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脏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时森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128398
- 页数:619 页
1医药的起源与标志 1
1.1医学的定义 1
1.2疾病的定义 2
1.3医学的起源 4
1.4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的历史功绩 5
1.5希波格拉底誓词及其启示 6
1.6医药的标志——蛇缠杖与古希腊医学 7
1.7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7
2古代人对心脏病的认识 10
2.1萌芽时期和文明古国之贡献 10
2.2亚里士多德(Aristote)的历史功绩 12
2.3中华民族医药对心脏病学历史发展的贡献 12
3心脏病学发展千年艰难历程 14
3.1盖仑的功与过 14
3.2达·芬奇与解剖学之更新 15
3.3改革之序幕——心脏病学在文艺复兴时期 16
3.4杰出的成就——17世纪的心脏病学 17
3.5理论化和系统化——18世纪的心脏病学 19
3.6诊断学之成就——19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 20
3.7黄金时代之开端——19世纪后半叶之心脏病学 21
3.8科学和进步一体化——20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 23
3.9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心脏病学面貌 25
3.10心脏病学辅助诊断百年回顾 27
4心肺复苏术的千年历史进程及对死亡判定认识和思考 31
4.1中华医药对心肺复苏术的重要贡献 31
4.2心肺复苏历史回顾 32
4.3心脏功能与对死亡认识的历史变迁及启示 32
5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历史地位及对现代心脏病学发展的启示 35
6心血管病成为流行病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37
6.1心血管病流行现状 37
6.2心血管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38
7循证医学的出现及对心脏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影响 40
7.1循证医学概念 40
7.2循证医学的历史回顾 40
7.3循证医学实用意义与差距 42
7.4循证医学对指南制定的价值及挑战 43
8心脏解剖及其正确血液循环路径发现的艰难历程 45
8.1人体组成学研究历史 45
8.1.1人体组成学的早期研究 45
8.1.2对人体组成规律的探索 46
8.1.3对影响人体组成的体内外因素的探讨 47
8.1.4人体组成的活体测定方法 48
8.2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 49
8.3显著反差——医学权威盖仑对血液循环研究的贡献和阻碍作用 51
8.4向医学权威挑战——为血液循环研究不惜流血牺牲的Servetus 52
8.5血液循环正确路径的发现——哈维划时代的贡献 53
8.5.1哈维是如何发现血液循环的 53
8.5.2哈维的伟大历史功绩 54
8.5.3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启示和思考 55
8.6微循环的发现——血液循环理论的最后完善 56
9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58
9.1血液循环从形态研究向功能研究发展——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研究时代的到来 58
9.2新技术的应用——心脏电生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59
9.2.1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60
9.2.2心脏自动节律的起搏机制 61
9.3受体的发现——心脏血管受体的研究和应用 63
9.3.1受体的发现 63
9.3.2心脏和血管的受体类型及其生理效应 65
9.4从机械功能到内分泌功能——对心血管功能的新认识 65
9.4.1心钠素发现的启示 65
9.4.2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促进了生理科学的发展 66
9.4.3心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功能多样性 67
10心脏病理学 69
10.1心脏病理学早期发展的三个阶段 69
10.2百年来心脏病理学的发展 69
10.3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71
11动脉粥样硬化 76
11.1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76
11.2脂质浸润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77
11.2.1胆固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77
11.2.2脂蛋白的分类及其作用 78
11.2.3脂蛋白受体的发现与诺贝尔奖 80
11.2.4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的形成及现状 81
11.3损伤-应答反应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82
11.3.1概述 82
11.3.2损伤-应答学说的机制 83
11.4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 84
11.4.1单克隆学说 84
11.4.2细胞株—衰老学说 85
11.4.3镶饰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85
11.4.4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 85
11.4.5前列腺素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86
11.4.6基因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87
11.5炎症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88
11.6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90
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绞痛 93
12.1关于冠状血管的认识过程 93
12.2关于冠状循环及其调节的认识过程 94
12.3冠心病和心绞痛的经典认识过程 95
12.4冠心病和心绞痛的诊断和分型 97
12.4.1心绞痛症状的五要素 97
12.4.2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演变 97
