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健康心理学  第2版  本科心理
健康心理学  第2版  本科心理

健康心理学 第2版 本科心理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明主编;张颖,沈晓红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117172189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
《健康心理学 第2版 本科心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念、任务和相关学科 1

一、概念 2

二、研究任务 2

三、相关学科 2

第二节 简史 4

一、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 4

二、健康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 4

第三节 健康及其行为的评估 8

一、健康评估工具 8

二、生命质量评估工具 9

第二章 生物学基础——神经、内分泌、免疫 10

第一节 神经系统 10

一、神经细胞及其信息传递 10

二、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11

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控 13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 16

一、激素 17

二、内分泌的调控作用 18

第三节 免疫系统 19

一、免疫系统的结构 19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20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的相互影响 20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0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2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环路 22

四、心理社会因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 23

第三章 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 25

第一节 健康行为与健康信念 25

一、概述 25

二、健康信念及其影响因素 26

第二节 动机与行为 29

一、控制源和健康控制源理论 29

二、归因理论和应用 30

三、自我效能理论和应用 31

第三节 认知理论 33

一、健康信念模型 33

二、理性行动/计划行为理论 35

第四节 行为转变的阶段性理论 36

一、跨理论模型 36

二、健康行动进程理论 39

三、预警采用进程理论 40

第五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 41

一、基本方法 42

二、注意事项 42

第六节 行为治疗 43

一、奖励与惩罚结合,矫正不良行为 44

二、自我调整法 44

三、示范法 44

第七节 认知治疗 45

一、理性-情绪疗法 45

二、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47

三、促进态度与信念转变 48

第八节 来访者中心疗法 50

一、概述 50

二、操作 50

第四章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 53

第一节 养生观 53

一、历代养生理论 53

二、七情与养生 55

三、迷信、忌讳、巫术及其批判 57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58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模式 58

