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法治史话
中华法治史话

中华法治史话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鸿彝著
  • 出 版 社:北京:群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1451814
  • 页数:5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依中华法治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它作了一番历时性的纵向追叙,展示历代法理(国家定制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法制(国家基本制度、国家大法)、法典(历代政府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成文法之集结及其编纂体系)的实际面貌,展示历代各族立法、司法、执法的丰富实践及其法律效应,同时把它放到世界法治史的大环境中去,适当地与其他法系做共时性的对照探究,借以澄清对中华法治的太多的误读,借以加深对数千年中华法治的基本经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构架、基本实践形态的理解,以利于提升中国人自身固有的法律自觉。
《中华法治史话》目录
标签:史话 法治

绪论 探寻中华法治文明的历时性轨迹 1

上篇 11

概述 周秦两汉与六朝:中华法治从远古走来 11

第一章 远古:中华法治文化因子 15

第一节 原始社群:对公众利益的认知 16

一、生物群体皆有安全防范机能与康复机能 16

二、图腾崇拜:初步厘清社群的利益边界 17

三、原始群体对原始宗教的投入 17

四、在神灵崇拜中学会判断是非,择别善恶 18

第二节 城居与祭仪:秩序生活的自发培训 20

一、原始城邑聚居:社会文明与社会管理的启动 21

二、原始祭仪:先民对秩序的虔诚奉行 22

(一)感谢大自然的无限恩典 23

(二)祭品:敬神意识下的血诚奉献 23

(三)主祭:通向权力,通向等级 25

(四)祝祷、歌舞与音乐:活力四射的安全宣泄 26

第三节 从原始巫卜文化说开去 27

一、占卜显示出先民的价值取向 28

二、习惯法划出了合法与非法的最初分野 29

三、占有欲才是万恶之源 30

四、私有制界定了罪与非罪 31

第四节 炎黄共治:多元向心的华夏文明 32

第五节 尧舜禅让:东方式民主的第一版本 34

一、大舜:伦理人格的榜样 34

二、部落联盟:由部落自主走向联盟分工 35

第六节 夏禹传子:王权意识的明晰化 36

一、夏启称王,独居天下人之上 37

二、九州视野下的“家天下” 38

三、夏代有了罪名系列及惩治设施 39

第七节 对孕育期的中华法治的文化评析 40

第二章 商周:中华法治的肇端 41

第一节 商代:对国家治理的探索 42

一、商代的国家机器 42

二、王权政治的良性起步 43

(一)商汤的归罪于自身:敢于担当 43

(二)伊尹作《官刑》:政权的自我救赎 44

(三)伊尹放太甲:绝世义举 44

(四)盘庚迁殷:王者气度 45

(五)武丁求贤和傅说为相:君相共和的范例 45

三、严酷的刑惩执法 46

(一)名目繁多的商代肉刑 46

(二)见于甲骨龟板的刑狱文字 46

四、关于王位继承权的立法 47

第二节 周公的治国之道:为国以礼 48

