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树荣,陈香蕊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1211006
  • 页数:2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不仅涉及新的立克次体分类学和16SrRNA基因分析法,各种立克次体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技术,还包括新发现的属于立克次体目的埃立克体和巴通体(罗沙利马体)及其所致埃立克体病、杆菌性血管瘤、心内膜炎、猫抓病等。并对国内有关立克次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成果特别做了详尽的介绍。可供临床医师、卫生防疫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上一篇:现代性医学下一篇:家庭营养配餐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目录
标签:主编

第一章 立克次体的分类学 1

一、概述 1

二、传统(表型)分类 1

三、基因型(DNA同源性)分类 6

四、系统(16S rRNA序列分析)分类 7

五、结语 10

第二章 立克次体16S rRNA基因分析 13

一、PCR扩增16S rRNA基因 13

(一)引物的设计 14

(二)DNA模板的制备 14

二、16S rDNA序列测定 15

(一)引物 16

(二)模板 16

三、计算机分析基因序列 16

(一)基因检索 16

(二)基因序列的排列 16

(三)系统发育分析 17

四、立克次体16S rDNA分析 17

(一)立克次体属间16S rDNA序列差异 17

(二)属内种之间的16S rDNA序列差异 17

五、16S rDNA分析作病原学诊断 18

(一)PCR扩增16S rDNA片段 18

(二)测定PCR产物的序列 19

(三)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产物 19

(四)16S rRNA寡核苷酸探针 19

(五)原位PCR 20

六、结语 20

第三章 我国斑疹伤寒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2

一、我国斑疹伤寒流行的历史回顾 22

二、建国后我国斑疹伤寒研究的发展 24

(一)病原学研究 24

(二)免疫学研究 26

(三)实验病理学 27

(四)临床学 27

(五)流行病学 28

(六)预防措施 30

三、斑疹伤寒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0

第四章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学地位 33

一、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血清型分析 34

(一)血清型的研究 34

(二)血清亚型的分析 35

(三)单克隆抗体在分类中的应用 35

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菌体蛋白及其特性分析 35

三、核酸分析及遗传相关性 36

(一)G+Cmol%测定 37

(二)DNA—DNA杂交 37

(三)染色体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38

(四)PCR/RFLP 38

(五)脉冲电泳分析基因组的相关性 39

(六)基因序列的相关性 39

四、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系统分类 41

五、结语 42

第五章 中国斑点热及其病原学的研究进展 46

一、流行病学 46

(一)斑点热的血清学调查 46

(二)传播媒介 47

(三)动物宿主的调查 49

(四)疫源地及流行特点 49

二、斑点热的临床表现 50

三、病原学的研究进展 51

(一)超微结构的研究 51

(二)病原体培养特点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53

(三)抗原分析 54

(四)核酸分析 54

(五)化学成分的分析 55

(六)免疫特性研究 55

四、斑点热的实验诊断 55

(一)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 56

(二)血清学方法 56

(三)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56

五、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抗原蛋白基因克隆与测序 56

六、结语 57

第六章 恙虫病的病原学及免疫学 60

一、恙虫病的病原学 60

(一)形态与结构 60

(二)化学成分 60

(三)培养特性 61

(四)纯化 63

(五)致病性 63

(六)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抗性 64

(七)抵抗力及生活力 64

(八)抗原型别及分布 65

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分子生物学 66

(一)抗原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66

(三)不同抗原蛋白基因及产物的特点 67

(四)16S rRNA基因序列的种系发生关系分析 69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感染免疫 70