12.4.3特殊类型的心绞痛 98
12.4.4中国对冠心病命名变更 100
12.4.5国际标准 101
12.5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101
12.6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103
12.7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演变 105
12.7.1全国冠心病普查会议制定的标准(1959年) 105
12.7.2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高血压及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964年) 105
12.7.3全国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974年) 107
12.7.4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108
12.7.5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980年) 112
12.7.6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缺血型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979年) 112
12.7.7第一届全国内科学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建议标准(1980年) 113
12.7.8上海市医学会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114
12.8冠心病治疗的发展过程 115
12.8.1心绞痛治疗方法的演变 115
12.8.2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 116
12.8.3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 117
12.8.4钙拮抗药的应用 119
12.8.5抗心绞痛药物应用评价 119
12.9冠心病的心导管介入治疗 121
12.9.1Forssman——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奠基人 121
12.9.2Dotter——血管成形术之父 122
12.9.3PTCA应用指南 123
12.9.4Gerrity——开创了激光治疗血管栓塞 124
12.9.5血管再通新技术的兴起 126
12.9.6冠心病介入治疗从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 127
12.10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经典发展过程 130
12.11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指南的制定、差异及其启示 133
12.11.1目的和依据 133
12.11.2指南制定的历史演变和差异 134
12.11.31996年AMI指南的主要变更处 135
12.11.41999年指南主要变更处 137
12.11.52004年指南主要变更处 138
12.11.62007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变更 139
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43
13.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认识的经典过程 143
13.2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演变及意义 144
13.3心脏标志物与ACS应用指南 145
13.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147
13.5指南的制定及启示 148
14冠脉痉挛 152
14.1对冠脉痉挛的经典认识过程 152
14.2冠脉痉挛的发生机制 153
14.3冠脉痉挛的诊断 154
14.4冠脉旁路术围手术期的冠脉痉挛 155
15心肌梗死 157
15.1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经典认识过程 157
15.1.1心肌梗死的发现过程及Herrick的功绩 157
15.1.2对心肌梗死认识的漫长过程 158
15.1.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发展 160
15.2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经典发展过程 162
15.3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的若干概念形成与发展 164
15.3.1心肌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 164
15.3.2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165
15.3.3心肌梗死后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67
15.3.4心肌梗死的预后估价 167
15.3.5不稳定斑块与心肌梗死及启示 169
15.4心肌梗死的诊断 169
15.4.1心电图Q波的临床意义 170
15.4.2透壁性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区别 170
15.4.3Q波梗死与非Q波梗死的比较 171
15.4.4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73
15.4.5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981年) 173
15.4.6急性心肌梗死国际诊断标准(1984年) 173
15.4.7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和新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及启示 175
15.5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 180
15.5.1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分类 180
15.5.2心肌梗死时冠脉造影表现与病理联系 182
15.6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182
15.6.1概述 182
15.6.2溶栓治疗的发展过程 182
15.6.3溶栓治疗适应证 185
15.6.4溶栓治疗禁忌证 185
15.6.5我国制定的溶栓治疗方案(1991年) 186
15.6.6溶栓再通指标 188
15.6.7溶栓治疗的评价 188
15.7心肌梗死的处理程序和战略 189
15.7.1心肌梗死处理程序 189
