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医学生物化学
医学生物化学

医学生物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晓利,马涧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17029706
  • 页数:1078 页
图书介绍:
《医学生物化学》目录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第一节 蛋白质的肽链 1

一、蛋白质中的氨基酸 1

(一)蛋白质中的编码氨基酸 1

(二)蛋白质中的修饰氨基酸 4

(三)氨基酸的构型 4

二、肽键与肽链 5

(一)肽键的结构 5

(二)肽链及其双面角 6

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7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7

(二)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 8

(三)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分化 9

第二节 纤维状蛋白质 9

一、α-螺旋与α-角蛋白 10

二、β-折叠与丝蛋白 12

三、胶原的螺旋构象 13

第三节 球状蛋白质 15

一、球状蛋白质的构象 15

二、稳定球状蛋白质构象的作用力 16

(一)van der waals力 16

(二)氢键 17

(三)盐键 18

(四)疏水作用 18

(五)二硫键 19

三、球状蛋白质构象的运动 19

四、关于球状蛋白质构象预测的问题 20

五、球状蛋白质的变性 21

(一)各种变性因素的作用 21

(二)复性 22

第四节 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 24

一、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4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 27

三、血红蛋白输氧功能的分子基础 29

(一)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 29

(二)血红素与氧结合时的结构变化 30

(三)血红蛋白氧合时构象的改变 31

(四)血红素氧合引发血红蛋白变构的机制 31

(五)波尔效应与血红蛋白功能 32

(六)2,3-二磷酸甘油酸与血红蛋白功能 33

四、血红蛋白结构变异与功能的关系 33

(一)血红素微环境中氨基酸残基的变异 34

(二)亚基界面上氨基酸残基的变异 34

(三)与2,3-BPG结合有关的氨基酸残基的变异 35

(四)血红蛋白表面氨基酸残基的变异 35

第二章 酶的催化作用 36

第一节 酶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 36

一、酶-底物复合物 36

(一)酶-底物复合物存在的证据 36

(二)酶和底物的结合键 37

二、酶的专一性 37

(一)立体化学专一性 37

(二)非立体化学专一性 39

(三)两类专一性的重叠 40

(四)序列专一性 40

三、酶与底物结合的模式 40

(一)锁和钥学说——刚性模式 40

(二)诱导契合学说——柔性模式 41

四、活化能和酶催化作用的关系 41

(一)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41

(二)Arrhenius公式和活化能的计算 42

第二节 酶的结构和功能 43

一、酶的活性中心 43

(一)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的概念 43

(二)酶活性中心中化学基团的鉴定 45

(三)组成活性中心的重要化学基团 46

二、酶的一级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47

三、酶的二、三级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48

(一)酶的变性和失活 48

(二)活性中心的挠性 49

(三)酶分子的结构域 50

四、酶的四级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50

五、酶原激活 51

(一)胰凝乳蛋白酶原的激活 52

(二)凝血酶原的激活 52

六、酶催化机制的类型 54

(一)趋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55

(二)张力学说 55

(三)共价催化理论 55

(四)酸碱催化机制 56

七、金属在酶催化中的作用 57

(一)金属酶和金属激活酶 57

(二)金属的催化作用 59

(三)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作用 60

八、模拟酶和抗体酶 62

(一)模拟酶 62

(二)抗体酶 62

第三节 酶动力学 64

一、底物动力学 64

(一)化学反应的级数 64

(二)酶按底物数的分类 65

(三)单底物动力学 65

(四)双底物动力学 73

二、pH动力学 74

三、可逆抑制动力学 77

(一)抑制动力学通用公式的推导 77

(二)竞争性抑制作用 78

(三)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81

(四)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81

(五)混合性抑制作用 83

(六)三类主要可逆性抑制的比较 83

第四节 酶的别构效应 84

一、别构酶的性质 84

(一)别构酶的协同效应 84

(二)Hill动力学公式和协同指数 84

(三)协同效应的鉴别 86

(四)别构酶的效应剂 86

(五)两个典型的别构酶 87

(六)别构酶的模式 88

二、酶的别构效应和代谢调节 89

(一)别构抑制调节 89

(二)别构激活调节 90

第五节 同工酶 91

一、同工酶的概念和分类 91

(一)基因性同工酶 91

(二)同一基因不同mRNA的同工酶 93

二、同工酶的结构和功能 93

(一)乳酸脱氢酶 93

(二)蛋白激酶C 94

(三)谷胱甘肽S-转移酶 94

第三章 糖类代谢 96

第一节 概论 96

一、生物界的重要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96

(一)单糖 97

(二)寡糖 103

(三)多糖 107

二、某些常用食物中糖类的种类及含量 115

第二节 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116

一、口腔内的消化 116

二、胃肠道内的消化 117

三、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的消化 117

四、糖的吸收 118

第三节 血糖 119

一、血糖的成分和浓度 119

二、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9

(一)血糖的来源 119

(二)血糖的去路 120

三、血糖浓度的调节 121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 121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22

