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检验医学
实用检验医学

实用检验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丛玉隆总主编;王鸿利,从玉隆,仲人前,吕建新,周新,童明庆本册主编;马筱玲,尹一兵,王琪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68113
  • 页数:1246 页
图书介绍:实用检验医学(上册)共六篇,包括实验室管理篇、 临床检验篇、 临床生化篇、临床免疫篇、临床微生物篇、检验医学进展篇 。为临床诊断部分,以病因、发病机理为基础,阐述检验项目诊断疾病的原理、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及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下册重点是实验技术。另外,本版书上、下册均配有光盘,其中含有大量精美图片等内容,对书实现了良好的补充。
《实用检验医学》目录

第一篇 实验室管理篇 1

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1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 1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1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2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

一、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 3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3

三、组织结构的确定和资源配置 4

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4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 7

六、临床检验的操作规程 8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9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9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9

第四节 临床实验室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 10

一、管理方面的问题剖析 10

二、技术方面的问题剖析 12

第二章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5

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管理 15

一、分析前阶段准备和影响因素 15

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16

三、标本的验收和拒收 17

四、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17

第二节 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17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历史 17

二、室内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基础 18

三、质控品的选择和应用 18

四、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 19

五、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 20

六、质控规则 21

七、失控后的处理 23

八、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24

九、室间质量评价 24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 27

一、分析后质量管理的概念 27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 27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 27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28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 29

