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改革开往30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改革开往30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改革开往30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大松,刘昌平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0476689
  • 页数:5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科学、客观地回顾和评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主要就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社会福利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做了回顾、评价和展望。是一部史料性工具书。
《改革开往30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目录

第一章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估与展望 1

第一节 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估 1

一、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1

二、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综合评估 5

第二节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转制成本与财务平衡测算——基于国发[2005]38号文件形成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8

一、引言 8

二、基本假设与测算方法 12

三、模型构建 17

四、参数假设与测算方案 22

五、经验分析与政策含义 25

第三节 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构性改革战略 29

一、将中国的“统账结合”制度定义为“部分积累制”是误解或曲解 29

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33

三、实施“划资偿债”战略 35

四、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资本化运营战略 38

第二章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40

第一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三个阶段及其历史作用 40

一、1978—1991年:工会主导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阶段 41

二、1991—2004年:政府主导的企业补充保险起步阶段 41

三、2004年至今: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信托制的现代企业补充保险阶段 43

第二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制度建设与市场发展 44

一、确立了企业补充保险在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管理模式 45

二、完善了企业补充保险制度的法律框架体系和管理机制 45

三、认定了企业补充保险的市场管理机构资格 47

四、实现了向规范的企业年金市场转型并开始成功运营 47

第三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制度设计与外部环境 49

一、外部法人受托制度设计:传导链过长与治理主体缺位 49

二、内部理事会受托制度设计:法律地位与“封转开”问题 54

三、外部政策环境:“部门立法”相互冲突 57

第四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展望:坚持DC型信托制度为首要 60

一、国民福社和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需要DC型信托制 60

二、企业年金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DC型信托制 63

三、DC型信托制企业年金与中国历史文化环境的包容性 69

第五节 当前中国企业补充保险的改革重点:九项任务 72

一、对企业补充保险要统一认识,提高认识,加强认识 72

二、提高企业年金的立法层次 73

三、尽快和全面解决企业年金税优的两个难题 75

四、解决内部理事会受托的两个法律困境 76

五、解决外部法人受托主体“空壳化”的力度要继续加强 79

六、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是当前的改革重点 82

七、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监管体制迫在眉睫 85

八、强化企业年金行业自律 85

九、完善工会系统举办的“职工补充互助保险” 86

附录:两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情况(61个资格) 86

第三章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89

第一节 历史回顾 89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90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91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93

第二节 “医改”之争 93

一、剖析“看病难、看病贵” 94

二、补贴之争 95

三、政府举措 96

四、医改展望 97

第三节 改革成就 98

一、医疗保障的理念:从服务于企业改革转变到以人为本 98

二、医疗保险的责任:从承担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的转变 99

三、覆盖人群:从国有企业职工到整个人群 99

四、保障性质:从福利待遇转变为社会保障 100

五、改革策略:从单项改革转变为三改联动 101

第四节 基本经验 101

一、坚持保障标准低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 101

二、坚持渐近式改革,尊重既得利益 102

三、分类指导,梯次推进 102

四、发挥企业作用,降低运作成本 103

五、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分散大病风险 103

六、广泛运用试点法 104

第五节 存在问题 104

一、管办不分,效率低下 105

二、医疗供方缺乏约束,“三项改革”未能“联动” 105

三、道德风险严重,医疗费用攀升 106

四、个人账户失效,保险功能丧失 107

五、医疗保障待遇不平等 107

第六节 完善医保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108

第七节 前景展望 110

一、企业发挥载体作用,重新承担社会责任 110

二、实现管办分离,引入竞争机制 110

三、“三改联动”,全面推进 111

四、因地制宜,大胆试点 112

第四章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113

第一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113

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113

二、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状况 120

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实施以来的成就 123

第二节 中国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124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三次失业高峰 124

二、第三次失业高峰的特点 126

三、中国未来就业形式依然严峻 127

四、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128

第三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34

一、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低 134

二、保障功能不强 137

三、促进就业功能弱 138

四、统筹层次低 140

五、基金的收缴使用问题严重 141

六、法律保障欠缺 142

七、现行制度与当前就业形势不适应 143

第四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展望 145

一、基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失业保险政策模型 145

二、完善中国失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148

第五章 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162

第一节 工伤保险制度与劳动保护制度的历史回顾 162

一、工伤保险及劳动保护的理论发展 162

二、中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67

三、中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征 171

第二节 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评估 182

一、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评估宗旨与原则 182

二、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评估的指标设计和指标解释 185

三、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综合指标评价 188

四、工伤保险和劳动制度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92

第三节 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改革展望 199

一、工伤保险在国际劳工标准中的发展趋势 199

二、典型国家工伤保险的改革动向及发展趋势 202

三、中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发展目标 205

四、完善我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207

第六章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回顾、评估与展望 212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理论解析 212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212

二、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 213

第二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及其意义 217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状况 223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状况 223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229

第四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231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231

二、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2

第七章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237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概述 238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及其类型 238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 240

三、现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244

第二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践反思 254

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实施与推进的效果评估 255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260

