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新发传染病临床影像诊断
新发传染病临床影像诊断

新发传染病临床影像诊断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普选,周伯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73728
  • 页数:588 页
图书介绍:过去30年中,全球发现了大约40种新的传染病,平均每年至少出现一种,而这些传染病一半是病毒性的,75%为动物源性。SARS、高致病性人禽流感、EV71型手足口病等是近5年来对全球造成威胁最大的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因其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而使人们无法及时做出决策、采取特异性的预防、早期明确诊断和控制措施,造成高病死率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一些新发传染病,医务工作者对其尚无足够的认识。因此,了解、研究新发传染病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国内外第一本详细阐述新发传染病临床和影像学的专著。对SARS、人禽流感、EV71型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新变异型克雅氏病、超级细菌、艾滋病及耐多药结核等12种人类影响较大且流行较广的新发传染病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主要阐述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临床症状与体征、影像学检查方法与选择与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
《新发传染病临床影像诊断》目录

第一章 新发传染病概述 1

一、新发传染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

二、新发传染病的分类 2

三、动物源性与新发传染病 2

四、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 3

五、新发传染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5

六、应对EID应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6

第二章 SARS 9

第一节 SARS概述 9

一、SARS的定义 9

二、SARS的发现与流行经过 9

三、SARS冠状病毒的首次分离 11

四、SARS对人类社会影响 11

五、SARS带来的启示 13

第二节 病原学 13

一、SARS病原体的发现及其病因确定 14

二、SARS病毒的理化特征 14

三、SARS-CoV的来源 15

四、问题与展望 16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6

一、流行概况 16

二、传染源 16

三、传播途径 17

四、人群易感性 18

五、流行特征 18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9

一、发病机制 19

二、病理变化 22

第五节 临床表现 29

一、潜伏期 29

二、临床特征 29

三、症状 29

四、体征 30

五、病程 31

六、分型 31

七、并发症 31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32

一、血常规检查 32

二、血气分析 32

三、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32

四、细胞因子检测 33

五、SARS特异性抗体检测 33

六、SARS病毒PCR检测 33

七、病毒分离 33

第七节 临床诊断 34

一、诊断标准 34

二、SARS诊疗方案 34

三、临床分型分期 36

第八节 影像学检查技术要求 37

一、胸部X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37

二、胸部CT检查与相关技术要求 38

三、X线胸片与CT检查的优缺点 38

四、放射科的防护与隔离 39

第九节 胸部X线诊断 39

一、胸部影像的病理基础 39

二、SARS的基本影像 40

三、SARS的胸部X线表现 40

四、胸部X线表现的动态变化 41

五、儿童SARS的胸部X线表现 41

第十节 胸部CT诊断 42

一、SARS的CT表现 42

二、SARS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第十一节 影像学鉴别诊断 43

一、SARS与免疫功能正常肺部炎症性疾病鉴别 44

二、SARS与机遇性肺炎的鉴别 44

三、SARS与肺部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45

第十二节 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46

一、肺间质增生及肺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46

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47

三、肺部继发感染 48

四、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 48

第十三节 SARS典型病例介绍 49

第十四节 治疗 74

一、对症治疗 74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74

三、抗病毒治疗 76

四、恢复期血清疗法 76

第十五节 预防和控制 76

一、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 76

二、传染源控制 77

三、消毒方法 77

第十六节 预后 79

一、预后与转归 79

二、影响预后因素 80

三、特殊人群预后 81

第三章 人禽流感 87

第一节 概论 87

一、人禽流感的定义 87

二、发生与流行 87

三、与人流感之间的关系 88

四、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88

第二节 病原学 89

一、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 89

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 90

三、病毒的致病性 91

第三节 流行病学 92

一、流行概况 92

二、传染源 92

三、传播途径 93

四、易感人群 93

五、流行病学特征 94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94

一、发病机制 94

二、病理变化 98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2

一、潜伏期 102

二、临床特征 102

三、症状与体征 103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104

一、血常规检查 104

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104

三、病毒病原抗体及病毒核酸检测 104

四、病毒分离 105

五、病毒鉴定 105

第七节 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 106

