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兽医经络与针灸
中兽医经络与针灸

中兽医经络与针灸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丙阳,孙国治编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3
  • ISBN:16099·343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中兽医经络与针灸》目录

第一篇 经络学说 1

第一章 经络与天地阴阳的关系 3

第一节 阴阳概念 3

一 阴阳的一般概念 3

二 天地阴阳概念 4

第二节 经络与天地阴阳的相通 5

一 经络与天气阴阳的相通 6

二 经络与天气阴阳相适应的关系 7

三 经络与地气阴阳的相通 8

四 经络与天地邪阴邪阳的关系 8

第二章 经络与营卫气血 10

第一节 营卫气血 10

一 营卫 10

二 气血 11

第二节 营卫气血的功能 11

一 营血的功能 11

二 卫与气的功能 12

第三节 营卫气血与津液的关系 14

一 津液的生成及其功用 14

二 营卫气血与津液 15

第三章 经络与脏腑 16

第一节 阴性器官(脏) 16

一 肺 16

二 心 17

三 心包络 19

四 脾 20

五 肾 20

六 肝 22

第二节 阳性器官(腑) 22

一 大肠及小肠 22

二 三焦 23

三 胃 24

四 膀胱 25

五 胆 26

第四章 经络与五行 27

第一节 五行生克 27

一 五行生克的生成 27

二 五行相生 28

三 五行相克 29

四 生克间的关系 30

第二节 五行生克在经络学说上的应用 31

一 五行与经络脏腑关系 31

二 五脏与五体关系 32

三 五脏与五时关系 32

四 五气与畜体关系 35

五 五窍与诊断关系 36

六 五行生克与五脏疾病关系 37

第五章 经络的分类与循行 41

第一节 经络的命名与分类 41

第二节 经络循行的形成 43

一 经络的阴阳相通 43

二 经络循行与针穴关系 44

三 经脉的循行方向 45

第三节 经络的错综交接 47

第四节 经络与畜体关系 48

一 头咽经络 48

二 躯干经络 49

三 四肢部经络 50

四 其他各部经络 50

第六章 经络与病证 51

第一节 阴阳寒热证 51

第二节 阴阳虚实证 53

一 阴阳虚实证之表现 53

二 虚实与经络 54

三 虚实与补泻 56

第三节 阴阳表里证 57

一 表里证及其复杂性状 57

二 表里证与邪气 60

三 邪气特性与针灸和用药关系 67

第四节 阴阳气血证 68

第五节 正证及邪证 69

第七章 经络与诊断 71

第一节 望诊 71

第二节 闻诊 73

第三节 问诊 73

第四节 切诊 74

第五节 病证与四诊 79

第二篇 穴位 82

第一章 穴位总论 82

第一节 穴位的命名及分类 82

一 穴位的命名 82

二 穴位的分类 85

第二节 穴位的归经 86

一 穴位归经之重要 86

二 穴位的作用 88

三 循经取穴 88

第三节 定穴及取穴 90

一 定穴 90

二 取穴 91

第二章 穴位各论 94

第一节 前半部三阴经 94

一 前肢太阴肺经 94

二 前肢少阴心经 104

三 前肢厥阴心包络经 112

第二节 前半部三阳经 119

一 前肢太阳小肠经 119

二 前肢少阳三焦经 128

三 前肢阳明大肠经 136

第三节 后半部三阴经 155

一 后肢太阴脾经 155

二 后肢少阴肾经 162

三 后肢厥阴肝经 170

第四节 后半部三阳经 179

一 后肢太阳膀胱经 179

二 后肢少阳胆经 209

三 后肢阳明胃经 216

第五节 会阳经 236

第六节 聚阴经 251

第三篇 针灸法 263

第一章 针法 264

第一节 针治用具及使用方法 264

一 针的种类 264

二 针具的使用法 268

第二节 针的保护及消毒 269

一 修针及藏针 269

二 针具消毒 270

第三节 针刺手法 270

一 进针方法 270

二 留针 272

三 补泻手法 272

四 起针 273

第四节 针刺的练习 274

第五节 针治有关事项 275

第六节 针治范围 276

第二章 电针法与穴位药物注射 278

第一节 电针应用器械 278

一 电针机 278

二 电针用针 279

第二节 通电方法 279

一 电热法 279

二 粘膜感传法 280

三 反复通电法 281

四 围攻通电法 281

第三节 穴位药物注射 282

一 注射部位与药物 282

二 操作方法 282

三 疗程及应用范围 282

第三章 灸法及烙法 283

第一节 灸法的操作 283

第二节 灸治适应证及禁忌 284

第三节 烙法 284

第四篇 治疗 287

第一章 治疗总论 288

第一节 审因查症 288

第二节 治疗取穴 289

第三节 治疗配穴 290

第二章 治疗各论 292

第一节 肺经病 292

一 肿喉 292

二 咳嗽 293

三 肺寒吐沫 296

四 肺热暴喘 297

五 肺虚喘 298

六 肺病 298

七 肺把五攒痛 299

八 肺把肺膊痛 301

九 肺把低头难 302

十 遍身黄 303

十一 胸痹 304

十二 各种流鼻症 305

第二节 大肠病 307

一 冷痛 307

二 冷肠泻 308

三 肠黄 308

四 肠风便血 309

五 大肠结 310

六 大肠气胀 314

七 血虚便秘 314

八 脱肛 315

第三节 脾经病 316

一 脾气痛 316

二 脾虚四肢浮肿 316

三 脾虚歪嘴风 317

四 脾虚偏风症 318

第四节 胃经病 319

一 胃寒吐涎 319

二 翻胃吐草 320

三 胃胀大 322

四 牛百叶干 322

五 牛宿草不转 323

六 牛急性气胀 325

第五节 心经病 325

一 心热舌疮 325

二 心风黄 326

三 心热风邪 327

四 黑汗风 327

五 脑黄 328

第六节 小肠病 329

一 小肠结 329

二 小肠痛 329

第七节 肾经病 330

一 尿血 330

二 肾虚后腿肿 331

三 肾经痛 332

四 肾虚遗精 333

五 垂缕不收 333

第八节 膀胱病 334

一 遗尿 334

二 胞转 335

第九节 肝经病 336

一 肝热传眼 336

二 骨眼 337

三 混睛虫 337

四 肝经风热 337

第十节 胆经病 338

一 黄疽 338

二 牛胀胆 339

第十一节 心包病 340

一 心包积液 340

二 心包虚症 340

第十二节 杂症 340

一 破伤风 340

二 肚皮水肿 342

三 蹄黄 343

四 漏蹄 343

五 睾丸肿 343

六 败血凝蹄 345

七 宿水停脐 346

八 闪伤夹气 346

九 黄肿 346

十 胎衣不下 348

十一 子宫脱出 348

十二 各种瘸拐症 348

十三 滚蹄 3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