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培训教材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系列培训教材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培训教材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系列培训教材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培训教材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系列培训教材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秀莲主编;刘辉,于志远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0858102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详尽地讲述了中医保健的特点、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医保健概论,讲解了阴阳、经络、五行与美容的关系,并分类讲解了常见预防中药及妙方。并详细介绍了各种保健的原理与方法。本书适于广大中医预防保健爱好者及中医预防保健培训之用。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培训教材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系列培训教材》目录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 2

一、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2

二、职业守则 3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 6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 6

第一章 绪论 6

一、中医学概念 6

二、中医经典著作 6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7

第二章 阴阳五行 8

第一节 阴阳学说 8

一、阴阳五行概念 8

二、阴阳的含义 8

三、阴阳学说应用 8

四、阴阳的基本内容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2

一、五行的概念 12

二、五行的特性 12

三、五行的关系 13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

第三章 藏象 14

第一节 五脏 14

一、概念 14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 14

第二节 六腑 19

一、六腑概念 19

二、六腑的各论 20

第三节 脏腑间关系 24

一、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24

二、心与脾之间的关系 24

三、心与肝之间的关系 24

四、心与肾之间的关系 25

五、肺与脾之间的关系 25

六、肺与肝之间的关系 25

七、肺与肾之间的关系 25

八、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26

九、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26

十、脾与肾之间的关系 27

十一、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 27

十二、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27

十三、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7

十四、肝与胆之间的关系 28

十五、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 28

第四章 气、血、津液 29

第一节 气 29

一、气的来源 29

二、气的作用 29

三、气的生成 30

四、气的生理功能 31

五、气的运动及分布 31

六、气的分类 32

第二节 血 33

一、血的概念 33

二、血的生成 33

三、血的生成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33

四、血的功能 33

五、血的运行 34

第三节 津液 34

一、津液的概念 34

二、津液的生成 34

三、津液的输布 34

四、津液的排泄 35

五、津液的功能 35

第四节 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36

一、气与血的关系 36

二、气与精的关系 36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36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37

第五章 病因 38

第一节 六淫 38

一、病因学说概念、沿革 38

二、病因分类 38

三、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38

四、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各论 39

第二节 七情内伤 43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43

二、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43

三、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43

四、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3

五、七情内伤对气机的影响 44

六、七情对病情的影响 45

第三节 疠气、饮食劳逸、病理产物 45

一、疠气 45

二、饮食失宜 45

三、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46

四、病理产物概念、生成及致病特点 46

第六章 病机学与中医体质学说 51

第一节 病机学说 51

一、病机的概述 51

二、基本病机 51

三、内生五邪病机 54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说 57

一、中医体质的概述 57

二、中医体质的分类 57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 58

第七章 治则 62

第一节 预防 62

一、防治原则的概念 62

二、预防的概念 62

三、未病先防 62

四、既病防变 63

第二节 治则 63

一、治则概念 63

二、正治与反治 63

三、治标与治本 64

四、扶正与祛邪 65

五、调整阴阳 66

六、三因制宜 68

第二篇 经络腧穴 70

第一章 经络学 70

第一节 绪论 70

一、经络的起源 70

二、中医对人体构成的认识 70

第二节 经络总论 72

一、经络及经络系统的概念 72

二、十二经脉 73

三、奇经八脉 76

四、络脉经别经筋皮部 78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 81

一、经络的作用 81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81

第二章 腧穴学 83

第一节 腧穴总论 83

一、腧穴概念 83

二、腧穴别名 83

三、腧穴命名 83

四、腧穴分类 84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 84

一、腧穴治疗作用 84

二、腧穴主治规律 85

第三节 取穴方法 86

第四节 特定穴 87

一、特定穴的概念及分类 87

二、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 8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91

