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毛泽东五回韶山
毛泽东五回韶山

毛泽东五回韶山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菂,张德兵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24088762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毛泽东1921年、1925年、1927年、1959年、1966年五次回家乡韶山的情景再现,通过描写这几次回故里,带给读者一幅翔实、生动的历史画面,从而体现毛泽东与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展现了其个人的伟大人格,更从侧面展现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变化。
《毛泽东五回韶山》目录
标签:

旭日东升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2

几年的行伍生涯,并没有给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带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回到离别多年的韶山冲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史。边种田,边做生意。由于他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且克勤克俭,逐渐富了起来。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而且开始有了盈余。 2

生下毛泽东后,文七妹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又盼到了一个儿子,忧的是害怕毛泽东又像他的两个哥哥一样“根基不稳”。为保佑毛泽东平安无恙,文七妹除了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并虔诚地吃“观音斋”外,又一连让毛泽东拜了两位干娘。 7

与父亲的刻薄、自私相反,母亲文七妹的仁慈博爱和乐善好施的高尚风范,像雨露般滋润着少年毛泽东的心田。一个父母性格迥异的家庭,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锻造了少年毛泽东的品质。 12

偏僻闭塞的韶山冲已锁不住毛泽东那颗年轻火热的心。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要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外面的世界去,去闯一闯,去干一番事业,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

上下求索 初期的革命活动 3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了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 34

听了演讲后,毛泽东心情非常激动。他决心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直接奔赴到推翻清王朝的第一线。 39

这些书,毛泽东每阅读一本,都觉得有新的内容、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在这里,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深入细致地思考,并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受到了空前的启示。 49

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同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等老师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深刻的教益。1937年1月,毛泽东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在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还是我的先生。” 55

“游学”式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毛泽东更加了解中国城乡社会,知道了广大人民的疾苦,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调查研究的作风,为他后来担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2

整整一个暑假,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住在岳麓山爱晚亭里,各自只带着一条毛巾、一把雨伞和随身的衣服,每天只吃蚕豆饭一顿,既废朝食,也不晚餐。每天除了锻炼身体之外,就是读书、看报以及谈论和思考问题。 69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从夏天到冬天,毛泽东都在一师校内外为反袁斗争奔走呼号 75

战事逼近长沙,轰隆隆的炮声不时地传入人们的耳际,一队队丢盔卸甲的败兵和敞怀露胸的散兵随处可见。长沙城中有关战事的谣言四起,闹得人心惶惶,情况万分紧急。 78

毛泽东的初期进步思想、正确思想和大无畏的作风,已经形成了一种革命的传统,这种传统意义深远,整整影响了一代进步学生和热血青年。 81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热血青年踏上了北去的列车。这一群风华少年是第一次离家远行,风儿随车行,心儿随车去。心中有依恋,但更多的是希望。 91

毛泽东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说,他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 94

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就开始了。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独当一面地发动起来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运动。他以小学教师的身份成为这场驱张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100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28岁的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标志着以毛泽东等为首的一批有志青年,在摸索中有了引路的明灯,真正走上了伟大而艰辛的革命之路。 104

一回韶山 引导全家投身革命 111

一人革命固然光荣,全家革命更是英雄。作为一个职业革命者,毛泽东在长沙积极发展党团员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动员自己的家人参加革命。1921年春节过后,毛泽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冲,一是为父母祭坟,二是说服全家跟他出去干革命。 111

炉中的火烧得旺旺的,映照着一张张坚毅而兴奋的脸膛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湖南农民,一个是心怀天下苍生、矢志救国救民不惜抛家舍业的共产主义者,兄弟二人的心灵在1921年这个寒冷的春夜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114

终于要出发了。这一天,毛泽民起得特别早,恋恋不舍地在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又仔细地查看了鱼塘。他深情地望着自己和父亲辛勤劳动扩建的上屋场,眼里浸满了泪水。最后,他对着生活了25年的祖屋,深深地鞠了一躬。 124

二回韶山 播火家园初染红 130

中共三大虽然通过了毛泽东和谭平山起草的《农民问题解决议案》,但实质上并没有去具体组织实施。就毛泽东自己来说,担任着中共中央局的秘书,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农民运动。这次“养病”,正好给毛泽东提供了一次这样的机会。他想回家乡韶山,以韶山为基础,发展农民运动。 130

毛泽东一行离开银田寺渡口,偶遇两个穷苦人遭团丁驱打,便奋力解救并送两块银元和两件衣服,助其回家。团防局长成胥生当众受辱。 134

“润之回来了!”“毛家兄弟回来了!”一声呼喊,宛如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韶山冲。一时间,韶山冲的乡亲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纷纷来到上屋场,看望毛泽东一家子。最先走上前去的,是毛福轩和钟志申。然后是庞叔侃、李耿侯 140

