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秘里求真
中医学秘里求真

中医学秘里求真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华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5200903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中医学“密里求真”全文共分四篇,基础医学两篇,临床医学两篇,使中西医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行全面结合,融为一体。全文理、法,方、药,性属中西医学融会贯通理论,文意肤浅,易学易懂,一目了然,切合实用。
《中医学秘里求真》目录

第一篇 追源溯流 1

第一章 修正中医学的论据、论点、论证 1

第一节 绪言 1

一、历史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见证 1

二、“有神论”与“无神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6

第二节 阴阳学说(早期阴阳五行说) 12

一、生物生成的思想建构 12

二、早期“阴阳”的性质 15

三、早期五行思想的建构框架 17

四、阴阳水火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指导思想 28

五、早期阴阳五行说应用于中医学 32

第三节 循环五行(类比样阴阳五行说) 38

一、循环五行的创成 38

二、天人感应论是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 40

三、邹衍、董仲舒的神学思想 43

四、对类比样阴阳五行说的具体分析 46

五、“人副天数说”引用于中医学 50

六、类比样阴阳五行说是脏象理论的指导思想 52

七、中医学六经的演化过程 57

第四节 对两种阴阳五行说的分析与界定 61

一、对早期与晚期阴阳五行说的辩证分析 61

二、对两种阴阳五行说的界定 64

第五节 藏象与脏象的性质 70

一、藏象与脏象的形成 70

二、藏象 73

三、中医学唯心主义思想多元论的形成 77

第六节 中医学理论三大学说 78

一、《内经》各学说形成 78

二、治道五藏与五藏分封 79

三、阴阳学说是开物成务理论的载体 82

四、循环五行对中医学的危害 88

第七节 修正中医学需要讨论的若干问题 91

一、医易同源不能适应时代医学的发展 91

二、去粗存精的措施与辩证法 93

三、中医脏象神学思想的社会基础 97

第二篇 基础医学 99

第二章 绪论 99

第一节 修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思想基础 99

一、基础理论 99

二、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方法 105

三、中医各学说思想框架生理示意图 107

四、阴阳治道制生理与实证医学结合 110

第三章 阴阳学说 113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13

二、对五行学的初步认识 116

三、对立体五行五种物质性能的分析 119

四、立体五行程序的设定与运用 120

五、以土为物与金木水火四行的体用关系 123

六、立体五行为二气气化运动的说理工具 125

第四章 阴阳二气 127

一、道的概念 127

二、道的命名 127

三、道的性质 128

四、道对人类的贡献 128

五、道为天地母 129

六、二气运动的动因 130

七、气与火的关系 130

八、道者、万物之奥 131

九、万物负阴而抱阳 132

十、天下万物生于有 133

第五章 循环五行论 136

一、五行的起源与发展 136

二、五行属性的认识 137

三、五行用语的分析 139

四、赵献可反五行论的认识 140

第六章 中医生理学 141

第一节 对精与脑髓机能的认识 141

一、对精的认识 141

二、对脑髓机能的认识 142

第二节 两种性质的治道制生理 143

一、五藏反射弧样的“治道君主制生理” 143

二、阴阳治道制生理 144

第三节 藏与府的认识 146

一、藏与府的起源与发展 146

二、藏与府的性质 148

三、心主神明与神明之心 151

四、小结 154

第四节 神府功能与实证医学接轨 156

一、概述 156

二、神府之心枢 156

三、心主的精气活动 158

四、神府生神之精的作强机能 159

五、人体谏议之官的生理功能 162

第五节 神府精气的调节功能 164

一、神府生理的组织形式(头为一身之元首) 164

二、脑髓特定部位精气活动 165

三、神府心枢的精气活动 165

四、心枢两神活动的生神机制 167

五、小结 168

第六节 相火论 169

一、对命门主火的认识 169

二、水火相生 170

三、相火与精气神 172

四、化生相火的物质基础 173

五、相火的性质 174

六、对李杲与朱丹溪相火论的分析 176

七、相火的正确认识 180

八、相火与医理 180

第七节 对脏象与脏腑分症法的分析 181

一、对脏象理论的分析与论证 181

二、脏象生理没法解释神的化生 183

三、脏象生理无法解释人体的阴阳关系 183

四、脏腑生理混淆诸气的性质 185

五、五脏生理混淆气血的概念 186

六、脏象无法解释阴阳更胜的病理反应 187

七、藏象生理向脏象转化的分析 189

八、对脏象生理相合的分析 190

九、对脏腑生理开窍的认识 192

十、对脏腑分症法说理含混的分析 192

十一、对脏腑分症法辨证用药的分析 194

第七章 中医病理学 196

第一节 病因 196

一、正虚 196

二、邪气 198

第二节 痰 198

一、痰的性质 198

二、痰属代谢障碍性病证 199

三、痰的成因 199

四、痰证的分类 199

五、痰为疾病之标 200

第三节 病能 201

一、阳胜则身热 201

二、阴胜则身寒 202

三、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202

第四节 发热 204

一、发热的性质与意义 204

二、发热的病机 205

三、热型 205

第五节 五藏病机 207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08

