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心血管病学  理论与实践
心血管病学  理论与实践

心血管病学 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宁仔,杜日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0209636
  • 页数:876 页
图书介绍:
《心血管病学 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节 心脏的外形和位置 1

一、心脏外形 1

第一章 心脏应用解剖学 1

二、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2

第二节 心包 2

一、心包壁层的分部和组织结构 2

第三节 心腔的形态结构 3

一、右心房 3

三、心包的血管和神经 3

二、心包腔 3

二、右心室 5

三、左心房 6

四、左心室 6

五、心脏的间隔 8

第四节 心壁的构造 9

一、心内膜 9

二、心肌层 9

三、心外膜 10

四、心脏的纤维支架 10

一、窦房结 11

二、房内传导束 11

第五节 心脏的传导系统 11

三、房室交界区 12

四、心室传导束 14

五、心传导系统的变异 15

第六节 心脏的动脉、静脉和淋巴管 16

一、心脏的动脉 16

二、心脏的静脉 18

三、心脏的淋巴管 18

第七节 心脏的神经 19

一、交感神经 19

二、副交感神经 19

四、心脏的肽能神经 20

三、感觉神经 20

第二章 心血管的生理学概要 21

第一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21

一、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RP) 21

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P) 21

三、窦房结细胞的AP 23

四、其他心肌细胞的AP 24

五、心肌细胞的跨膜离子流 25

第二节 心肌代谢 26

一、心肌代谢的特点 26

二、心肌的糖代谢 26

三、脂肪酸的氧化 28

四、氧化磷酸化 29

五、心肌缺血时的代谢变化 30

第三节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31

一、心脏功能概述 31

二、收缩和射血功能 32

三、舒张与充血功能 32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33

一、心脏、血管的神经调节 33

二、体液调节 36

一、肌节细丝钙调节的分子机制 42

第一节 心肌肌节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42

第三章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进展 42

二、心肌被动性张力的分子基础 45

第二节 心肌肥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47

一、心肌肥厚 47

二、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 48

第三节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与心血管疾病研究 49

一、转基因动物模型 49

二、靶基因失活动物模型 52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前景 54

一、基因工程蛋白质 54

二、活体内表达系统 56

一、分布特征 60

第四章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60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61

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62

第五章 心血管疾病的物理诊断 68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问诊和常见症状 68

一、病史采集 68

二、常见症状 68

一、视诊 71

二、触诊 71

第二节 心脏的物理诊断 71

三、叩诊 72

四、听诊 72

第三节 外周血管检查 76

一、血压 76

二、外周血管检查 77

三、外周血管的触诊 78

四、外周血管的听诊 78

第六章 心电图学及其临床应用 80

第一节 心电图 80

一、心电图导联 80

二、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 80

三、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鉴别诊断 81

四、冠状动脉疾病心电图 85

第二节 负荷心电图试验 87

一、运动试验 87

二、潘生丁(DP)心电图试验 89

三、多巴酚丁胺负荷心电图试验 90

第三节 动态心电图 91

一、诊断方法 91

二、适应证 92

三、正常动态心电图 93

四、操作及注意事项 93

一、基本原理和指标 95

第四节 频域心电图 95

二、测定方法及结果判定 96

三、临床应用 96

四、对频域心电图的评价 97

第五节 高频域心电图 97

一、高频心电图的特点、仪器和检查方法 98

二、高频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正常值 98

三、高频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99

四、心肌病变时高频切迹增多的机制 100

第六节 体表电位图 100

一、体表电位图的方法学 100

二、正常体表电位图 102

三、体表电位图的临床应用 103

四、对体表电位图的展望 104

第七节 心腔内心电图 105

一、检查方法 105

二、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107

三、对心腔内心电图的评价 108

第八节 窦房结电图 108

一、检查方法 108

三、评价 110

第九节 希氏束电图 110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10

一、检查方法 111

二、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114

三、评价 114

第十节 心室晚电位 114

一、检查方法 114

二、评价 116

第十一节 心率变异性检查 117

一、时域方法(统计学方法) 117

二、频谱分析法 118

三、非线性(混沌)分析法 119

五、评价 120

四、适应证 120

第一节 心机械图 123

一、测定方法与正常图形 123

第七章 无创伤性心脏功能检查 123

二、临床应用 126

第二节 心阻抗血流图 130

一、测定方法 130

二、正常图形 130

三、临床应用 131

第三节 心导纳图 133

一、普通X线检查 135

第八章 心脏影像学诊断 135

第一节 心血管放射学检查 135

二、心血管造影 146

三、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152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59

第二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 160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160

