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简史
中国简史

中国简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1012·016
  • 页数:57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简史》目录

前言页 1

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第一节 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公社 1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一原始人群时期 1

图一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2

图三 北京人制造的石器 4

图二 北京人制造石器 4

图四 北京人采集野果和植物的根茎 6

二 母系氏族公社及其发展 6

图五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7

图七 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鱼骨、砾石和骨管串制的装饰品 8

图六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8

图八 新石器时代的骨耜(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11

图九 新石器时代的稻谷(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11

图一○ 人面鱼纹彩陶盒(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 12

图一一 半坡遗址圆形房子和长方形房子模型 13

一 父系氏族公社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4

图一二 黑陶高足杯 17

图一三 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20

二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解体 21

图一四 大禹像(据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大禹像制造) 25

一 夏、商的奴隶社会 27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西周 27

第二章 奴隶社会 27

图一五 夏桀以人为坐骑(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画像石拓本) 29

图一六 商司母戊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 32

图一七 商龙虎尊(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 32

图一八 铁刃青铜钺(1973年河北藁城出土) 33

图一九 商王大墓(1950年发掘,在河南安阳武官村) 34

二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继续发展 36

图二○ 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37

图二一 西周大盂鼎 盂鼎铭文 38

图二二 西周刖足奴隶守门铜鼎 43

一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诸侯国争霸的战争 45

第二节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逐步瓦解 45

图二三 六角形铁锄(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石矿井遗址出土) 46

图二四 四棱铁钻(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遗址出土) 46

图二五 铁锤(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遗址出土) 46

二 奴隶、平民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52

图二六 卫国工匠暴动 53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 56

第三节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 56

图二七 甲骨文(原物为牛肩胛骨,清末河南安阳出土) 57

二 科学技术 60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确立一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63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63

一 封建制度的确立 63

图二八 废井田、开阡陌 66

二 封建经济的发展 农民阶级与地方阶级的对立 67

图三一 战国铁铲(1954年山西长治出土) 67

图三○ 战国铁镰刀(1958年河北易县出土) 67

图二九 战国铁犁头(1950年河南辉县出土) 67

图三二 铁制锄范(1953年河北兴隆出土) 69

三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72

四 诸子百家的争鸣 文化和科学成就 76

图三三 秦长城遗址(在陕西横山) 76

图三四 屈原 81

第二节 统一的秦朝 秦末农民大起义 83

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83

图三五 秦始皇赢政 84

二 巩固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各项措施 85

图三六 秦统一文字 86

图三七 秦统一货币 86

图三八 秦铜量 86

三 秦王朝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压迫 88

图四○ 秦陶马(头部) 89

图三九 秦陶俑坑(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 89

四 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大起义 90

图四一 大泽乡起义 91

图四二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 92

图四三 汉高祖刘邦 96

一 汉统治者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 97

第三节 西汉封建专制国家的发展 赤眉绿林起义 97

图四四 牛耕画像(据1959年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摹绘) 99

图四五 代田法示意图 100

图四六 关中水利图 101

图四七 素纱单衣(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102

二 封建中央集权的巩固 103

三 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105

图四八 汉武帝刘彻 105

四 赤眉绿林起义 108

图四九 赤眉绿林起义形势 111

第四节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黄巾大起义 113

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113

图五○ 东汉冶铁画像石拓本(原石为清末山东滕县出土) 114

图五一 东汉盐场画像砖摹本(壁画局部) 115

图五二 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 116

图五三 东汉陶城堡(1956年广东广州出土) 117

二 黄巾大起义 119

图五四 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 119

图五五 黄巾起义 120

图五六 黄巾起义形势 122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 123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23

图五七 王充 125

二 科学技术 127

图五八 张衡 128

图五九 地动仪 129

图六○ 张仲景 130

图六一 华佗 131

图六二 竹木简 132

三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32

图六三 丝绸之路 134

第四章 民族的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公元220-907年) 135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 135

一 魏、蜀、吴三国鼎立 135

图六四 曹操 136

第六五 诸葛亮 137

二 高门士族统治下的西晋 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141

一 东晋和十六国 145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145

图六六 淝水战争形势 150

二 南朝和北朝 152

图六七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157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59

