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
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

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兰翠著
  • 出 版 社:济南:齐鲁书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3321901
  • 页数:1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考证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诗歌文本,打通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界域,阐发唐代诗歌与绘画的文化精神,主要论述唐代诗人与画家的交往、唐代绘画内容、唐代人物诗、唐代山水诗、唐代舆论与诗论的交融,唐代诗人与书法家的交往,唐代论出诗等问题。
《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目录

第一章 唐代诗人与画家的交往 1

第一节 初唐诗人与画家的交游 1

一、宫廷诸侯王画家 1

二、宫廷御用画师 2

三、薛稷的交游 3

第二节 盛唐诗人与画家的交游 6

一、杜甫与王维 8

二、杜甫与郑虔 10

三、杜甫与曹霸 13

四、杜甫与王宰、韦偃 13

五、张諲与李颀 15

六、张諲与王维 16

七、刘方平与皇甫冉 18

第三节 中晚唐诗人与画家的交游 19

一、顾况的交游 20

二、梁广、道芬的交游 23

三、毕宏的交游 24

第四节 诗人与画家交流的特点 25

一、诗人品画的特殊眼光 25

二、诗人品画的其他方式 27

第二章 唐代绘画内容 30

第一节 唐代人物画 31

一、君臣画像 31

二、道释人物画 32

三、绮罗人物画 34

第二节 唐代写物画 36

一、花鸟画 36

二、鞍马畜兽画 38

第三节 唐代山水画 41

一、二李山水画 42

二、王维山水画 43

三、“诗中有画”的语境 44

四、张璪山水画 46

第三章 唐代人物诗 48

第一节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 48

一、怀春浪漫的少女群像 48

二、寂寞悲苦的思妇群像 50

三、争宠怨叹的宫女群像 51

第二节 唐诗中的游侠形象 54

一、唐代游侠的特点 55

二、游侠盛行的原因 57

第三节 唐诗中的士人形象 60

一、狂傲不羁的士人 61

二、风流儒雅的士人 63

三、借酒逞才的士人 65

第四章 唐代咏物诗 67

第一节 马的文化精神 67

一、马的文化传统 67

二、唐代帝王对马的喜好 68

三、诗人笔下的画马 70

四、骏马的文化意义 72

五、瘦马的文化意义 75

六、胡马的文化意义 77

第二节 鹰的文化精神 79

一、鹰的文化传统 79

二、唐人蓄养苍鹰的时尚 79

三、诗人的畋猎生活 81

四、苍鹰的搏击精神 83

第三节 松的文化精神 84

一、松的文化传统 84

二、初盛唐人的咏松特点 87

三、中晚唐人咏画松的热忱 89

四、中晚唐人对松的精神寄托 91

第五章 唐代山水诗 96

第一节 雄奇险峻的山水诗 96

一、以泰山、黄河为代表的雄奇山水 96

二、险峻峭拔的巴蜀山水 98

三、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 102

四、雄奇险峻的山水诗产生原因 106

第二节 清新闲淡的山水诗 107

一、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闲淡清雅 108

二、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的清冷苍凉 111

第三节 题咏画中山水 113

一、唐代山水画的范景特点 114

二、以畅情为目的的赏画风尚 115

第六章 唐代画论与诗论的交融 117

第一节 诗歌与绘画的教化功能 118

一、唐前诗教的传统 118

二、唐人的诗教主张 119

三、唐代重教化的画论 120

第二节 诗歌与绘画的愉悦功能 121

一、绘画愉神的理论 121

二、诗歌畅情的理论 123

第三节 神与物化的艺术创作规律 125

一、唐人关于诗歌创作心物关系的认识 125

二、唐人关于绘画心物关系的认识 127

第四节 崇尚真实的艺术追求 129

一、唐代绘画崇尚逼真 130

二、唐诗创作崇尚真实自然 132

第七章 唐代诗人与书法家的交往 138

第一节 唐代善书的诗人 138

一、初唐善书的诗人 138

二、盛唐善书的诗人 139

三、中晚唐善书的诗人 143

第二节 唐代诗人与书法家的交往 145

一、薛曜、薛稷与诗人的交往 145

二、李邕与诗人的交往 147

三、张旭与诗人的交往 150

四、颜真卿与诗人的交往 152

五、怀素与诗人的交往 155

六、柳公权与诗人的交往 158

第八章 唐代论书诗 160

第一节 初盛唐论书诗 160

一、以杜甫为代表的论书诗 160

二、“书贵瘦硬方通神” 163

第二节 中晚唐论书诗 165

一、对怀素书法的热评 165

二、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论书诗唱和 168

第三节 唐代书法兴盛原因 172

一、帝王嗜好与倡导 172

二、科举制度的保障 173

主要引用及参考文献 175

后记 1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