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08

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09

四、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209

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10

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210

第六节 君火与相火的病机 211

一、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211

二、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212

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212

四、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213

五、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213

第七节 热的病机 213

一、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14

二、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215

三、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215

四、“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216

五、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216

第八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上下病机 217

一、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17

二、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18

三、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18

四、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19

第九节 气候取象的病机 219

一、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219

二、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19

三、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220

第十节 小结 220

第八章 基础医学文选通解 222

第一节 医风 222

一、业务学习的重要性 222

二、医生的胆识 222

三、视病如亲 222

四、医风 223

第二节 阴阳二气 223

一、二气的性质 223

二、气化“有物”则有感 224

三、二种气态的运动变化 224

第三节 中医学生理与病理 225

一、人体生理活动的“阴阳两精之气” 225

二、五藏是人体生理的控制系统 225

三、神明之心的领导地位 226

四、神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 226

五、君火与相火 227

第四节 病因 病理 227

一、正虚与邪实 227

二、疾病的诱因 228

三、热病的性质 228

四、疫病 228

第五节 诊法 229

一、四诊的意义 229

二、四诊与问诊的关系 229

三、问诊的重要性 230

四、脉诊对症情的预测 230

第六节 治法 231

一、谨守病机,掌握症情的变化 231

二、治疗必求其本 231

三、正治法与反治法 232

四、治病不宜墨守成规 234

五、扶正与驱邪 237

六、补法与泻法的运用 237

七、治疗先抓主要矛盾 238

八、防微杜渐 239

第七节 立方 239

一、处方的意义 239

二、获得良方的基本方法 240

三、方剂的组合 240

四、大方与小方的运用 241

五、药疗与食疗 241

六、妊娠有故无殒 242

七、君药在处方中的地位 243

八、对处方优劣的评价 243

第三篇 治则 246

第九章 神府病证的治则 246

第一节 神府精气活动的生理与病理 246

第二节 辨证施治 249

第三节 治则 250

一、诸痛治疗法,又叫止痛法 250

二、镇心法 254

三、滋阴除烦法 256

四、补精益髓法 258

五、吐泻法 259

第十章 消化系疾病的治则 262

第一节 消化道的生理与病理 262

第二节 辨证施治 262

第三节 治则 263

一、肠道消炎法 263

二、和胃止呕法 264

三、消食除胀法 265

四、疏肝理气法 266

五、温中止呕法 267

六、健脾止泻法 268

七、温中止泻法 270

八、敛肠与吸着止泻法 271

九、攻下法 272

第十一章 呼吸系疾病的治则 276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生理与病理 276

第二节 辨证治疗 276

第三节 治则 277

一、呼吸道消炎法 277

二、清咽利膈法 278

三、化痰止咳法 279

四、降气止喘法 280

五、益气法 282

第十二章 泌尿系疾病的治则 285

第一节 泌尿系器官的生理与病理 285

第二节 辨证施治 287

第三节 治则 288

一、泌尿系消炎法 288

二、抗变态反应法 289

三、渗湿利尿法 292

四、缩溲止遗法 294

第十三章 生殖系疾病的治则 296

第一节 生殖器官的生理与病理 296

第二节 辨证治疗 298

第三节 治则 299

一、补阴升阳法 299

二、性功能障碍的物理疗法 300

三、固精止遗法 301

四、通经法 302

五、调经法 304

第十四章 肌肤炎症的治则 306

第一节 炎症 306

第二节 炎症的治疗 309

第三节 治则 310

一、消炎抗菌法 310

二、强正消炎法 312

