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无之基本问题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
无之基本问题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

无之基本问题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治库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6241
  • 页数:2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中外哲人所洞见的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并揭示了三种“无”的作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的无的作用在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不性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理清了与三种“无”相关的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的问题:与纯无相关的虚假由于纯无和纯有是同一的而不可见,与否定性的无相关的虚假由于“否定的即是肯定的”也不可见,与不性的无相关的错误(是非之非)由于是每个人的判断也不可见。本书还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工作能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使传统启迪新思。
《无之基本问题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目录

序言 1

导言 1

一、重提“无”的必要性 1

二、讨论“无”的悖谬性、开端性 4

三、讨论“无”的重要性及虚假和错误的无法发现 6

四、中西哲学对“无”获得的认识和把握 10

第一章 老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14

第一节 老子洞见到的两种“无” 15

一、命名的、绝对的“无” 15

二、否定性的“无” 18

第二节 “无”之为、“无”之用 21

一、命名的、绝对的“无”之用 21

二、否定性的“无”与不性的“无”之用 23

第二章 庄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26

第一节 庄子对绝对的“无”的认识和把握 26

一、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与绝对的“无” 26

二、绝对的“无”之用 29

第二节 庄子对否定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 30

一、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与否定性的“无” 30

二、否定性的“无”之用 34

第三节 庄子对不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 36

一、人类是怎样得到“是非”的 37

二、对待“是非”的态度 39

第四节 庄子的“辩”、“无辩”与“不辩” 46

一、庄子对辩论的肯定 46

二、“辩”、“无辩”与“不辩” 50

第五节 老子、庄子和孔子的“不知”精神 56

一、老子、庄子的“不知”精神 57

二、孔子的“不知”精神 64

第三章 巴门尼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80

第四章 柏拉图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88

第一节 柏拉图对绝对的“无”的认识 88

一、虚假和“非存在”存在 88

二、言说“非存在”的悖谬性 92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否定性的“无”的认识 92

一、“相似”与否定性的“无”的建立 92

二、否定性的“无”的存在性 94

第三节 语言的困境 97

一、语言在表达“二”和“一”时的困境 97

二、语言表达实在时的不确定性 101

三、语言和思想中的虚假性 104

第四节 关于虚假的观点何以可能的讨论 106

一、三种方法均无法找到的虚假的观点 106

二、虚假的观点(错误)何以产生的进一步追索 109

第五章 康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118

第一节 康德论“无” 118

一、四种“无” 118

二、非存在、否定与限制 121

第二节 康德论虚假与错误 126

一、达到真理的荒谬性 126

二、错误存在于判断之中 130

三、关于避免错误的探讨 132

第六章 黑格尔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136

第一节 黑格尔对绝对的“无”和否定性的“无”的认识 136

一、“纯有”和“纯无” 136

二、关于有与无同一的进一步说明 138

三、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 140

四、规定性的否定的无 143

第二节 黑格尔关于“无”的作用的把握 147

一、否定性与事物的运动 147

二、精神的异化、回归与事物的运动 149

三、区别、同一、形成与否定性的无的作用 150

第三节 黑格尔对于虚假的认识 153

一、真实与虚假 153

二、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的虚妄性 155

三、概念的认识的虚妄性 161

第七章 “纯无”的实体化与中国哲学的闭合 164

第一节 “纯无”与“虚无” 165

一、《淮南子》论“无” 165

二、《老子指归》论“无” 168

第二节 王弼论“无” 170

一、“纯无”的实体化 171

二、一多之辨 172

三、圣人体无 176

第三节 无极太极之辩与“无”和“有” 178

一、辩论的起源 178

二、陆九渊的实在主义路向 179

三、朱熹论无极太极 182

结论 187

一、三种“无” 187

二、三种“无”的作用 189

三、三种虚假与错误的无法发现 190

四、关于“三”的洞见 191

五、关于对“无”和虚假与错误的不正确认识 197

主要参考文献 200

后记 2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