第四节 方法性能评价 29

一、方法性能评价的基本步骤 30

二、误差的分类和表示 30

三、准确度的评价 30

四、精密度的评价 34

五、检测限的评价 36

六、可报告范围 36

第三章 计量学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 39

第一节 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 39

一、量和量值及有关术语 39

二、标准和参考及有关术语 39

三、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及有关术语 39

四、参考测量系统及有关术语 40

五、互通性和基质效应及有关术语 40

第二节 计量学溯源性 40

一、概述 40

二、溯源性的建立 41

三、临床检验参考系统 42

四、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的应用 44

五、临床实验室及室间质评机构与溯源性 44

第三节 测量不确定度 45

一、概述 45

二、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般规则与方法 45

三、不确定度评定的有关问题及临床检验中的测量不确定度 46

第四章 实验室信息系统 48

第一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概述 48

一、何谓信息系统 48

二、条形码等自动识别技术与信息系统 49

三、实验室信息系统 50

四、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相关标准与规范 51

第二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现状 51

一、单机版信息运行模式及用途 51

二、多机联网模式的实验室信息系统 51

三、实验室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形成的局域网 52

四、区域互联模式 52

第三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功能 52

一、基本功能 53

二、标本流程与节点控制 59

三、特殊功能 60

第五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68

第一节 实验室的设计和环境要求 68

一、临床实验室的平面与空间设计 68

二、临床实验室的用房与功能分区 68

三、临床实验室的环境要求 69

第二节 实验室的主要危害源 69

一、生物危害源 69

二、化学危害源 70

三、物理危害源 70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 70

一、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 71

二、生物污染的原因和种类 73

三、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途径 74

四、生物安全防护 76

五、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79

六、实验室生物安全警示标志 80

第四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 81

一、生物安全柜 81

二、其他常用安全设备 86

第六章 临床检验方法标准目录 87

第一节 我国颁布的临床检验标准 87

一、临床血液和体液学检验相关标准 87

二、临床化学检验相关标准 89

三、临床免疫学检验相关标准 90

四、临床分子和遗传学检验相关标准 90

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相关标准 91

第二节 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所制订的标准 91

一、凝血与血栓检测相关方法学标准 93

二、血液学检测相关方法学标准 94

三、免疫学检测相关方法学标准 94

四、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及其血液病分型方法学标准 95

五、基因诊断相关方法学标准 96

六、临床化学检验方法学标准 97

七、血气分析方法学标准 97

八、其他方法学标准 98

第三节 IFCC和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颁布的临床检验相关标准 98

第七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相关法规及标准 100

第一节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100

一、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100

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100

第二节 GB/T 22576(ISO 15189,IDT)的主要内容 101

一、管理要求 101

二、技术要求 102

三、与GB/T 27025(ISO 17025)的对照 104

四、GB/T 22576与《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联系 105

第三节 WS/T 250的主要内容 105

第四节 GB/T 20468的主要内容 106

第五节 GB/T 20470的主要内容 106

第六节 GB/T 19702(ISO15193,IDT)的主要内容 106

一、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 106

二、非量参数的参考测量程序 107

第七节 GB/T 19703(ISO 15194,IDT)的主要内容 107

一、参考物质的分类和命名 107

二、参考物质的说明 107

三、非量值物质特性的表述 108

第八节 GB/T 21919(ISO 15195,IDT)的主要内容 108

一、管理要求 108

二、技术要求 108

三、与GB/T 27025(ISO 17025)的联系 109

第九节 GB/T 21415(ISO 17511,IDT)的简介 109

第十节 YY/T 0638(ISO 18153,IDT)的主要内容 110

一、计量学溯源链和校准等级 110

二、计量学溯源性的确认 110

三、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学会一级参考测量程序 110

四、酶学有证参考物质列表 110

第八章 即时检验的质量管理 112

第一节 即时检验国际指南的内容简介 112

一、文件制订的即时检验对实验室一般管理的要求 112

二、文件制订的即时检验对实验室技术管理的要求 114

第二节 即时检验的质量管理 115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15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 116

三、分析后质量管理 116

四、检验报告及其管理 116

五、法规管理 116

第三节 POCT应用存在的问题 117

第二篇 临床检验篇 119

第九章 红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119

第一节 概述 119

第二节 红细胞造血与调控 120

一、红细胞发生与分化成熟 120

二、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122

三、红细胞衰老与血红蛋白降解 123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及其评价 124

一、细胞形态学检查 124

二、铁代谢检查 125

三、叶酸及维生素B12测定 126

四、显示溶血的一般检验 127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检验 128

六、珠蛋白合成异常实验室检查 129

七、补体敏感性增高试验 130

八、红细胞膜缺陷检验 131

九、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132

第四节 贫血的分类及诊断原则 132

一、贫血的分类 132

二、贫血的诊断原则 134

第五节 造血原料异常贫血的诊断 136

一、缺铁性贫血 136

二、巨幼细胞贫血 138

三、铁粒幼细胞贫血 142

第六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检验诊断 144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144

二、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 146

第七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 147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47

二、地中海贫血 148

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50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51

五、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152

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53

第八节 红细胞增多症检验诊断 155

一、红细胞增多症的分类 155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55

第十章 白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156

第一节 概述 156

一、恶性白细胞疾病 156

二、良性白细胞疾病 158

第二节 白细胞造血与调控 159

一、造血与调控 159

二、功能与特点 161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163

一、外周血检查 163

二、骨髓形态学检查 163

三、免疫标记检查 166

第四节 粒细胞数量功能异常检验诊断 170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170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72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 174

四、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175

第五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检验诊断 176

一、FAB分型诊断 177

二、WHO分类诊断 182

第六节 骨髓增殖性肿瘤检验诊断 187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88

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191

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93

四、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195

第七节 淋巴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198

一、B细胞、浆细胞肿瘤 200

二、T细胞、NK细胞肿瘤 209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12

四、淋巴瘤 213

第八节 单核吞噬细胞疾病检验诊断 218

一、反应性单核吞噬细胞疾病 218

二、增殖异常单核吞噬细胞疾病 219

第十一章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检验诊断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出血性疾病 222

二、血栓性疾病 224

第二节 生理性止血机制 225

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 225

二、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226

三、血液的凝固机制 227

四、抗凝血机制 229

五、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229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230

一、筛选试验 230

二、血管壁检查 234

三、血小板检查 236

四、凝血系统检查 239

五、抗凝系统检查 241

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查 242

七、血液流变学检查 244

第四节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检验诊断 245

一、血友病A 245

二、血友病B 248

三、血管性血友病 250

四、血小板无力症 252

五、巨血小板综合征 253

第五节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检验诊断 254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54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57