一、周人的国家观:王土王臣与王法的综合体 48

(一)国家的重心在城市,基础在郊野 49

(二)“八政”说:对国家职能的健全界定 50

(三)“五服”说:大一统理念下对全境的辐射式行政管控 52

(四)视国家为天子独享的私产 54

二、周人的礼法观:型塑伦理社会的必经路径 55

(一)治国之礼 57

(二)社交之礼 58

(三)赏善罚恶,尊卑有序 59

第三节 礼义规范下的国家基本制度 60

一、宗法等级制:使血缘关系政治化,社会管理有序化 60

二、分封制:领土国家的初基,国土开发的部署 61

三、国野制(也称城邦制):城郭与郊野一体化的政经设计 66

四、井田制:从井田垦辟制到井田式开发蓝图 67

五、版籍制:土地与人口的登录管理 70

第四节 法治三大块: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与王室安全禁卫 71

一、惟察惟法:国家治理,法治领先 72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大会的召开 72

(二)《吕刑》:为中华法系预制基础构件 73

二、刑与禁与罚:刑事立法与治安立法双管齐下,各尽其用 74

(一)以“五刑”为核心的刑事立法 74

(二)以“五禁”为规范的治安立法 75

(三)以“五罚”为准则的行政处罚 75

三、国家安全与王室禁卫 76

(一)安全是社会存在的首要保障 76

(二)王室禁卫是国家强力部门的首要任务 77

(三)周代的国家安全与王室禁卫 78

第五节 周代的立法司法执法机制 78

一、国家立法司法的权力构成 79

(一)天子制(关于国王与王族的特别制度) 79

(二)三公制(太师、太傅、太保的责权) 79

(三)六卿制(中央的六大执行机关及其职责) 80

二、地方行政系统(乡与遂)中司法执法力量的配置 80

(一)专职司法吏员 81

(二)基层执法隶役 81

三、周代的刑惩设施 82

(一)以圜土聚教罢民 82

(二)以囹圄处治刑徒 82

(三)以牢狱囚系人犯 82

(四)周代的囚具、刑具 83

第六节 周人的狱案审决 83

一、指导思想:慎狱恤刑 84

二、狱审规程:三刺与五听 85

三、判决原则:八议与诛心 85

(一)罪刑相孚,罪疑从轻 85

(二)八议原则:优先保护统治阶层的利益 86

(三)诛心原则:走出同态复仇的普世惯例 87

(四)“八成”要案,必须重办 88

第七节 周代的办案程序:告别神断 89

(一)告诉(报案) 89

(二)受理 89

(三)审理 89

(四)判决 90

(五)上详 90

(六)执行 90

(七)追责 90

第八节 周代的社会法治管理 91

一、版籍登录 91

二、交通管理 93

(一)政府规划道路建设 93

(二)政府管理水陆交通 94

三、制止扰乱市场秩序 95

四、制止侵犯官私财物,赋予契约法律效率 96

五、制止淫乱、酗酒 97

第九节 中华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礼仪演练 99

一、尊道重艺的原则与选贤任能的乡规 100

二、文武结合的乡射礼与人才选优原则 101

第十节 对西周法治的文化评议 102

一、周代法治为中华大一统提供了思想根基 103

二、礼治的运作机制 103

三、超越神断:周人办案的理性自觉 104

四、礼治—德政的内在风险 105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华法治体制的草创 106