(三)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123

四、耐糖现象 124

第四节 糖原的合成及分解作用 124

一、糖原的合成作用 125

(一)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 125

(二)1-磷酸葡萄糖的生成 126

(三)二磷酸尿苷葡萄糖的生成 126

(四)糖原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生成 127

(五)糖原分子中α-1,6-糖苷键的生成 127

二、糖原的分解作用 128

(一)糖原磷酸解 128

(二)1-磷酸葡萄糖变成6-磷酸葡萄糖 128

(三)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自由葡萄糖 129

三、糖原合成及分解作用的调节 129

四、糖原合成及分解作用的生理意义 132

第五节 糖的无氧分解 132

一、糖无氧分解的含义 132

二、糖酵解过程的发现及其意义 133

三、糖酵解过程的反应步骤及有关的酶 134

(一)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134

(二)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135

(三)6-磷酸果糖磷酸化为1,6-二磷酸果糖 136

(四)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两分子磷酸丙糖 136

(五)磷酸丙糖的相互转变 136

(六)3-磷酸甘油醛被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137

(七)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138

(八)3-磷酸甘油酸转变成2-磷酸甘油酸 138

(九)2-磷酸甘油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39

(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139

(十一)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139

四、糖酵解过程的调节 142

(一)己糖激酶活性的调节 142

(二)磷酸果糖激酶活性的调节 142

(三)丙酮酸激酶活性的调节 144

五、糖酵解作用的生理意义 144

(一)供应能量 144

(二)物质互变 145

六、糖酵解途径中的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145

七、葡萄糖的生醇发酵作用 146

第六节 糖的有氧氧化 146

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147

(一)第一阶段 147

(二)第二阶段 147

(三)第三阶段 150

二、糖有氧氧化过程的调节 151

三、糖有氧氧化过程的生理意义 152

(一)能量的生成 152

(二)CO2的生成 153

(三)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54

第七节 磷酸戊糖途径 154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155

(一)第一阶段 155

(二)第二阶段 156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59

(一)供应体内重要的生物还原剂—NADPH+H+ 159

(二)产生和供应体内需要的戊糖 159

(三)保护作用 160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160

(一)磷酸戊糖途径受糖酵解及有氧氧化的调节 160

(二)磷酸戊糖途径受细胞中NADP+水平的调控 160

第八节 糖的异生作用 161

一、糖异生作用的反应过程 161

二、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165

(一)糖异生作用与糖酵解作用的相互调节 165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66

三、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167

(一)糖异生作用可使机体饥饿时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167

(二)糖异生作用可促进肌乳酸的充分利用 167

(三)糖异生可促进肾小管细胞分泌氨的作用 168

第九节 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168

一、糖醛酸途径 168

(一)糖醛酸途径的反应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69

(二)糖醛酸途径与戊糖尿症的关系 171

二、乙醛酸循环 171

三、其他单糖的代谢 173

(一)果糖的代谢 173

(二)半乳糖的代谢 174

(三)甘露糖的代谢 177

(四)戊糖的代谢 177

第十节 糖代谢的障碍 178

一、高血糖及糖尿 178

二、低血糖 179

三、糖原积累病 179

第四章 三羧酸循环 181

第一节 三羧酸循环在细胞内的定位 181

第二节 循环机构中各组分的本质 182

一、丙酮酸的脱羧作用及PDH复合体的调节 183

二、缩合反应 183

三、柠檬酸的异构作用 183

四、第一次脱羧作用 184

五、第二次脱羧作用 184

六、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185

七、最后阶段 185

第三节 三羧酸循环能量学 186

第四节 氨基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途径 187

一、氨基酸的转氨作用 187

二、其他氨基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途径 187

三、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的作用机制 188

四、小结 188

第五节 回补反应 189

第六节 线粒体的区域化 190

一、转位酶的本质 191

二、转位酶的表示法 191

三、转位酶的代谢调节 193

第七节 线粒体在脂肪形成中的功能 194

第八节 线粒体在糖异生中的功能 195

第九节 还原当量的传递 195

一、穿梭系统 195

二、转氢酶系统 196

第十节 脂肪不转变为葡萄糖 196

第五章 生物能量学 198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变 198

一、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98

二、自由能 199

三、化学反应的能量学的定性估计 199

四、标准状态 200

五、偶联反应系统 200

六、△G的定量表示法 201

(一)平衡常数 201

(二)浓度差 202

(三)氧化还原反应 203

七、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05

八、小结 205

第二节 呼吸链 206

一、呼吸链的主要组分 206

(一)黄素蛋白及铁-硫组分 208

(二)辅酶Q或泛醌 208

(三)细胞色素 209

(四)氧中毒、超氧基团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209

(五)脂类基质 211

(六)小结 211

二、内质网上的呼吸链 211

三、微粒体的脂肪酸去饱和酶 212

第三节 高能化合物 212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214

一、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控制 214

二、线粒体的能量状态 215

三、能荷的概念 215

四、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抑制和解偶联 216

(一)位点特异性抑制剂 216

(二)非位点特异性抑制剂 216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联剂 216

五、线粒体内膜的结构 217

六、重建线粒体的实验 219

第五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 219

第六节 ATP酶和离子泵 220

一、某些离子泵ATP酶的共同特性 221

二、Na+,K+-ATP酶 221

(一)特性 221

(二)Na+,K+-ATP酶的催化循环 222

(三)Na+,K+-ATP酶与肥胖 223

三、哺乳动物的Ca2+,Mg2+-ATP酶 223