三、过敏性紫癜 259

四、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260

五、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 262

六、肝脏疾病所致出血 263

第六节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检验诊断 265

一、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 266

二、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268

三、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269

四、其他遗传性血栓性疾病 270

第七节 获得性血栓性疾病检验诊断 276

一、心肌梗死 276

二、脑血栓形成 278

三、周围动脉血栓形成 279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 281

五、肺栓塞 282

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84

第八节 抗血栓和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 285

一、抗血小板治疗实验室监测 285

二、抗凝治疗实验室监测 287

三、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 290

第十二章 临床输血检验诊断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一、输血的目的 293

二、输血的要求 293

三、输血的风险 294

第二节 常用血型 295

一、红细胞血型 295

二、白细胞血型 297

三、血小板血型 298

四、血清蛋白型 298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评价 299

一、输血前检查 299

二、输血后检查 303

第四节 血液制品种类和用途 307

一、红细胞制品 307

二、血小板制品 307

三、血浆制品 308

四、自体输血 308

第五节 输血的临床适应证 308

一、急性失血 309

二、慢性贫血 309

三、凝血障碍 310

四、血浆置换 310

第六节 输血反应性疾病检验诊断 311

一、急性溶血 311

二、迟发性溶血 312

三、血小板输注无效 312

四、移植物抗宿主病 313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314

六、输血过敏反应 314

第十三章 男性生殖疾病检验诊断 316

第一节 概述 316

第二节 生殖生理 317

一、睾丸 317

二、附睾 320

三、附属性腺 320

四、受精 321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评价 322

一、一般检查 322

二、特殊检查 324

第四节 生殖疾病检验诊断 328

一、精子异常疾病 328

二、免疫性不育症 333

三、内分泌疾病 335

四、性功能障碍 336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诊断 338

第一节 概述 338

第二节 生殖生理 338

一、卵巢周期的调节 338

二、主要的生殖内分泌激素 339

三、生殖内分泌激素周期性改变 341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评价 342

一、阴道微生态 342

二、生殖激素测定 342

三、不孕不育自身抗体 342

第四节 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 342

一、阴道分泌物检查与清洁度评价 342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342

三、阴道毛滴虫病 343

四、细菌性阴道病 343

五、支原体感染 344

六、沙眼衣原体感染 345

七、淋球菌感染 345

八、阴道微生态失衡 346

第五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紊乱检验诊断 346

一、激素测定的常用方法与单位 347

二、激素测定的目的与临床选择 347

三、激素测定在生殖内分泌紊乱中的应用 348

四、生殖内分泌检验结果分析中需注意的问题 351

第六节 不孕不育相关自身抗体检验诊断 351

一、抗子宫内膜抗体 351

二、抗透明带抗体 352

三、不孕不育的其他自身抗体 352

第七节 妇科肿瘤检验诊断 353

一、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及病理学背景 353

二、子宫颈癌与HPV检验诊断 355

三、hCG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或肿瘤 357

四、其他妇科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 358

第十五章 妊娠与围生期检验诊断 359

第一节 概述 359

第二节 妊娠生理 359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评价 359

一、hCG检测与检验诊断 359

二、产前筛查 359

三、孕期致畸性感染 359

第四节 早孕期检验诊断 360

一、hCG及其相关分子 360

二、正常妊娠hCG分泌 360

三、hCG与早孕及相关疾病检验诊断 360

第五节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361

一、产前筛查母血清标志物 361

二、产前筛查影响因素与筛查结果分析 362

三、产前诊断与产前诊断技术 363

第六节 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检验诊断 364

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364

二、HELLP综合征 365

三、妊娠期糖尿病 366

四、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 368

第七节 早孕期感染和母婴血型不合检验诊断 371

一、早孕期感染 371

二、母婴血型不合 374

第八节 新生儿疾病检验诊断 376

一、新生儿黄疸 376

二、新生儿溶血病 377

三、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疾病 378

第十六章 遗传性疾病检验诊断 381

第一节 概述 381

一、定义 381

二、检验诊断现状 381

第二节 分类和发病规律 381

一、分类 381

二、发病规律 382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评价 382

一、细胞遗传学检查及诊断评价 382

二、生化检查及诊断评价 384

三、分子遗传学检查及诊断评价 384

第四节 染色体病检验诊断 385

一、唐氏综合征 385

二、Edwards综合征 385

三、Patau综合征 386

四、猫叫综合征 386

五、Turner综合征 387

六、Klinefelter综合征 387

七、Poly X综合征 388

八、Poly Y综合征 388

九、脆性X综合征 388

十、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389

第五节 两性畸形检验诊断 390

一、真两性畸形 390

二、男性假两性畸形 390

三、女性假两性畸形 390

四、性逆转综合征 391

第六节 单基因病检验诊断 391

一、血红蛋白病之镰状细胞贫血 391

二、血浆蛋白病之血友病 392

三、酶蛋白病之苯丙酮尿症 393

四、受体蛋白病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393

五、膜转运载体蛋白病之肝豆状核变性 394

六、结构蛋白病之成骨不全症 394

第七节 线粒体病检验诊断 395

一、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395

二、MELAS综合征 396

三、MERRF综合征 396

第八节 多基因病检验诊断 397

一、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397

二、帕金森病 398

三、强直性脊柱炎 399

第三篇 临床生化篇 401

第十七章 糖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401

第一节 糖代谢 401

一、糖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401

二、血糖及其调节 401

三、葡萄糖以外的糖代谢 403

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 403

一、糖代谢紊乱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03

二、糖尿病 404

第三节 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 408

一、半乳糖代谢异常 408

二、果糖代谢异常 409

三、糖原贮积症 409

第四节 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检测指标及其评价 409

一、糖尿病 409

二、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症 415

第十八章 血浆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416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 416

