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契著;陈卫平缩编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8044136
  • 页数:4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陈卫平先生对冯契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通史》的缩写,虽是缩写,但不是简单的缩写,还加入了陈先生的思考心得。全书运用哲学史和哲学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时期到元明清近现代时期中国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为读者展现了从古至今中国哲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1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5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11

第一篇 先秦 21

第一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21

第一节 孔子的仁知统一学说 21

第二节 墨子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5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31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36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39

第一节 《管子》: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39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42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50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58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和自然观 62

第三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71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71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88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95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101

第一篇小结 106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115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115

第一节 董仲舒和《淮南子》——目的论“或使”说与机械论“或使”说的对立 116

第二节 王充: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 124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 133

第一节 王弼的“贵无”说和裴頠的《崇有论》 134

第二节 嵇康对宿命论的挑战 140

第三节 《庄子注》:“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42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和僧肇的玄学化佛学 149

第五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 154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 159

第一节 天台宗:“三谛圆融”和“无情有性” 161

第二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164

第三节 禅宗:佛学儒学化的完成 169

第四节 李筌的唯意志论倾向的道教理论 175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177

第七章 理学盛行和对理学的批判 186

第一节 周敦颐、邵雍和二程:正统派理学的奠基者 188

第二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 191

第三节 朱熹的理一元论体系 198

第四节 与程朱理学对立的“荆公新学”和“事功之学” 206

第五节 王守仁的心一元论体系 211

第六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219

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223

第一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 224

第二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242

第三节 顾炎武的“修己治人之实学” 247

第四节 颜元论“习行”和戴震论“知” 252

第二篇小结 258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273

第九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273

第一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273

第二节 魏源:“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的开端 279

第十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285

第一节 康有为:历史进化论的提出 285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 292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 296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和“群”之进化 305

第五节 章 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 314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 321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与知行学说 326

第十一章 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334

第一节 李大钊、陈独秀: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335

第二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梁漱溟的直觉主义 344

第三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及瞿秋白的历史决定论 354

第四节 鲁迅论国民性及其美学思想 360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 368

第一节 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 369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 374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 379

第四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 385

第五节 冯友兰:“新理学” 394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 400

第七节 毛泽东: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结 404

第三篇小结 422

引证书目举要 448

再版后记 4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