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路径研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路径研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路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前兵,时钰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9650240
  • 页数:219 页
图书介绍: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书基于本土化情境,在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背景下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变量——企业家精神、家族化、传统文化等多维视角透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实践形式及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探索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路径研究》目录

第一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回顾及其发展趋势 3

第一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路径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3

一、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广泛的中小企业群体 3

二、中小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 5

三、创业创新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6

四、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7

第二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0

一、国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10

二、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18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20

第三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路径研究分析框架 22

一、本土化研究的内涵 22

二、转型背景下的多维视角:一个分析框架 23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8

第二篇 影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33

第四章 组织背景因素 33

一、文献回顾 33

二、模型与研究假设 35

三、测量 40

四、分析结果 44

五、结论与启示 48

第五章 技术创新战略 51

一、技术创新战略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概述 51

二、技术创新战略与中小企业创新团队沟通模式 53

三、技术创新战略与中小企业创新团队学习策略 59

四、技术创新战略与中小企业创新团队冲突管理 64

五、技术创新战略与中小企业创新团队领导行为 70

第六章 家族涉入 77

一、问题的提出 77

二、家族管理与专业化管理 78

三、家族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的交易费用分析 82

四、家族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分工效率 87

五、中小企业采用家族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的选择模型 90

第七章 儒家文化 93

一、儒家文化的特征 93

二、儒家文化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96

第三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形式 105

第八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05

一、问题的提出 105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 106

三、数据和方法 108

四、研究结果 110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113

第九章 企业家能力形成机理 114

一、问题的提出 114

二、基础理论分析 115

三、企业家隐性知识来源识别 119

四、影响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 121

五、隐性知识学习与企业家机会聚焦 124

六、案例分析 127

七、企业家加强隐性知识学习的主要路径 128

第十章 技能人才的知识管理策略 131

一、问题的提出 131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31

三、案例分析 132

四、关于技能型人才知识管理策略的一个整合框架 136

第十一章 家族企业创业元老的治理机制 140

一、问题的提出 140

二、创业元老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性质 141

三、基于风险的创业元老人力资本定价模型 143

四、中小企业创业元老人力资本契约的变迁路径 145

第四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成长 149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以小企业为例 149

一、引言 149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50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151

四、研究结果 155

五、假设检验结果 158

六、结论与启示 159

第十三章 创业团队领导行为、团队凝聚力与绩效关系 160

一、引言 160

二、概念模型与基本假设 160

三、案例分析 163

四、对公司创业团队领导行为的调查 165

五、研究结论 173

第十四章 企业家认知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174

一、引言 174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75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178

四、研究结果 180

五、结论与启示 183

第十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与家族企业成长 185

一、引言 185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与江阴海达橡塑集团的成长 185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与家族企业成长关系模型 189

第十六章 家族成员特征、家族参与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192

一、引言 192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92

三、研究方法 196

四、研究结果 198

五、结论与启示 200

参考文献 2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