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民政概论
民政概论

民政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双秋,李少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1130322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我国现阶段研究民政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教材。全书约40多万字,分为四编26章:第一编民政导论,论述民政的基础理论。第二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论述城乡基层政权建设、街道办事处组织建设、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农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第三编民政行政管理,论述婚姻管理、收养登记管理、民间组织管理、行政区划管理、地名管理、殡葬管理。第四编民政社会保障,论述救灾、社会救济、优抚、军人退出现役安置、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儿童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福利彩票、社会福利生产。
《民政概论》目录

第一章 民政基础理论 1

第一节 民政基本概念 1

一、民政的含义 1

二、民政工作的性质 2

三、民政工作的特点 3

四、民政工作的对象与任务 4

第二节 民政的由来与发展 7

一、民政事务的起源 7

二、民政概念的历史演变 7

三、民政机构的历史演变 9

第三节 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10

一、社会发展的两种机制 10

二、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11

三、民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3

第四节 民政工作的社会化 16

一、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含义 16

二、民政工作社会化与国情 17

三、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18

第五节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19

一、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联系 19

二、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区别 21

第二章 城乡基层政权建设 24

第一节 基层政权建设概述 25

一、基层政权的含义 25

二、基层政权的地位和作用 25

三、基层政权的职能 27

第二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建设 30

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沿革 30

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与职权 31

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32

四、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行使 34

第三节 城市基层政权建设 35

一、城市基层政权的设置 35

二、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36

三、城市基层政权体制改革的现状 37

第四节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39

一、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 39

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40

三、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的思路 41

第五节 民政部门的职责 42

一、民政部门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主要职责 42

二、民政部门工作的思路 45

第三章 街道办事处组织建设 51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组织建设概述 52

一、街道与街道办事处 52

二、街道工作的主要任务 54

第二节 街道办事处的构成 56

一、街道办事处的规模 56

二、街道办事处的机构设置 56

三、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 57

第三节 街道的体制改革 58

一、街道管理体制的现状 58

二、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 60

第四章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 66

第一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概述 67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 67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 68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69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义 70

第二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70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各工作委员会的关系 70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居民小组的关系 71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会议的关系 71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关系 72

五、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 72

六、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其他各组织的关系 73

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73

第三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 74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原则 74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内容 74

第四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5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75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7

第五章 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 81

第一节 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概述 83

一、村民委员会的设立 83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84

三、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85

四、村民委员会与村内外各组织间的关系 85

五、村民小组 87

第二节 村级民主选举 88

一、村级民主选举的原则 88

二、村级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88

三、民政部门对村级民主选举工作的指导 92

第三节 村级民主决策 93

一、村级民主决策的含义与原则 93

二、村级民主决策的实现形式 93

三、村民会议 94

四、村民代表会议 95

五、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程序 96

六、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96

七、村级民主决策的内容 97

第四节 村级民主管理 97

一、村级民主管理的含义 97

二、村级民主管理的实现形式 97

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98

四、建立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移交制度 102

五、加强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 102

六、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103

第五节 村级民主监督 104

一、村级民主监督的含义 104

二、村级民主监督的形式 104

三、村级民主监督的意义 105

四、村级民主监督的内容 105

五、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105

六、村级民主监督的组织和领导 106

第六节 村务公开 107

一、村务公开的含义与特点 107

二、村务公开的内容 108

三、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 117

四、村务公开的监督 118

第七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120

一、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含义 120

二、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由来 121

三、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122

四、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方针 122

五、村民自治示范村的评价标准 122

六、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措施 123

七、村民自治示范活动领导和指导 123

第六章 城乡社区建设 127

第一节 城乡社区建设概述 128

一、城乡社区建设的提出 128

二、城乡社区建设的区域界定 129

三、开展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 130

第二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 131

一、社区组织 132

二、社区服务 133

三、社区环境 133

四、社区文化 134

五、社区卫生 134

六、社区治安 135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 135

一、组织领导 135

二、工作目标 136

三、基本原则 136

四、制订方案 137

五、明确责任 137

第四节 城市社区服务 138

一、城市社区服务概述 138

二、城市社区服务特点 139

三、开展城市社区服务的原则 140

四、城市社区服务的任务 141

第五节 农村社区建设 141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 141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 143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 144

