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玄学通论
玄学通论

玄学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葆玹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96
  • ISBN:9571111384
  • 页数:633 页
图书介绍:
《玄学通论》目录
标签:通论 玄学

序 1

引论 1

一、玄学名称的由来 2

二、玄学与玄圣的关系 7

三、南朝官学中的玄学科目 11

四、玄学的经典系统与圣贤系统—论三玄品次问题 17

五、玄学各派的共同思想倾向及其主题 26

六、玄学历史分期问题 35

第一章 玄学溯源 49

一、三玄与战国秦汉黄老学派的关系 50

二、玄学与马王堆帛书《系辞》的关系 54

三、玄学与通行本《系辞》的关系 63

四、玄学与马王堆帛书《要》篇及费氏《易》学的关系 66

五、玄学与《太玄》学及荆州学的关系 77

六、玄学与《论衡》的关系 83

第二章 玄学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玄学家的改制运动 87

一、玄学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 89

二、正始玄学家的改制运动 119

第三章「书不尽言」前提下的玄学讨论方式—清谈及其与清议的关系 157

一、「书不尽言」的命题及其流行的情况 158

二、以清谈为主、著述为辅的玄学讨论形式 162

三、「谈」—一种特殊的思想交流方式 167

四、「清」字之义以及「清谈」一词的使用 178

五、清议与清谈的关系 187

第四章「言不尽意」前提下的玄学思想方法—名理之学与言意之辨 195

一、「理」的上升和义理学的形成 196

二、「名理之辨」与「言意之辨」的关系 206

三、「言不尽意」—玄学言意之辨的前提 210

四、「微言尽意」或「清言穷理」 213

五、「微言妙象尽意」 219

六、不假微言的「妙象尽意」说 224

七、东晋时期「微言」、「妙象」两说的争论 239

八、「言意兼忘」与「言意之辨」的终结 242

九、玄言诗、山水诗及其与「言意之辨」的关系 244

十、王弼的「寻言寻象」、「忘言忘象」和「存言存象」说 248

第五章 正始玄学家及其著作 253

一、夏侯玄及其《本玄论》等著作 254

二、何晏生平事迹与著作 278

三、管辂易学的玄学内容 292

四、锺会生平及其著作 295

五、王弼生平及其易老学 302

六、王弼著作 314

第六章 竹林七贤与两晋玄学家 329

一、「竹林七贤」的名称问题 330

二、竹林名士寓居山阳的意义 334

三、竹林名士共有的性格特徵及其出身 338

四、曹魏政局以及竹林名士集团的同步演变 342

五、嵇康及其著作 354

六、阮籍著作 362

七、向秀著作 368

八、山涛和王戎 373

九、中朝名士 378

十、东晋玄学家 383

第七章 从东汉哲学到玄学的转变 391

一、汉代宇宙论的繁琐化 392

二、何晏的「复用无所有」说 394

三、王弼的万物始原说和伏羲重卦说 396

四、王弼老学的万物生化图式 401

五、王弼《易》学中的璇玑和会要 406

六、道德的涵义 409

七、两汉的《道经》、《德经》和道德二元论 410

八、河上公、王弼老学的盛衰 414

九、道德不分的王弼注本 418

十、王弼「不分道德」的哲学意义 421

十一、名教与自然之辨 424

第八章 王弼《周易大演论》辑本与玄学数论新义 429

一、《周易大演论》解题 430

二、直接论述「大衍之数」及其与「天地之数」的关系的佚文 432

三、论述太极与两仪的佚文 440

四、论述圣人性情的佚文 447

五、一些出处不能论定的佚文 453

六、从《大演论》佚文看汉魏数论的演变 456

第九章 玄学的本体论 461

一、王弼及锺会《老》学中的本末体用之学 462

二、王弼《易》学中的义象理事说 467

三、由卦主和尊位看绝对君权的否定 475

四、卦主的因循至理 478

五、王弼《易》学的改制理论 483

六、王弼《易》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485

七、王弼《易》学的「全释人事」及其意义 490

八、西晋玄学本体论中的「贵无」、「崇有」之争 493

九、「火不热」、「指不至」与「声无哀乐」—本体论中物自体与其现象的区分 499

第十章 玄学的存在论 509

一、向郭《庄子注》的疑案及其初步的解决 511

二、郭象《庄子注》的改编 520

三、关於唐代郭本《庄子》掺入向秀注文的证明 525

四、向秀《庄子注》佚文的发掘及其与郭注的比较 528

五、向秀思想—从本体论到存在论的过渡 536

六、「迹」与「所以迹」及其兼忘—向郭哲学的分歧点之一 543

七、圣人之「冥」—向郭圣人本体论的意义 548

八、「独化於玄冥之境」与「致命由己论」—郭象存在论的核心内容 554

九、向郭存在论的政治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561

第十一章 玄学人性论与人材论的形成 569

一、玄学人性论的形成 570

二、才性之辨 594

第十二章 玄学的影响及其评价问题 617

一、玄学家所受到的诬谄 617

二、玄学著作立学官的问题 620

三、论「浮华」与玄学评价问题 6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