一 哲学、文学和艺术 159

图六八 云岗石窟大佛 163

二 科学技术 164

图六九 祖冲之 164

图七○ 翻车 166

三 对外经济论交流 167

第四节 隋朝的统一 隋末农民大起义 169

一 隋朝的统一 169

图七一 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陕西西安出土) 169

二 隋末农民大起义 172

图七二 瓦岗军开仓散粮 174

第五节 繁荣强盛的唐朝 唐末农民大起义 175

一 唐朝前期的封建政治 175

图七三 唐太宗李世民 176

二 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 181

图七四 曲辕犁 181

图七五 唐三彩陶马 182

图七六 唐长安城 183

三 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各族人民联系的加强 184

图七七 西域各族人 185

图七八 安西都护符和北庭都护府 187

图七九 黑水都督府形势 188

图八○ 权赞干布 文成公主 189

图八一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之一的千寻塔 190

四 唐朝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91

五 唐末农民大起义 195

图八二 黄巢 196

图八三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 198

一 哲学、文学和艺术 200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200

图八四 李白 203

图八五 杜甫 203

图八六 白居易 204

图八七 张遂(一行和尚) 205

二 科学技术 205

图八八 赵州桥 207

图八九 孙思邈 207

图九○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 208

三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209

图九一 鉴真 210

图九二 唐代国内外交通示意图 213

第五章 封建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和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公元907-1368年) 214

一 五代十国和北宋对中原、南方的统一 辽、夏与北宋的关系 214

第一节 五代十国 北宋和辽、夏的并存 214

图九三 宋太祖赵匡胤 219

图九四 辽、北宋、西夏形势 221

二 北宋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经济 223

图九五 宋官窑贯耳瓶 225

图九六 清明上河图(部分) 227

三 北宋的农民起义 王安石变法 227

图九七 王安石 229

图九八 方腊 231

一 对峙局面的形成 232

第二节 南宋与金的对峙 232

图九九 宋、金对峙形势 235

二 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 238

图一○一 宋代海船(1974年福建泉州湾出土) 240

图一○○ 宋圩田模型 240

一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中国 242

第三节 元朝的统一 元末农民大起义 242

图一○二 元太祖成吉思汗 243

二 元朝的政治和经济 245

图一○三 元代劳动人民生产形象图(据王祯《农书》辑绘) 247

图一○四 元朝的漕运和海运 249

图一○五 黄道婆 250

三 元末农民大起义 252

图一○六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 254

图一○七 刘福通攻占汴梁 255

图一○八 朱元璋 257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258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 258

图一○九 元戏曲场面壁画(在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 260

二 科学技术 262

图一一一 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 263

图一一○ 毕升 263

图一一二 沈括 264

图一一三 水运仪象台 267

图一一四 郭守敬 267

三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268

一 明初的经济和政治 271

第一节 明朝封建统治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71

第六章 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一明、清(公元1368-1840年) 271

图一一五 鱼鳞图册 275

二 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76

图一一六 锤锚图(采自《天工开物》。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工人制造海船所用大铁锚的情况) 279

图一一七 花机图(采自《天工开物》) 280

图一一八 明代杭州北关夜市图 281

三 明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282

图一一九 奴儿干都司 283

图一二○ 万里长城(明重修) 284

四 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286

图一二一 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形势 287

五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满族的兴起 289

六 明末农民大起义 293

图一二二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 294

图一二三 李自成起义军用过的大炮 297

图一二四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明朝都城北京 298

一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建立 清前期的社会经济 300

第二节 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 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300

图一二五 康熙皇帝玄烨 302

图一二六 清代纺织工场图 304

图一二七 清姑苏繁华图(万年桥附近) 305

二 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 306

图一二八 达赖五世朝见顺治皇帝 310

三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311

四 封建压迫剥削的加重和人民反对封建斗争的高粱 313

图一二九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 313

图一三○ 苗族人民起义和白莲教大起义形势 31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中外经济文化关系 318

