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振亚主编;张静等编写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1807643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永恒之城 罗马下一篇:沧州志 1-4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目录

第一章 中国向西方学习之路为什么走不通 1

一、近代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1.独立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1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9

二、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 17

1.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7

2.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 21

3.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真理的历程 22

4.西方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43

第二章 走俄国人的路——中国革命的新选择 47

—、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 47

1.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文化运动 47

2.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55

3.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61

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 68

1.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68

2.五卅运动和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加剧 76

3.北伐胜利进军和全国革命高潮 81

4.国民革命的失败 87

第三章 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92

一、国民党南京政权没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92

1.南京政权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 92

2.南京政权统治下的民族资本主义 96

二、中间势力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99

1.第三党的反蒋斗争 99

2.乡建派的改良主义实践 102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105

1.坚持革命,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05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110

3.中国革命新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122

第四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29

一、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再次合作 129

1.“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29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32

二、空前规模的全民族抗战 139

1.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139

2.两条抗战指导路线和两个战场 143

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51

1.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51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对争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55

3.中国共产党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全民族抗战进行到底 162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原因 166

四、中华民族振兴的新起点 178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80

一、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 180

1.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180

2.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183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85

二、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 191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91

2.中间道路幻想的破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202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12

第六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16

一、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216

1.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16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225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229

1.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 229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235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 242

第七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48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48

1.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和十大关系 248

2.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构想 252

3.中共八大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54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258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 258

2.调整政策,战胜困难,继续前进 263

3.十年探索中的两种趋向 267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挫折 270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全面发动 270

2.“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 274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281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81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81

2.历史性的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85

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288

1.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起步 288

2.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293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296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302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307

四、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12

后记 3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