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学探源
儒学探源

儒学探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群振编著
  • 出 版 社:台湾:鹅湖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感激磨难下一篇:兴趣与成才
《儒学探源》目录

第一篇 心性之学义理溯源 1

壹、正宗儒家之心性观综论 1

一、引言 1

二、由“尊生保命”意识所衍至的“即生以观性”之两种义路 3

三、论语中孔子由“践仁”所凸显的“性与天道” 8

四、孟子“性善论”之征验与指归 15

五、中庸以“诚”绾天人及由“生”见诚之义 22

六、易传由“干道变化”所完成的儒家“形上学”与“即生见性”义 27

七、宋儒对于心性之学之发明与成就 33

贰、大学章句与义理途向之透视——宋明以来学者推重大学要旨述略 38

一、大学之出处与名义 39

二、章句之分辨与重编 40

三、大学本义之解析 46

(一)朱子之格物论 47

(二)王阳明之致知说 48

(三)唐君毅先生之新释 51

(四)牟宗三先生之定论 54

四、结语 58

第二篇 孔子之仁教与性命天道 61

壹、仁教之大义与微旨 61

一、孔子与仁教之历史意义的省察 61

(一)内在于圣圣相传之道统之事实 62

(二)超越往古而集诸圣大成之确解 65

二、仁教精神之实质与内涵 69

(一)仁之见于经验层面的意义 71

(二)仁之存于理性层面的意义 75

贰、论语说仁各章择要释义 82

一、由内心实感直发仁之义蕴者 83

二、因问难而随机指点仁之理境者 98

第三篇 孟子性善论述义 121

壹、概说——孟子继承孔子而为儒家正宗之地位与意义 121

一、儒家道德心性为本之学统 121

二、孟子功在圣门之深义 123

贰、孟子思想理念之间架与进程 126

一、依人生存在之实情为言者 127

二、依人格成就之层序为言者 129

三、依天人贯通及修身立命之践履工夫为言者 132

(一)尽心、知性、知天之理论的展示 134

(二)存心、养性、事天之实践的途辙 137

(三)修身、立命之理想的圆成与实征 138

叁、性善论义旨综诠 149

一、有关歧义之剖判 149

(一)流俗歧见之辨正 149

(二)学界异说之推明 149

二、性善本义之阐释 157

(一)关于异家性论之实义的分辨 158

(二)孟子谓性是善之义理的指归 159

(三)由不忍之心所显露的人生的情态 162

(四)不忍之心转称仁心之积极的意义 166

(五)仁为主领义、礼、智、信之一元义 168

(六)仁心善性之主宰义与自由义 172

三、恶之存有及其不得与善相对待等义之推明 177

(一)人生不善之起因 178

(二)恶为非实有与非存在之义解 182

(三)善不与恶相对之超越的了别 183

肆、孟子本于性善之体验所成的人格精神之型范 185

一、综述前贤有关之论赞 186

二、约书记言行略辨三态 191

(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191

(二)持志养气必有事焉 198

(三)承续道统护持文化 207

伍、知言养气章大义申释 213

一、关于不动心之形式、内容之论证 214

二、申言心与言、气之主从关系及其相因以动之影响 221

三、操心集义以善养浩然之气 234

四、发自道德心体的知言本义 244

第四篇 荀子之心术观与性恶论 251

壹、导论——相关问题之剖析 251

一、荀子心性思想与告子之渊源及异同 251

二、经验主义心态下之成就与限定 257

贰、心术观原义 262

一、心为术或作用之本意 262

二、知性表现之途向与分际 279

三、心之中理与合道 274

四、心术之大患——蔽塞 278

叁、性恶论原义 283

一、性恶之特定义 283

二、性恶之论证 287

(一)顺性则乱 287

(二)欲多不欲寡 299

(三)无善而后求善 290

(四)被治而不能自治 293

三、救治性恶的化性起伪说 295

(一)性伪之分 296

(二)性之可化义 299

(三)伪之实指与内涵 301

(四)礼义之由来 303

第五篇 董仲舒之天道观、阴阳五行说与人性论 309

壹、董仲舒与儒家学术传承之大势 309

一、儒学中传道与传经之两流 309

二、董子与荀子思想心态之同异及在传经系列中之地位与意义 313

贰、董仲舒天道观之义理的内涵与模态 319

一、天道观之实指、由来及其当有之义 319

二、由“元”义所展示的天之超越的性相 326

三、天人之关系——天尊人卑 329

叁、阴阳五行说思想之渊源及在发展中之变形 337

一、阴杨五行说之一般意义的考察 337

二、阴阳五行进于专主说之可能的影响 340

三、董子承受专主说后之畸形的走向 343

(一)关于阴阳之论者 345

(二)关于五行之论者 349

肆、关于阴阳五行说义理之全般检定 355

一、正宗儒家天道、阴阳、五行相贯通之大义 355

二、依正宗儒义对勘所见之董子思想之偏失 357

(一)由严于尊天所导致的无谓的执着和偏差 357

(二)天道与阴阳五行之体用关系之蒙昧 358

(三)实征地说阴阳五行所招致的天道价值之否定及流弊 359

(四)仅有天之主宰义而无人之主体义 362

伍、董仲舒气化宇宙观下之人性论 364

一、定性于名及名之为名之本义 365

二、生即是性与由生所推见的创生、所生两义之分离 371

三、气性中善恶两在及由之而引生的诸般概念和论证 379

(一)性、情、气、质、诚、身等名号之交通互用及心义之特殊的内涵 379

(二)善恶概念之事件化及其与性——身之间的关系 384

(三)由未善、已善之分所形成的善及性之等级义 388

(四)以善为中心定上、中、下三级之对象及限性于中级之义理原则 390

四、经由教化以“成性”及其所能达至的人生理想之境地 396

第六篇 总结:道德理性与历史文化 402

壹、道德理性名言之由来与实指 402

贰、道德理性之为历史文化的表现 406

一、直贯的道统义 406

(一)内圣之极功 408

(二)外王之型范 413

二、曲通的政统义 421

三、曲通的学统义 4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