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际关系史·第8卷  1949-1959
国际关系史·第8卷  1949-1959

国际关系史·第8卷 1949-1959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绳祖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1207615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
《国际关系史·第8卷 1949-1959》目录

第一章 50年代初期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对外政策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 4

第二节 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8

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交 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 9

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 14

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17

第三节 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0

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原则和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0

同亚非国家关系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7

中美之间的斗争与会谈 35

50年代初期中日两国民间交往关系 45

新中国初期的国际活动 50

第二章 朝鲜战争 56

第一节 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对朝鲜的武装干涉 56

战后初期朝鲜形势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56

朝鲜战争爆发 57

杜鲁门声明和安理会的三个决议 58

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60

美国假手联合国以售其奸 62

美李军队大举越过三八线和联大10月7日决议 64

第二节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和朝鲜停战谈判 67

美国扩大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67

中国出兵援朝的正义性 69

中朝人民并肩战斗 71

杜鲁门、艾德礼会谈和美国关于战略问题的辩论 73

中国政府谴责五届联大对中国的诬蔑和禁运 81

第三节 “三年战争、两年谈判”,朝鲜战争结束及其历史意义 84

战线稳定和美国寻求对话渠道 84

马立克倡议和朝鲜停战谈判 87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和朝鲜战争结束 91

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 95

第三章 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 99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国际背景 99

美国破坏朝鲜停战协定,阻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99

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人民抗法斗争的胜利发展 104

美国对印度支那战争的干涉和美法矛盾 108

有关国家围绕日内瓦会议召开而进行的斗争 110

第二节 日内瓦会议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斗争 115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关于“自由选举、国家统一”的建议 115

美李统一朝鲜的计划 116

中、朝、苏为达成协议而作出努力 121

第三节 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斗争 127

各方建议和谈判的症结 127

美英、美法矛盾的发展和法越直接谈判 131

中国代表团对会议继续作出贡献 135

日内瓦协定签订的意义 141

第四章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体系 143

第一节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方针 143

50年代初亚太地区的形势 143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形成和“第四点计划” 145

美国1951年《共同安全法》和艾森豪威尔的远东政策 148

第二节 美菲条约与《美、澳、新安全条约》 152

战后美菲关系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152

《美、澳、新安全条约》 154

第三节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与《美日安全条约》 160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的形成 160

旧金山和会与《美日安全条约》 166

第四节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 169

战后美国对东南亚的基本方针 169

东南亚军事联盟的准备活动 170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的建立 173

第五节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177

50年代初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177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181

第五章 50年代前期西欧联合和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184

第一节 “欧洲煤钢共同体”与《舒曼计划》 184

《舒曼计划》提出的背景 184

《舒曼计划》的提出和美、英、西德的对策 186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内容及其意义 188

第二节 《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 191

“欧洲防务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191

《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的内容 192

围绕条约的签订和批准展现的矛盾和斗争 193

《普利文计划》的失败 196

第三节 《德国条约》和德国统一 199

德国条约 199

“苏联照会” 202

柏林四国外长会议 205

艾登计划和莫洛托夫建议 206

第四节 《伦敦一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207

西方的“挽救行动” 207

伦敦九国会议 209

巴黎会议 211

对《伦敦一巴黎协定》的反应 213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217

第五节 萨尔问题 219

萨尔在西欧联合中的地位 219

萨尔的自治 220

萨尔欧洲化 222

哥斯·范·纳特尔方案 223

《萨尔法规》 224

萨尔回归西德 227

第六章 万隆会议与民族解放运动 229

第一节 50年代前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229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反帝斗争 229

东南亚和西亚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31

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233

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234

第二节 万隆会议的召开 236

万隆会议的酝酿与筹备 236

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 241

第三节 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44

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 244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250

第四节 万隆会议与中国代表团 254

中国政府对万隆会议的态度 254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活动 255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影响 262

第七章 苏共二十大前后的苏联对外关系 266

第一节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266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政治的变动 266

奥地利国家条约 268

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271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277

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 282

苏联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287

第二节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影响 290

赫鲁晓夫对外关系的主要论点 290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292

苏共二十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93

第三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295

苏联新领导调整对外政策 295

1953年东柏林事件 296

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调整 298

战后苏波关系与1956年波兰事件 302

战后苏匈关系与匈牙利事件 307

中苏关系 312

第八章 50年代的中东国际关系 316

第一节 埃及革命和阿拉伯国家反对《巴格达条约》的斗争 316

埃及革命与苏伊士运河问题 316

阿拉伯国家反对《巴格达条约》的斗争 323

第二节 苏伊士运河战争前的谈判 334

美英撤销阿斯旺水坝援建计划 334

英、法、美会谈和第一次伦敦会议 341

孟席斯使命和第二次伦敦会议 345

第三节 苏伊士运河战争 351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 351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结束 364

第四节 艾森豪威尔主义 367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笼和初试 367

伊拉克革命与美英武装干涉黎巴嫩和约旦 374

第九章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戴高乐重新执政 386

第一节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386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背景 386

从墨西拿会议到罗马条约生效 388

小欧洲六国的不同打算 393

第二节 欧洲经济共同体初期的内外关系 398

苏、美、英三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态度 398

六国与七国 402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蜜月” 403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老大难问题初见端倪 405

第三节 戴高乐重新执政初期的重大外交行动与国际关系 408

法兰西再次召唤戴高乐 408

戴高乐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 411

东西方关系中的戴高乐 415

法德关系与欧洲 418

戴高乐与第三世界 421

第十章 苏美关系的新变化和苏美戴维营会谈 428

第一节 苏美关系的新变化 428

赫鲁晓夫推行新的对美政策 428

艾森豪威尔的对苏政策 434

苏美在德国问题上的争斗 436

第二节 苏美戴维营会谈 445

苏美戴维营会谈 445

四国首脑会议的准备 453

U-2飞机事件 456

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 461

附录:大事年表 4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