一 哲学和文学 318

图一三一 曹雪芹 323

二 科学技术 324

图一三二 李时珍 325

图一三三 徐光启 325

三 中外经济文化关系 326

图一三四 郑和下“西洋”路线 327

第七章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公元1840-1864年) 331

第一节 鸦片战争 331

一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331

图一三五 英国在印度设立的鸦片仓库 335

图一三六 清代的银元宝 335

图一三七 英国堆囤鸦片的趸船 335

图一三八 林则徐 337

图一三九 虎门销烟浮雕 338

二 鸦片战争的经过 339

图一四○ 广州三元里古庙 341

图一四一 三星旗 341

图一四二 鸦片战争形势图 343

三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44

图一四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345

图一四四 上海租界把中国人的民、刑事诉讼,也由外国领事会同审判 346

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洪秀全的早期革命活动 350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50

图一四五 洪秀全 351

二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的迅速发展 354

图一四六 金田起义浮雕 355

图一四七 太平军战士 355

图一四八 太平天国革命形势图 356

图一四九 捻军战斗的形势 361

图一五一 太平天国田凭 362

图一五○ 《天朝田亩制度》 362

三 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政策 362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365

一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365

图一五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 369

图一五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关发给鸦片商的载运凭单 371

图一五四 汉口领事发给英人“游历”中国的护照 371

图一五三 1858年清政府分别跟英、法两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371

图一五六 被烧毁的圆明园 374

二 洋务派的出现和西太后的政变 中外反动势力的结合 375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和斗争 380

一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和防御中的反攻 380

二 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的失败 385

第五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的文化和科学 389

一 新的社会思潮 389

二 科学技术 392

第八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的发展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公元1864-1901) 394

一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半殖民地化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94

第一节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 394

图一五七 1867年在上海设立的汇丰银行分行 396

图一七八 1865年设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398

二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 398

图一五九 1878年产设立的开平煤矿 400

一 列强对我国边疆和邻邦的侵略 403

第二节 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 中法战争 403

二 中法战争 407

图一六○ 冯子材 410

一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411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和战后的民族危机 411

图一六一 中日甲午战争的形势 413

图一六二 邓世昌 414

图一六三 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战役,直冲敌舰的中国“致远号”战舰 414

图一六四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17

二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 420

图一六五 台湾抗日斗争的形势 420

图一六六 外国银行擅自发行纸币 421

图一六七 1896年沙俄引诱清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 422

图一六八 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设立的所谓“纪念碑” 423

图一六九 反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的“时局图” 425

第四节 戊戌变法 426

一 改良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变法运动的兴起 426

图一七○ 江苏南通设立的大生纱厂 428

图一七一 康有为 428

图一七二 谭嗣同 430

图一七三 《公车上书记》的封面和序言 431

图一七四 “强学会”地址(北京宣武门外米市胡同) 431

图一七五 赫胥黎《天演论》 432

二 百日维新和顽固派的反动政变 433

一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438

第五节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38

图一七七 直隶遵化石门镇义和团的旗帜 441

图一七六 义和团战士 441

图一七八 义和团运动的形势 443

二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和义和团英勇抵抗 444

图一七九 1900年侵占大沽炮台的美日侵略军 445

三 清政府出卖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449

图一八○ 沙俄侵略军侵入中国东北地区 452

图一八一 1901年清政府与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454

一 社会思想和文化艺术 455

第六节 十九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455

二 科学技术 460

第一节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进一步结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462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的加深 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公元1901-1918年) 462

一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462

图一八二 1904年西藏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用的枪 464

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467

图一八三 孙中山 470

图一八四 《民报》 476

一 革命总爆发前夕的形势 478

第二节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478

图一八五 秋瑾 483

图一八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484

二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488

图一八七 武昌起义,广大人民踊跃参加革命军 490

图一八八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的形势 492

三 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和袁世凯窃取政权 494

图一八九 德帝国主义在汉口街头架机枪干涉中国革命 494

图一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 498

第三节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500

一 反对袁世凯卖国独裁和复辟帝制的斗争 500

图一九一 袁世凯政府和日本特使商订《二十一条》 505

二 军阀割据和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 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 507

图一九二 护国战争形势 507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 511

一 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文化 511

二 科学技术 513

图一九三 詹天佑 514

第十章 革命力量的发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代结束语) 516

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 农民斗争的发展 516

二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 519

图一九五 鲁迅 521

图一九四 李大钊 521

图一九六 《新青年》 522

三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 524

图一九七 毛泽东同志(1919年) 525

图一九八 周恩来同志(1919年) 526

大事年表 5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