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邱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0478966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主要对汉语方言及普通话的语法现象进行相同或相似及区别的研究,方言重在区别,而普通话则重在共同点上。
上一篇:经典释文汇校下一篇:辞书集成 31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关于“方—普”语法现象 1

第二节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5

一 句法机制的管控与汉语语法研究 5

二 本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11

三 本书的结构系统和内容组织 11

第二章 陕县方言面指背指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7

第一节 面指背指的指代词使用 17

一 面背指与远近指 17

二 面背指的使用选择与代词形式的配置 18

三 由面指背指代词构成的句法格式 25

四 陕县方言面指背指的来源以及阿尔泰语、藏缅语里的相关现象 30

第二节 背指程度副词“统”的使用 33

一 “统”的语义涵盖 33

二 “统”的组合能力 37

三 “统”的句法功能 39

本章小结 41

第三章 陕县方言形容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43

第一节 儿化形容词现象 43

一 儿化形容词的范围和形式 44

二 儿化形容词的语义 45

三 儿化形容词的入句功能和入句条件 47

四 儿化形容词在特定句法框架中的适应能力 48

五 儿化形容词的语用价值 51

六 儿化形容词与度量形容词 52

七 儿化形容词与儿化 53

第二节 单音形容词重叠式 55

一 单音形容词的四种重叠格式 55

二 单音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 57

三 关于Aa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61

四 关于Aa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65

五 其他方言里单音形容词重叠构成名词的现象 67

六 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 68

七 语义角色与句法配置的制约机制 68

八 常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能力、可重叠类型考察表 70

本章小结 77

第四章 陕县方言语气助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79

第一节 语气助词“囔”“哩”的使用 79

一 “囔”的使用 79

二 “哩”的使用 89

三 连用形式 92

四 汉语史的情况 93

第二节 语气助词“呀”的使用 94

一 “呀”的语法意义 94

二 “呀”的句法配置 95

三 由“呀”构成的祈使句 96

四 方普比较 99

五 关于西北方言里的“呀” 101

第三节 语气助词“丐”的使用 103

一 “丐”的语法意义 103

二 “丐”的句法配置 104

三 “丐”与“曼” 105

四 方言比较 107

本章小结 108

第五章 陕县方言选择问句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10

第一节 选择问句式系统 110

一 基础句式 110

二 “哩”“呀”“啦”的配置机制 113

三 “曼”的配置机制 120

第二节 选择问句里语气助词“哩”的性质和作用 127

一 两个“哩” 128

二 语气助词“哩”的作用 129

三 关于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哩” 130

第三节 选择问句里语气助词“曼”的意义和作用 131

一 “曼”的语法意义 131

二 “曼”的语法作用 137

三 关于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曼” 139

本章小结 140

第六章 汉语方言副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41

第一节 陕县方言副词“坷”和“再”的使用 141

一 “坷”和“再”的语法意义 141

二 “坷”和“再z”的形式差异 142

三 回到普通话的“再” 144

四 追加与增量 146

第二节 澳门中文副词“更”的使用 147

一 语法意义和形式特点 148

二 从现代汉语方言看澳门中文的副词“更” 152

三 从汉语史看澳门中文的副词“更” 154

本章小结 158

第七章 普通话动词“以为”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61

第一节 “以为1”和“以为2” 162

一 “以为1”的语义 162

二 “以为2”的语义 162

第二节 形式差异 165

一 “以为”与人称 165

二 “以为”与谦辞 166

三 “以为”与主语 166

四 “以为”与宾语 167

五 “以为”与修饰语 167

六 “以为”与感叹格式 168

第三节 语用价值 169

一 “以为1”可以突出郑重、严谨的口气 170

二 “以为1”可以表达委婉、谦和的语气 170

三 “以为2”可以适应中性语体和书面语体的需要 171

第四节 方言表现 172

一 陕县方言 172

二 南阳方言 173

三 武汉方言 173

本章小结 174

第八章 普通话形容词“重”“沉”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75