第一节 改制立法:打造春秋新秩序 107

一、管仲治齐,成民之事 107

(一)改革行政体制,成民之事 107

(二)推行闾伍制,强化居民管理 109

(三)注重社情调查 109

二、子产兴郑,治乱安大 110

(一)“必先安大”的治国方略 110

(二)周到细致的法治对策 111

(三)铸刑鼎,施猛政 111

第二节 春秋各国,随事立法 112

一、赵宣子以法治晋 112

二、立法兴邦:楚国单行法规陆续出台 113

第三节 战国立法,走向体系化 115

一、齐法十三章:各种单行法规的汇聚 116

二、李悝的《法经》:初具逻辑体系的法典 118

三、商鞅变法:从国制到家法的立体革新 119

(一)以刑去刑和弱民愚民的司法理念 119

(二)强化基层法治管理 120

1.户籍登录 121

2.什伍制下的联保联防连坐 121

3.改革地方行政体制 122

第四节 先秦的社会法治管理 122

一、水陆交通管理:以《鄂君启节 》为例 122

二、公办馆驿与私营旅舍业的管理 123

三、列国的城关禁卫 125

四、山林管理与消防管理 127

五、列国的战争法 128

(一)开战宣言 129

(二)对于敌军 129

(三)关于敌国人民 129

六、国际盟约与合纵连横 130

(一)霸主设盟,明确盟国的基本义务 130

(二)合纵连横,应对变幻的国际局势 131

第五节 《周礼》:走在世界前列的行政法典 132

一、天官冢宰府 132

二、地官司徒府 133

三、春官宗伯府 135

四、夏官司马府 135

五、秋官司寇府 136

六、冬官司空府 138

七、《周礼》是先秦管理文化的概括 138

第六节 《考工记》:先秦手工工场的行政与技术管理 139

一、先秦科技成就与技术指标 140

(一)金属冶铸方面 140

(二)丝绸漂湅印染技术方面 140

(三)生产标准化管理方面 140

(四)力学应用 141

(五)声学应用 141

(六)实用数学应用 141

(七)天文学应用 141

二、工种分工与作业管理 142

第七节 先秦的刑名体系 143

一、宪罚(名誉刑。羞辱戒饬:啐、谇、宪、耐、髡) 144

二、赀刑(财产刑。罚锾、罚金) 144

三、赎刑(财产刑) 144

四、迁刑(劳役刑) 144

五、徒刑(劳役刑) 144

六、肉刑(身体刑。黥、劓、刵、刖、剕、椓) 145

七、死刑(生命刑。鸩、绞、斩、枭、裂、磔) 145

第八节 先秦的社会调查与国情统计 145

一、先秦对社情调研的高度重视 145

二、先秦列强的国情统计(以齐、楚、秦为例) 146

第九节 先秦的间谍与反间谍活动 148

一、子贡为间:存鲁、乱齐、强晋、霸越 148

二、魏公子用间:搜集情报,临阵不乱 150

三、秦王用间,成就帝业 150

四、先秦的侠客、刺客、特务 151

第十节 对列国法治的文化评议 151

第四章 百家论治:先秦的法理论争 153

第一节 孔孟:安宁社会与临民模式 154

一、儒家的刑禁学说,为中华法系提供了理论原件 154

二、忠君是相对的,君要对国家治理负全责 157

三、孔孟为施政设定的临民模式与亲民风格 158

四、孔孟对社会管理的具体要求 160

(一)关于警戒护卫 160

(二)关于人户管理 160

(三)关于交通管理 160

(四)关于非分取财的禁约 160

(五)关注社会的动态动向 161

第二节 老庄: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161

一、天大地大人大王亦大 161

二、老庄对古朴社会的向往 162

三、老庄的爱民治国论 163

四、天网恢恢,人网太密 164

五、重视生命,净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165

第三节 墨子:平等社会与战时治安 168

一、天赋平等:向往平等社会 168

二、尚贤尚同:民选天子民选官 169

三、强本节 用:为万民谋福利保生存 171

四、反对侵夺,也反对不义的防守 172

五、墨子对“战时治安管理”的规划 174

第四节 荀子:对新的大一统秩序的呼唤 176

一、荀子的学术生涯 177

二、为民立君:对国家机制的思考 178

三、隆礼重法:中华法系的学理基础 180

