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研究
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研究

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德法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4516598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研究项目“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和探讨,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呈现的典型犯罪类型及动态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求其中最为常见、多发的具体犯罪,运用社会控制的手段去解决转型期的犯罪问题以及搭建合理科学的社会控制模式,将犯罪控制到最小范围,以有效减轻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本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微观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内容交叉,尤其是及时反映了最新的法律规定、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论证充分,观点新颖,不但是法律研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对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及司法机关处理相关疑难刑事案件,也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研究》目录

上编 社会转型期犯罪的动态分析 1

第一章 流动人口犯罪 3

第一节 概念之限定:“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犯罪理论” 4

一、“流动人口” 4

二、“流动人口犯罪理论” 4

第二节 流动人口犯罪的动态趋势 6

一、犯罪类型多样化,以侵财为主 7

二、犯罪主体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8

三、团伙犯罪的犯罪组织方式增加 8

四、婚姻家庭异地性矛盾激化的犯罪增加 9

第三节 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 10

一、客观上,生活处境引发犯罪动机的萌发 10

二、主观上,心理失衡引发矛盾加剧,实施犯罪 11

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 13

第一节 概念之限定:“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 13

一、“青少年犯罪” 14

二、“青少年” 15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态趋势 15

一、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因素日益复杂 16

二、主体构成出现了“三多”态势 16

三、犯罪类型“三上升两下降” 18

四、组织结构、犯罪手段的变化 19

五、“网瘾”引发的财产犯罪激增 20

第三章 女性犯罪 23

第一节 概念之限定:“女性犯罪” 24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动态趋势 24

一、女性暴力犯罪凸显 24

二、就业压力与色情犯罪 29

三、女性受害者角色的转变 34

第四章 在校大学生犯罪 41

第一节 概念之限定:“在校大学生”“犯罪” 41

一、“在校大学生” 41

二、“犯罪” 42

第二节 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动态趋势 42

一、犯罪总量增长 43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44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46

第五章 职务犯罪 48

第一节 概念之限定:“职务”“职务犯罪” 48

一、“职务” 48

二、“职务犯罪” 49

第二节 职务犯罪的动态趋势 50

一、权力寻租,与市场经济共生共长 50

二、案情复杂,窝案串案连带“关系人” 54

三、数罪并发,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 56

第六章 有组织犯罪 65

第一节 概念之限定:“有组织犯罪” 66

一、国外对有组织犯罪概念的限定 66

二、我国学者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的限定 67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动态趋势 68

一、有组织犯罪的现状 68

二、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 70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的原因 73

一、社会转型为有组织犯罪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 73

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有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 74

三、犯罪组织成员对正常社会归属感的缺失是实施有组织犯罪的个体原因 74

中编 社会转型期若干犯罪的司法认定 75

第七章 绑架罪 77

第一节 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与勒索财物型绑架罪的区分 78

一、犯罪的目的不同 78

二、在是否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方面有所不同 79

三、侵犯的客体不同 79

四、侵犯人身自由权利的侧重点不同 79

第二节 绑架罪中的罪数问题 81

一、绑架过程中有实施其他犯罪行为的罪数认定 81

二、实施其他犯罪行为过程中实施了绑架行为时的罪数认定 84

第三节 绑架罪中的“情节较轻” 84

一、“情节较轻”的出台背景 85

二、“情节较轻”的性质 85

三、绑架罪中“情节较轻”的认定 85

第四节 绑架罪的停止形态 88

一、停止形态的含义 88

二、绑架罪的既遂标准 88

三、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 89

四、绑架罪的停止形态与绑架罪中“情节较轻”之关系 89

第五节 绑架罪的死刑适用 91

一、如何理解和执行“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规定 91

二、如何理解和执行“杀害被绑架人”的规定 92

第八章 金融诈骗犯罪 94

第一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94

一、非法占有目的存在的必要性 94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 96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的法定行为 98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98

二、合同虚假担保的行为 99

三、合同虚假履行的行为 100

四、逃匿行为 100

五、其他方法 101

第三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行为 102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102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105

三、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106

四、使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 107

第四节 贷款诈骗罪的法定行为 109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诈骗贷款 110

二、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诈骗贷款 110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诈骗贷款 111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诈骗贷款 112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 113