四、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 144

第七章 婚姻管理 148

第一节 婚姻管理概述 148

一、婚姻管理的含义 148

二、婚姻登记管理法律、法规 148

三、婚姻登记机关 150

四、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150

五、婚姻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151

第二节 婚姻登记管理 151

一、结婚登记 151

二、复婚登记 153

三、离婚登记 153

第三节 涉外婚姻管理 155

一、涉外结婚登记 155

二、涉外离婚 156

第四节 涉华侨和涉港、澳、台同胞婚姻管理 156

一、结婚登记 156

二、离婚登记 157

第五节 违法婚姻的管理 158

一、违法婚姻的概念及现状 158

二、违法婚姻的成因 158

三、治理违法婚姻的对策 160

第八章 收养登记管理 163

第一节 收养登记管理概述 163

一、收养的概念 163

二、收养的法律特征 164

三、收养的基本类型 164

四、收养的原则 166

五、收养登记的概念和意义 166

第二节 中国公民的收养登记 167

一、收养登记机关 167

二、收养人与送养人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 168

三、收养登记机关的审查 169

四、收养关系的解除 170

第三节 外国公民在华办理收养登记 171

一、外国公民在华收养子女的法律依据 171

二、收养人与送养人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 172

三、外国公民在华收养子女的登记程序 173

第四节 华侨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 174

一、收养登记机关 174

二、华侨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 175

三、香港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 175

四、澳门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 175

五、台湾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 176

第九章 民间组织管理 179

第一节 民间组织概述 179

一、民间组织的含义 179

二、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 179

三、民间组织的特点 179

四、民间组织的作用 180

五、民间组织管理体制 182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185

一、社会团体筹备登记 185

二、社会团体的成立登记 185

三、变更登记 187

四、社会团体注销登记 187

第三节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 188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的条件 188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程序 189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变更登记 191