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 416

二、血浆蛋白质代谢异常 416

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423

四、影响血浆蛋白质浓度的因素 423

五、血浆蛋白质电泳图谱的临床分析 423

六、与血浆蛋白质有关的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诊断 425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的检测 425

一、血清总蛋白质的测定 426

二、免疫化学法测定个别蛋白质 426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 426

一、苯丙酮尿症 426

二、酪氨酸血症 427

三、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428

第四节 氨基酸的检测 430

一、吸光度分析 430

二、氨基酸的层析 430

三、氨基酸酶法分析 430

四、高压液相色谱 430

第十九章 脂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432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种类与结构 432

一、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与分类 432

二、血浆脂蛋白的特征 432

三、载脂蛋白 432

第二节 脂蛋白受体 434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434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435

三、清道夫受体 436

第三节 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 436

一、脂蛋白脂肪酶 436

二、肝脂肪酶 436

三、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 436

四、HMGCoA还原酶 437

五、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437

第四节 脂蛋白代谢 437

一、外源性脂质代谢 437

二、内源性脂质代谢 438

第五节 神经鞘脂代谢 438

一、磷脂概述 438

二、神经鞘脂代谢 438

第六节 脂质异常症 439

一、高脂血症分型 439

二、继发性高脂血症 441

第七节 游离脂肪酸 443

一、FFA的分类与存在形式 443

二、FFA的主要来源 443

三、FFA的生物学功能 443

四、人体血浆中FFA的浓度 444

五、参与FFA代谢的相关蛋白质与酶 444

六、游离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446

七、游离脂肪酸实验室检测方法 446

第八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446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446

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446

三、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447

四、代谢综合征 447

第九节 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447

一、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值 448

二、高脂血症的饮食与药物治疗 448

三、儿童高脂血症的监测 449

第十节 高脂血症的检验诊断项目 449

一、血浆脂质检测 449

二、血浆脂蛋白测定 450

三、载脂蛋白测定 452

四、血浆特殊蛋白质与相关酶的测定 452

五、脂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452

六、溶酶体疾病实验诊断 453

第二十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 455

第一节 水、电解质的来源与去路 455

一、水的生理作用与代谢 455

二、水、电解质代谢 455

第二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57

一、水代谢紊乱 457

二、钾代谢紊乱 458

三、钠代谢紊乱 459

四、氯代谢紊乱 459

第三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459

一、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459

二、酸碱平衡调节 460

第四节 血液气体运输 461

一、氧的存在形式及运输 461

二、二氧化碳的存在形式及运输 463

第五节 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检验指标与评价 464

一、水盐代谢 464

二、酸碱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465

第二十一章 生物活性化学小分子物质与检验诊断 468

第一节 一氧化氮 468

一、基本性质 468

二、体内NO的合成与代谢 468

三、一氧化氮合酶 469

四、NO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 469

五、内源性NO的生理作用 470

六、NO与疾病的相关性 470

七、血清NO的测定方法 471

第二节 一氧化碳 471

一、基本性质 471

二、体内CO的合成与代谢 471

三、血红素氧合酶 472

四、CO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 472

五、内源性CO的生理作用 472

六、CO与疾病的相关性 473

七、血清CO的测定方法 473

第三节 硫化氢 474

一、基本性质 474

二、体内H2S的合成与代谢 474

三、H2S作用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475

四、内源性H2S的生理作用 475

五、H2S与疾病的相关性 475

六、血浆H2S的测定方法 476

第四节 自由基 476

一、基础知识 476

二、自由基的生物学作用 477

三、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478

四、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478

五、自由基与疾病的相关性 478

六、自由基的检测 479

第五节 NAD(P)H 479

一、NAD(P)H的基本性质 479

二、NAD(P)H的结构特点 480

三、NAD(P)H的生理功能 480

四、NAD(P)H与疾病的相关性 480

五、细胞内NAD(H)水平的检测 480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疾病的检验诊断 482