四、节威返文:对社会管理路径的最佳选择 181

五、化性起伪:培育具有法治意识的国民 182

第五节 韩非子:等级社会与为治惟法论 184

一、三纲五常与厉行法治 184

二、立法方针: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185

三、法治管理的基本准则:无功不赏,小过必究 185

四、法治管理的着力点:社会层面控制 186

第六节 对儒道墨法之法治观的文化评议 187

第五章 秦代:建定法度,培育国民的守法理念 189

第一节 治国首务:建定法度 190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与司法机构 192

一、秦中央政府的建制 192

二、秦代地方郡县政府的构成 193

三、秦代基层乡里建制及其治安职责 194

第三节 《秦律》: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权力依据 195

一、秦律的发现 195

二、秦律内容苛繁 196

第四节 以法律武器推进法纪与道德教育 197

第五节 秦代地方执法人员的职务活动 200

(一)读法 200

(二)“诣”和“告” 200

(三)诊 201

(四)检验 202

(五)查封 203

(六)鞫 203

(七)讯 203

(八)捕亡 203

(九)查验 204

(十)备警 204

第六节 秦代的户籍登录 205

第七节 上计:量化的行政管理 208

第八节 秦代的产业管理法令 212

一、资源管理法令 212

二、生产管理法令 213

三、商贸管理法令 214

四、钱币证券管理法令 214

五、重大工程管理法令 215

第九节 亭:社会基层管理的治安机构 216

一、秦代亭的相关法规 217

二、两位著名亭长的史迹 218

第十节 苛严的刑罚 220

一、《秦律》认定的犯法现象之众 220

二、《秦律》刑罚之苛 222

第十一节 对秦代法治的文化评议 225

第六章 汉代:法典编纂的儒术化 227

第一节 汉家政治的顶层设计 228

一、汉初形势严峻 228

(一)经济凋敝 228

(二)异姓王生事 229

(三)外强压境 229

二、汉初行政的顶层设计 229

(一)汉承秦制,中央集权 229

(二)强化行政网络中的法治力量 230

(三)巩固政权的若干举措 230

第二节 社会改造比立国建政更为繁难 232

一、贾谊论证了社会改造的迫切任务 232

二、币制改革是社会改造的抓手 233

第三节 汉初的立法:从“法三章”到“决事比” 235

一、从“法三章”到《九章律》 235

二、“决事比”的出台 236

第四节 经义决狱:一个普世法则 237

一、仲舒倡儒术,义利应双收 237

二、君子重刑狱 238

三、《春秋》决狱是儒术的实用化 238

四、《春秋》决狱的实例 240

第五节 长安城的街市分离建制与封闭式静态管理 241

一、周秦京师建筑体制 241

(一)皇居建筑系统 242

(二)礼制建筑系统 242

(三)官府建筑系统 242

(四)城防设施系统 242

(五)坊里民居系统 243

二、汉长安城的建筑体制 243

三、长安城的秩序管理 244

第六节 汉代法治的展开 244

一、汉代的户籍登录 245

(一)各式记籍 245

(二)人口资料 246

(三)户籍登录过程 247

二、汉廷的礼仪事务管理 248

第七节 汉代社会管理的经验积累 249

一、张敞以盗治盗 250

二、尹赏以虎穴坑盗 251

三、赵广汉离间朋党 251

四、尹翁归善用记籍 252

五、龚遂守渤海,劝民卖刀买犊 252

六、文翁以文治蜀 253

七、黄霸勤力治颍川 253

八、召信臣的均水约束 254

九、韩延寿的外儒内法 254

十、王球任司隶校尉,雷厉风行 254

第八节 汉代民生、法纪败坏之祸 255

一、深重的天灾 255

二、惨痛的兵祸 257

三、腐朽黑恶势力的猖獗 258

四、轻侠横行,民不聊生 260

第九节 对汉代法治的文化评议 262

第七章 六朝:法制、法典、法理的新创获 264

第一节 六朝法治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的再统一 265