二、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模式 59

三、整体模式 59

四、性命全修模式 60

五、明心见性模式 60

六、个体与自然环境和谐模式 61

第三节 《内经》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与原则 61

一、《内经》蕴含的健康心理学理论 62

二、《内经》中的健康标准 63

三、健康促进原则 63

第四节 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64

一、基本原则 64

二、常用方法 66

第五章 应激 70

第一节 应激概述 70

一、什么是应激 70

二、应激的种类 71

三、应激源 72

四、应激的反应及与健康的关系 75

第二节 应激的理论 76

一、生物应激理论 76

二、社会应激理论 78

三、心理应激理论 79

第三节 中介因素 79

一、人口学因素 79

二、认知评价 80

三、社会支持 82

四、人格 84

第六章 应对与应激管理 88

第一节 应对 88

一、什么是应对 88

二、应对的分类 91

三、心理防御机制 94

四、应对与健康的关系 95

第二节 应激管理 96

一、应激的系统管理模型 96

二、常用的应激管理技术 96

第七章 环境与健康 100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健康 100

一、家庭与健康关系概述 100

二、家庭应激与应对 101

三、家庭与健康行为 103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健康 104

一、学校与健康关系概述 104

二、学校应激与应对 105

三、学校与健康行为 107

第三节 职业环境与健康 108

一、职业与健康关系概述 108

二、职业倦怠 108

三、职业生涯发展 109

第四节 社会环境与健康 111

一、社会分层与健康行为 111

二、社会变迁与健康行为 112

三、自然环境与健康行为 113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115

第一节 饮食 115

一、食品与健康 115

二、饮食行为与健康 115

第二节 影响饮食的因素 116

一、压力与情绪 116

二、学习和认知因素 117

三、饮食的文化差异 118

四、家庭影响 120

五、体型和身体满意度 120

六、进餐情境及食物相关的因素 121

第三节 肥胖和肥胖症 121

一、什么是肥胖和肥胖症 121

二、肥胖的机理 123

三、肥胖预防和治疗 124

第四节 进食障碍 126

一、神经性厌食症 126

二、神经性贪食症 127

三、进食障碍的病因 127

四、进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128

第九章 成瘾行为 129

第一节 烟草与吸烟 129

一、烟草的历史与传播 129

二、烟草与健康 130

三、心理社会观点 132

四、戒烟 133

第二节 酒精与酗酒 136

一、酒精与人类 136

二、酗酒与健康 138

三、酗酒的心理学观点 140

四、控制饮酒 140

第三节 网络与网络成瘾 142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综合征 142

二、心理社会因素 144

三、治疗与预防 144

第十章 锻炼与休闲 146

第一节 锻炼及其意义 146

一、什么是锻炼 146

二、锻炼的益处 147

第二节 锻炼与疾病 148

一、锻炼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148

二、锻炼原则 150

第三节 促进锻炼 151

一、影响锻炼的因素 151

二、锻炼生活方式的培养 152

第四节 休闲 154

一、休闲和休闲方式 154

二、休闲与健康 155

三、学会休闲 155

第十一章 性行为与艾滋病 158

第一节 性行为与性传播疾病 158

一、性与性行为 158

二、性取向 160

三、性传播疾病 162

第二节 艾滋病与性行为 163

一、概述 163

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165

第三节 艾滋病的心理行为干预 168

一、行为预防 169

二、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 170

第十二章 睡眠 173

第一节 睡眠与梦 173

一、睡眠周期与理想睡眠 173

二、睡眠的生理与心理意义 174

三、梦 176

四、睡眠障碍 178

第二节 睡眠剥夺与健康 180

一、原因 181

二、睡眠剥夺对心身和社会的影响 181

三、睡眠剥夺的心理干预 183

第三节 失眠症 184

一、类型 185

二、原因 185

三、心理干预 186

第十三章 慢性疾病 189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 189

一、原发性高血压 189

二、冠心病 190

三、脑卒中 193

四、心脏介入手术后的心理问题 193

五、病程中的心理问题 195

六、健康促进与心理干预 196

第二节 糖尿病 198

一、行为危险因素 199

二、健康促进与心理干预 200

第十四章 癌症 203

第一节 病因:心理社会因素 203

一、心理社会因素 203

二、心理社会因素致病机制 208

第二节 癌症对患者的心理冲击 209

第三节 癌症的预防 210

一、预防 210

二、行为转变与健康促进 211

三、癌症的社区健康教育 212

第四节 心理干预 213

一、干预原则 213

二、干预方法 213

第十五章 疼痛 216

第一节 疼痛概述 216

一、什么是疼痛 216

二、急性和慢性疼痛 217

三、疼痛的临床意义 217

第二节 疼痛的生理基础和理论 218

一、疼痛的生理学基础 218

二、疼痛理论 218

第三节 疼痛的测量 221

一、莫克吉尔疼痛问卷 221

二、简明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 221

三、描述及类比法 221

第四节 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 222

一、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222

二、心理干预 227

第十六章 患者行为 229

第一节 患者及患者心理 229

一、患者与患者角色 229

二、患者心理需要 230

三、疾病进程与心理干预 230

四、患者角色障碍和干预 231

第二节 求医行为 233

一、求医行为的类型 233

二、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233

三、筛查、体检、免疫接种与健康管理 234

第三节 遵医行为 235

一、遵医行为 236

二、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236

三、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238

第十七章 医患关系 240

第一节 医患关系与医生角色 240

一、医患关系 240

二、医生角色 241

第二节 医患关系模式和沟通影响因素 243

一、医患关系的模式 243

二、医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245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改善 246

一、提高沟通技能 246

二、改善患者心理 251

三、提供良好医疗大环境 251

四、避免医疗纠纷 251

第十八章 女性行为与健康 253

第一节 健康的性别差异和原因 253

一、寿命和死因的性别差异 253

二、健康性别差异的心理社会因素 253

第二节 女性生殖健康 257

一、青春期与月经 258

二、流产与避孕 259

三、妊娠与分娩 260

四、更年期 261

第三节 女性疾病 262

一、乳腺癌 262

二、宫颈癌 263

三、心血管疾病 264

第十九章 儿童与老年人 267

第一节 儿童 267

一、培养健康行为 267

二、防止意外伤害 270

第二节 儿童疾病行为 271

一、支气管哮喘 271

二、儿童糖尿病 272

三、住院和面对死亡 273

第三节 老年健康心理学 274

一、促进健康 274

二、提高看护质量 275

第四节 死亡与临终关怀 276

一、死亡和死亡原因 276

二、临终与临终关怀 276

三、临终关怀 278

参考文献 28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