15.7.21989年Becher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处理程序 189
15.7.31988年美国ACC/AHA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 190
15.7.4ACC/AHA对心肌梗死泵衰竭的治疗指南(1989年) 191
15.7.5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指南(美国ACC/AHA) 191
15.7.62004年ACC/AHA新指南制定及意义 192
16高脂蛋白血症的严峻形势及对策 196
16.1概述 196
16.2中国血脂研究发展历程 196
16.2.1关于TC、LDL-C、HDL-C、TG的研究 197
16.2.2关于TC的研究 197
16.2.3关于LDL-C的研究 198
16.2.4关于TG的研究 198
16.2.5关于HDL-C的研究 198
16.2.6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率的研究 199
16.2.7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的研究 200
16.3美国高脂血症指南的制定与演变 200
16.3.1ATP Ⅲ的新特点(2001年) 201
16.3.2ATP Ⅲ指南2004年修订报告 201
16.4调脂治疗的重大成果 202
16.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 203
16.5.1背景 203
16.5.2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204
16.5.3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204
17高血压 208
17.1最早测量动物血压的人 208
17.2对血压的经典认识过程 208
17.3高血压研究的现代进程与面临的挑战 211
17.4国际对高血压认识研究大事年表 213
17.5新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事记 215
17.6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经典认识过程 218
17.6.1精神原学说 218
17.6.2神经原学说 219
17.6.3肾原学说 219
17.6.4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erin-Kinins)与高血压 223
17.6.5基因遗传学说与高血压 224
17.6.6盐与高血压 225
17.6.7细胞膜学说与高血压 226
17.6.8镶嵌学说与高血压 228
17.6.9高血压动物模型 228
17.6.10转基因动物在高血压研究中的应用 230
17.7人类动脉血压调节及其影响因素的新观点 230
17.7.1动脉血压及影响因素 230
17.7.2血压调控异常综合征 231
17.8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及其临床重要性 232
17.9高血压前期概念的提出和意义 233
17.10高血压病成为流行病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233
17.10.1高血压病流行状况 233
17.10.2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234
17.11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 235
17.11.1血压测量的袖带标准和注意事项 235
17.11.2早期标准 236
17.11.3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标准演变 236
17.11.4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JNC)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 236
17.11.5儿童血压正常值 238
17.11.6高血压分期观念的演变 239
17.12美国心脏协会更新血压测量和标准化的建议(2005年) 242
17.12.1测量血压的方法 243
17.12.2测量血压需注意的问题 243
17.12.3其他场所测量的血压 245
17.12.4动态血压监测(ABP) 245
17.12.5特殊情况下的血压测量 246
17.13高血压治疗历史发展、现状和展望 246
17.13.1高血压治疗的发展过程 246
17.13.2常用抗高血压药应用大事年表 247
17.13.3常用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248
17.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 249
17.14.1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认识过程 249
17.14.2ACE特异性抑制药的发现与设计 249
17.14.3ACE抑制药研究的发展 250
17.14.4ACE抑制药作用机制 250
17.14.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发现及其意义 250
17.14.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07年) 251
17.14.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临床应用和发展 253
17.1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255
17.15.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发现 255
17.15.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256
17.15.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应用和争鸣 257
17.16抗高血压治疗方针的战略演变 258
17.16.1高血压治疗8个阶段 258
17.16.2WHO高血压治疗阶梯方案(1978年) 259
17.16.3Zanchetti高血压阶梯治疗方案(1986年) 260
17.16.4美国JNC高血压个体化阶梯式治疗方案(1988年) 260
17.16.5中国陈灏珠建议的降压药物选用原则(1981年) 261
17.16.6中国叶绪瑛建议的高血压阶梯治疗方案(1991年) 261
17.16.7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评价及展望 264
17.16.8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注意事项 265
17.16.9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合理选择 267
17.16.10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269