(一)体液免疫 70

(二)细胞免疫 71

第七章 我国恙虫病的流行病学 78

一、地理分布 78

二、流行特征 79

(一)流行季节 79

(二)人群分布 79

(三)病原体的型别与毒力 80

三、宿主与媒介 80

(一)宿主动物 80

(二)媒介恙蟥 80

四、疫源地类型 81

(一)南方疫源地带 81

(二)过渡湖疫地带 83

(三)北方疫源地带 83

(四)高原气候区疫源地带 83

第八章 恙虫病的传播媒介 86

一、沙虱(恙螨)的发现与我国学者的贡献 86

二、恙螨形态分类学研究 88

三、恙螨的生活史 89

(一)卵 90

(二)次卵 90

(三)幼虫 90

(四)若蛹 90

(五)若虫 90

(六)成蛹 91

(七)成虫 91

四、恙螨生态学研究 92

(一)寄主的选择性 92

(二)寄生部位 93

(三)孳生地与分布场所 93

(四)群集性 94

(五)温湿度和地温的影响 95

(六)季节消长与越冬 96

(七)活动时间 96

(八)叮刺和取食方式 97

(九)活动范围与扩散 97

(十)食物与天敌 98

(十一)对光线的反应 98

(十二)爬行速度 98

(十三)地理分布 99

五、媒介恙螨及其寄生宿主 100

(一)证明有自然感染 100

(二)能经卵传递恙虫病立克次体 100

(三)能叮人传病 100

(四)要有流行病学证据 101

(五)要确认为优势种 101

六、恙螨与恙虫病立克次体在自然界的循环 103

七、恙螨的防制 103

(一)灭鼠 103

(二)灭螨 104

(三)消除孳生地 104

(四)个体防护 104

八、新技术在恙螨研究中的应用 105

(一)透射电镜 105

(二)扫描电镜 107

(三)PCR技术 107

(四)恙螨染色体核型与分带技术 107

(五)酯酶同工酶技术 107

(六)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08

第九章 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110

一、蛋白多肽的分析及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110

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核酸检测和分型 112

(一)PCR检测和分型 112

(二)PCR/RFLP分型 114

(三)DNA-DNA杂交法(PCR-Southern印迹) 116

(四)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117

第十章 贝氏柯克斯体(Q热立克次体)的分子生物学 119

一、形态发生的分子生物学 119

二、相变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20

(一)脂多糖(LPS) 120

(二)蛋白质 121

(三)核酸 121

三、Q热立克次体的质粒 121

四、基因克隆与表达 123

(一)与代谢有关的基因 123

(二)可能与毒力有关的基因 123

(三)编码表面抗原的基因 125

(四)其他基因 125

五、问题与展望 126

第十一章 Q热 130

概述 130

二、病原学 131

三、免疫学及致病机理 132

四、临床类型及表现 133

(一)急性Q热 133

(二)慢性Q热 134

(三)临床类型与病原体特征的关系 136

五、诊治 136

(一)诊断 136

(二)治疗 137

六、流行病学 138

七、预防措施 139

第十二章 埃立克体和埃立克体病 142

一、历史 142

二、分类学位置 143

三、生物学特性 144

(一)形态和培养 144

(二)分子遗传学 145

(三)抗原结构和免疫反应 146

四、致病机理 148

五、临床学 149

(一)临床表现 149

(二)诊断 150

(三)治疗 151

六、实验室诊断 151

(一)直接镜检 151

(二)血清学检测 151

(三)PCR基因扩增 151

(四)病原体分离 152

七、流行病学 152

第十三章 巴通体(罗沙利马体)和巴通体感染 157

一、历史 157

二、分类学位置 159

三、生物学性状 161

(一)形态和培养 161

(二)细胞脂肪酸组成 162

(三)分子遗传学 162

(四)抗原结构及免疫反应 164

(五)抗生素敏感性 165

四、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 165

(一)鞭毛 165

(二)菌毛 165

(三)变形素 166

(四)血管生成因子 166

五、临床学 166

(一)临床表现 167

(二)诊断 168

(三)治疗 169

六、实验室诊断 169

(一)组织病理学检查 169

(二)皮肤试验 169

(三)血清学诊断 169

(四)病原体分离与鉴定 170

(五)PCR检测 170

七、流行病学 171

八、预防措施 173

第十四章 蜱与立克次体病 177

一、蜱的形态结构 177

(一)蜱的外部形态 177

(二)蜱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178

二、蜱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180

(一)生活史 180

(二)寄生和吸血 180

(三)交配和产卵 181

(四)耐饥能力和寿命 181

(五) 季节消长和越冬 181

三、蜱传立克次体病和埃立克体病 182

(一)斑点热 182

(二)Q热 184

(三)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184

(四)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184

四、蜱类的采集、保存、饲养与病原体检测 185

(一)采集方法 185

(二)保存和饲养方法 185

(三)病原体检测 185

第十五章 立克次体的实验室诊断 188

一、概述 188

二、立克次体样品的采集 191

三、立克次体样品的直接检测 192

(一)免疫学检测 192

(二)PCR检测 192

四、立克次体的分离 193

(一)接种动物和鸡胚 193

(二)细胞培养 194

五、立克次体的鉴定 194

(一)血清学鉴定 194

(二)分子生物学鉴定 195

六、立克次体的血清学诊断 195

(一)血清学诊断方法 195

(二)血清学试验的评价 197

七、结语 19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