一、胸部X线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106

二、胸部CT检查与相关技术 106

三、放射科的防护与隔离 107

第八节 胸部X线诊断 108

一、胸部影像的病理基础 108

二、人禽流感的肺部基本影像 108

三、胸部X线表现 109

四、胸部X线病变的动态变化 110

五、儿童禽流感的胸部X线表现特点 110

六、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 111

第九节 胸部CT诊断 111

一、CT表现 111

二、CT诊断 112

第十节 影像学鉴别诊断 113

一、人禽流感与肺部炎症性疾病鉴别 113

二、人禽流感与肺部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114

第十一节 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114

一、肺间质增生及肺纤维化 115

二、肺部继发感染 115

三、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 116

第十二节 H5N1及H7N9典型病例介绍 116

第十三节 临床诊断 154

一、临床诊断依据 154

二、诊断分类 156

三、重型人禽流感诊断标准 156

四、临床分型分期 157

第十四节 并发症 158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58

二、肺纤维化 159

三、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159

四、继发真菌感染 159

五、Reye综合征 160

第十五节 治疗 160

一、治疗的基本原则 160

二、抗病毒治疗 160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161

四、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161

五、恢复期血清疗法 162

六、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162

七、出院标准 163

第十六节 预防 163

一、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 163

二、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164

三、传染源控制 165

四、免疫预防 165

五、人禽流感院内感染控制技术 165

六、人禽流感患者的管理 166

第十七节 预后 166

一、人禽流感的病死率 166

二、转归 167

三、影响预后的因素 167

附件1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 168

附件2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 172

第四章 甲型H1N1流感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第二节 病原学 178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79

一、概述 179

二、传染源 180

三、传播途径 180

四、易感人群 180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80

一、发病机制 180

二、病理变化 182

第五节 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186

一、潜伏期 186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 186

三、实验室检查 186

第六节 甲型H1N1流感相关并发症 188

第七节 影像检查技术及方法的选择 189

一、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 189

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190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 190

一、呼吸系统影像学表现 190

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 195

三、典型病例介绍 200

第九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204

一、诊断 204

二、鉴别诊断 204

第十节 治疗 205

一、一般治疗 205

二、抗病毒治疗 205

三、其他治疗 205

四、中医辨证治疗 206

第十一节 临床分类隔离原则和出院标准 206

一、临床分类隔离原则 206

二、出院标准 207

第十二节 预防 207

一、控制传染源 207

二、切断传播途径 207

三、保护健康人群 208

四、孕产期妇女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 208

第十三节 预后 209

第五章 艾滋病 215

第一节 概述 215

第二节 病原学 216

一、HIV分类与分型 216

二、HIV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和传染 217

三、HI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218

四、HIV的复制 219

五、HIV感染后的血清学变化 220

六、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22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221

一、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221

二、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22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223

一、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223

二、艾滋病的主要病理表现 225

第五节 临床表现 233

一、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233

二、几种常见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233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235

一、HIV抗体检测 235

二、HIV P24抗原检测 236

三、HIV核酸检测 236

四、HIV基因型及其检测方法 237

五、HIV耐药性检测 237

六、CD4+和CD8+ T淋巴细胞检测 237

第七节 艾滋病影像学检查 237

一、影像学检查对艾滋病并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概述 238

二、CT在诊断胸部艾滋病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238

三、MR在诊断艾滋病中的重要作用 238

四、PET-CT、PET-MR在诊断艾滋病中的价值 239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 239