从乡亲们的谈话和毛福轩的汇报中,毛泽东深深感到贫苦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积极性,他们迫切地希望改变现状。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中国革命是断然不能成功的。在韶山冲,毛泽东亲手点燃了一把烈火。 147

金花籽,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要翻身,世道才像话。今天盼呀明天盼,只盼哪天出太阳;太阳一出照四方,大家喜洋洋 155

今晚的小楼气氛显得分外庄严:一张小方桌依然放在屋子中央,但桌子上的桐油灯芯比往常粗大,吐出的火苗把满屋子照得更明更亮,墙上挂着一面镰刀斧头红旗和一幅印在书上的列宁像……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在这一天秘密成立了。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农村创建的第一个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161

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声援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浪潮,爆发了著名的省港工人大罢工。6月2日,长沙成立雪耻会,发起了驱逐军阀赵恒惕的运动。6月10日,湘潭等地相继成立雪耻分会和举行示威游行 170

毛福轩和钟志申听了毛泽东的指示,心里亮堂了。回去后,就召开了党支部会,深入讨论了毛泽东的指示,一致决定立即在韶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一场平粜阻禁的经济斗争,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183

跟着毛泽东在韶山的日子,最温馨最叫杨开慧留恋的,就是难得和毛泽东在一起的时候,毛泽东在前边引路,她在后面跟着……可如今,他就要走了。她恋恋不舍地跟着他,她不想分开。此时的她,胸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默默地跟在毛泽东的身后走着,走着……她好想就这么跟在身后,一直走下去…… 192

三回韶山 风雨故园起农潮 200

为了回答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攻击、怀疑和指责,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身份,在毛福轩、戴述人等人的陪同下,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在湖南农村风尘仆仆地考察了32天。 200

这次回乡,毛泽东要亲眼看看自己在1925年播下的那把“火”烧得如何,是越烧越旺了,还是熄灭了;要亲耳听听父老乡亲们讲讲知心话,收集最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材料,来回答“农民运动有没有出路”的问题。 204

今天我们毛震公祠来了咯么多堂客、咯么多年轻妹子,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呀!斗垮了土豪劣绅,妇女们翻了身,进了祠堂,我毛润之比你们还高兴,今天在咯里吃饭,我要请妇女坐上席! 208

毛泽东铿锵有力地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 212

在韶山各乡召开的欢迎会、汇报会、座谈会上,毛福轩以当地负责人的身份,同基层农协干部一起向毛泽东汇报情况;在其他地方,则以毛泽东助手的身份,听取情况介绍。至今,湘潭、湘乡的许多老人,每当回忆起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情景时,都清楚地记得“陪同考察的,还有一个提着皮箱的毛福轩”。 213

四回韶山 别梦依稀故园情 225

1959年6月,全国人民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毛泽东这时有了一个回家乡韶山看看的机会。他在从武昌到长沙的前夕,对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说:我明天要到湖南,你和我一块儿去吧! 225

游完湘江,毛泽东身披一条蓝条毛巾衣,步履稳健地走过一片菜地,到了一户农家门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含着热泪,捧起一杯热茶来到毛泽东面前,双手敬上。毛泽东连忙起身接茶。老人说,这杯茶请您老人家喝了吧!没有好招待,只能表示一下心意,我们穷人不是搭帮毛主席,怎么会翻身呀! 232

毛泽东从事领导和决策有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他在重大会议或重大决定之前,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到基层、到群众中、到实际中去做一番调查研究工作,以资借鉴,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更加扎实和更加符合实际的基础上。 237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几十年的往事一齐涌上心头,毛泽东的心思如海的浪涛在翻滚。他结束了三天两夜的故园之行,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思离开了韶山。 242

建国后,毛泽东的第一次故乡之行,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完成的——几个月前,彭德怀回乡视察时已来过韶山;庐山会议的前夕;广东东江流域正遭受着严重的水灾 244

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故园韶山,回到韶山父老乡亲们中间,毛泽东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深深的乡思,浓浓的乡情,溢于言表 252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还得去看他们二位。”离开楠竹圫父母的墓地后,毛泽东如是说。 255

毛泽东在韶山冲自费宴客,接见招待了一些老年人,召开了一个老人座谈会,十分诚恳地请他们提意见。同时,还走访了不少农民家庭,了解家乡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59

进到毛泽东父母亲的卧室,迎面就看见挂在正面墙壁上他父母的半身遗像。毛泽东站在双亲像前静默了一会儿,然后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父亲、母亲。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眼,只因是那个时候,要是现在不会死。” 274

毛泽东以商量的口吻对大家说:“他要我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毛泽东才在热烈的掌声中离开了学校。 282