17.16.11高血压管理中体重控制(世界高血压联合会,1989年) 270
17.16.12轻型高血压治疗 272
17.16.13自我测量血压(世界高血压联盟推荐) 275
17.17高血压治疗概念的更新与挑战 279
17.17.1从阶梯治疗到个体化治疗的演变 279
17.17.2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不断变化及启示 280
17.17.3从降压治疗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看降压治疗观念的变化 282
17.17.4新目标——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及联合治疗方案 283
17.18《高血压处理指南》历史发展、现状和展望 284
17.18.1高血压的定义变更 284
17.18.2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 284
17.18.3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 286
17.18.4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JNC)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 287
17.18.5欧洲高血压指南特点 290
17.18.6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变更 292
17.18.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93
17.19各国高血压处理指南观念的变更及启示 295
17.19.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变更 295
17.19.2英国高血压指南的变更 297
17.19.3对《2006年英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思考 298
17.20中美欧最新高血压指南差异及启示 299
17.21高血压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 302
18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 304
18.1西医风湿病的历史沿革 304
18.2风湿热和风湿热性心脏病的经典认识过程 306
18.3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演变 308
18.3.1Jones风湿热诊断标准(1944年) 308
18.3.2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1965年) 308
18.3.3美国心脏病学会重新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1984年) 309
18.3.4中国华北、东北心血管专业组制定的诊断参考标准(1981年) 312
18.3.5美国心脏病协会风湿性心脏炎的分类和诊断标准(1965年) 313
18.3.6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风湿热活动的诊断条件 314
18.3.7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同时并发风湿活动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型及诊断条件 314
18.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 315
18.4.1动物实验的启示——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的兴起和发展 315
18.4.2人工心肺机的问世——二尖瓣直视分离术的实现 315
18.4.3从姑息到根治——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316
18.4.4人工瓣膜研制历程 320
18.4.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导管介入性治疗 321
18.4.6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研究概况 323
18.5瓣膜病治疗新领域 324
18.62007年欧洲瓣膜性心脏病处理指南的指导意义 325
18.7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329
19感染性心内膜炎 332
19.1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经典认识过程 332
19.1.1早期的观点 332
19.1.2区别风湿性心内膜炎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时期 332
19.1.3关于栓塞观点的发展 332
19.1.4心瓣膜上的细菌检测时期 332
19.1.5深刻阐述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期(1850~1885年) 333
19.1.6Osler的经典论文的问世 333
19.1.7细菌学的发展,促进了心内膜炎研究的发展 334
19.1.8抗生素的应用,迎来了细菌性心内膜炎治疗的新时代 334
19.1.9近40年来细菌性心内膜炎诊断和治疗概况 334
19.2心内膜炎的术语和病理分类 335
19.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 336
19.4实验性心内膜炎 337
19.5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 338
19.5.1Duke标准(1998年) 338
19.5.2中华儿科学会测定的标准(2005年)(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试行 339
19.6重新审视感染性心内膜炎 340
19.7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南的变更 340
20心肌疾病 343
20.1对心肌疾病的经典认识过程 343
20.1.1概述 343
20.1.2听诊器和显微镜的应用,促进了对心肌病的研究 343
20.1.320世纪前半叶对心肌病的研究 344
20.1.4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心肌病的深入研究 345
20.2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 346
20.2.1WHO/ISFC专题小组关于心肌病的定义及分类的报告(1980年) 346
20.2.2WHO/ISFC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报告(1995年) 348
20.2.3美国AHA对心肌病定义和分类(2006年) 349
20.2.4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353
20.3肥厚性心肌病(HCM) 357
