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毓涵斋中医夜话  经典经方本如此
毓涵斋中医夜话  经典经方本如此

毓涵斋中医夜话 经典经方本如此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贠克强著;武国霞整理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3240925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册是克强先生除对《内经》中一些学术问题追根溯源式的探讨和展现外,主要是对仲圣《伤寒杂病论》中一些具争议性模糊性问题的掘幽探微,以及对经方医学的本质钩沉。作者并非追逐当下风行的经方学术流派,而是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充分的临床实践,苦心挖掘病证和经方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提出“方机对应”的经方思想,另辟蹊径而触及了经方医学之三味,找到了经方医学之根本,对广大中医同仁和经方学者的意义不言而喻。此外,书中尚有作者对中医特定之络、膜和玄府气液三大学术以及一些中医大要的本质探讨和实践,颇有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
《毓涵斋中医夜话 经典经方本如此》目录

《内经》刨根 1

“病机十九条”为何不言燥气 3

脑渗为涕——兼谈《内经》的说理文法和学习方法 6

再谈“脑渗为涕” 7

撑持全身上下内外体与神之柱——宗气 10

我对营卫生成、循行、功效以及营卫不和的认识 1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2

厥之义 22

一寒一热同为“消” 23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 23

形脉逆从定死生 24

《内经》述理的角度性 24

德流气薄 25

关节也有“神” 25

静以待时 28

怎样从《内经》中汲取认知和诊治智慧 29

《外经》解剖学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30

《伤寒》问底 31

仲师为何主论伤寒 33

仲师最为中和 33

仲景之学既“纯”又“杂”,既“伟大”又“普通” 34

仲景“圣名”的确立 41

神秘仲景不可取 41

“辨证论治”之渊源,以及“证”和“症” 42

“六经”到底是什么 43

六经病证的实质 45

《伤寒》六经和《内经》经络的关系 47

伤寒六经次序的问题 48

《伤寒论》条文次序的问题 49

二“太”共主皮表而统荣卫 49

太阳病的“地位” 51

论厥 54

厥阴和厥阴病的本质 54

厥阴多寒热虚实证 55

从三阴病的不渴、渴、消渴说开去 56

方证对应的规律性 60

仲师救急“三招” 60

《伤寒论》之“脾家实” 61

阳明分三焦吗 63

神志异常是下焦蓄血证的特征之一 65

关于“太阳病下之微喘者” 65

以“喘”之发谈伤寒病的“自然”进程 67

表实表疏不唯汗定 68

病机和病势 69

痒者,名泄风 70

几种“其气上冲”变证的机转、方药之鉴别 71

只有通过临床检验的才是真的 73

伤寒为经,各家为纬 75

“温病家”和“伤寒家”只是代表诊治风格 76

经方钩沉 77

经方的内涵 79

经方本身是最高的吗 79

方证对应是个“棒槌” 80

从《伤寒论》386条理中丸方之加减看仲师之“药机对应” 82

经方中的“对立统一观”思想 83

桂枝汤、小柴胡汤——“生生之效”两经方 87

我对柴桂干姜汤方证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体悟 99

大青龙汤就是“发越”之剂 116

厥阴病乌梅丸方证和方义的一些本质问题 120

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之方证的区别 127

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味甘汤四证之病理机转和方义特点 130

去桂还是去芍 138

《金匮》妇人杂病篇中“旋覆花汤”系错简 139

白虎加桂枝汤 140

妇科良方——当归芍药散 140

妇科第一方 141

炙甘草汤的“隐秘” 143

四逆汤的真谛 143

五苓散和水液的重新敷布 144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大黄附子细辛汤 146

干姜温清,吴萸降浊 147

我对仲师五“泻心汤”的理解和运用 147

为“麻黄升麻汤”正名 165

猪膏发煎 169

《金匮要略》“心下坚”机和治之鉴别 169

桃核承气汤之桂枝 170

栀子豉汤能否交通心肾 171

三大学说 173

“络病学术”的发展沿革和临床意义 175

从“膜原学术”到“膜系理论” 185

刘完素的“玄府气液”学术 190

大要精义 201

一、天人合一 203

“天人合一”是金标准 203

阴阳的本质 204

阴阳的交融态 205

五行的本质 206

三阴三阳和自然与人体脏腑对应关系的由来 208

人和自然融通亦是健康的一大要素 210

春、风、虫、性 211

中医之“神”亦同此焉 211

满月之夜对机体的影响 212

现在的孩子为何无免疫力 213

绝不可悉听尊便 213

二、对立统一 214

“对立统一观”思想是中医学术中的自然法则 214

附:处方遣药需遵循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224

方药之道 226

我的方药防治观 227

三、动态平衡 234

阴阳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度量中医者之标杆 234

“内生态”的“动态平衡”是根本 235

中医的“痊愈观” 238

四、一气周流 239

中医之“气”到底是什么 239

“正气”还应包括智慧和美德 240

自然“六节”气化规律的内在运行机制 241

“脏气流转”的本质和状态 242

人体“内生态”模式就像一架齿轮套齿轮的机器 246

“一气周流”的高度性和多维性 246

振其干纲 247

“交通”最紧要 253

一脏之败病不治 257

五、方法论 258

医学的方向 258

“取类比象”是对“自然之道”的运用 258

“中庸”最好的诠释 261

道和术 262

道有止而术无涯 262

科学和自然 263

除了科学就是伪科学吗 264

哲学与科学、中医与西医 264

文化性和技术性 265

中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266

中医科研和中医研究 267

西医学模式的最终转化 267

中医大家的“独特” 2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