二、常见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 166

三、左心功能测定 174

四、心脏声学造影 181

六、血管内超声检查 182

五、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182

七、回顾与展望 183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183

一、核素心血池显像 183

二、核素心肌显像 187

三、PET心脏显像 190

第四节 CT检查 192

一、CT检查方法 192

二、正常CT表现 192

三、心脏疾患的CT表现 193

四、主动脉疾患的CT表现 194

五、腔静脉疾患的CT表现 195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 196

一、MRI检查技术 196

二、正常MRI表现 196

三、心脏疾患的MRI表现 197

四、主动脉疾患的MRI表现 200

五、腔静脉疾患的MRI表现 201

第九章 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 204

第一节 心导管检查术 204

一、右心导管术 204

二、左心导管术 209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 210

第二节 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212

一、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212

二、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223

三、冠状动脉腔内斑块切除术 227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 230

一、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性闭塞术 230

二、继发孔型房缺介入闭合术 237

三、室间隔缺损介入闭合术 241

四、主动脉瓣病或其瓣旁漏道闭合术 243

第四节 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243

一、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243

二、经皮球囊导管主动脉瓣成形术 251

三、经皮球囊导管肺动脉瓣成形术 253

第五节 心内膜心肌活检术 258

第六节 心包穿刺术与心包活检术 262

第十章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267

第一节 心电生理检查的方法 267

一、仪器设备 267

二、心内电极的安置 267

三、心脏电刺激 268

四、心内电图的记录 269

五、药物试验 269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测定 270

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 270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272

三、心房扑动 281

四、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 282

第十一章 心律失常 286

第一节 窦性心律失常 286

一、窦性心动过速 287

二、窦性心动过缓 287

三、窦性心律不齐 287

四、窦房结暂停 288

五、窦房传导阻滞 288

第二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89

第三节 过早搏动 291

第四节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293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93

二、房性心动过速 296

三、心房扑动与颤动 298

第五节 室性心动过速 301

第六节 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 301

一、房室传导阻滞 307

二、心室内传导阻滞 312

第七节 预激综合征 314

三、逸搏心律 314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318

第八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318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23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问题 326

四、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329

第十二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336

第一节 人工心脏起搏 336

一、心脏起搏技术的操作 340

二、起搏方式的选择 341

四、起搏器的安装方法 342

三、术前准备 342

五、术后处理 347

六、起搏治疗的并发症 348

七、起搏病人的随访 349

八、展望 349

第二节 心脏电复律 350

一、电复律的基本原理 351

二、电复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51

三、电复律的步骤 352

一、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准备 353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射频治疗 353

五、电复律的并发症 353

四、电复律的注意事项 353

二、射频消融房室旁道 357

三、房室结改良术 364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治疗 364

五、房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治疗 365

六、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366

第四节 其他治疗方法 367

一、导管直流电消融术 367

三、微波导管消融术 368

二、激光导管消融术 368

第十三章 心脏性猝死和心肺复苏 372

第一节 心脏性猝死 372

一、流行病学 372

二、病因 372

三、诱发因素 375

四、发病机制 375

五、临床表现 376

六、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376

第二节 心脏骤停的抢救——心肺脑复苏 378

一、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378

二、心肺脑复苏或生命支持 378

三、预防复发 382

第十四章 循环衰竭 385

第一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385

一、概念和分类 385

二、病因和诱因 387

三、发病机制 387

四、病理生理 388

五、临床表现 391

六、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393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393

八、治疗 394

第二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 401

一、病因 402

二、病理生理 402

三、临床表现 404

四、实验室检查 40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05

六、治疗 406

七、预后 408

第三节 难治性心脏衰竭 40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08

二、诊断 410

三、治疗 410

第四节 急性肺水肿 412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413

三、临床表现 413

一、病因 413

四、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41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414

六、处理 414

第五节 心源性休克 41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16

二、病理生理 417

三、临床表现 418

六、治疗 419

四、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419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419

第十五章 高血压与高血压心脏病 426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426

一、病因 426

二、发病机制 427

三、临床表现 428

四、实验室检查 43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30

六、治疗 431

一、流行病学 433

七、预后 433

第二节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433

二、发病机制 434

三、临床表现 434

四、实验室检查 43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35

六、治疗 436

七、预后 438

第三节 症状性高血压* 439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 439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 440

三、嗜铬细胞瘤 441

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42

五、皮质醇增多症 443

六、医源性高血压 444

第四节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444

一、降压治疗的目标 445

二、降压药物分类及评价 445

三、治疗原则与方法 450

第五节 高血压急症 451

一、急进型恶性高血压 451

二、高血压危象 452

三、高血压脑病 453

四、其他类型的高血压急症 454

第十六章 脂质代谢障碍与高脂血症 458

第一节 脂质代谢障碍 458

一、血脂 458

二、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459

三、血浆脂蛋白 460

四、载脂蛋白 464

五、小、密 、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 467

六、影响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 469

一、脂质代谢异常的诊断 470

第二节 高脂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470

二、脂质代谢异常的治疗 473

第十七章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82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482