(一)Ca2+,Mg2+-ATP酶的催化循环 223

(二)抑制剂 223

四、线粒体转运Ca2+的其他方式 224

(一)载钙蛋白 224

(二)含唾液酸的糖蛋白钙转运体 224

五、Racker-Stoeckenius实验 224

第七节 肌肉收缩与肌球蛋白ATP酶 225

第六章 脂类代谢 226

第一节 脂酸的氧化 226

一、细胞摄取游离脂酸 226

二、细胞内游离脂酸的转运 226

三、脂酸转移至线粒体和过氧化体 227

四、线粒体β-氧化途径 229

五、不饱和脂酸的β-氧化 230

六、过氧化体β-氧化途径 231

(一)过氧化体β-氧化途径 231

(二)过氧化体β-氧化途径的功能 233

(三)过氧化体途径的调节 235

第二节 酮体代谢 236

一、酮体的生成和氧化 236

(一)酮体生成 236

(二)酮体的氧化 237

二、酮体生成的调节 239

第三节 多不饱和脂酸代谢 241

一、多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 241

二、多不饱和脂酸的合成 242

(一)合成部位 242

(二)合成原料 242

(三)合成酶系 242

(四)合成主要途径 244

三、多不饱和脂酸的氧化 244

四、多不饱和脂酸的生理功能 245

五、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 246

(一)前列腺素及血栓素 246

(二)白三烯 253

(三)脂氧素 255

(四)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抑制剂 256

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 257

一、体内胆固醇代谢概况 257

二、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动态平衡 258

(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258

(二)细胞胆固醇的外流 261

第五节 载脂蛋白 264

一、总述 264

二、载脂蛋白AⅠ 266

(一)apo AⅠ的结构 266

(二)apo AⅠ的功能 268

三、载脂蛋白AⅡ 269

(一)apo AⅡ的结构 269

(二)apo AⅡ的功能 269

四、载脂蛋白AⅣ 269

(一)apo AⅣ的结构 269

(二)apo AⅣ的功能 270

五、载脂蛋白B 270

(一)apo B的结构 271

(二)apo B的基因结构及染色体定位 272

(三)apo B100及apo B48的生物合成 272

(四)apo B基因变异 273

(五)apo B的生理功能 273

六、载脂蛋白(a) 274

(一)apo(a)的结构 275

(二)apo(a)的生理功能 276

(三)LP(a)与动脉粥样硬化 277

七、载脂蛋白C 277

(一)apo CⅠ 277

(二)apo CⅡ 278

(三)apo CⅢ 279

八、载脂蛋白D 280

九、载脂蛋白E 280

(一)apo E的结构及多态性 280

(二)apo E的基因结构 282

(三)apo E的空间结构 282

(四)apo E的生理功能 283

(五)apo E的变异 285

十、载脂蛋白J 286

十一、血浆脂质转运蛋白 287

(一)LTP的性质及结构 287

(二)作用机制及抑制剂 287

(三)与脂蛋白的结合及在血浆中的分布 288

(四)LTP在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 288

(五)CETP与高脂血症 288

第六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 289

一、脂蛋白脂酶 289

(一)LPL的结构 289

(二)LPL的性质 292

(三)LPL的基因变异 293

二、肝脂酶 295

三、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296

(一)LCAT的来源及分布 296

(二)LCAT的结构 297

(三)影响LCAT催化反应的因素 298

(四)LCAT的作用 299

(五)LCAT缺陷 300

第七节 脂蛋白受体 301

一、LDL受体 302

(一)LDL受体的结构 302

(二)LDL受体基因 303

(三)LDL受体的生命周期和功能 305

(四)肝LDL受体与脂蛋白代谢 306

二、LDL受体相关蛋白(LRP) 306

三、HDL受体 308

四、清道夫受体 309

(一)清道夫受体结构 309

(二)清道夫受体的生理功能 311

五、其他脂蛋白受体 311

第八节 血浆脂蛋白 312

一、血脂 312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312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312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314

(三)脂蛋白的结构 314

三、血浆脂蛋白代谢 314

(一)乳糜微粒(CM) 314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315

(三)低密度脂蛋白(LDL) 315

(四)高密度脂蛋白(HDL) 316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322

第一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322

一、概述 322

二、组织摄取氨基酸的机制 323

三、重要的辅酶—磷酸吡哆醛 325

(一)作用机制 325

(二)参与反应的类型 326

四、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330

(一)氨基酸脱氨的主要方式——转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330

(二)肌肉组织的氨基酸脱氨方式 331

五、氨的代谢 334

(一)谷氨酰胺的合成和分解 334

(二)尿素的合成——鸟氨酸循环 336

(三)鸟氨酸循环的一氧化氮合酶支路 338

六、α-酮酸的代谢 339

(一)氨基酸的合成和必需氨基酸 339

(二)进入糖、脂肪及氨基酸代谢的枢纽途径 341

第二节 个别氨基酸代谢途径 343

一、经丙酮酸的氨基酸代谢途径 343

(一)苏氨酸、丝氨酸与甘氨酸的代谢 343

(二)羟脯氨酸的代谢 346

二、经草酰乙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代谢途径 347

(一)脯氨酸和精氨酸的代谢 347

(二)组氨酸的代谢 348

三、经琥珀酰CoA的氨基酸代谢途径 348

(一)蛋氨酸的代谢 348

(二)缬氨酸及异亮氨酸代谢 357

四、经乙酰CoA或乙酰乙酰CoA的氨基酸代谢途径 359

(一)亮氨酸的代谢 359

(二)赖氨酸及色氨酸的代谢 359

(三)苯丙氨酸及酪氨酸的代谢 365

五、一碳单位的代谢 367

第三节 胺的代谢 369

一、胺类的合成 369

二、胺类的去路 370

(一)胺的氧化 370

(二)胺的甲基化 370

三、多胺的代谢 370

第四节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 372

第八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74

第一节 核苷酸 374

一、核酸的组成成分 374

(一)戊糖 374

(二)碱基 374

(三)核苷 374

二、核苷酸 374

三、修饰成分 375

第二节 DNA的结构与功能 379

一、DNA的一级结构 380

二、DNA的二级结构 380

(一)B-DNA 381

(二)A-DNA 381

(三)C-DNA 381

(四)Z-DNA 381

(五)三链状结构的DNA分子 382

三、DNA的高级结构 383

(一)超螺旋的概念 383

(二)环状DNA的高级结构 385

(三)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 386

(四)DNA的生物学功能 388

四、真核生物基因组 389

(一)单拷贝顺序 390

(二)中等重复顺序 391

(三)高重复顺序 392

(四)断裂基因及其转录产物剪接 393

(五)基因结构研究在医学上的应用 396

第三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 402

一、RNA的结构 402

二、RNA的类型和功能 402

(一)tRNA 403

(二)mRNA 404

(三)rRNA 405

第四节 核苷酸的代谢 405

一、核苷酸的合成 405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405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407