第一节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脉与腧穴 91

一、手太阴肺经脉与腧穴 91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与腧穴 93

三、足阳明胃经脉与腧穴 95

四、足太阴脾经脉与腧穴 99

第二节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经脉与腧穴 102

一、手少阴心经脉与腧穴 102

二、手太阳小肠经脉与腧穴 104

三、足太阳膀胱经脉与腧穴 106

四、足少阴肾经与腧穴 112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脉与腧穴 114

一、手厥阴心包经脉与腧穴 114

二、手少阳三焦经脉与腧穴 117

三、足少阳胆经脉与腧穴 119

四、足厥阴肝经脉与腧穴 123

第四节 奇经八脉 125

一、督脉 125

二、任脉 127

三、冲脉 129

四、带脉 129

五、阴维脉 129

六、阳维脉 129

七、阴跷脉 130

八、阳跷脉 130

第五节 经外奇穴 130

第三篇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133

第一章 绪论 133

一、诊断概念 133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33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3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34

第二章 望诊 135

第一节 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姿态及望局部 135

一、望神 135

二、望面色 135

三、望形态 136

四、望姿态 136

五、望局部 137

第二节 望舌 138

一、概述 138

二、望舌质 138

三、望舌苔 139

第三章 闻诊 141

一、听声音 141

二、嗅气味 141

第四章 问诊 142

第一节 问寒热 142

一、问诊的概念及方法 142

二、问诊项目及内容 142

三、十问歌 142

四、问寒热 142

第二节 问汗 144

一、问汗概述 144

二、问汗的内容及意义 144

三、表证辨汗 144

四、里证辨汗 144

五、特殊汗出 145

六、局部辨汗 145

七、疼痛的病机 145

第三节 问疼痛 145

一、头身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45

二、胸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47

三、胁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48

四、胃脘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48

五、腹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48

第四节 问耳目、睡眠及饮食与口味 149

一、问耳目 149

二、问睡眠 150

三、问饮食与口味 151

第五节 问二便与经带 153

一、问二便 153

二、问妇女 156

第五章 脉诊 159

一、脉诊的部位 159

二、切脉的方法 159

三、正常脉象 159

第六章 按诊 161

一、按诊概念 161

二、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61

三、按诊的内容 162

第七章 八纲辨证 164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64

二、八纲辨证源流 164

三、表里 164

四、寒热 165

五、虚实 166

六、阴阳 167

七、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69

八、八纲在临床中的运用 170

第三部分 技能知识 172

第一章 艾灸 172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知识 172

一、艾灸的概念及发展史 172

二、艾灸的原理及作用 172

三、艾灸与针灸的关系 173

四、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173

五、艾灸的补法和泻法 174

第二节 艾灸的原料 174

第三节 艾灸的常用取穴方法 175

一、骨度分寸法 175

二、自然标志法 175

三、手指比量法 175

四、简便取穴法 176

第四节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176

一、艾灸的分类 176

二、艾灸的操作 176

第五节 艾灸常见病调理 179

一、内科病症 179

二、外科病症 182

三、妇科病症 182

四、儿科病症 184

五、五官科病症 185

六、艾灸保健 187

第二章 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88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 188