第一节 “重”和“沉”的语义差异 175

一 主观感觉与客观说明 175

二 事实证据 177

三 关于词典的释义 178

第二节 “重”和“沉”的形式差异 179

一 与数量短语搭配的差异 179

二 句法功能的差异 180

三 反义对举的差异 181

第三节 现代汉语方言里的“重”和“沉” 182

一 方言表现 182

二 考察结论 183

本章小结 184

第九章 普通话名词“说法”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86

第一节 新的语义功能 187

一 两种新语义 187

二 词典上的记录 188

第二节 新的形式特点 189

一 宾位上的特点 189

二 “说法”与“讨” 189

三 “说法”与“连也/都” 190

四 “说法”与介词 191

第三节 新的语用价值 191

一 语义轻弱 191

二 口语风格 192

三 文化色彩 193

第四节 方言表现 195

一 方言事实 195

二 表义特点 195

本章小结 196

第十章 普通话时间词“刚刚”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197

第一节 “刚刚1”和“刚刚2” 197

一 “刚刚1”的语义 198

二 “刚刚2”的语义 199

三 “刚刚1”和“刚刚2”的语义比较 199

第二节 形式差异 201

一 造句功用 201

二 相对位次 202

三 对VP的要求 204

第三节 语用价值 205

一 表义上的价值 206

二 节律上的价值 208

三 语体上的价值 208

第四节 从“刚刚”的使用看现代汉语语用的节奏规律 209

一 避免叠用复现 210

二 倾向于选择双音节以上的组配成分 212

三 在“一X,就Y”结构中配置时要求X为单音节 213

四 “刚刚”的使用反映现代汉语节奏规律的另一面 214

第五节 关于词的语法个性 215

一 关于时间名词“刚刚” 215

二 关于动词“以为” 218

三 词的语法个性的形成 219

本章小结 219

第十一章 普通话状位NA主谓短语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221

第一节 状位的选择和规约 222

一 结构上的选择和规约 222

二 语义上的选择和规约 223

三 “地”的作用 225

第二节 语义指向与句子格局 226

一 关于格局一 226

二 关于格局二 227

三 关于格局三 228

四 关于格局四 229

五 关于格局五 230

第三节 N的隐现机制与A的语义自足度 231

一 N的隐现条件 231

二 N的隐现机制 231

第四节 语用价值 232

一 句子表义上的价值 233

二 句子结构和语气上的价值 233

本章小结 234

第十二章 普通话“尚且”句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236

第一节 句法标志 236

一 预逼标“尚且” 236

二 承逼标“何况” 239

第二节 前项后项 241

一 前项p 241

二 后项q 242

三 pq的排列配置 243

第三节 句式语义 244

一 “以深证浅”的反逼性 244

二 从扩展形式看“以深证浅”的反逼性 247

三 从可转化形式看“以深证浅”的反逼性 249

本章小结 249

第十三章 汉语教学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252

第一节 关于缩句和抓主干问题 252

一 问题的提出 252

二 关于抓主干 253

三 关于缩句 253

四 关于《系统提要》的处理 254

第二节 关于“一行(háng)人” 254

一 问题的提出 254

二 “一行”的用法 255

三 认知的影响 256

四 语境的规约 257

本章小结 258

第十四章 理论思考 259

第一节 “方—普”语法现象研究的理论启示 259

一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 259

二 不同语言、不同方言表达意义的手段有不同特点,而手段的不同是由系统的不同决定的 260

三 不同系统之间的比较可以相互启发 261

四 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具有普遍意义 262

五 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语法现象 263

六 汉语语义同语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64

七 参照点对于说明语言使用现象有重要价值 264

八 表义中心对于说明语言使用现象有重要价值 265

九 短语也有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两个角度 266

十 语言使用受认知影响 266

十一 词义相近相等,词性相同,但有语法个性 266

十二 形容词的语义自足度制约句法结构 266

十三 有时还需避免叠用复现,以错综求顺口 267

十四 节律可以压倒表义,表义也可以压倒节律 267

第二节 推进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 267

一 单点研究与类型比较相辅相成 267

二 紧紧抓住句法机制这个纲 268

三 运用“两个三角”的研究方法 268

四 不断学习先进的语言学理论 269

五 深入调查方言事实 269

附录一 陕县(原店镇)方言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的读音 271

附录二 陕县方言语法例句 277

附录三 陕县方言动词“体”的专项调查表 280

附录四 从入句规约看“有点儿A” 286

参考文献 289

后记 2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