第二节 六朝的法治行政机构 266

一、宫廷与京师的法治机构 266

(一)三国时的禁卫体制 266

(二)北朝宫廷的禁卫体制 267

(三)尚书省与御使台的法责 268

二、郡县的行政执法机构 268

(一)郡县长官的治安责任 269

(二)北朝郡县的治安佐官 269

三、六朝乡里基层的社会管理 269

(一)汉代乡里管理的延续 269

(二)元魏的“三长制” 270

四、庄园坞堡的治安自理 270

(一)庄园坞堡自理治安 270

(二)庄园对国家治理的冲击 271

第三节 六朝法典编纂技术的提升 273

一、陈群整合刑名体系 273

二、《泰始律》的编纂规范化 274

三、张斐论罪名认定及其法律适用 275

四、《北齐律》与“十恶大罪” 276

第四节 六朝社会法治管理的展开 277

一、执法活动的新开展(曹操与诸葛亮) 278

二、六朝社会法治管理的新举措 279

(一)缮固城池,谨守城门 279

(二)巡徼城中,禁断夜行 279

(三)击鼓报警,实施戒严 279

三、强化思想界的行政管理,重视对宗教的利用与控制 280

四、强化伦理纲常,把婚姻家庭管理纳入法制条规 281

第五节 六朝户籍管理 283

一、六朝户籍制的新发展 283

(一)对户籍功能的再确认 283

(二)不同功能的户籍与谱牒 283

二、“收其图籍”的战略意义 284

三、六朝户籍内容及其巧伪 285

四、东晋南朝的黄白籍问题 287

五、六朝对户籍文本的超常保惜 287

第六节 北朝人办案:国民有同一的是非准则 289

一、有疑应追踪 290

二、窃案须见赃 290

三、失金因大意 290

四、牛识其群,其智可用 291

五、家有少妻,其案可疑 291

六、暗备“盗名簿” 291

七、巧计诱逸犯 292

八、诡信取真犯 292

第七节 对六朝法治的文化评议 293

下篇概述 唐宋元明清: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法治 297

第八章 隋唐:中华法治的提升阶段 301

第一节 隋唐法治思想:居安思危,迭用刑礼道 302

一、太宗君臣的舟水之喻 303

二、白居易的刑礼道迭相为用论 303

第二节 国制新变,强化监察与审计 305

一、隋代政府体制的革新 305

(一)废除秦汉“三公九卿”官制,确立“三省六部”体制 305

(二)简化地方层次,加强中央集权 306

(三)确立国家监察和审计体制 306

二、唐承隋制:行政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307

第三节 强化禁卫注重治安 310

一、皇城的禁卫部署 310

二、北衙禁军与南衙十六卫 310

(一)北衙禁军 310

(二)南衙十六卫及其分工 311

(三)中央禁卫力量是会蜕变的 312

三、州县地方的法治体制 313

四、基层自治式治安的推行 314

(一)坊里与关塞的治安管理 314

(二)长安街头:分街立铺 314

(三)乡村自治:以里(村)正为核心 314

第四节 隋唐的立法与修律 315

一、隋代的立法活动 315

二、唐高祖首抓立法 316

三、《贞观律》的修订及其他 317

(一)对犯官的优遇:八议、官当与十恶必办 317

(二)太宗修法的特点:法式齐备 318

四、唐中宗的永徽修律 320

(一)《唐律疏议》的产生 320

(二)《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 320

(三)《唐律疏议》的伦理特色 321

(四)立法技术空前完善 322

(五)律文与律疏的有机配合 322

(六)《唐律疏议》的国际影响 324

第五节 《唐律》的社会管理法规 325

一、严禁阑入要害场所 325

二、户籍登录的法规 326

三、宵禁的法规 327

四、惩处不作为、不尽公民义务者的法规 328

五、婚姻与家庭生活秩序的管理法规 329

六、消防管理的法规 329

七、交通管理的法规 329

八、对城市商贸秩序的管束 330

第六节 唐人对刑事犯罪的惩处 330

一、对奸淫的惩处 331

二、对谋反之贼和侵财之盗的惩处 331

三、对左道旁门的严厉惩治 332

四、禁私盐、防火患 333