一、内皮功能 482

二、致内皮损伤的有关因素 482

三、内皮功能失调的影响 483

四、LDL的氧化修饰和泡沫细胞形成 484

五、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殖 484

六、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485

七、血小板在AS 形成中的作用 485

九、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 486

八、粥样斑块的形成 486

十、遗传与动脉粥样硬化 487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病理生理 488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形态变化 488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 488

三、冠心病病理生理 489

第十八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96

第一节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 496

一、分布特征 496

二、危险因素 497

三、冠心病的预防 503

第二节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与分类 504

一、心绞痛 504

二、心肌梗死 506

三、心力衰竭 507

四、心律失常 507

五、猝死 507

第三节 心绞痛 508

一、稳定型心绞痛 508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511

第四节 心肌梗死 518

二、病理、病理生理 519

一、病因 519

三、临床表现 520

四、实验室与心脏电学检查 52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31

六、并发症 533

七、治疗 534

第五节 无症状心肌缺血 545

一、流行病学 546

二、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546

四、诊断 548

三、临床表现 548

五、治疗 549

六、预后 550

第六节 缺血性心肌病 551

一、病理 551

二、发病机制 551

三、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552

四、治疗 554

五、预后 555

第七节 微血管性心绞痛(X综合征) 555

一、发病机制 555

四、实验室检查 557

三、临床表现 557

二、病理 55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58

六、治疗 559

七、预后 559

第八节 冠心病的监护 559

一、加强监护病房的意义 560

二、监护病房的建设 560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 561

二、病理、病理生理 570

一、病因 570

第一节 风湿热 570

第十九章 心内膜疾病 570

三、临床表现 571

四、实验室检查 571

五、诊断 572

六、治疗 572

七、预防 573

第二节 风湿性慢性瓣膜病 573

一、二尖瓣狭窄 573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577

三、主动脉瓣狭窄 579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81

第三节 退行性钙化性瓣膜病 582

一、病因、病理 583

二、临床表现 583

三、实验室检查 58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84

五、治疗 584

第四节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585

一、病因、发病机制 585

二、临床表现 585

五、并发症 58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86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586

六、治疗 587

第五节 乳头肌功能不全综合征 587

一、病因、病理生理 587

二、临床表现 588

三、实验室检查 58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89

五、治疗 589

第六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590

一、病因 590

二、病理、病理生理 590

三、临床表现 591

四、实验室检查 59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93

六、治疗 595

七、预防 596

第二十章 心肌疾病 598

第一节 原发性心肌病 599

一、扩张型心肌病 599

二、肥厚型心肌病 605

三、限制型心肌病 611

四、右心室心肌病 613

一、酒精性心肌病 614

第二节 继发性心肌病 614

二、节日综合征 615

三、围生期心肌病 615

第三节 克山病 617

一、病因 617

二、病理、病理生理 618

三、临床表现 618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61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620

六、治疗 620

一、病因 621

第四节 心肌炎 621

七、预后和预防 621

二、病理、病理生理 623

三、临床表现 623

四、实验室检查 62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625

六、治疗 626

七、预后 627

第二十一章 心包疾病 629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 629

二、病理、病理生理 630

一、病因 630

三、临床表现 631

四、实验室检查 63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634

六、治疗 635

七、预后 635

第二节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635

一、病因 635

二、病理、病理生理 636

三、临床表现 636

四、实验室检查 637

六、治疗 63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638

七、预后 639

第三节 其他心包疾病 639

一、先天性心包缺如 639

二、先天性心包囊肿及憩室 640

三、心包积血 640

四、心包积水 640

五、心包积气 641

三、心脏的胚胎发育 642

二、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642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642