三、解毒渗湿法 312

四、托疮生肌法 313

五、去腐生肌法(外用药) 313

六、固涩法 314

第十五章 运动系疾病的治则 317

第一节 运动器官的生理与病理 317

第二节 辨证施治 319

第三节 治则 319

一、温经活络法 319

二、祛风除湿法 321

第十六章 气血津液病的治则 323

第一节 气血津液的生理 323

一、血液的成分 323

二、凝血与抗凝机制 324

三、红细胞生成 325

四、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 326

第二节 辨证施治 328

第三节 治则 330

一、调血止血法 330

二、活血化瘀法 332

三、活血止痛法 336

四、活血止血法 336

五、调血补血法 338

六、补阴养液法 340

七、抢救法 343

第十七章 外感热病的治则 345

第一节 病因与分症法 345

一、正气与邪气 345

二、热性病的分症法 348

第二节 热性病的特殊表现 349

一、热型 349

二、兼症 351

第三节 通治 355

一、对通治处方药理作用的分析 355

二、通治处方的加减变化 357

第四节 治则 359

一、清温败毒法 359

二、清热除蒸法 360

三、滋阴降火法 362

四、辛温与辛凉发散法 363

五、凉血散血法 364

六、醒脑振昏法 365

七、平肝息风法 367

八、养肝息风法 368

九、芳香化湿法 368

十、清肝利胆法 369

第十八章 对因治疗法 372

一、病毒 372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 374

三、溶血性链球菌 375

四、肺炎双球菌 376

五、脑膜炎双球菌 376

六、大肠杆菌 377

七、痢疾杆菌 378

八、肠沙门氏菌属(伤寒与副伤寒杆菌) 378

九、结核杆菌 379

十、百日咳嗜血杆菌 380

十一、白喉杆菌 380

十二、炭疽杆菌 381

十三、麻风杆菌 381

十四、绿脓杆菌 381

十五、霍乱弧菌 381

十六、螺旋体 382

十七、真菌 383

十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384

十九、疟原虫 384

二十、阴道滴虫 385

二十一、蛔虫 385

二十二、绦虫 386

二十三、钩虫 386

二十四、蛲虫及其他寄生虫 386

第四篇 验方百首 388

第十九章 温热病类 388

一、清温葛根汤 388

二、达原饮 389

三、天保采微汤 390

四、清温败毒饮 390

五、二枝一萍汤 391

六、达原黄芩汤 391

七、荆防解毒汤 392

八、青蒿鳖甲汤 393

九、肺炎汤 394

十、清血解毒汤 395

十一、开胸清肺汤 396

十二、羚羊息风汤 396

十三、凉血化斑汤 397

十四、保疹汤 398

十五、息疟丹 399

第二十章 内科病类 400

第一节 消化系统 400

一、定呕汤 400

二、赭桂枳术木香汤 401

三、三味灵香汤 401

四、胃痛汤 402

五、沉寒呕痛汤 402

六、巴黄丸 403

七、开胃进食汤 404

八、胃炎汤 404

九、固真汤 405

十、四石汤 405

十一、胃疡丸 406

十二、一粒金丹 407

十三、乌梅汤 407

十四、槟榔煎 408

十五、甲肝汤与乙肝汤 408

十六、结肠炎汤 411

第二节 呼吸系疾病处方 411

一、八味猪肺汤 411

二、清肺止嗽汤 412

三、河车大造丸 413

四、猪胆膏 414

五、疫嗽汤 414

六、定喘汤 415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处方 415

一、四参宁心汤 415

二、血府逐瘀汤 416

三、回阳急救汤 417

四、活血逐瘀汤 418

第四节 神经精神系处方 418

一、定晕汤 418

二、清眩汤 420

三、大黄鹿茸酒 420

四、夜啼汤 421

五、逐瘀治聋汤 422

六、抗癫散 422

七、抗癫丸 424

八、将军汤《寿世保元·癫狂》 425

九、四合一珍珠丸 426

第五节 运动系疾病处方 426

一、清热利湿汤 426

二、秦艽化湿汤 427

三、散瘀胁痛汤 428

四、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428

五、着痹丸 429

第六节 泌尿系疾病处方 430

一、风水汤 430

二、阳水汤 430

三、白浊汤 431

四、清溲汤 432

五、淋证汤 432

第二十一章 女科病类处方 434

第一节 调经种子 434

一、癥瘕汤 434

二、掌中丸(三方) 435

三、通经丸 436

四、凉血固经汤 437

五、活血酊 437

第二节 妊娠期疾病处方 438

一、妊娠恶阻汤 438

二、子烦汤 438

三、胎漏汤 439

四、芩术安胎汤 439

第三节 子宫出血 440

一、地榆牡丹皮汤 440

二、黑圣散 441

三、凉血逐瘀汤 441

四、三合止崩汤 442

五、血露汤 442

六、蒲黄阿胶汤 443

第四节 乳房病处方 443

一、乳痈汤 443

二、通乳汤 444

三、催乳汤 445

四、麦芽煎 445

第五节 杂疾 445

一、甘麦大枣丹参汤 445

二、脏躁汤 446

三、芍草汤与归芪建中汤 447

四、滴虫煎与滴虫洗剂 448

五、去腐生肌散 448

第二十二章 外科病处方 450

第一节 内服剂 450

一、豆雄散 450

二、胜霉散 451

三、金银花解毒汤 452

四、苦参解毒汤 453

五、阑尾炎汤 455

六、鹅口疮汤 455

七、咽炎汤 456

八、消痔汤 456

九、银屑汤 457

十、苍耳止痒汤 458

十一、奇应丸 458

十二、解毒牙痛汤与立止牙痛水 459

十三、升麻石膏大黄汤 460

第二节 外用散剂 460

一、五石散 460

二、除湿散 460

三、胜湿散 461

四、雄黄轻粉散 461

五、黄连大黄散 462

六、坏疽丹 462

七、枣言散 463

八、柏胆散 463

九、鹅口疮散 464

十、顽癣净 464

十一、顽癣酊与鹅掌风浸剂 465

十二、疥疮膏 465

十三、皮炎搓剂 466

十四、庆华堂消解膏 466

十五、泽漆膏 467

方剂索引 468

主要参考书目 4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