第一节 概述 482

一、血脑屏障与脑脊液 482

二、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代谢特点 483

三、神经递质的生物化学 485

四、神经营养因子 488

第二节 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489

一、神经变性的生物化学基础 489

二、帕金森病 491

三、亨廷顿病 491

四、阿尔茨海默病 491

五、肝豆状核变性 491

六、多发性硬化 492

七、癫痫 492

八、精神分裂症 492

第三节 神经和精神疾病生物化学诊断 492

一、脑脊液的一般检查 492

二、神经递质的测定 492

三、脑脊液蛋白质分析 493

四、基因诊断 495

第二十三章 心肌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检验诊断 497

第一节 概述 497

一、解剖和生理 497

二、病理 497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498

一、概述 498

二、与生化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499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概述 500

一、冠心病的遗传基因 500

二、高血压的异常基因 501

第四节 急性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501

一、传统的心肌酶谱 501

二、心肌肌钙蛋白 502

三、肌红蛋白 504

四、心脏疾病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505

第五节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生化改变 509

一、B型钠尿肽 509

二、高血压的生化改变 510

三、小结 512

第二十四章 肝脏代谢异常与检验诊断 513

第一节 肝脏结构与生化代谢特点 513

一、肝脏的结构特点 513

二、肝脏的生化代谢特点 515

第二节 肝脏疾病功能异常的检验与评价 519

一、合成功能检测与评价 519

二、吸收、解毒功能检测与评价 519

三、排泄功能检测与评价 520

四、酶学检测与评价 520

第三节 不同肝脏疾病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应用 523

一、病毒性肝炎 523

二、遗传性肝病 524

三、中毒性肝病 524

四、代谢性肝病 525

第四节 肝功能实验室指标选择原则与评价 525

一、肝功能实验室指标选择原则 525

二、解读肝功能检验单 526

三、肝功能实验室指标临床应用进展 528

第二十五章 胃、肠、胰代谢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530

第一节 胃、肠、胰的功能特点 530

一、胃 530

二、胰腺 531

三、肠管的形态和分布 532

第二节 功能紊乱与疾病 534

一、胃、肠黏膜的损坏与保护 534

二、消化器官动力紊乱 535

三、胃、肠、胰内分泌肿瘤 535

第三节 胃、胰、肠疾病代谢异常的检验与评价 536

一、生物化学检测 536

二、功能性检测分析 537

三、肠管吸收功能试验 538

四、肠管消化功能试验 539

第四节 生物化学检验诊断 539

一、胃泌素瘤 539

二、消化性溃疡 539

三、胰腺疾病 540

四、消化道肿瘤 540

第五节 胃肠道功能紊乱与腹泻 540

一、肠易激综合征 540

二、慢性腹泻 541

三、营养吸收障碍 541

第二十六章 骨及骨矿物质代谢与骨关节疾病的检验诊断 543

第一节 骨代谢与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543

一、骨代谢与骨矿物质 543

二、骨矿物质的代谢与调节 545

三、骨代谢与微量元素 548

第二节 骨代谢与骨关节疾病的标志物 549

一、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549

二、骨代谢 549

三、骨代谢和骨关节疾病标志物 550

第三节 骨代谢与骨关节疾病的检验与评价 551

一、骨矿物质指标检验 551

二、激素指标检验 552

三、骨代谢标志物检验 553

第四节 骨代谢异常与骨关节疾病及其检验诊断 554

一、骨质疏松症 554

二、佝偻病和骨软化症 555

三、骨关节疾病 555

第二十七章 内分泌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 557

第一节 概述 557

一、内分泌调控 557

二、激素化学本质与分类 557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558

第二节 内分泌疾病实验诊断常用技术及诊断策略 558

一、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 559

二、激素水平测定的影响因素 559

三、实验结果的应用价值评价 559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559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的生理生化及调节机制 560

二、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检验诊断 560

三、催乳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562

四、抗利尿激素检验诊断 562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562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及功能 562

二、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与调节 563

三、甲状腺功能紊乱 563

四、代谢紊乱及检验诊断指标与评价 563

第五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566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功能紊乱 566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567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 567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检验诊断指标与评价 568

第六节 性激素代谢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569

一、性激素的生理与生物化学 569

二、性激素代谢紊乱与临床 570

三、性腺功能紊乱的检验诊断指标与评价 571

第二十八章 肾脏功能异常与检验诊断 573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573

一、肾单位 573

二、集合小管 573

第二节 肾脏的生理功能 573

一、尿的生成和排泄 573

二、影响尿形成的生理因素 575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 576

四、生长因子与肾脏 577

五、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578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病理学基础 578