(三)胞苷三磷酸的合成 408

(四)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408

(五)胸苷酸的生成 408

(六)从碱基合成核苷单磷酸(补救途径) 409

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410

(一)嘧啶的分解代谢 410

(二)嘌呤的分解代谢 410

(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410

三、核苷酸合成的抑制剂 412

(一)抑制谷氨酰胺作为底物的合成反应 412

(二)抑制叶酸参与的合成过程 413

(三)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413

(四)抑制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414

第九章 DNA复制 416

第一节 DNA复制的酶学 417

一、DNA-pol?的结构和功能 417

二、DNA复制的保真性 419

(一)E.coli DNA-pol Ⅲ的结构和功能 419

(二)E.coli DNA-pol Ⅲ的碱基选择功能 420

(三)突变子和复制保真性 421

三、参与DNA复制的酶、蛋白质因子及其基因 422

(一)E.coli的基因图 422

(二)和DNA复制有关的基因 423

四、DNA拓扑异构酶 425

(一)拓扑状态 425

(二)复制过程中的拓扑状态变化 426

(三)拓扑酶的作用方式 427

(四)拓扑酶抑制剂 427

五、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428

(一)细胞周期 428

(二)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428

第二节 试管内的DNA复制 430

一、常用于试管内DNA合成的聚合酶 430

二、常用的DNA试管内合成技术 431

(一)反转录酶和cDNA的合成 431

(二)试管内扩增DNA——PCR技术 432

(三)DNA碱基序列分析 432

(四)缺口平移 434

(五)DNA聚合酶13'→5'外切酶活性的应用 435

第三节 突变、修复和定点诱变 436

一、突变和修复 436

(一)突变 436

(二)化学诱变剂 437

(三)DNA损伤的修复 439

二、定点突变技术 439

(一)目的基因 440

(二)设计和合成诱变引物 440

(三)诱变引物与M13单链模板杂交 441

(四)引物延长、复制及连接 441

(五)转化和筛选 441

第四节 癌基因和抗癌基因 443

一、反转录 443

二、癌基因 443

(一)病毒癌基因 443

(二)细胞癌基因 444

(三)癌基因产物 445

(四)癌基因的激活 446

三、抑癌基因 446

四、细胞凋亡 448

第十章 转录 449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 449

一、转录起始区的结构特点 449

二、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 451

三、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452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 453

一、Rho因子的作用 453

二、非依赖Rho的转录终止 455

三、极性、衰减和抗终止作用 455

(一)极性突变 455

(二)衰减 456

(三)抗终止作用 457

第三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网络 459

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461

一、RNA聚合酶Ⅱ和mRNA的转录 462

(一)RNA聚合酶Ⅱ催化的转录起始区段 462

(二)转录因子 464

二、RNA聚合酶Ⅰ和rRNA的转录 465

三、RNA聚合酶Ⅲ和tRNA转录 466

第五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 467

一、转录终止和加尾修饰 467

二、真核生物的未成熟转录终止 468

第六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加工 470

一、内含子的结构和功能 470

(一)剪接接口 470

(二)内含子的分类 471

(三)内含子的功能 471

二、剪接 472

(一)需鸟苷酸作辅助因子的两次转酯反应 472

(二)Ⅱ类内含予的剪接 473

(三)第Ⅳ类内含予需酶的剪接 474

三、核酶 474

第七节 反义RNA 477

第十一章 遗传信息的翻译 478

第一节 遗传密码 478

一、遗传密码的解读 480

二、突变与校正 480

第二节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机构的组分 482

一、tRNA及氨基酰-tRNA合成酶 483

二、核糖体 484

三、信使核糖核酸 485

第三节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487

一、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487

二、核糖体循环 488

(一)起动阶段 488

(二)肽链延长阶段 489

(三)终止阶段 493

(四)参与翻译过程的蛋白质因子 494

三、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和亚单位的聚合 497

(一)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和修饰 497

(二)亚单位的聚合 498

第四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 498

一、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499

(一)操纵子学说 499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501

二、转录后的调控 507

三、翻译水平的调控 508

第十二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510

第一节 基因工程技术 510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环节 510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511

(一)限制酶概念的提出 511

(二)限制酶的命名原则 511

(三)Ⅱ类限制酶的性质 512

三、基因工程常用的其他工具酶 512

(一)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 512

(二)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大片段 513

(三)耐热DNA聚合酶 513

(四)逆转录酶 513

(五)T4多核苷酸激酶 513

(六)T4连接酶 514

(七)核酸外切酶Ⅲ 514

(八)核酸外切酶Ⅶ 514

(九)S1核酸酶 514

(十)Bal 31核酸酶 514

四、目的基因的来源 514

(一)从基因组中直接分离 514

(二)合成cDNA 514

(三)人工合成 514

(四)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 515

五、载体 515

(一)质粒 515

(二)λ噬菌体 516

(三)柯斯质粒 516

(四)M13噬菌体 517

六、连接 517

七、转化 518

八、筛选 519

(一)根据重组体的表现型进行筛选 519

(二)菌落原位杂交 519

(三)酶切鉴定 519

(四)表达产物检测 519

第二节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519

一、DNA RFLP 519

二、获得RFLP的基本材料与方法 519

(一)基因组DNA 519

(二)核酸探针 520

(三)限制酶 520

(四)DNA印迹转移 520

(五)核酸杂交与自显影 520

三、RFLP的应用 521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521

一、PCR系统的组成 521

(一)模板DNA 521

(二)引物 521

(三)原料 522

(四)催化剂(DNA聚合酶) 522

二、PCR循环的三个步骤 522

(一)DNA解链(变性) 522

(二)DNA单链与引物结合(退火) 522

(三)引物的延伸(DNA的合成) 522

三、PCR技术的扩展 522

(一)PCR-ASO探针法 522

(二)PCR-RFLP法 523

(三)PCR-SSCP法 523

四、PCR技术的应用 523

(一)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523

(二)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523

(三)病毒学研究 523

(四)亲子鉴定 523

(五)法医鉴定 523

第四节 核酸的序列分析 524

一、DNA的序列分析 524

(一)双脱氧链合成终止法 524

(二)化学修饰链裂解法 524

二、RNA的序列分析 525

第五节 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526

一、基因工程医药工业 526

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526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 526

(二)基因诊断的对象 527

(三)基因诊断举例 527

三、传染性疾病的诊断 528

四、基因治疗 528

(一)基因治疗的发展简史 528

(二)基因调控治疗 529

(三)基因矫正治疗 529

(四)基因转移技术 530

(五)问题与展望 532

五、亲子鉴定和法医鉴定 532

第十三章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534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 534