四、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登记 191

第四节 基金会登记管理 192

一、基金会的含义及分类 192

二、基金会的设立登记 193

三、基金会的变更登记 194

四、基金会的废止登记 194

五、基金会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195

第五节 民间组织活动的管理 196

一、管理部门的职责 196

二、日常管理 196

三、监督和年度检查 197

四、违例处罚 198

第十章 行政区划管理 201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概述 202

一、行政区划的定义 202

二、行政区划的特点 202

三、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203

四、民政部门管理行政区划的职责 205

五、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 205

第二节 行政区划的变更 206

一、导致行政区划变更的主要因素 206

二、行政区划变更的内容 207

三、行政区划变更的基本原则 209

四、行政区划变更的审批权限 210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 210

一、城市化趋势的历史必然性 211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城乡关系 211

三、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特征 212

第四节 民族区域设置 213

一、民族区域设置的历史沿革 213

二、民族自治的权利 214

三、民族区域设置的形式 215

第五节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215

一、宣传勘界 215

二、组织学习法规 216

三、整理和保管好勘界档案 216

四、探索界线管理的有效办法 217

五、编制并公布行政区域界线详图 217

六、积极研制行政区域界线信息管理系统 218

第十一章 地名管理 220

第一节 地名管理概述 221

一、地名和地名管理的概念 221

二、地名管理的意义 221

第二节 地名的命名与更名 222

一、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 222

二、地名命名的原则 222

三、地名更名的原则 224

四、地名命名的方法 225

五、地名更名的方法 225

六、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审批权限 226

第三节 地名的标准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 227

一、地名的标准化管理 227

二、地名的规范化管理 228

第四节 地名的现代化管理 229

一、地名标志的设置与规范管理 229

二、地名规划的设计与管理 232

三、地名档案管理 233

第五节 地名信息化建设 233

一、地名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33

二、地名信息化建设总体构想 234

三、地名信息化建设计划 235

四、地名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 236

第十二章 殡葬管理 239

第一节 殡葬管理概述 240

一、殡葬管理的概念 240

二、殡葬管理的任务 240

三、民政部门的职责 242

四、殡葬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工队伍建设 242

第二节 殡葬改革 243

一、殡葬改革的意义 243

二、殡葬改革的方针、任务 244

三、殡葬改革的特点 245

第三节 殡葬事业单位管理 246

一、殡葬事业单位管理概述 246

二、殡葬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任务 248

三、殡葬事业单位管理的职能 249

四、殡葬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250

五、公墓管理 252

第四节 殡葬市场管理 254

一、殡葬市场的特点 254

二、殡葬市场的产品 255

三、殡葬市场管理的原则 257

第十三章 救灾 261

第一节 救灾工作概述 262

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 262

二、灾害与社会发展 263

三、灾害的长期性 264

四、救灾工作方针 265

第二节 救灾工作的改革 266

一、救灾工作的体制改革 266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67

三、建立救灾工作科学管理模式 269

第三节 防灾、抗灾、救灾 270

一、防灾 270

二、抗灾 271

三、传统救灾工作程序 273

第四节 减灾 279

一、灾害预警 279

二、灾害监测 282

三、灾害评估 283

第五节 灾害应急管理 286

一、灾害应急管理原则 286

二、灾害应急的情况 286

三、民政部门应急管理体制及职责 287

四、应急工作内容 288

五、应急工作程序 289

第六节 救灾捐赠 290

一、救灾捐赠的内容与对象 290

二、救灾捐赠的性质与特点 291

三、救灾捐赠的管理与监督 292

四、国际救灾援助 293

第十四章 社会救助 297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298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298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 298

三、社会救助的内容 299

四、社会救助的原则 299

五、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00

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义 301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302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 302

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303

三、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304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的确定 306

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07

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309

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管理体制 311

第三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314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救济 314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316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316

四、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317

五、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317

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318

第四节 农村五保供养 318

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兴起与现状 318

二、农村五保供养的定义及其对象 319

三、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与审核 319

四、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及标准 320

五、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 320

六、“霞光计划”的实施 321

第五节 农村医疗救助 321

一、救助对象与原则 321

二、救助办法 321

三、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322

四、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322

五、医疗救助服务 322

六、救助工作的组织管理 323

第六节 城市医疗救助 323

一、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产生 323

二、救助原则 324

三、救助对象 324

四、救助范围 324

五、申请救助的审批程序及救助金的发放 325

第七节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325

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概念 325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 326

三、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机构 326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 327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程序 328

六、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和标准 328

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工作体制 329

八、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经费 329

第八节 流浪儿童救助 330

一、流浪儿童救助的含义 330

二、流浪儿童救助的机构 332

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形式 332

四、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问题 333

第十五章 双拥工作 337

第一节 双拥工作概述 338

一、双拥工作的含义及特点 338

二、双拥工作的形成与发展 339

三、双拥工作的作用 340

四、双拥工作的原则 341

五、民政部门在双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343

第二节 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 343

一、进行国防教育活动 344

二、落实优抚与安置政策 344

三、抓好节日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 344

四、军队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建设 345

五、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345

六、正确处理军民纠纷 347

七、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区)活动 348

第三节 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区) 348

一、创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 348

二、双拥模范城的基本标准 348

三、双拥模范城的命名范围和时间 350

四、双拥模范城的命名权限与程序 350

五、双拥模范城命名后的管理 351

六、双拥工作的量化管理 351

第十六章 优抚工作 354

第一节 优抚工作概述 355

一、优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355

二、优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356

三、优抚对象及主要内容 357

四、优抚工作的性质 357

五、优抚工作的方针 357

六、优抚工作的主要任务 358

第二节 烈士褒扬 358

一、烈士褒扬的意义 358

二、烈士褒扬工作的主要内容 358

第三节 死亡抚恤工作 360

一、死亡抚恤的对象和范围 360

二、抚恤金标准 361

第四节 残疾抚恤 363

一、残疾抚恤的对象 363

二、评残的范围 364

三、伤残评定的等级 364

四、确定伤残等级的原则 365

五、评定残疾等级的程序和权限 366

六、残疾抚恤待遇 366

第五节 优待补助 368

一、优待 368

二、定期定量补助 371

第六节 优抚事业单位 372

一、优抚事业单位的含义和种类 372

二、办好优抚事业单位的指导思想及意义 372

三、优抚事业单位供养的对象和管理 372

第七节 优抚工作的现状与改革 375

一、“十五”期间优抚工作改革的主要成绩 375

二、优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377

三、优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378

第十七章 军人退出现役安置 385

第一节 安置工作概述 386

一、军人退出现役安置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386

二、退伍安置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精神 387

三、安置工作与国防现代化建设 392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393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任务 393

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的内容 393

三、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 396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 397

一、军队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 397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住房制度改革 398