第三节 改革与重构: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方向的思考 266

一、西方福利社会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 266

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合作主义模式”下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276

第八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研究 284

第一节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284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仍处于“制度真空” 284

二、土地保障功能与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 286

三、“乡—城”人口迁移加速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 287

第二节 现收现付制应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289

一、研究背景 289

二、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精算模型 291

三、参数假设与精算方案 29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299

第三节 基金积累制应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304

一、研究背景 304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精算模型 306

三、参数假设与精算结论 308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312

第四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与方案设计 316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316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 320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 323

第九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327

第一节 合作医疗概念与基本问题 327

一、社区合作医疗内涵 327

二、传统合作医疗概念 327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328

一、历史上的农村医疗保障 328

二、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变革 330

三、传统合作医疗兴衰考察结论 337

第三节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衰落因素分析 338

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后农村卫生状况恶化 338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衰分析 339

三、20世纪90年代重建失败——基于供求的经济学诠释 345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运行 347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框架 347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349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 350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352

第五节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54

一、农村医疗保障重构的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 354

二、发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357

第十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61

第一节 “民工潮”的涌起与“三农”问题 361

第二节 农民工进城的处境与待遇 362

第三节 农民工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诊断 368

第四节 各地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人性化色彩 371

第五节 未来农民工社会保障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79

第六节 建立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 383

第十一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86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与土地使用进入快速发展期 386

第二节 失地农民土地征用权益受损与产权的残缺 388

第三节 各地对失地农民实施社会保障的改革路径 395

一、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 396

二、中部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 402

第四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走向 409

一、土地补偿机制要进一步法治化 410

二、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留足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411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411

第十二章 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评估与展望 413

第一节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413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人社会保障(1927—1949年) 413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军人社会保障(1949—1979年) 418

三、改革开放以来军人社会保障(1979年至今) 419

第二节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的客观评估 423

一、军人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423

二、军人社会保障评估 428

第三节 军人社会保障水平研究 430

一、军人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分析 430

二、军人社会保障项目子系统保障水平分析 432

三、提高军人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 441

第四节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发展展望 443

一、重塑军人社会保障发展理念 443

二、重定军人社会保障发展目标 444

三、重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结构 445

四、重划军人社会保障责任主体 446

五、重构军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447

第十三章 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和发展:历程回顾与发展构想 448

第一节 中国城镇传统住房保障体制的特征和弊端 448

一、中国城镇传统住房保障体制的特征 448

二、中国城镇传统住房保障体制的弊端 449

第二节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的历程 453

一、中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的方向 453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的历程 456

三、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成就 470

第三节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进一步发展的构想 472

一、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发展 472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进一步发展的构想 474

第十四章 教育保障制度改革回顾和展望 480

第一节 教育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 481

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481

二、初步具备了系统的法律制度基础 482

三、国家具有一定的资金承受力 483

四、“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 483

第二节 义务教育投入法律化是教育保障制度的基础 484

一、我国义务教育投入法律化的演进历程 484

二、义务教育投入法律化历程中的经验 486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89

第三节 受教育权固定化是教育保障制度的关键 492

一、立法保障 493

二、行政保障 496

三、司法保障 500

第四节 教育公平是教育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503

一、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 503

二、教育扶贫 505

三、教育资助 507

四、“春蕾计划” 509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建设 510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五龙戏水”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51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选择 514

一、政府管理模式 514

二、政府和公法机构共同管理模式 515

三、工会管理模式 515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与评价 517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517

二、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520

三、社会保障绩效管理 521

四、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523

五、社会保障财务管理 526

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 528

七、社会保障风险管理 531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改革与未来 533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管理的趋势 533

二、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未来走向 534

第十六章 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54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立法 546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保障立法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546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立法的创新与全面发展时期 54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之成就 550

一、在社会保险概念的界定上达成了共识,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已经明确 550

二、社会保险制度转型已基本完成,国家立法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550

三、社会保险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551

四、社会保险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社会保险立法开始提速 551

第三节 社会保障立法的缺陷与不足 552

一、社会保险立法理念落后 552

二、社会保险基本法律缺失,社会保险法治化程度较低 552

三、社会保险法律体系内容存在局限性 553

四、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不统一和混乱 554

五、社会保险法律实施机制薄弱,缺乏合理的法律救济制度 554

第四节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55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制的重要性 554

二、关于社会保障立法模式与思路的不同观点 556

三、关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 557

四、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 558

第五节 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之展望 560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560

二、树立科学、先进的立法理念 561

三、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 561

四、优先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562

五、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562

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564

第十七章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66

第一节 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保障体系 566

第二节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理念基础 570

一、大数法则与风险分散 570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570

三、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571

四、边际效用递减论 572

五、人权观与社会正义原则 573

第三节 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必要性与战略意义 575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动内需、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575

二、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76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有助于计划生育的国策推行 577

四、是面对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弱化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 577

第四节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578

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对缓慢 578

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578

三、法制建设滞后 579

四、社会保障建设观念滞后 579

五、现行土地制度有待改进 579

第五节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 580

一、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580

二、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 582

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 583

参考文献 5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