一、膜脂质 535

(一)膜脂质的组成成分 535

(二)膜脂质的结构特点 537

二、膜蛋白 539

(一)膜蛋白在膜内的组装 539

(二)膜骨架蛋白 540

(三)膜蛋白的运动 542

三、膜糖类 542

四、膜脂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543

(一)膜脂对膜蛋白的作用 543

(二)膜蛋白对膜脂的影响 544

五、几种细胞器膜的特点 545

(一)溶酶体膜 545

(二)核膜 545

(三)过氧化氢酶体 547

第二节 膜蛋白膜脂的生物合成与转换 547

一、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547

(一)信号肽假说 547

(二)信号肽与移位信息 548

(三)信号肽识别颗粒(SRP)及其受体 549

二、膜蛋白的转换 550

三、膜脂的生物合成 551

四、膜脂的转换 552

(一)膜脂的运转 552

(二)膜脂质的交换 552

(三)膜磷脂的水解 553

第三节 膜与物质运转 553

一、被动运转 553

二、易化扩散 554

三、主动运转 556

四、协同运转 556

五、大分子的运转 557

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运转 557

第四节 生物膜与信息传递 559

一、受体的概念 559

二、受体的分类和结构 560

(一)膜受体 560

(二)核受体 561

三、细胞内信息传递及相互调节 562

(一)环腺苷酸(cAMP) 562

(二)环鸟苷酸(cGMP) 563

(三)IP3、DG和Ca2+第二信使联合体 564

(四)Ca2+与细胞的信息传递 566

(五)各信使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566

第五节 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567

一、糖蛋白的结构 567

二、糖蛋白的生物合成 568

三、糖蛋白的生物功能 569

(一)糖蛋白与血型特异抗原 569

(二)糖蛋白与组织相容性抗原 570

(三)糖蛋白与细胞分化 571

(四)糖蛋白与归巢 571

(五)糖蛋白与感染 572

第六节 糖脂的结构与功能 572

一、鞘糖脂的结构 572

二、甘油糖脂的结构 573

三、鞘糖脂的生物合成 573

(一)神经酰胺的生物合成 573

(二)中性鞘糖脂的生物合成 574

(三)神经节苷脂的生物合成 574

四、鞘糖脂的生物功能 575

(一)鞘糖脂在细胞相互作用和分化中的作用 575

(二)鞘糖脂在细胞生长控制和癌变转化中的作用 575

(三)鞘糖脂在免疫识别中的作用 576

(四)鞘糖脂与生物活性物质的相互作用 576

第十四章 激素及其作用原理 578

第一节 激素的概述及分类 578

一、概述 578

二、激素的分类 579

第二节 受体的生化 585

一、受体的鉴定标准 586

(一)饱和性 586

(二)亲和性 586

(三)特异性 587

(四)生物学效应 587

(五)化学本质 589

二、激素受体结构上的共性 590

三、受体的分类及概述 591

(一)质膜受体 591

(二)胞内受体 592

四、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定量处理 592

(一)饱和实验及数据的作图处理 592

(二)动力学研究——鉴别负协同效应与高低亲和力受体结合位 596

(三)竞争性结合研究 601

第三节 质膜激素受体的信息传递 601

一、通道性受体的信息传递 601

二、催化性受体的信息传递 603

(一)酪氨酸蛋白激酶 603

(二)胰岛素受体 605

(三)癌基因与催化性受体 605

(四)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 607

三、G蛋白偶联性受体的信息传递 608

(一)腺苷酸环化酶途径 608

(二)磷脂酰肌醇途径 612

(三)G蛋白偶联性受体在质膜上的排布 619

(四)蛋白激酶的底物识别顺序复现模式 620

四、鸟苷酸环化酶途径 620

(一)概述 620

(二)膜结合的鸟苷酸环化酶与心钠素 621

(三)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与一氧化氮 623

(四)肠型鸟苷酸环化酶及鸟苷素 624

(五)cGMP与视觉 624

五、磷脂酰肌醇3-激酶 626

第四节 胞内激素受体的信息传递 626

一、概述 626

二、胞内受体的功能域 627

三、热休克蛋白及激素应答组分 628

(一)热休克蛋白 628

(二)激素应答组分的作用及其结构顺序 628

(三)激素应答组分(HRE)的鉴定 630

四、甲状腺激素与视黄酸作用的结构基础 631

第五节 激素作用的调节 631

一、受体的诱导 631

二、反馈调节 631

三、作用相反的激素的平衡作用 632

四、受体的脱敏与下降调节 632

(一)脱敏 632

(二)下降调节 634

五、激素受体的上升调节 636

六、激素调节的异常 636

(一)激素的生产过剩 636

(二)激素的生产不足 636

(三)受体异常 637

第十五章 维生素 639

第一节 维生素A 639

一、命名和化学结构 639

二、视黄衍生物结合蛋白质 640

三、吸收、分布与代谢 640

(一)小肠 641

(二)肝 641

(三)眼 642

四、生理功用 643

(一)视黄酸受体与核基因转录的调控 643

(二)生殖和形态形成 648

(三)维持上皮组织功能与糖蛋白合成 650

(四)视觉感光物质 650

(五)类胡萝卜素 651

五、相关疾病 652

(一)肿瘤细胞的逆转 652

(二)视黄衍生物结合蛋白有关疾病 654

(三)维生素A过剩 655

第二节 维生素D 655

一、命名及化学结构 655

二、维生素D结合蛋白 655

三、吸收及运输 656

四、代谢 657

五、生理功用 658

(一)小肠对钙的吸收 658

(二)骨的再建作用 658

(三)维生素D受体与基因转录 659

(四)对免疫功能影响 659

(五)对神经系统影响 660

(六)对皮肤表皮细胞的分化作用 660

(七)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661

六、相关疾病 661

(一)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 661

(二)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Ⅱ型(VDDRⅡ) 661

(三)骨质疏松症 662

(四)维生素D过剩 663

(五)人工合成维生素D衍生物的应用 663

第三节 维生素E 664

一、命名及性质 664

二、吸收、运输及分布 664

(一)吸收 664

(二)运输及分布 664

三、代谢与生理功能 664

(一)α-生育酚结合蛋白 664

(二)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665

(三)维生素E与血小板功能 668

(四)维生素E与免疫反应 668

四、相关疾病 669

(一)缺乏病 669

(二)动脉粥样硬化 670

第四节 维生素K 670

一、命名及化学结构 670

二、吸收及分布 670

三、代谢及生理功用 670

(一)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反应 670

(二)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 672

四、相关疾病 673

(一)维生素K缺乏病 673

(二)骨质疏松症 674

第五节 水溶性维生素 674

一、维生素B族 674

(一)硫胺素 675

(二)核黄素 677

(三)烟酸(烟酰胺) 678

(四)吡哆素 680

(五)泛酸 682

(六)生物素 684

(七)钴胺素 685

(八)叶酸 688

二、抗坏血酸 689

(一)抗坏血酸的代谢 689

(二)抗坏血酸的生化作用 691

第十六章 血液生化 693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概述 693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和特性 693