一、拔罐疗法的概念 188

二、拔罐疗法的史略 188

三、拔罐疗法的功效及作用机理 189

四、拔罐疗法的适用范围 192

五、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193

六、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194

七、拔罐疗法的常见器具及保养维护 195

第二节 拔罐疗法的基本技能 197

一、拔罐疗法的工作程序 197

二、人体各部位罐疗 204

三、预防保健罐疗 214

第三节 常见病症的拔罐预防保健调理 218

一、颈痛 218

二、肩痛 219

三、背腰痛 220

四、腿痛 222

五、感冒 224

六、咳嗽 226

七、失眠 227

八、胃痛 229

九、月经不调 231

十、痤疮 233

第四节 罐疗常用自我保健 234

一、罐疗后的自我保健 235

二、亚健康状态和病症的罐疗自我调理保健 236

第三章 耳穴疗法 239

第一节 耳穴疗法的概述 239

一、耳穴疗法的概念 239

二、耳穴疗法的特点 239

第二节 耳穴疗法的原理 239

一、中医原理 239

二、穴位全息律 240

三、生理机制 240

第三节 耳穴的分布 241

第四节 耳穴疗法的临床应用 254

一、适应范围 254

二、选穴原则 254

三、耳穴探查方法 255

四、耳穴的刺激方法 255

五、注意事项 256

第四章 刮痧疗法基本知识及技能 257

第一节 刮痧的基本知识 257

一、刮痧的概述 257

二、刮痧的适应范围 257

三、刮痧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259

四、刮痧的常用器具 260

第二节 刮痧的基本技能 262

一、刮痧的基本操作方法 262

二、人体各部位保健刮痧 275

第三节 常见亚健康状态的刮痧保健方法 290

一、头痛 290

二、感冒 292

三、颈痛 294

四、肩痛 297

五、背痛 299

六、腰痛 302

七、腿痛 304

第五章 足部反射区疗法 307

第一节 足部反射区疗法的概述 307

一、足部反射区疗法的概念 307

二、足部反射区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307

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医学原理与作用 308

一、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医学原理 308

二、足部反射区疗法的作用 309

三、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应用 309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按摩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309