20.3.1对肥厚性心肌病的经典认识过程 357
20.3.2肥厚性心肌病的病理及生理特征 359
20.3.3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359
20.3.4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 361
20.3.5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2005年指南) 362
20.4缺血性心肌病 364
20.5心肌活检在心肌疾病中的应用 366
21心力衰竭 368
21.1心力衰竭定义的历史演变 368
21.1.1概述 368
21.1.2心力衰竭定义历史回顾 368
21.1.3心力衰竭定义的演变过程 369
21.1.4心力衰竭现代定义(AHA/ACC)(2004年) 369
21.2对心力衰竭认识经典过程 370
21.2.1从Hippocrates时代至中世纪 370
21.2.2Harvey描述循环现象之前的临床观察 370
21.2.3Harvey发现循环现象对心力衰竭的认识的推动 370
21.3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的历史变迁 370
21.4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的五个阶段 373
21.4.1临床观察阶段 373
21.4.2认识病理解剖与循环障碍之间关系阶段 373
21.4.3研究血液循环异常阶段 374
21.4.4衰竭心脏结构改变阶段 374
21.4.5从血流动力学阶段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375
21.5与心力衰竭有关的几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376
21.6心肌收缩的物质基础与心力衰竭 377
21.6.1心肌收缩蛋白质 377
21.6.2心肌收缩时的能量供应 378
21.6.3两种心肌收缩机制学说 379
21.7心脏肥厚、扩张与心力衰竭 380
21.7.1概述 380
21.7.2心脏肥厚与心力衰竭 380
21.7.3心脏扩张与心力衰竭 381
21.8心肌收缩功能与心力衰竭 382
21.8.1心肌收缩功能的有关概念 382
21.8.2对心肌收缩功能的认识过程 382
21.8.3心肌收缩功能与临床联系 383
21.9心肌舒张功能与心力衰竭 383
21.9.1心肌舒张功能的概念 383
21.9.2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 384
21.9.3舒张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 384
21.9.4舒张功能障碍与临床的联系 384
21.10右心室功能与心力衰竭 385
21.11心血管受体异常与心力衰竭 386
21.11.1心肌受体的变化 386
21.11.2与外周循环控制有关的受体变化 386
21.12心力衰竭时神经体液轴的变化 387
21.13心室重构与心力衰竭 390
21.14心力衰竭流行病学严峻形势与挑战 391
21.14.1概述 391
21.14.2心力衰竭的患病率 391
21.14.3心力衰竭的发病率 391
21.14.4中国的现状与挑战 392
21.15心力衰竭的病因 393
21.16心力衰竭的定性诊断 394
21.17心力衰竭的定量诊断 397
21.18心力衰竭功能分类 398
21.19心力衰竭治疗策略的历史演变 399
21.20心力衰竭治疗策略战略转移与启示 402
21.21洋地黄与心力衰竭 403
21.22利尿药和心力衰竭 406
21.23血管扩张药与心力衰竭 406
21.2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与心力衰竭 410
21.25钙拮抗药与心力衰竭 411
21.26正性肌力药和心力衰竭——地位受到挑战 413
21.27β受体阻滞药与心力衰竭 415
21.28心力衰竭治疗经典观念当前地位 416
21.28.1利尿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416
21.28.2洋地黄的历史地位和现代认识 417
21.29如何走出“经典常规治疗”的误区 418
21.30心力衰竭治疗的困惑与反思 419
21.31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背景意义及启示 420
21.31.1指南制订和修订的背景 420
21.31.2心力衰竭新分期与药物合理选择 420
21.31.3新指南的特点及启示 422
21.31.4从治疗指南到临床实践——任重道远 422
21.32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药物治疗最新指南要点(2007) 423
21.33心力衰竭起搏器再同步化治疗——证据与思考 426
21.34人工器械辅助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路漫漫 427
21.35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心脏移植 429
21.35.1移植及其动物模型历史发展 429
21.35.2从动物实验到人类心脏移植梦想成为现实 429
21.36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最后的堡垒 430
21.36.1对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的挑战 430
21.36.2干细胞研究的经典历史过程 431
21.36.3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可行性与挑战 431
22心脏电生理经典成就及其应用的历史功绩 434
22.1心脏起搏细胞及其传导系统的发现过程 434
22.2心脏电活动认识和体表准确记录的艰难历程 435
22.2.1体表心电图发现的历史背景 435
22.2.2爱因妥芬和他的弦线电流计 435
22.2.3心电图机的发展和心电图理论的建立与诺贝尔奖 436
22.3心肌细胞内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功绩 437
22.3.1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的历史回顾 437
22.3.2膜片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诺贝尔奖 437
22.4临床电生理学兴起与发展 438
23.心律失常 442
23.1对心律失常的认识过程 442
23.2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443
23.3心律失常的分类 445
23.3.1心律失常的经典分类 445
23.3.2WHO心律失常分类 446
23.4窦房结功能不全 449
23.4.1窦房结功能的经典认识过程 449
23.4.2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经典认识过程 451
23.4.3窦房结功能不全的分类 452
23.4.4窦房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453