二、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695

(一)维持胶体渗透压 695

(二)运输作用 695

(三)免疫作用 696

(四)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696

(五)催化作用 696

(六)缓冲作用 696

(七)营养作用 696

三、血浆蛋白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697

第二节 血清酶 697

一、血清酶的代谢及其测定意义 697

(一)血清酶的来源 697

(二)血清酶的去路 698

(三)血清酶的正常值及其测定意义 698

二、血清酶测定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699

(一)用于诊断肝胆疾病的血清酶 699

(二)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 699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700

一、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700

(一)凝血酶原(因子Ⅱ) 700

(二)因子Ⅵ 701

(三)因子Ⅸ 701

(四)因子Ⅹ 701

二、接触活化凝血蛋白 701

(一)因子Ⅻ 702

(二)因子Ⅺ 702

(三)激肽释放酶原(PK) 702

(四)高分子激肽原(HMWK) 702

三、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703

(一)纤维蛋白原(因子)Ⅰ 703

(二)因子Ⅴ 703

(三)因子Ⅷ 704

(四)因子Ⅻ 705

四、组织因子(因子?) 705

五、参与凝血的其他因子 706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 706

一、纤溶系统的组成 706

(一)纤溶酶原-纤溶酶 707

(二)纤溶酶原激活剂 707

(三)纤溶抑制物 709

二、溶栓机制 711

(一)纤溶酶的形成机制 711

(二)血栓的溶解 712

三、体内溶栓的调控 713

(一)血浆因素的调控 713

(二)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 714

(三)神经和激素的调控 714

(四)外源性物质的调控 715

第五节 血小板的生化 715

一、血小板的生化组成 715

(一)血小板膜的生化 715

(二)血小板的细胞骨架蛋白 717

(三)血小板贮存颗粒 717

二、血小板的代谢 718

(一)糖代谢 718

(二)脂类代谢 718

(三)蛋白质代谢 719

(四)核苷酸代谢 719

三、血小板的功能及其调控 719

(一)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719

(二)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722

(三)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723

第六节 白细胞的生化 723

一、中性粒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723

(一)中性粒细胞的代谢 724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724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726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代谢 726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727