第一节 概论 642

第二十二章 先天性心脏病 642

四、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的变化 644

五、先心病常见病状和体征 644

第二节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 647

一、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647

二、房室隔缺损 649

三、室间隔缺损 650

四、动脉导管未闭 653

五、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655

一、肺动脉瓣狭窄 656

第三节 右室流出道梗阻型先心0病 656

二、漏斗部狭窄 657

三、肺动脉狭窄 658

四、法洛四联症 658

五、法洛三联症 661

第四节 左室流出道梗阻型先心病 663

一、主动脉瓣狭窄 663

二、主动脉瓣上梗阻 664

三、主动脉瓣下梗阻 664

四、主动脉缩窄 665

二、右心室双出口 667

第五节 大动脉和静脉起源异常 667

一、右位主动脉弓 667

三、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669

四、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671

五、永存动脉干 673

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674

七、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 675

第六节 心脏位置或结构异常 676

一、右位心 676

二、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 677

三、三尖瓣闭锁 678

四、三房心 681

五、先天性心脏憩室和室壁瘤 682

六、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683

第七节 其他心血管异常 685

一、艾生曼格综合征 685

二、原发性肺动脉扩张 686

三、先天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687

四、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689

五、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690

六、从属畸形 691

一、病因 694

二、病理、病理生理 694

第二十三章 肺栓塞和肺源性心脏病 694

第一节 肺栓塞 694

三、临床表现 695

四、实验室检查 69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696

六、治疗 697

第二节 肺源性心脏病 698

一、病因 698

三、临床表现 699

二、病理生理 699

四、诊断 700

五、治疗 701

第二十四章 心脏肿瘤 709

第一节 原发性心脏肿瘤 709

一、心脏良性肿瘤 709

二、心脏恶性肿瘤 716

第二节 心脏转移性肿瘤 718

二、病理、病理生理 720

一、病因 720

第一节 主动脉夹层分离 720

第二十五章 主动脉和大动脉疾病 720

三、临床表现 72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23

五、预后 724

六、治疗 724

七、疗效评价 726

第二节 主动脉窦瘤 726

一、病因与病理 727

二、病理生理和分型 728

三、临床表现 728

四、诊断 729

六、治疗 730

五、预后 730

七、疗效评价 732

八、特殊情况与争议 732

第三节 梅毒性心血管病 732

一、病因、病理 732

二、临床表现 73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35

四、治疗 736

五、预后 73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738

二、临床表现 738

第一节 心脏神经症 738

第二十六章 其他原因的心脏病 738

三、实验室检查 73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39

五、治疗 739

六、预后 740

第二节 医源性心脏病 74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740

第三节 低血压病 741

六、预后 741

五、治疗 74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41

二、临床表现 741

三、实验室检查 741

一、原发性低血压 742

二、继发性低血压 742

三、体位性低血压 743

四、卧位性低血压 745

第四节 高原性心脏病 746

一、病因 746

二、发病机制 746

三、病理 747

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748

四、临床表现 748

六、诊断 749

七、鉴别诊断 749

八、治疗 749

九、预后 750

第五节 放射性心脏病 75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51

二、临床类型 75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52

一、病因和分类 753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753

四、治疗 753

第六节 高动力循环状态 753

三、临床表现 754

四、辅助检查 754

五、诊断及预后 754

六、治疗 754

第七节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755

一、遗传与心血管疾病 755

二、遗传性QT延长综合征 757

三、马方综合征 761

一、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 766

第二十七章 影响心血管的其他系统疾病 766

第一节 内分沁系统疾病 766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 768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 771

四、嗜铬细胞瘤性心脏病 772

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性心脏病 775

六、类癌性心脏病 777

第二节 营养和代谢疾病 778

一、肥胖症所致的心脏病 778

二、营养缺乏所致的心脏病 779

三、糖尿病所致的心脏病 781

四、糖尿病与高血压 784

五、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787

第三节 风湿性疾病 787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787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791

三、皮肌炎 794

四、硬皮病 795

五、多发性大动脉炎 796

六、结节性多动脉炎 799

一、食管疾病 800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800

二、肝硬化 802

三、急性胰腺炎 804

第五节 肾脏疾病 807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 810

第七节 神经系统疾病 813

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813

二、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 815

三、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816

四、腓骨肌萎缩症 817

五、少年型近端脊肌萎缩症 817

六、格林-巴利综合征 817

一、白喉 818

第八节 感染性疾病 818

二、艾滋病 819

三、非洲锥虫病 821

四、美洲锥虫病 822

五、莱姆病 822

第九节 浸润性疾病 823

一、结节病 823

二、淀粉样变性 824

三、血色病 825

一、钾 826

第十节 电解质紊乱 826

二、镁 829

三、钙 831

第二十八章 心脏病与妊娠、手术 837

第一节 心脏病与妊娠 837

一、正常妊娠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837

二、妊娠期心脏病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838

三、围生期心肌病 841

第二节 心脏病与手术 842

一、各类心脏病与手术 842

二、手术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843

三、手术的决定 844

四、围手术期治疗 845

第一节 辅助循环的临床应用 847

一、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847

第二十九章 辅助循环、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 847

二、体外反搏 849

三、心室辅助泵转流法 851

四、生物机械心脏辅助 853

第二节 全人工心脏 853

六、老龄水、电解质调节的变化 855

第三节 心脏移植 855

第三十章 老龄心脏病的临床问题 861

第一节、老龄心血管及有关系统的解剖、生理变化 861

一、老龄心脏的解剖与生理变化 861

二、老龄血管的解剖与生理变化 863

四、老龄肾脏解剖与生理变化 864

五、老龄血液系统变化 864

三、老龄肺的解剖与生理变化 864

第二节 老龄心脏病症状特点 866

一、老龄患者对疾病的反应 866

二、老龄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病症状 866

第三节 老龄心脏病治疗特点 872

一、老年人药代动力学改变 872

二、老年人药效学改变 873

三、老年人用药原则 8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