五、仁政旗号下的“录囚” 333

(一)被囚系的大多数不是罪犯 334

(二)“录囚”是干什么的 335

第七节 隋唐的社会层面控制 336

一、控制门阀世家 336

二、科举制:笼络庶族地主与知识阶层 337

三、控制农业人口 338

四、对其他社会阶层的法治管束 339

第八节 唐代法治人才的养成教育 341

一、唐代注重法科人才的养成教育与选拔 342

二、唐代精英,首任多为法职 343

第九节 唐代严重的火灾记录 345

第十节 唐代名家的狱审范例 347

一、苏无名破案:关注生活现象,累积办案知识 347

二、刘崇龟智识屠刀:为书生洗刷冤情 348

三、袁滋细称马蹄金:运用生活逻辑巧雪冤案 349

四、张鷟制作判词:平民情怀,依法作判 350

五、白居易制作判词:高屋建瓴,发论平允 351

第十一节 《通典》:我国古代法典的宝库 353

第十二节 对唐代法治的文化评析 355

第九章 宋代:中华法治的全面更新 357

第一节 两宋:全新的社会生态 358

第二节 宋人对社会法治管理力量的认识 361

一、宋人明确了“警察”的政治意涵 361

二、宋代警察(巡检)的职务活动 363

第三节 宋代社会安全管理的双轨制 365

一、传统的行政管理系统负责社会安全管理 365

二、专责社会秩序管理的巡检系统 366

三、巡检系统的组织管理和薪酬待遇 369

四、地方与基层的社会管理职能 370

第四节 宋代法典的时代内容 373

一、《户婚律》较多地肯定了女性的权利 373

二、涉外条款:保护外籍人员合法权益 374

三、有关危险违禁品的条款 374

四、对社会成员的管束条令 374

五、案件审理的新规范 375

第五节 宋代社会法治管理的新举措 376

一、分厢管理 376

二、依街立户 377

三、流动巡警 377

四、市场管理 378

五、交通监管 378

六、对寺庙投宿的管理 379

七、专责灭火 380

八、养济难民老疾孤幼 381

九、生产生活的秩序管理 381

第六节 宋代地方的军警部署:以福建路为例 382

一、地方军警力量的配置 383

二、一个范型:宋代福州巡检系统的设置 383

(一)巡检系统的警务职能 384

(二)福州地区巡检系统的设置 385

第七节 基层管理:王安石的保甲制与吕大钧的乡约 388

一、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基层治安制度 388

(一)保甲溯源 388

(二)王安石创建保甲制度 389

二、北宋吕大钧创立乡约 391

(一)建立乡约组织 391

(二)明确乡约成员的互助事项 391

(三)扬善惩恶 392

第八节 宋人注重法律法令与狱案的汇编 392

一、《宋刑统》的修订 393

二、宋人对律令与狱案的汇集整理 394

(一)《疑狱集》 394

(二)《折狱龟鉴》 394

(三)《棠阴比事》 394

(四)《通鉴总类》 395

三、《文献通考》所录宋代律例书目 395

四、宋人笔记与公案话本中的丰富的法治史料 397

第九节 透过案例认识宋代诉讼业务 399

一、案件获取 399

二、受理 399

三、侦查勘验与搜捕 400

四、审理 400

五、判决 400

六、结案 401

七、惩处 401

第十节 《洗冤集录》:集中国古代法医学之大成 401

一、宋代以前的法医检验 402

二、宋慈其人其事 403

三、《洗冤集录》的内容及成就 405

四、《洗冤集录》的国际影响 407

第十一节 从户籍分类看经济社会的发展 408

一、依税赋关系区分 409

二、依行业关系区分 410

第十二节 宋代的涉外管理 412

一、市舶法:专项进出口贸易法规 412

二、侨民管理 413

三、维护外商合法利益 413

四、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414

第十三节 宋代法治弊害的呈现 415

一、宋民有“十害”,皆从吏役来 415

二、经济犯罪手段的阴险奸巧 417

三、人伦败坏,触目惊心 418

四、司法腐败,使百姓不敢打官司 418

第十四节 对宋代法治的文化评议 419

第十章 辽金元:中华法治更新的民族推手 421

第一节 辽金元:异质法文化因子的融入 423