第七节 红细胞的生化 728

一、红细胞生成与成熟的某些生化特点 728

二、红细胞的代谢 729

(一)糖代谢 729

(二)脂代谢 731

(三)蛋白质代谢 733

(四)核酸与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734

三、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734

(一)红细胞骨架蛋白的组成 734

(二)红细胞骨架蛋白的功能 734

四、红细胞的功能 735

(一)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 735

(二)影响红细胞带氧能力的因素 736

(三)血红蛋白运输CO2功能 737

第十七章 肝胆生物化学 738

第一节 肝细胞代谢功能的异质性 738

第二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739

一、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739

(一)不同营养状态下的糖代谢 739

(二)血糖对肝糖代谢的调节作用 739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740

(一)肝脂肪酸的代谢 740

(二)肝脂蛋白的代谢 740

(三)肝胆固醇的代谢 741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741

(一)肝与血浆蛋白质的关系 741

(二)肝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 742

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743

(一)肝对维生素A的贮存与释放 743

(二)肝维生素D的代谢 743

(三)肝维生素K的代谢 743

第三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743

一、氧化还原反应 744

(一)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反应 744

(二)微粒体FAD加单氧酶催化的氧化反应 747

(三)单胺氧化酶与二胺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 748

(四)醇和醛的氧化 749

(五)醛-酮还原酶催化的还原反应 752

(六)硝基还原酶与偶氮还原酶催化的还原反应 752

二、水解反应 753

三、结合反应 753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 753

(二)硫酸结合 754

(三)甘氨酸和谷氨酰胺结合 755

(四)谷胱甘肽结合与硫醚氨酸的生成 756

(五)乙酰基结合 757

(六)甲基化 757

第四节 胆红素的代谢 758

一、胆红素的化学 758

二、胆红素的生成 760

(一)胆红素的来源 760

(二)胆红素的生成 761

(三)血红素的生成与运输 762

三、胆红素的运输 762

四、肝对胆红素的代谢作用 764

(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764

(二)胆红素在肝内的转运 764

(三)肝胆红素的结合反应 765

(四)肝对胆色素的排泄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767

第五节 肝胆汁酸的代谢 768

一、胆汁的组成 768

二、胆汁酸的生成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770

(一)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770

(二)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 772

三、肝胆汁酸的运输与分泌 773

(一)肝细胞对胆汁酸的摄取与运输 773

(二)胆汁的生成与分泌 774

第六节 肝中几种特殊物质的代谢 775

一、乙醇在肝脏的代谢 775

(一)乙醇的氧化 775

(二)乙醛的代谢 776

(三)乙醇对肝脏的损伤作用 777

二、肝中氨基酸的代谢与肝性脑病 778

(一)氨 778

(二)假神经递质 778

(三)氨基酸不平衡 778

三、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780

(一)HGF的结构与来源 780

(二)HGF的生物学作用 781

第十八章 神经组织生化 783

第一节 神经组织的化学组成 784

一、主要化学成分 785

(一)水 785

(二)糖类 785

(三)蛋白质 785

(四)脂类 786

(五)核酸 789

(六)酶类 789

(七)无机盐 789

二、神经细丝和神经微管 789

三、神经生长因子 791

四、髓鞘质 792

(一)蛋白质 792

(二)脂类 795

(三)酶类 795

(四)正常发育期髓鞘质的组成变化 796

五、脊髓 796

(一)蛋白质 796

(二)核酸 796

(三)脂类 797

(四)糖类 797

(五)无机盐 797

六、脑脊液 797

(一)化学组成 797

(二)血脑屏障 798

第二节 脑组织的代谢特点 799

一、糖代谢 799

(一)脑糖原是一种动态而有限的能源 799

(二)糖的分解代谢 800

二、脂类代谢 802

(一)脂酸 802

(二)胆固醇 803

(三)甘油磷脂 803

(四)鞘脂类 805

(五)神经节苷脂 805

(六)硫苷脂 807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 807

(一)脑的游离氨基酸池 807

(二)特异性氨基酸运转系统 809

(三)脑氨的生成和清除 809

(四)脑蛋白质合成 810

四、核酸代谢 810

(一)核苷酸 810

(二)DNA 811

(三)RNA 811

五、能量代谢 811

六、离子通道 812

(一)钙离子通道 812

(二)钠离子通道 812

(三)氯离子通道 813

(四)钾离子通道 813

第三节 神经递质的生化 813

一、乙酰胆碱 813

(一)烟碱样受体(NR) 815

(二)蕈毒碱样受体(MR) 816

二、儿茶酚胺 817

(一)生物合成 818

(二)分解代谢 818

(三)受体 819

三、5-羟色胺 820

四、氨基酸神经递质 821

(一)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821

(二)γ-氨基丁酸 822

(三)甘氨酸 824

(四)牛磺酸 824

(五)组胺 825

五、三磷酸腺苷 826

六、P物质 826

七、鸦片样肽类 827

八、一氧化氮 827

第四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脑代谢障碍 828

一、帕金森综合征 828

二、阿尔茨海默病 829

三、癫痫 831

四、糖尿病伴发的神经病 832

第十九章 结缔组织生化 834

第一节 胶原 834

一、胶原的结构组成 834

二、胶原纤维的组成 836

三、胶原的生物合成 837

(一)前胶原的组成 837

(二)前α链的翻译后修饰 838

(三)前胶原的细胞外加工 840

(四)胶原纤维的形成 840

四、胶原的降解 843

(一)胶原酶的作用 843

(二)非特异性蛋白酶的作用 843

第二节 弹性蛋白 844

一、弹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844

二、弹性蛋白的生物合成 844

三、弹性蛋白的降解 845

第三节 蛋白聚糖 845

一、糖胺聚糖的结构 846

二、蛋白聚糖的结构 847

三、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 849

(一)核心蛋白的生物合成 849

(二)糖胺聚糖的合成 850

(三)蛋白聚糖的聚集 851

四、蛋白聚糖的降解 851

第四节 纤连蛋白 852

一、纤连蛋白的结构 852

二、纤连蛋白的生物合成 853

三、纤连蛋白的功能 854

(一)细胞粘附作用 854

(二)细胞吞噬作用 854

(三)创伤修复作用 854

(四)细胞分化作用 854

第二十章 肌肉收缩和细胞运动的生化 855

第一节 肌肉组织的超微结构 855

一、骨骼肌的结构与组织 855

(一)肌纤维或肌细胞 855

(二)肌节和肌原纤维 856

(三)肌管系统 858

二、心肌的结构特点 859

三、平滑肌的结构特点 860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分子基础 861

一、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 861

二、收缩系统的分子结构和组织 861

(一)粗肌丝 861

(二)细肌丝 864

(三)肌肉中其他结构蛋白 865

三、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866

(一)肌肉收缩的肌丝滑动机制 866

(二)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及其调节 868

(三)肌肉兴奋-收缩的偶联 873

(四)平滑肌收缩的机制 876

(五)心肌收缩的机制及其分子特征 876

第三节 细胞骨架和细胞运动 877

一、非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878

(一)肌动蛋白丝或微丝 878

(二)非肌细胞中的肌球蛋白 880

(三)肌球蛋白Ⅰ 880

二、中间丝 882

三、微管 883

(一)纤毛和鞭毛的轴纤丝 884

(二)动力蛋白与纤毛摆动 885

(三)微管的构造及其分子的装配和解装配 885

第二十一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888

第一节 水和无机盐代谢概论 889

一、水的重要特性及其功用 889

(一)水的重要特性 889

(二)水的主要生理功用 893

二、无机盐代谢特征及其生理功用 893

(一)主要无机盐代谢的共同特征 893

(二)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用 896

第二节 水和钠、钾、氯代谢 898

一、体液的容量、分布及组成 898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898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及其计量法 900

二、水的代谢 905

(一)人体与外界环境间水的平衡 905

(二)消化液与血浆间的体液交换 906

(三)体液各部分之间水的交换 907

三、钠、钾、氯的代谢 909

(一)钠在体内的动态平衡 909

(二)钾在体内的动态平衡 910

(三)氯在体内的动态平衡 911

四、水和钠、钾、氯代谢的调节 912

(一)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作用——细胞外液等渗性的调节 912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细胞外液等容性的调节 914

(三)心钠素对水及钠、钾、氯等代谢的调节 914

(四)其他利尿因子的调节作用 915

五、水和钠、钾等代谢失衡 916

(一)水和钠的平衡障碍 916

(二)钾代谢失衡 917

第三节 钙、磷和镁代谢 918

一、钙、磷代谢 918

(一)钙、磷的生理功能 918

(二)钙、磷在体内的动态平衡 919

(三)胞液Ca2+恒稳及其作用 926

(四)钙、磷动态平衡的调节 928

(五)钙、磷平衡失调与代谢性骨病 936

二、镁代谢 937

(一)镁的重要生理功用 937

(二)镁的正常代谢 939

(三)镁平衡失调 941

第四节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941

一、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概述 941

(一)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共同特性 941

(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942

二、几种主要的微量元素 944

(一)铁 944

(二)铜 947

(三)锌 950

(四)钴 951

(五)锰 952

(六)硒 953

(七)氟 955

(八)碘 956

(九)铬 957

(十)钼 958

第二十二章 分子免疫学基础 959

第一节 概论 959

一、免疫与免疫系统 959

二、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959

三、两类特异免疫及两类淋巴细胞 960

四、特异免疫反应的主要特性 960

五、克隆选择学说 961

六、免疫反应的三个阶段及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分子 962

(一)识别阶段 962

(二)活化阶段 962

(三)效应阶段 96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963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963