去韶山水库的路上,稻田成片,绿浪千重,毛泽东一路观看,兴致很高。当他看见毛福轩烈士的遗孀贺菊英站在屋外地坪里时,便朝她走去。烈士的妻子看见毛泽东来了,赶忙抱着孙子迎了上来,两行热泪簌簌地流下来。毛泽东紧紧握着贺菊英的手安慰道:毛福轩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死得光荣,他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 284

开饭时,毛泽东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来吃餐便饭,先敬大家一杯酒。”他一边说一边离开座位来到众位乡亲面前,给大家敬酒。师生之谊、兄弟之情使他异常兴奋。只见他向毛宇居老人走去。 289

毛泽东步行很远,才上车离开韶山。群众还在不断地欢呼,跟在车后喊着跑着。毛泽东也不断地从车窗挥手向人们致意,看着风景如画的故园从窗外一逝而过 297

五回韶山 晚来乡思情更深 306

环顾四周的青山,呼吸着故乡依稀熟悉的空气,毛泽东高兴地连声说:“咯是个好地方!咯是个好地方!”毛泽东的脸上堆满笑容,显然对这幢充满乡间简朴气息的别墅感到十分满意。 306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当时的大多数中央领导,只知道毛泽东到了湖南,却不知道他身在何处,甚至连江青也摸不着方向。毛泽东幽居在滴水洞里,任何外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有时显得十分烦躁不安 310

游过韶山水库中心,毛泽东看到水库两岸松树郁郁葱葱,水面清澈如镜,风景如画,感到很是惬意。他由衷地说:“咯是个好地方。” 320

25年后,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在韶山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三次见到毛主席的美好印象难以忘怀。 324

当汽车开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门前时,毛泽东让司机停了一会儿,他掀起窗帘,意味深长地看了看纪念馆的门庭。然后,贪恋地望着小时候十分熟悉的毛氏宗祠,久久无语……毛泽东没有料到,他这次悄然离去,竟成了与故乡和故乡人民的永诀。韶山,再没能用她温暖的胸怀拥抱她伟大的儿子。留在这片山水间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无尽的惆怅 326

1976年6月,毛泽东要求回韶山滴水洞休养,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8月份,他坚持要回韶山,仍未得到中央政治局同意。在毛泽东的再三坚持下,中央政治局终于同意毛泽东9月1 5日回韶山滴水洞。可是,毛泽东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 331

珍贵遗物 风范长留在人间 337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溘然长逝,韶峰垂首,韶河呜咽。当时的韶山人民只有一个念头:把主席的遗体运回韶山,以了却主席的心愿,让主席永远长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永远和韶山人民在一起。 337

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毛泽东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像大多数湖南人一样,毛泽东一生对辣椒情有独钟。毛泽东曾风趣地把吃辣椒与革命联系起来,说能吃辣椒的人,富于革命性和斗争性。毛泽东还十分钟情红烧肉,他说肥肉能补脑子。 339

毛泽东说过,浪费是最大的可耻。作为农民的儿子和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终身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自己用过的东西,即使是一支钢笔也舍不得丢掉。他的衣服鞋帽,总是补了又补。 347

自从毛泽东进驻延安,特别是建国以后,国内外人士给毛泽东赠送的礼品不计其数。对于礼品,毛泽东的原则是:照章交公,以理驭情。由于形成了制度,许多礼品未给毛泽东过目,便已由中央秘书室、中央警卫局及身边工作人员办理了交公手续。 356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他青年时代的誓言。晚年的毛泽东雄风犹在,对人生的体悟更为从容豁达。1956年6月初,63岁高龄的毛泽东四天之内三次横渡长江。事后,毛泽东以长江论美国,说:“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实,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他一下,也没有啥。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359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1974年春,他开始觉得自己看东西模糊,后来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但仍把读书当作是比吃饭、比睡觉还要重要的事情。在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两副奇特的镶着金边的单腿眼镜,一副只有左腿,另一副则只有右腿。 362

“这东西是个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打击敌人。”在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五根拐杖,有的雕刻极其精美,有的制作相当科学,但就其磨损程度来看,均没怎么使用过,唯有一根极其普通的竹拐杖,好像得到了毛泽东的偏爱,可能因为常常使用的缘故,留下了磨损很重的痕迹。 366

毛泽东时刻不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原则。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劝他换件新的,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要说毛泽东的节俭和朴素,一件补了73个补丁的木薯棉睡衣,最能说明问题。 370

毛泽东一生布衣便履,茹素寡食,把全部身心融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其人格与精神光芒万丈。毛泽东的遗物,若以物论物,其有形价值是很低的。作为一位领袖,他曾经只拥有这些,有的甚至陪伴终生。然而睹物思人,其无形价值又难以估量,它们负载了太多太丰厚的历史内涵,积淀了最最深远的民族精神。 3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