医经验的方法问题 246

对整理老中医经验的一点意见 249

注释中医著作 不应删减原文 250

著书立说必须与实践结合 251

谈古人著书校勘之疏忽大意 252

属文当慎 校对须精 257

引用原文应核实 258

不可随意乱改引文 258

临床报道用方不应违背原组方原则 259

方剂出处要注释准确 260

刊载验方应有剂量 261

古地今标 不可弄错 262

医家处方三要说 263

医学与夸饰 264

要重视辨证失败的教训 265

辨证三失 2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