第五节 保险诈骗中的罪数问题 114

一、自然人主体的罪数问题 115

二、单位犯罪的罪数认定 116

第九章 聚众犯罪 118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分析 118

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119

二、我国当今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 122

三、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125

第二节 聚众犯罪的认定标准 131

一、聚众犯罪的概念 131

二、认定聚众犯罪的法律标准 133

第三节 聚众犯罪与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的关系 137

一、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的关系 137

二、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 138

三、聚众犯罪首要分子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区别 140

第四节 聚众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 143

一、聚众犯罪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143

二、聚众犯罪中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 143

三、聚众犯罪中其他参加者的刑事责任 144

第五节 聚众犯罪的转化问题 145

一、聚众犯罪转化犯的概念和特征 146

二、聚众犯罪转化犯的犯罪主体 151

三、聚众犯罪转化犯主观罪过的认定 152

四、聚众犯罪转化犯刑事责任的承担 154

五、聚众犯罪转化犯的处罚 155

第十章 强奸罪 159

第一节 强奸罪的主体范围 159

第二节 婚内强奸行为的性质 161

一、关于婚内强奸的观点 161

二、婚内强奸的刑法规制 163

第三节 性骚扰、猥亵行为与强奸罪的界限 165

一、性骚扰的含义、形式及分类 165

二、刑法对猥亵行为的规制 167

第四节 强奸罪与非罪的界限 168

一、强奸与通奸的区别 168

二、关于男子以欺骗手段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定性 168

三、奸淫女精神病患者或程度严重的女痴呆症患者行为的定性 168

四、利用教养关系、从属关系和利用职权与妇女发生性行为的定性 169

五、奸淫幼女行为的定性 169

六、关于“半推半就”案件的行为定性 170

第五节 强奸罪的加重处罚情节的认定 171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171

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171

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171

四、二人以上轮奸的 171

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175

第十一章 受贿犯罪 176

第一节 受贿犯罪的对象 176

一、受贿犯罪的财产性利益 177

二、受贿犯罪的非财产性利益 178

第二节 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179

一、关于受贿的行为 179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 181

三、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182

四、关于“利用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183

第三节 新型受贿罪的认定 184

一、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的问题 184

二、关于收受干股的问题 185

三、关于以合作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的问题 185

四、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的问题 185

五、关于以赌博形式收受贿赂的认定问题 186

六、关于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问题 186

七、关于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问题 187

八、关于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的问题 187

九、关于受贿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的问题 187

十、关于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的问题 188

第四节 受贿罪的共犯问题 188

一、《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纪要》的规定 189

二、《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 189

第五节 馈赠与贿赂的界限 190

第六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190

一、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背景 191

二、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 192

第七节 单位受贿罪 196

一、关于单位受贿罪的主体 196

二、关于单位的受贿行为 197

三、单位受贿的主观方面 197

四、关于单位受贿罪中的“情节严重” 198

第十二章 盗窃罪 199

第一节 盗窃对象的范围 200

一、盗窃罪犯罪对象的一般特征 200

二、盗窃对象的范围 202

第二节 盗窃数额的认定 206

一、多次盗窃中盗窃数额的认定 206

二、对盗窃对象认识错误的数额认定 207

三、共同犯罪中盗窃数额的认定 208

第三节 盗窃犯罪的转化 209

一、盗窃主体年龄的确定 210

二、盗窃未遂是否构成转化抢劫的前提 211

第四节 单位盗窃的性质 212

一、对单位盗窃定罪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213

二、《批复》存在的问题 214

第五节 盗窃罪的量刑情节 215

一、犯本罪的,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15

二、犯本罪,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16

三、犯本罪,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16

下编 社会转型期实现犯罪控制的措施 217

第十三章 犯罪控制目标的修正 219

第一节 犯罪控制目标 219

一、犯罪控制的含义和特征 219

二、犯罪控制目标的设定 221

三、犯罪控制原理 227

第二节 犯罪控制政策的调整 230

一、以“严打”为主阶段 231

二、“严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重视综合治理阶段 234

三、我国控制犯罪的主要特点 239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40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含义 241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环节 245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248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 252

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 256

第四节 克服刑罚万能观,建立犯罪综合控制体系 258

一、犯罪控制内容体系的特点 258

二、犯罪控制措施选择的依据 259

三、犯罪控制的分类 260

四、犯罪综合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262

第十四章 完善社区矫正,强化社会控制 280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概述 280

一、社区矫正的现状 281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与特征 282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284

一、刑法的人道主义 284

二、刑法的谦抑性 285

三、标签理论 286

四、行刑社会化理论 287

第三节 我国实施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288

一、符合刑法轻缓化的发展 289

二、更能实现刑罚的功能 290

三、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的进程 291

第四节 我国社区矫正的制度完善 292

一、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在组织制度上的不足与完善 292

二、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建设与完善 296

第十五章 刑事和解与人性司法 300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述 301

一、刑事和解的现状 301

二、刑事和解的概念与特征 305

三、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司法的区别 308

四、刑事和解与民事和解的联系及区别 309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311

一、被害人保护理论 311

二、刑事法的效率理论 313

三、人权保障理论 315

四、契约理论 316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作用 317

一、体现人性司法,彰显全面正义 318

二、节约司法成本,有效解决纠纷 319

三、实现以人为本,弘扬谦抑刑法 3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