23.5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 455
23.5.1对房室传导阻滞的经典认识过程 455
23.5.2房室传导阻滞的分类及不足 456
23.5.3房室传导阻滞的新分类及诊断标准 457
23.5.4束支阻滞的分类和标准 457
23.6室性心律失常 459
23.6.1Lown经典室性期前收缩分类 459
23.6.2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分类 459
23.6.3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和形态平行等级分类 459
23.6.4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程度分类 460
23.6.5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分类 460
23.7室性心动过速 461
23.7.1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典认识过程 461
23.7.2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 463
23.7.3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和诊断 464
23.8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 466
23.8.1心律失常外科手术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66
23.8.2外科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方法 467
23.8.3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治疗 468
23.8.4预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469
23.9心律失常的导管介入性治疗 469
23.9.1导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展过程 469
23.9.2导管电切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 470
23.9.3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471
23.9.4激光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 471
23.10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分类 472
23.11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其局限性 473
23.12室性心律失常的合理治疗 475
23.1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476
23.14各种方法治疗心律失常的评价和展望 478
23.15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 479
23.16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历程及挑战 481
23.17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482
23.17.1我国制定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工作规程 482
23.17.2美国临床心内电生理研究指南(美国ACC/AHA工作小组1989年) 486
23.17.3临床心电生理检查工作规程要点(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学组制定 489
24心脏起搏器 495
24.1心脏电刺激的经典认识过程 495
24.2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发展历程 495
24.3现代心脏起搏奠基人——Seymour Furman教授 498
24.4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功绩与启示 498
24.5心脏永久起搏最新指南(2007年) 500
24.5.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500
24.5.2慢性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AVB) 502
24.5.3慢性室内双支阻滞及室内三支阻滞 502
24.5.4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伴发房室传导阻滞 503
24.5.5神经反射性晕厥 504
24.5.6儿科病人及先天性心脏病 505
24.5.7肥厚型心肌病 506
24.6心脏起搏电极的发展 506
24.7心脏起搏器编码和类型 508
24.8特殊类型起搏器 510
24.9生理性心脏起搏方式的选择 515
24.10安装埋藏式起搏器工作规程 517
24.11心脏起搏与再同步化治疗2007年指南要点与启示 520
25心房颤动 524
25.1对心房颤动的经典认识过程 524
25.2心房颤动的机制 525
25.2.1心房颤动机制研究的初始阶段(20世纪初期至中期) 525
25.2.2“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为主导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525
25.2.3“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假说重受重视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525
25.2.4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肺静脉波”假说 525
25.3心房颤动分类的历史演变 526
25.4心房颤动复律治疗的发展过程 526
25.4.1电复律 526
25.4.2心房颤动的药物复律 526
25.4.3心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 527
25.5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528
25.5.1栓塞风险的认识过程 528
25.5.2抗凝治疗的效果 528
25.5.3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 529
25.5.4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策略 529
25.6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 530
25.7心房颤动的经皮导管介入治疗 531
25.82006年ACC/AHA/ESC关于心房颤动处理策略 532
