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汝真等主编;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华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7509621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本书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着重对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了概述。
《邓小平理论概论》目录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一、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17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7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9

三、邓小平理论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的关系 21

第三节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23

一、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24

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7

三、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29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1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1

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 31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5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38

第二节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39

一、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39

二、尊重群众,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 40

三、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发展真理 42

第三节 照辩证法办事 44

一、着眼于特点,走自己的路 44

二、全局在胸,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 46

三、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48

第四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51

一、重申生产力观点与生产力标准 51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质 53

三、正确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55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5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58

一、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曲折 58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 62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63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64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70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7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4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4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6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7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81

第一节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8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前提与历史及现实依据 8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87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90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9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与基本内涵 94

三、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98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0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提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03

第五章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106

第一节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06

一、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106

二、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109

三、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111

第二节 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点 114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115

二、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17

三、加强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20

第三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22

一、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122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指导思想 124

三、努力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12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1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13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 13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功能 131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框架 133

第二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5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35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7

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必须多样化 138

四、积极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40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40

一、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 140

二、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143

三、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 144

四、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145

第四节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6

一、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46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48

第五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51

一、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51

二、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54

第七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59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59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障 160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162

三、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65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71

一、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172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173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75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9

第三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80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割 180

二、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82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84

第四节 坚持“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87

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正确理论和方针 188

二、中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是坚持“一国两制”理论和方针的成果 190

三、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90

第八章 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制度 193

一、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194

二、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和任务 197

第二节 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0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 203

第三节 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9

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210

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13

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215

第九章 国际战略与我国对外政策 220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 220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20

二、国际政治经济新旧秩序的转换 221

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妨碍世界和平与发展 222

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主权独立,发展经济趋势增强 223

第二节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4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225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25

三、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227

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改善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2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229

一、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229

二、改善和发展与各国党的友好关系 231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33

第一节 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233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233

二、坚持、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共产党建设好 236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42

一、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242

二、认真贯彻党对工人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政策,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43

第三节 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 248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 249

二、巩固和扩大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252

第四节 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斗争 256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特点和基本任务 256

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为达到大目标,实现大联合而奋斗 262

阅读书目 266

后记 26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