一、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239

二、腹部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258

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266

第九节 艾滋病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277

一、诊断标准 277

二、鉴别诊断 278

第十节 治疗 278

一、治疗时机 278

二、治疗药物的选择 279

三、治疗方案 280

四、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 281

第十一节 艾滋病相关介入诊疗学 282

一、细针抽吸组织活检 282

二、经皮穿刺活检技术 282

三、艾滋病相关气胸的治疗 283

四、包裹性脓胸或脓肿的处理 283

五、中央静脉通道的建立 284

六、其他相关介入技术 285

七、介入操作暴露危险及防护 285

第十二节 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性皮肤黏膜疾病 286

一、与感染相关的皮肤黏膜疾病 287

二、与HIV相关的皮肤黏膜肿瘤 290

三、与HIV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和非特异性皮肤黏膜损害 291

第十三节 预防 294

一、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 294

二、预防HIV经注射吸毒途径传播 295

三、预防HIV经性接触传播 296

四、预防HIV经母婴传播 296

五、暴露后预防 296

六、预防性的抗病毒治疗 296

第六章 病毒性肝炎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定义及命名 300

二、病毒性肝炎病原发现历程 300

第二节 病原学 302

一、甲型肝炎病毒 302

二、乙型肝炎病毒 303

三、丙型肝炎病毒 306

四、丁型肝炎病毒 309

五、戊型肝炎病毒 31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311

一、甲型肝炎 311

二、乙型肝炎 312

三、丙型肝炎 313

四、丁型肝炎 315

五、戊型肝炎 316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316

一、发病机制 316

二、病理变化 317

第五节 临床表现 327

一、急性肝炎 327

二、慢性肝炎 328

三、重型肝炎 329

四、淤胆型肝炎 329

五、肝炎肝硬化 330

第六节 肝炎的重要并发症 330

一、出血 330

二、肝性脑病 330

三、肝肾综合征 331

四、感染 332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选择 333

一、X线平片检查 333

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 333

三、US检查 333

四、CT检查 335

五、MRI扫描 337

六、血管造影检查 337

七、核素显像检查 338

八、PET-CT检查 338

第八节 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39

一、超声影像学表现 339

二、CT影像学表现 344

三、MRI影像学表现 354

四、PET-CT的影像学表现 361

第九节 诊断 364

一、流行病学资料 364

二、临床诊断 364

三、病原学诊断 366

第十节 鉴别诊断 367

一、黄疸的鉴别诊断 367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鉴别诊断 367

第十一节 治疗 368

一、急性肝炎 368

二、慢性肝炎 369

三、重型肝炎 374

第十二节 预防 378

一、控制传染源 378

二、切断传播途径 379

三、保护易感人群 379

第十三节 预后 381

一、急性肝炎 381

二、慢性肝炎 381

三、重型肝炎 382

四、肝炎肝硬化 382

五、淤胆型肝炎 382

第七章 手足口病 386

第一节 概述 386

第二节 病原学 386

一、柯萨奇病毒 387

二、EV71 387

第三节 流行病学 389

一、流行概况 389

二、近年EV71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389

三、传染源 390

四、传播途径 390

五、易感人群 391

六、病后的免疫力 39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391

一、发病机制 391

二、病理改变 392

第五节 临床表现 395

一、潜伏期 396

二、症状和体征 396

三、临床分期 397

四、临床分型 399

五、实验室检查 400

第六节 手足口病相关并发症 400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400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 401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 401

第七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 403

一、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403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403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 404

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像学表现 404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影像学表现 410

三、典型病例 413

第九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415

一、诊断 415

二、鉴别诊断 416

第十节 治疗 417

第十一节 预防 419

一、传染源的管理与预防 419

二、切断传播途径 419

三、保护易感人群 420

四、疫苗的研究 420

五、预防控制措施 420

第十二节 预后 421

一、预后与转归 421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422

三、重症病例的预测因素 422

第八章 肺结核 427

第一节 概述 427

一、肺结核的定义 427

二、结核病的历史 427

三、结核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28

四、结核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428

第二节 结核病的病原学及实验室诊断 428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429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与易感人群 429

三、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 429

四、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特点 430

五、结核杆菌感染后人体免疫反应特点 430

六、结核病实验诊断方法概述 431

第三节 流行病学 432

一、肺结核的流行环节 432

二、肺结核流行情况 432

三、肺结核流行的影响因素 433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433

一、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改变 434

二、肺结核的病理特点及类型 435

第五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 438

一、咳嗽 438

二、咳痰 438

三、咯血 438

四、胸痛 438

五、呼吸困难 438

六、结核性变态反应 439

第六节 肺结核相关并发症 439

一、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 439

二、肺结核病合并感染 440

三、肺结核并发肺不张 441

四、肺结核并发气胸 442

五、肺结核并发咯血 443

第七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 445

一、X线胸片检查 445

二、CT扫描 445

三、其他影像学检查 446

四、穿刺活检技术 446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 446

一、肺结核的影像表现 446

二、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 466

三、耐多药肺结核的影像表现 470

四、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481

第九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487

一、肺结核诊断程序 487

二、肺结核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 488

三、肺结核诊断的书写 489

四、鉴别诊断 490

第十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492

一、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 492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病学 492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病理表现 493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表现 493