25.9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威尼斯国际共识要点 533
26主动脉夹层 537
26.1对主动脉夹层的经典认识过程 537
26.2主动脉夹层分型、分期和诊断 538
26.3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541
26.4主动脉夹层大事年表 542
27肺栓塞 544
27.1肺栓塞的经典认识过程 544
27.2肺栓塞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机制 544
27.3肺栓塞的诊断 545
27.4肺栓塞的诊断方案 547
27.5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治疗 549
27.5.1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 549
27.5.2肺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549
27.5.3肺血栓栓塞外科与介入治疗 551
28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历程和启示 553
28.1钙拮抗药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背景 553
28.2钙拮抗药的基本概念 553
28.3钙拮抗药作用机制 554
28.4钙拮抗药的分类 555
28.4.1钙拮抗药的化学结构分类 555
28.4.2钙拮抗药组织选择性分类 555
28.4.3钙拮抗药的作用部位分类 555
28.4.4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分类 555
28.4.5WHO专家委员会对钙拮抗药的分类 556
28.4.6国际心脏病协会和联合会钙拮抗药的分类 557
28.4.7钙拮抗药的分类(Strayker法) 557
28.4.8Toyooka新分类(1996) 557
28.5经典钙拮抗药的心脏电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选择 558
28.6从国际高血压指南看钙拮抗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559
28.7钙拮抗药的评价和展望 561
29心导管术的历史发展及对心脏病学的贡献 563
29.1心导管术经典发展历程 563
29.1.1心导管术的发展阶段(1929—1939年) 563
29.1.2心导管术的早期应用阶段(1940—1949年) 563
29.1.3心导管术的蓬勃发展时期(1950—1969年) 563
29.1.4心导管术从诊断工具发展到治疗工具阶段(1970—1991年) 564
29.2心导管术的发明与福斯曼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 564
29.3心血管影像学发展对介入心脏病学的历史贡献 565
29.4数学减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介入心脏病学带来革命性变化 566
29.5心导管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治疗的地位及作用 567
29.5.1球囊房隔造口术 567
29.5.2经皮球囊瓣膜及血管狭窄扩张成形术 567
29.5.3血管及心内缺损堵塞术 568
29.6介入心脏病学历史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启示与思考 570
30烟草与心血管疾病——人类健康大敌 573
30.1烟草的发展史 573
30.2我国吸烟和烟草使用的疾病负担的严峻形势 574
30.3世界控烟的艰难历程 575
30.3.1旧中国戒烟制度的得失 575
30.3.2戒烟运动的曲折发展 576
30.3.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控烟所做的贡献 578
30.4尼古丁替代治疗 579
30.5《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制定及意义 580
30.6如何贯彻执行烟草使用和烟草依赖治疗指南 582
30.6.1中国医师控烟宣言 582
30.6.2美国2008年版烟草使用和烟草依赖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582
30.6.32007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 583
3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历程及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启示 587
31.1概述 587
31.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588
31.3诺贝尔奖的特点及启示 591
31.4亚洲及中国与诺贝尔奖 594
31.51901—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简介 595
31.61901—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部分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获奖项目 600
32大事年表 604
总论大事年表 604
心血管生理学大事年表 606
心脏病理学大事年表 607
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大事年表 607
冠心病与心绞痛大事年表 608
心肌梗死大事年表 609
冠脉痉挛大事年表 611
高血压大事年表 612
风湿热及风心病大事年表 614
感染性心内膜炎大事年表 614
心肌疾病大事年表 615
心力衰竭大事年表 616
心律失常大事年表 617
钙离子拮抗药大事年表 618
心导管术大事年表 619
- 《本草经解彩色药图》云雪林,杨碧仙主编 2019
- 《俞樾全集 第30册 曲园自述诗 补自述诗 小蓬莱谣 琼英小录 东瀛诗记 骊山传 梓潼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太上感应篇缵义 集外诗文录存》(清)俞樾撰著;赵一生主编 2017
- 《本草古籍辑注丛书 第1辑 《吴氏本草经》》(魏)吴普著;尚志钧辑校;尚志钧辑注;尚元胜,尚云飞,尚元藕整理 2019
- 《俞樾全集 第19册 春在堂随笔 曲园四书文 曲园课孙草 经义塾钞》(清)俞樾撰著;赵一生主编 2017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古今名家养生经》胡岱平编著 2017
- 《早期道教经韵授度体系研究》陈文安著 2019
- 《敦煌书法精品集 摩诃摩耶经》黄征 2018
- 《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理论与实践》邹建刚,侯小锋 2020
- 《本草古籍辑注丛书 第1辑 《本草经集注》辑校》(梁)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201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