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翼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9642580
  • 页数:494 页
图书介绍:现代社会治理,是多元作用的治理,是以非全能政府为假设,以有限责任为基础、以法治思维与法治逻辑为手段,以“让老百姓自己做主”的自治为出发点而进行的服务与治理。说其是多元治理,即要求治理的主体,不仅是政府,而且是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也包括家庭与个人;说其是非全能政府为假设的治理,即要承认政府不是全能的,要在法治政府的前提下,只要求政府做好权力清单之内的事情——对政府而言,法无赋权不可为;对社会而言,法无禁止皆可为;说其是有限责任为基础,即要求政府只承担其权力范围的责任,该政府作为的地方,政府才能作为,不该政府作为的地方,政府就无权作为;说其以法治思维与法治逻辑为手段进行治理,即要求政府牢牢以依法治国的精神去解决一切利益冲突问题,在化解社会冲突与矛盾的时候,法律是最终的终结机制,而非上级的批字或某些领导的个人道德准则;说社会治理是以“让老百姓自己做主”的自治为出发点的治理,就是要发挥民间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积极性,通过老百姓的自组织与义务工等,管理好自己的事务。一句话,社会整合的核心,回归于社会而非政府。
上一篇:爱情心理学下一篇:技术统治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理论 3

第一章 组织社会学理论 3

第一节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3

一、英文文献中有关中国组织现象研究的学术背景 3

二、中国组织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6

三、中国组织现象的政治学研究 13

四、中国组织现象的经济学研究 17

五、一个案例研究:乡镇企业的跨学科研究 21

六、讨论与展望 26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 31

一、导论 31

二、“市民社会”视角中的社会组织 33

三、法团主义及其批评 39

四、结语 44

第三节 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 47

一、研究背景 47

二、理论回顾 49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55

四、研究结果 57

五、分析与讨论 60

六、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68

第二章 中国社会治理理论 89

第一节 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89

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带来管理难题 89

二、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重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90

三、注重基层实践创新,发挥社会组织体系作用 91

第二节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92

一、导论 92

二、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 94

三、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 97

四、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推断 99

五、三个地区案例 100

六、对地区比较结果的解释 110

七、结论与讨论 121

第二部分 政府组织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 127

第三章 中国治理体制变革与社会治理创新 127

第一节 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 127

一、政策执行的问题与解释 127

二、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一项国家政策的“华丽转身” 129

三、妇联——目标激励 131

四、财政——责任规避 132

五、中国人民银行——督促与调控 134

六、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135

七、高度分化的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问题 137

八、讨论:科层组织结构与社会治理 140

第二节 基层政府的文件治理:以县级政府为例 141

一、“文件治国”下的基层治理——问题及理论 141

二、一个县域部门内的文件生产:以县卫生局为例 145

三、两种因素在部门间的分离——整个县域的文件生产 150

四、结论和讨论 163

第四章 城市基层组织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 171

第一节 业主委员会、准派系政治和基层治理 171

一、导言 171

二、市民组织与基层治理论争 172

三、业主委员会与绿街社区治理 174

四、讨论:业主委员会、社区发展和“准”派系政治 179

五、结论 188

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189

一、导言 189

二、个案介绍 191

三、权方生产与再生产的具体实践 193

四、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 202

五、回归权力的简单再生产 204

六、社区行政权力的合法化 207

第五章 农村基层组织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 213

第一节 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 213

一、导言 213

二、目标管理责任制体系 215

三、目标责任制的运作方式 219

四、作为一种基层政权实践方式的目标责任制 229

五、小结 236

第二节 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 237

一、引言 237

二、村企关系演变的理论分析 240

三、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一个案例 245

四、“公司型村庄”模式的效率分析 251

五、“公司型村庄”模式的稳定性 254

六、结语 255

第三部分 企业组织变革与社会治理创新 263

第六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 263

第一节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 263

一、传统体制的变化:从“单位制”到“新单位制” 264

二、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内部结构与关系的重组 269

三、进一步的讨论 275

第二节 信息技术应用与国企组织文化变迁 280

一、问题的提出 280

二、案例背景及研究方法 283

三、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 285

四、信息技术应用导致组织文化变迁的三重机制 290

五、信息技术应用导致组织文化变迁的条件 295

六、结论及讨论 297

第七章 劳动关系治理与社会治理创新 305

第一节 集体协商与“国家主导”下的劳动关系治理 305

一、集体谈判与“国家主导”的集体协商模式 305

二、国家劳资治理策略与指标管理 309

三、“完成指标”策略与形式化的困境 314

四、集体协商:谁的博弈? 319

五、结语与讨论 322

第二节 “调解优先”能缓解集体性劳动争议吗? 323

一、引言 323

二、转型期中国劳资冲突中的国家角色研究评述 324

三、调解作为疏导集体性劳动争议的柔性策略 327

四、假设与操作化 333

五、计量检验 335

六、结论与讨论 341

第八章 新兴企业家阶层与社会治理创新 349

第一节 企业家如何影响地方政策过程 349

一、问题的提出 350

二、企业家政策影响方式的类型建构 352

三、企业家影响政策过程的案例分析 355

四、讨论:政治嵌入与政策影响 365

第二节 私营企业主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影响因素 368

一、引言 368

二、研究对象和假设 370

三、研究设计 374

四、研究发现 378

五、结论 383

第四部分 民间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 395

第九章 社团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 395

第一节 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资源何以可能? 395

一、镜头与景观:ZM乡村生态中的“刘老会” 395

二、现场与记忆的“自治”:“刘老会”的实践与书写 398

三、村民自治的政治人类学诠释:“刘老会”的契机与意义 411

四、结语 416

第二节 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 417

一、问题的提出 417

二、文献综述 418

三、非正式政治的产生背景 420

四、非正式政治的运作 422

五、讨论与结论 427

第三节 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 430

一、问题与模型 430

二、桐汭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 433

三、经济治理建构出的非科层性集权关系 437

四、农村能人及其组织在非科层性集权关系中的自主性空间 441

五、制度行动者的制度甄别与组织行动者的策略性嵌入 445

六、讨论:治理触发了组织的“资源性结构” 448

第十章 行业协会与社会治理创新 457

第一节 行业协会对集群企业外生性集体行动的作用机理研究 457

一、引言 457

二、关于行业协会及外生性集体行动的概念界定 458

三、行业协会在集群企业外生性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模型 460

四、实证研究 464

五、研究结论及不足 474

第二节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 475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476

二、利益契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分析框架 480

三、行业组织政策参与的案例比较 482

四、结论 486

后记 49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