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天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1409133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
《传播学导论》目录

第一篇总论:信息交流 15

第一章 传播与人类 15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15

一、传播是普遍现象 15

二、传播的定义 17

第二节 传播的功能 21

一、有关论述 22

二、重新阐说 22

第二章 信息 28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 28

一、信息的定义 29

二、信息的特征 32

第二节 信息的分类 34

第三章 传播符号 41

第一节 符号的性质 41

一、符号的定义 41

二、符号的类型 43

三、符号与意义 47

第二节 符号的运作 49

一、符号系统 49

二、符码及其类型 52

第四章 传播媒介 58

第一节媒介的概念 58

一、媒介的定义 58

二、媒介的发展历程 60

第二节 媒介的性质 68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69

二、媒介即讯息 70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72

第五章 传播过程 75

第一节 传播行为 75

一、信息传达 76

二、信息接受 78

三、信息反馈 80

第二节 传播过程的结构与模式 85

一、结构与模式的关系 85

二、传播过程的一般模式 86

三、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 93

第六章 传播的类型 99

第一节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99

一、自我传播 100

二、人际传播 103

三、组织传播 106

四、大众传播 108

第二节 以传播内容划分的类型 112

一、新闻传播 112

二、舆论传播 113

三、文艺传播 113

四、科技传播 114

五、广告传播 115

六、文化传播 116

第二篇分论Ⅰ:人际传播 123

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互动过程 123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 123

一、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的依赖 123

二、人际传播在人际关系中展开 125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 129

一、双向交流 130

二、双重手段 131

三、情境性强 134

四、互动性强 136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 137

一、实现自我认知 138

二、建立和谐关系 140

三、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141

四、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142

五、满足情感需要 142

第八章 人际传播的言语行为 144

第一节 言语行为的概念 144

一、言语行为的定义 144

二、言语形式的传播功能 146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本质与要求 149

一、言语行为的本质 149

二、言语行为的基本要求 153

第三节 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 155

一、目的性原则 156

二、对象性原则 157

三、情境性原则 162

四、时代性原则 164

五、本色性原则 166

第九章 人际传播的非言语行为 168

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的概念 168

一、非言语行为的定义 168

二、非言语行为的传播功能 170

三、非言语行为的基本特点 172

一、物体言语行为 174

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174

二、体态言语行为 176

三、伴随言语行为 180

四、时空言语行为 182

第十章 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 186

第一节 交谈 186

一、交谈的概念 186

二、交谈的技巧 187

第二节 演讲 192

一、演讲的概念 192

二、演讲的讯息 193

三、演讲的表达 197

一、辩论的概念 202

第三节 辩论 202

二、辩论的基本要求 203

三、辩论的技巧 204

第四节 谈判 208

一、谈判的概念 208

二、谈判的过程 209

三、谈判的技巧 212

第三篇分论Ⅱ:大众传播 219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媒介 219

第一节 印刷媒介 219

一、书籍 219

二、报纸 222

三、杂志 225

一、广播 228

第二节 电子媒介 228

二、电视 232

三、电影 235

第三节媒介系统的发展变化 238

一、媒介结构的变化 238

二、媒介功能的调适 241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讯息结构 244

第一节 新闻 244

一、新闻的概念 244

二、新闻的分类 246

三、新闻传播的原则 249

一、言论的形态 252

第二节 言论 252

二、言论的实质 254

第三节 广告 256

一、广告与大众传播媒介 256

二、广告传播的特点 258

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的行为主体 262

第一节 大众传播者 262

一、大众传播者的出现 262

二、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264

三、大众传播者的任务 265

四、大众传播者与把关人 267

五、大众传播者的权利 269

一、受众的特点 271

第二节 大众传播受众 271

二、受众的类型 273

三、受众对讯息的接受 275

四、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279

五、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参与 282

第十四章 大众传播过程与模式 285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线性描述 285

一、大众传播的结构要素 285

二、大众传播的研究领域 286

三、大众传播的技术性 288

一、大众传播的现实过程 290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传通过程 290

二、大众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292

三、大众传播的把关过程 294

四、大众传播的反馈过程 296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传受互动 297

一、大众传播者的行为场 298

二、受众的行为场 301

三、传受双方的社会互动 303

第十五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307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概念 307

一、传播效果的定义 307

二、传播效果的分类 309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的评估 311

一、枪弹论 311

二、有限效果论 312

三、适度效果论 315

四、强大效果论 316

五、关于效力评估的评论 318

第三节 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 319

一、宣传的七种手法 320

二、霍夫兰的说服策略 321

三、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 323

四、莱平格尔的劝服设计 325

第一节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 329

第十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透视 329

一、大众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30

二、大众传播对社会化的影响 331

三、大众传播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332

第二节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334

一、授予地位与公共关系 334

二、议程安排与舆论诱导 335

三、创新扩散与社会变革 337

四、大众传播与文化规范 338

五、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 339

六、大众传播与经济发展 340

一、形成媒介假环境 341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341

二、诱发异常行为 343

三、导致社会麻醉 344

第十七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346

第一节 传播自由与社会控制 346

一、关于传播自由 346

二、社会对大众传播的控制 349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体制 353

一、大众传播体制的类型 354

二、大众传播体制的建设 357

附录关于传播外延范畴的划分与传播学分支学科的建设 360

后记 368

再版书后记 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