五、影像学表现 493

六、诊断标准 495

七、鉴别诊断 496

八、治疗 496

九、预防 497

第十一节 肺结核的化学治疗 497

一、抗结核药物品种与剂型 497

二、肺结核化疗的基本原则 499

三、肺结核的化疗对象 500

四、肺结核的化疗方案 501

五、常用药物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 502

第十二节 预防与预后 504

一、预防 504

二、预后 504

第九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508

第一节 概述 508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定义及其命名 508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和流行经过 508

第二节 病原学 509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发现 509

二、病毒形态和结构 509

三、理化性质 510

四、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 510

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 51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511

一、流行特征 511

二、流行病学 51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512

一、SFTSV的形态学特点和基因结构特征 512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514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515

一、潜伏期 515

二、临床表现 515

三、实验室检查 516

第六节 诊断 517

一、诊断依据 517

二、诊断标准 517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517

第八节 鉴别诊断 518

一、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鉴别 518

二、与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鉴别 519

三、与发热、出血的感染性疾病鉴别 520

四、与发热、血白细胞降低的胃肠道疾病鉴别 520

五、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内科疾病鉴别 520

六、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 520

第九节 治疗 520

一、一般治疗 520

二、对症支持治疗 520

三、病原学治疗 521

四、隔离及防护 521

五、中医治疗 521

六、出院标准 522

第十节 预防 523

一、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523

二、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523

三、病例报告 523

四、病例隔离与管理 523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523

六、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524

七、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524

八、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 524

九、消毒处理 524

十、尸体处理 525

第十一节 预后 525

第十章 牛海绵状脑病和人类新型克雅病 527

第一节 概述 527

一、定义及命名 527

二、牛海绵状脑病的发现史 527

三、人类朊毒体病的发现史 528

四、牛海绵状脑病与人类克雅病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529

第二节 病原学 529

一、朊毒体的发现过程 529

二、朊毒体发现的意义 530

三、朊毒体蛋白的特性 531

第三节 流行病学 533

一、牛海绵样脑病 533

二、人朊毒体病流行病学 534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535

一、发病机制 535

二、病理变化 536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特殊检查 541

一、人类常见的朊毒体病 541

二、临床表现 541

三、实验室检查 543

四、脑电图检查 543

五、头颅影像学检查 543

六、正电子脑扫描(PET/CT) 543

七、组织病理学 54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 544

一、X线平片 544

二、CT 544

三、MRI 544

四、其他检查 54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 545

一、CT表现 545

二、MRI表现 545

第八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550

一、朊毒体病的共同特点 550

二、诊断 550

三、诊断标准 551

四、鉴别诊断 552

第九节 治疗 553

第十节 预防 553

一、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553

二、切断传播途径 553

三、保护易感人群 554

第十一节 预后 554

第十一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557

第一节 概述 557

第二节 病原学 557

第三节 流行病学 558

一、传染源 558

二、传播途径 558

三、人群易感性 559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559

一、发病机制 559

二、病理变化 561

第五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 564

一、出血性肠炎 564

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565

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565

第六节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影像学表现 565

一、病理基础 565

二、结肠并发症的CT表现 565

第七节 诊断 567

一、疑似病例 567

二、确诊病例 567

三、临床诊断病例 567

第八节 治疗 568

一、对症处理 568

二、补液治疗 568

三、HUS治疗 568

四、中医药治疗 568

五、抗菌药物 568

六、医院感染防控 568

七、出院标准 569

第九节 预防 569

一、消灭传染源 569

二、切断传播途径 569

三、免疫预防 569

第十二章 布鲁菌病 571

第一节 概述 571

第二节 病原学 571

第三节 流行病学 572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573

一、布鲁菌病的发病机制 573

二、布鲁菌病的病理变化及特点 573

第五节 临床表现 576

一、症状与体征 576

二、临床分期 576

三、临床分型 576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577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577

二、细菌学检查 577

三、免疫学检查 577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578

一、骨关节系统 578

二、神经系统 581

三、其他系统 582

第八节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583

一、临床诊断 583

二、鉴别诊断 583

第九节 相关并发症 583

一、骨关节系统损害 583

二、葡萄膜炎 584

三、泌尿生殖系病症 584

四、神经系统损害 584

五、消化系统损害 584

六、呼吸系统损害 584

七、循环系统损害 585

第十节 治疗 585

一、一般治疗 585

二、抗菌治疗 585

三、中医药治疗 586

第十一节 预防与预后 587

一、预防 587

二、预后 5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