三、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 400

四、干休所的管理与改革 401

第十八章 老年人福利事业 407

第一节 老年人社会问题概述 408

一、我国老龄问题的现状与特点 408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超前发展 409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10

第二节 解决老龄问题的基本途径 414

一、国家立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414

二、社会福利社会化 415

三、“星光计划”的实施 417

四、国家各部门推出2000年老龄行动计划 420

第三节 老年人社会福利院 421

一、举办老年人福利院的意义 421

二、老年人社会福利院的收养方针和管理 421

三、老年人社会福利院的改革 423

第十九章 儿童福利事业 427

第一节 儿童福利事业概述 428

一、儿童福利事业与社会发展 428

二、孤儿、弃婴问题 428

三、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现状 429

第二节 儿童福利 429

一、儿童福利院的监护养育 430

二、儿童福利院的经费 430

三、儿童福利院的管理制度 431

四、儿童福利院的工作方针 431

五、儿童福利院收养对象的变化 432

第三节 儿童家庭寄养 432

一、家庭寄养含义 432

二、家庭寄养的功能 432

三、家庭寄养特点 433

四、家庭寄养的规范管理 433

第四节 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 435

一、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活动的意义 436

二、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的现状 436

第五节 SOS儿童村 439

一、SOS儿童村的由来 439

二、SOS儿童村的特色 440

三、SOS儿童村的青年公寓 441

第二十章 残疾人福利事业 444

第一节 残疾人问题概述 445

一、残疾人的概念 445

二、残疾人的主要特征 446

三、残疾人的特殊困难 446

第二节 残疾人的康复 447

一、康复的内涵及其要素 447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448

三、社区康复 449

第三节 残疾人就业 450

一、残疾人的就业方针 450

二、残疾人就业的意义 451

三、残疾人的就业方向和渠道 452

第四节 残疾人教育 453

一、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 453

二、残疾人的特殊教育 455

三、残疾人的职业教育 456

第五节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457

一、残疾人的救济 458

二、残疾人的社会保险 458

第六节 假肢科研与生产 461

一、我国假肢科研与生产的现状 461

二、假肢科研与生产的发展与改革 462

第七节 精神病人福利事业 463

一、精神病人福利事业的社会意义 463

二、民政部门的工作任务 464

三、精神病人疗养院的服务与管理 464

四、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 466

第二十一章 福利彩票 468

第一节 福利彩票概述 470

一、福利彩票的产生 470

二、发行福利彩票的重要意义 470

三、福利彩票发行的管理机构 471

四、福利彩票的类型 473

第二节 福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474

一、福利资金的分配原则 474

二、福利资金的使用范围 475

三、福利资金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476

第三节 福利彩票市场的保护 478

一、原则保护 478

二、信誉保护 479

三、公证保护 479

四、权益保护 479

第二十二章 社会福利生产 482

第一节 社会福利生产概述 483

一、社会福利生产的性质和特征 483

二、社会福利生产的意义 483

三、社会福利生产的由来 484

第二节 国家对社会福利生产的扶持保护政策 485

一、税收减免政策 485

二、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 486

三、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 486

第三节 民政部门管理福利企业的职责与任务 488

一、实施宏观管理 488

二、审批社会福利企业开办 488

三、积极服务于社会福利企业 489

第四节 社会福利企业面临的问题 490

一、特殊问题 490

二、企业机制问题 490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问题 490

四、经营管理问题 491

五、政策问题 491

第五节 社会福利生产的改革与发展 491

一、进一步加强对福利生产的管理 491

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保护政策 492

三、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492

四、狠抓产品质量,重视科技开发 492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福利企业 493

第二十三章 慈善管理工作 496

第一节 慈善管理工作概述 496

一、慈善工作的历史沿革 496

二、慈善工作的意义 499

三、慈善工作的组织机构 499

第二节 慈善募集 501

一、慈善募集的原则 501

二、慈善募集的形式 502

三、慈善募集的渠道 502

第三节 慈善救助 503

一、慈善救助的特点 503

二、慈善救助的原则 503

三、慈善救助的对象 504

四、慈善救助的形式 504

第四节 慈善队伍建设 505

一、慈善队伍的素质要求 505

二、慈善队伍的现状 505

三、慈善队伍建设的措施 506

参考文献 509

后记 5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