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桂生,吴国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0209962
  • 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
《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录

第一章 流行病学 1

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1

目录 1

二、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9

三、展望 14

第二章 病因学 17

一、以影响肺泡及气道为主的疾病 17

二、以胸廓运动受限为主的疾病 22

三、以肺血管病变为主的疾病 22

第三章 病理学 24

一、肺部主要原发性病变 24

二、肺血管病变及其研究进展 30

三、心脏病变 35

四、其他器官病变 37

一、呼吸功能改变 40

第四章 病理生理学 40

二、循环功能改变 44

三、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49

四、酸碱失衡 51

五、电解质紊乱 54

六、消化系统功能改变和营养不良 57

七、血液系统功能改变 58

八、其他功能改变 59

第五章 临床表现 62

一、呼吸系统症状 62

二、循环系统症状 64

三、神经精神症状 64

四、体征 64

第六章 X线表现 67

一、基本X线征象 67

二、早期X线诊断 69

三、X线征象与临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 70

四、CT在诊断肺心病中的应用 71

五、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肺心病中的应用 72

第七章 心电图诊断 74

一、导致COPD心电图异常的病理与电生理基础 74

二、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其应用 77

三、慢性肺心病的心律失常 87

第八章 心电向量图诊断 90

一、肺气肿 90

二、肺心病 93

三、鉴别诊断 102

第九章 超声心动图诊断 106

一、检查方法 106

二、超声诊断技术在肺心病中的应用 107

三、肺心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114

四、鉴别诊断 121

第十章 核医学诊断 123

一、肺灌注显像 123

二、肺通气显像 124

三、肺通气/灌注显像(V/Q) 125

四、肺断层显像 127

五、核素肺功能测定 127

六、核素测定右心功能 128

七、心肌显像 129

第十一章 肺阻抗血流图及微分图诊断 131

一、机制及基本图形 131

二、操作方法及观察指标 134

三、肺心病的应用 137

第十二章 动脉血气变化和酸碱失衡 141

一、酸碱失衡的判断 141

二、动脉血气变化及酸碱失衡特点 153

三、动脉血气变化及常见酸碱失衡类型 155

四、临终前动脉血气变化及酸碱失衡特点 164

五、红细胞内的酸碱失衡 165

六、呼吸衰竭时脑脊液酸碱失衡 168

第十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 172

一、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 172

二、低氯血症 173

三、低钠血症 175

四、低钾血症 179

五、高钾血症 182

六、低镁血症 185

七、低磷血症 188

第十四章 血液流变学改变 192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192

二、血液流变学改变 196

一、肺容量测定 201

第十五章 肺功能检查 201

二、通气功能测定 203

三、小气道功能测定 205

四、肺—氧化碳弥散量测定 208

五、呼吸肌功能测定 209

第十六章 右心导管检查术 213

一、右心导管检查的设备 213

二、右心导管检查的技术方法 215

三、血流动力学特点 221

四、右心导管检查在肺心病的应用 223

第十七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9

一、诊断 229

二、鉴别诊断 235

第十八章 肺心病的防治 239

一、抗感染治疗 239

二、支气管扩张剂在COPD治疗中的应用 246

三、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 251

四、血液流变学疗法 254

五、氧气治疗 256

六、呼吸道的湿化和雾化治疗 266

七、酸碱失衡的纠正 272

八、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278

九、机械通气治疗 286

十、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治疗 300

十一、护理 305

十二、缓解期的治疗 312

十三、预防 315

第十九章 并发症 318

一、肺性脑病 318

二、肝脏功能损害 327

三、肾功能损害 329

四、消化道出血 332

五、肺血栓拴塞 334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39

七、休克 342

八、多脏器功能损害 346

九、肺心病伴冠心病 349

第二十章 中西医结合防治 355

一、古典文献对肺心病的认识 355

二、中医对肺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58

三、中西医结合分型方案 361

四、中医治则研究 364

五、中医分型论治 366

六、对药治疗 370

七、单方、验方治疗 370

八、针灸、外敷等治疗 371

九、药膳疗法 3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