一、辽夏金元的建制立国 423

二、辽夏金元的立法修法 424

(一)辽的立法 425

(二)西夏建制 425

(三)金的立法、修法 425

(四)元代的法典 426

第二节 辽金元的警巡院制 427

一、耶律重元:警巡院的创议人 428

二、金代的六京警巡院 429

三、元代的警巡院与兵马司 430

第三节 金元巡警的组织建设 431

一、金代警察组织的规范化 432

二、以品级与薪俸作杠杆的元警内部机制 433

第四节 元代法治运作中的几项重要举措 434

一、元代狱案审理中的专职审议机制 435

二、元代政府决策与司法行政中的“圆署制” 437

三、跨民族案件审理中的“约会”制 438

四、死刑判决上的中枢会议和君主裁决制 439

第五节 元代对弓手、警迹人、刑案误判的律法规范 441

一、律法对弓手设置的规定 441

二、社会治安中的“警迹人”制 442

三、向命案施害人“征烧埋银”制 443

四、元代狱案侦审判决中的追责制 446

(一)对受理、勘验、侦缉、拘捕、立案程序上的失责者的追究 446

(二)对审讯程序上非法失责者的追究 447

(三)对拟判、上详、审劾、审决中有误而失责者的追究 447

(四)对监守、执行、行刑程序上失责者的追究 448

第六节 元人的旅舍业管理 448

一、保证客舍安全,保障旅客权益 449

二、旅客必须合法投宿 450

(一)旅客住宿,旅店有责任进行登录 450

(二)旅店有责任为旅客保管财物 450

(三)店家不下单客,客商必须结伴而行,结伴而住 451

三、官员出行,禁止宿娼 451

第七节 元代的外贸与宗教管理 452

一、蒲寿庚与元代外贸 452

二、元代宗教管理 454

第八节 对辽金元法治的文化评议 455

第十一章 明代:中华法治中暴力因素的凸显 457

第一节 一个孕育新变的时代 457

一、新兴产业促进市民阶层的崛起 457

二、新的城市生态孕育新的斗争手段 459

第二节 走向严酷的明代立法 460

一、制定《大明律》 461

二、编辑《明大诰》 462

三、删修条例 463

四、编纂《大明会典》 463

第三节 苛虐的特务统治 464

一、创设五城兵马司 464

二、明太祖开特务统治之风,创设锦衣卫 466

三、明成祖朱棣创设东厂,其后西厂、内行厂相继而设 467

第四节 罄竹难书的厂卫罪行 468

一、破坏经济,摧残社会生产力 469

二、滥施酷刑,摧残社会良知 469

三、狱政酷虐,摧残社会脊梁 471

第五节 明人启动了和平合法斗争的新方式 472

一、民众反特斗争方式的历史首创:游行、罢市 472

二、明代文人开启集体干政的新途径 474

(一)文人干政的集体化 474

(二)突破不许生员干政的禁约 475

(三)结社:书院活动的组织化 476

(四)书院引导并制造公共舆论 476

第六节 晚明社会运动的新动向 477

一、要求民主,张扬人性 477

二、试探社会改革新方案 478

三、民间对黑恶势力的严厉制裁 479

四、东西方互相感应的社会新思潮、新生态 481

第七节 经济发展,并不天然地带来社会安宁 482

一、亚文化横流,流毒江南 482

二、明末刑案发生机制的扭曲与社会护法力量的耗减 483

(一)明末刑案发生机制的扭曲和变异 484

(二)明末社会护法力量的全面耗减 485

1.司法机关的多头管理与不作为,扩大了犯罪空间 485

2.基层行政力量在蜕变,对消极因素的遏制力崩解 485

3.社会中坚力量负罪化,基层自治力无能 485

4.社会正面因素灰色化,价值取向模糊 485

5.黑恶势力争相闹世,社会免疫力消退 486

(三)明末法治生态的根本性败坏 486

第八节 万花筒:从海瑞办案看明代狱审 488

一、明代的狱审程序:法治成本的巨量投入 488

二、海瑞参与办理和复查的疑难案件 489

第九节 名吏的办案对策 492

一、大案速办 493

二、毒案立办 495

三、奇案巧办 497

四、智结蹊跷案 498

第十节 明代对户籍、流民与宗教的管理 499

一、黄册与鱼鳞图册 499

二、流民管理 501

三、僧道管理 502

第十一节 对明代法治的文化评议 502

第十二章 清代:中华传统法治的集大成及其终结 504