(一)四条肽链组成的基本结构 963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类 964

二、免疫球蛋白的空间结构 965

(一)免疫球蛋白的区域结构 965

(二)免疫球蛋白的立体结构 966

三、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967

(一)抗原的种类及性质 967

(二)抗原结合的亲和力 968

(三)抗原结合的结构基础 968

四、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基本结构 968

(一)染色体定位 968

(二)轻链基因的结构 968

(三)重链基因的结构 970

五、B细胞抗原不依赖分化阶段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 970

(一)重组的识别信号序列及规则 970

(二)V-(D)-J重排机制 970

(三)第二次重排 972

(四)重排酶系 973

(五)抗体多样性的产生及B淋巴细胞库 973

(六)人类Ig基因族在B细胞个体发育中重排的先后次序 974

(七)等位基因排斥和同型排斥 974

六、B细胞抗原依赖分化阶段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变化 975

(一)B细胞的活化 975

(二)B细胞活化后Ig基因的变化 977

七、Ig基因表达的调控 978

(一)顺式作用元件 978

(二)反式作用因子 979

第三节 T细胞抗原受体 979

一、T细胞抗原受体的基本结构 980

二、TCR基因的基本结构 980

(一)染色体定位 980

(二)胚系TCR基因结构 981

三、TCR基因的重排 982

(一)重排的重组织别信号序列 982

(二)重排的机制 982

(三)TCR重组酶系 984

四、T细胞成熟分化过程中TCR基因的重排和表达 984

(一)四类TCR基因重排的次序 984

(二)表达TCRα、β或TCRγ、δ的途径 984

(三)成熟T细胞TCR的表达 984

(四)T细胞接触抗原后 985

五、TCR基因表达的调控 985

(一)TCRβ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 985

(二)TCRα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 985

(三)TCRδ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 985

(四)TCR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元件——静止子 985

第四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986

一、MHC基因组织及分类 986

二、MHC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986

(一)基因结构 986

(二)蛋白质结构 987

(三)MHC分子的三维结构 988

三、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990

四、MHC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及反式作用因子 991

第五节 细胞因子 992

一、细胞因子的特性 993

二、介导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 993

(一)I型干扰素 993

(二)肿瘤坏死因子 994

(三)其他细胞因子 995

三、介导特异免疫效应功能的因子 995

(一)白细胞介素-2(IL-2) 995

(二)白细胞介素-4(IL-4) 996

(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996

(四)γ-干扰素(IFN-γ) 997

(五)其他 997

四、刺激造血的因子 997

(一)白细胞介素-3(IL-3) 997

(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 997

(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998

(四)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998

第六节 补体系统 998

一、补体的级联反应 998

(一)传统途径 998

(二)旁途径 999

(三)终末途径——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 1001

二、补体级联反应调控 1003

(一)传统途径的调控 1003

(二)旁途径的调控 1003

(三)膜攻击复合体形成的调控 1003

三、补体受体 1004

(一)Ⅰ型补体受体(CR1,C3b受体,CD35) 1004

(二)Ⅱ型补体受体(CR2,C3d受体,CD21) 1004

(三)Ⅲ型补体受体(CR3,iC3b受体,Mac-1,CD11bCD18) 1004

(四)Ⅳ型补体受体(CR4,p150、95,CD11cCD18) 1005

(五)其他 1005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005

(一)补体-介导溶细胞作用 1005

(二)调理作用及促进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 1005

(三)过敏毒素及炎症反应 1005

(四)免疫复合体的清除 1005

(五)免疫应答 1005

第二十三章 肿瘤生化 1006

第一节 致癌剂的生化 1006

一、常见的化学致癌剂 1006

(一)多环芳香烃 1006

(二)芳香胺和芳香酰胺 1007

(三)亚硝(酰)胺 1007

(四)黄曲霉毒素 1007

二、化学致癌剂的代谢 1008

(一)多环芳香烃 1009

(二)芳香胺 1009

(三)亚硝胺 1010

(四)黄曲霉毒素 1010

三、化学致癌剂的DNA损伤 1011

四、致癌的多阶段性 1012

五、致癌剂的检测与化学预防 1014

第二节 癌基因与抗癌基因 1016

一、癌基因 1016

(一)概述 1016

(二)常见的癌基因 1021

(三)原癌基因的激活 1023

(四)原癌基因的功能 1025

(五)反义癌基因 1028

二、抗癌基因 1029

(一)概述 1029

(二)常见的抗癌基因 1030

第三节 生长因子与肿瘤 1033

一、生长因子的作用特点 1033

二、常见生长因子的性质 1033

(一)表皮生长因子 1034

(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1035

(三)转化生长因子 1035

(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036

(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036

(六)神经生长因子 1037

三、生长因子的信息传递 1037

(一)生长因子与受体的结合 1038

(二)TPK与生长因子信息传递 1038

(三)磷脂酰肌醇代谢与生长因子信息传递 1039

(四)细胞核内基因的活化 1039

四、生长因子与肿瘤 1039

第四节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041

一、细胞表面及细胞外基质在癌瘤转移中的作用 1041

二、癌瘤转移相关基因 1043

(一)癌基因与肿瘤转移 1043

(二)癌瘤转移相关基因 1043

第五节 癌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1043

一、癌瘤细胞的糖代谢 1044

二、癌瘤细胞酶的特点 1044

三、癌瘤细胞的激素异常 1046

四、癌瘤细胞膜的改变 1046

(一)糖蛋白与糖脂的变化 1046

(二)细胞凝集性质的变化 1047

五、肿瘤细胞的标记物 1047

(一)癌胚抗原 1047

(二)肿瘤相关抗原 1047

(三)其他 1048

第六节 肿瘤治疗的生化基础 1048

一、化学治疗 1048

(一)常用的抗癌药物类型 1048

(二)影响抗癌药物作用的因素 1049

二、生物治疗 1049

三、基因治疗 1050

英-中文对照索引 10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