一、足部反射区按摩禁忌证 309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注意事项 310

第四节 足部反射区按摩力度与时间 311

一、足部保健力度 311

二、足疗按摩力度操作要求 311

三、足疗按摩的时间 312

第五节 常用足疗按摩用品及使用方法 312

第六节 足部反射区位置与适应证 313

一、心脏 313

二、肾上腺 313

三、肾 313

四、输尿管 313

五、膀胱 313

六、额窦 313

七、头 313

八、脑垂体 313

九、鼻 314

十、三叉神经 314

十一、小脑 314

十二、颈椎 314

十三、甲状旁腺 314

十四、颈项 314

十五、眼 314

十六、耳 314

十七、斜方肌 315

十八、肺、支气管 315

十九、甲状腺 315

二十、脾 315

二十一、胃 315

二十二、胰 315

二十三、十二指肠 315

二十四、腹腔神经丛 315

二十五、小肠 316

二十六、横结肠 316

二十七、降结肠 316

二十八、乙状结肠和直肠 316

二十九、肛门 316

三十、失眠点 316

三十一、生殖腺 316

三十二、肝 316

三十三、胆 317

三十四、升结肠 317

三十五、盲肠和阑尾 317

三十六、回盲瓣 317

三十七、胸椎 317

三十八、腰椎 317

三十九、骶椎 317

四十、臀部(尾骨) 317

四十一、前列腺和子宫 318

四十二、尿道 318

四十三、髋关节 318

四十四、直肠及肛门 318

四十五、腹股沟 318

四十六、膝 318

四十七、肘 318

四十八、肩 318

四十九、肩胛骨 318

五十、下腹部 319

五十一、上颌 319

五十二、下颌 319

五十三、扁桃体 319

五十四、咽喉 319

五十五、气管 319

五十六、胸部淋巴 319

五十七、内耳迷路 319

五十八、胸 320

五十九、横膈膜 320

六十、肋骨 320

六十一、上身淋巴 320

六十二、下身淋巴 320

六十三、坐骨神经 320

第七节 足部按摩的程序 320

一、足疗按摩前的准备 320

二、足疗准备手法 321

三、常用足疗按摩手法 321

四、足疗按摩顺序 322

第六章 贴敷疗法 323

第一节 贴敷疗法概述 323

第二节 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323

第三节 贴敷疗法的特点 325

第四节 贴敷疗法的常用剂型与制备 325

第五节 贴敷疗法的常见病症治疗 327

第六节 常用贴敷方法及注意事项 328

一、常用贴敷方法 328

二、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329

第七章 中医养颜美容疗法 331

第一节 中医养颜美容概述 331

一、中医养颜美容概述 331

二、中医养颜美容特点 331

三、中医养颜美容理论依据 332

四、中医养颜美容机理 333

第二节 中医养颜美容的方法 334

一、中药美容 334

二、经络美容 334

三、气功美容 334

四、药膳美容 334

第三节 中医养颜美容按摩方法 335

一、养颜按摩的作用 335

二、养颜按摩的特点 335

三、养颜按摩的常用手法 335

四、养颜美容操作注意事项 337

第八章 推拿按摩 338

第一节 推拿按摩发展史 338

第二节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 340

一、推拿按摩作用原理 340

二、推拿按摩注意事项、适应证与禁忌证 344

三、取穴方法与体位 346

四、按摩递质配方知识 348

第三节 推拿按摩常用手法与作用 350

第一手法摆动类手法 350

一、一指禅推法 350

二、揉法 351

三、滚法 351

第二手法摩擦类手法 352

一、摩法 352

二、推法 353

三、擦法 354

四、抹法 354

五、扫散法 355

六、合法 355

七、运法 355

八、搓法 355

第三手法振动类手法 355

一、振法 356

二、抖法 356

三、颤法 356

第四手法挤压类手法 357

一、按法 357

二、压法 357

三、点法 357

四、拿法 358

五、掐法 358

六、捏法 359

七、拨法 359

八、理法 359

九、提法 359

十、捋法 360

十一、挪法 360

十二、握法 360

第五手法叩击类手法 360

一、拍法 360

二、叩法 361

三、击法 361

四、啄法 362

第六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 362

一、摇法 362

二、扳法 363

三、拔伸法 363

四、屈伸法 363

五、背法 363

第四节 预防保健按摩调理操作程序 364

一、头部手法 364

二、胸部手法 368

三、腹部手法 370

四、背部手法 373

五、腰部手法 376

第五节 常用特殊检查方法 379

一、颈部检查 379

二、腰、臀部检查 380

三、上肢部检查 382

四、下肢部检查——膝关节检查 383

五、足部检查 384

第六节 各部位调理按摩 385

一、头部调理按摩 385

二、胸腹部调理按摩 387

三、背部调理按摩 389

四、四肢部调理按摩 391

第七节 常见病症的推拿调理 392

第一小节 颈椎病 392

一、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392

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394

三、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397

四、颈椎病的注意事项 399

五、自我保健及颈部功能锻炼 400

第二小节 落枕 401

一、落枕的原因 401

二、落枕的临床表现 401

三、落枕的手法治疗 401

四、治疗落枕的简易手法 402

第三小节 肩周炎 402

一、肩周炎的病因及病理 403

二、肩周炎的临床表现 403

三、肩周炎的手法治疗 403

四、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407

第四小节 网球肘 408

一、网球肘的病因及病理 408

二、网球肘症状及检查 408

三、网球肘手法治疗 409

第五小节 岔气 409

一、岔气的病因 410

二、岔气的表现 410

三、岔气手法治疗 410

第六小节 急性腰扭伤 411

一、急性腰扭伤的概述 411

二、急性腰扭伤的病因 411

三、急性腰扭伤的症状 411

四、急性腰扭伤的手法治疗 412

第七小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415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415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416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416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与诊断 417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418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 418

七、腰椎间盘突出症注意事项 422

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 422

第八小节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423

一、梨状肌损伤的病因及病理 423

二、梨状肌损伤的临床症状 424

三、梨状肌损伤的检查与诊断 424

四、梨状肌损伤的手法治疗 424

第九小节 踝关节扭伤 425

一、踝关节扭伤病因及病理 425

二、踝关节扭伤临床表现 425

三、踝关节扭伤治疗手法 425

四、踝关节扭伤注意事项 427

第十小节 足跟痛 427

一、足跟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427

二、足跟痛的手法治疗 428

附录 429

附录一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人才培养工作大事记 429

附录二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人才培养工作媒体相关报道 4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