第一节 重新认识清王朝: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法治 504

第二节 清代的法治力量 509

一、朝廷建制 509

(一)刑部的司法职责 509

(二)都察院的司法职责 510

(三)大理寺的司法职责 511

(四)宗人府的司法职责 511

二、军事驻防 512

第三节 皇室禁卫与京师治安 514

一、皇室安全禁卫 514

二、京师治安管理 515

第四节 伦理秩序:《大清刑律》的灵魂 517

一、严厉惩治“触犯”刑律的卑幼 517

二、“发遣”制度下对子孙的绝情惩治 518

三、在法律名义下露骨地制造人间灾难 519

四、以舆情杀女,凭法制屠男 520

第五节 强化地方政府的法治职能 522

一、推行省区建制 522

二、县府的法治职能 524

第六节 清廷对宗教与文化的强控制 525

一、迭兴文字狱,钳制思想 525

二、厉行学规,压制学潮 526

三、清廷的宗教管理(对西方传教士的使用与限制) 528

第七节 理藩院与民族事务管理 530

一、设立理藩院 530

二、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532

(一)内蒙地方 532

(二)外蒙地方 533

(三)青海蒙古 533

(四)新疆地区 533

(五)新疆回部 533

(六)西藏地区 534

(七)苗瑶诸部 534

第八节 社会基层管理的强化 535

一、推行保甲法 535

二、户籍编查与劳动力控制 537

三、摊丁入亩与人口增长 538

四、乡兵与团练 539

第九节 边防、海禁与开海 540

一、边防管理 540

(一)东北鄂博 540

(二)西南巡哨 541

(三)新疆卡伦 541

(四)西藏番兵 541

(五)水师会哨 541

(六)戍兵奖惩 542

二、禁海与开放海禁 542

(一)东南禁海 542

(二)开放海禁 543

第十节 清早中期的对外贸易管理 544

一、出超:清早期的海外贸易形势 544

(一)以郑芝龙为例,看明末海上贸易的发达 544

(二)清初海禁期间,中外贸易依然兴盛 546

二、体现国家主权的外贸管理 548

(一)设立海关 548

(二)发给票照,凭照贸易 548

(三)对出入货物的管理 549

(四)优遇洋人 549

(五)口岸管理 550

(六)广州港的十三行 551

三、清廷葬送了华人的南洋事业 553

(一)葡西英荷商团强行介入南洋商贸 553

(二)清廷与洋人联手夹击南洋华商 553

(三)官府藏污,海盗为患 555

第十一节 中华法系的优势:诸法合体与律例并行 556

一、清代狱审依循律、例、成案办理 556

二、不设律师制度时的驳议机制与辩护功能 557

第十二节 狱案审理与惩处:投入惊人的法治成本 558

一、乾隆时期的审案制度及其效率 559

二、刑案的分类管理 561

三、刑案审理权的高度集中 562

第十三节 刑案审理权的变通与流放式惩处的变革 563

一、斩绞军流徒案件的分级审理与集中审决 563

二、对罪犯的千里流放与就近监管 563

第十四节 清代的刑案追责制 565

一、清代刑案追责制的贯彻 565

二、清代刑案追责制的蜕变与扭曲 570

第十五节 晚清的传统法治力量走向衰败 571

一、军队丧失战斗力 571

二、执法吏役不能胜任 571

三、保甲制走向朽败 572

第十六节 清代的“社会病态史” 572

一、清代的社会病态现形记 572

二、乾隆后期江南社会的一柄解剖刀 575

三、清人刀笔:翻云覆雨,用笔如刀 576

第十七节 中华法治遭遇妖魔化 578

一、欧陆席卷“中国潮”:对中国法治的正面评价 579

(一)引入中华礼法,国家制度设计有了新参照 579

(二)“五经四书”助推西欧反击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与文化更新 581

二、“中国人事件”:罗马教延一手制造了妖魔化中华文化的风波 584

第十八节 对中华传统法治的文化评议 589

一、从清代法治看中华传统法治的基本要素 589

二、从清代法治看中华传统法治的两面性 590

后记 5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