一、肾小球功能障碍 578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579

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调节 579

四、细胞信号转导异常 579

五、细胞因子与肾脏疾病 579

六、红细胞免疫与肾脏疾病 580

七、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肾脏疾病 580

八、肾移植 580

第四节 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581

一、蛋白尿 581

二、血尿 581

三、水肿 582

四、肾性高血压 582

五、肾功能损害 582

六、肾衰竭 582

第五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检验诊断 583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583

二、肾小管疾病 584

三、肾间质疾病 584

四、感染性肾脏疾病 585

五、其他肾脏疾病 587

第二十九章 恶性肿瘤异常代谢与检验诊断 588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异常代谢特点 588

一、糖代谢异常特点 588

二、核苷酸合成加强 588

三、蛋白质合成加强 589

四、代谢酶活性异常改变 589

第二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589

一、癌基因 589

二、抑癌基因 590

三、细胞内癌基因的活化机制 592

四、癌基因信号途径异常与恶性肿瘤的发生 593

第三节 癌病毒 593

一、癌病毒分类 594

二、癌病毒与恶性肿瘤的转化 595

第四节 环境因素与化学致癌 595

一、致癌的化学物质分类 595

二、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致癌 596

第五节 癌肿发病机制 597

一、基因突变 597

二、信号传导异常 597

三、细胞转化 598

四、癌肿发生多阶段学说 599

第六节 实验诊断指标 600

一、染色体核型分析 600

二、癌基因检测 601

三、抑癌基因检测 601

四、癌病毒基因检测 601

五、化学致癌相关指标 601

六、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602

第三十章 营养及其相关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604

第一节 营养素与能量的需求 604

一、能量单位及能量的需求 604

二、平衡膳食的主要功能 604

三、呼吸商 605

第二节 营养素及其营养价值 605

一、糖类供能的生理意义 605

二、脂肪的营养价值 606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606

四、维生素的营养价值 607

五、无机盐的营养价值 609

六、儿童营养需求监控 610

七、孕妇营养需求监控 611

八、高运动量营养需求监控 611

第三节 营养不良症及其检测指标 612

一、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相关指标 612

二、维生素缺乏症的相关指标 612

第四节 肥胖诊断与防治 614

一、肥胖的诊断 614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分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615

三、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615

第三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616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概念及诊断方法 616

一、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概念 616

二、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 617

三、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617

四、影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的几个问题 618

第二节 血红蛋白异常性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619

一、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 619

二、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诊断 622

第三节 血友病的基因诊断 622

一、血友病基因的结构与定位 622

二、血友病的遗传学规律 622

三、血友病基因的突变特征 623

四、血友病的基因诊断方法 623

第四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诊断 624

一、概述 624

二、dystrophin基因的结构与定位 624

三、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特征 624

四、DMD/BMD的遗传学发病机制 624

五、DMD/BMD的基因诊断方法 624

第五节 其他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625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基因诊断 625

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诊断 625

三、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 626

四、亨廷顿病的基因诊断 626

五、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诊断 627

第三十二章 多基因相关复杂性疾病的基因分析 629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概念及诊断策略 629

一、多基因遗传的概念 629

二、多基因遗传病的诊断策略 629

第二节 冠心病的基因分析 630

一、基因多态性 630

二、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的关系 631

三、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的关系 631

四、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的关系 631

第三节 糖尿病的基因分析 631

一、1型糖尿病 631

二、2型糖尿病 632

三、特异性糖尿病 633

第四节 高血压的基因分析 633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研究方法 633

二、血管紧张素原基因 634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635

四、α-内收蛋白基因 635

五、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GNB3基因) 635

六、心血管活性多肽基因 635

七、E-选择素基因 635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的基因分析 635

一、哮喘基因定位的策略和方法 636

二、T细胞受体遗传学 636

三、5q上的哮喘候选基因 636

四、β2受体多态性 636

五、11q上的哮喘候选基因 637

六、12q上的哮喘候选基因 637

七、组胺脱羧酶基因 637

第六节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分析 637

一、载脂蛋白E(apoE)基因 637

二、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 638

三、早老素(PS)1与2基因 638

四、α2-巨球蛋白基因(A2M基因) 638

五、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基因 639

六、α1抗胰凝乳蛋白酶基因 639

七、线粒体基因 639

八、HO-1 基因 639

九、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639

第三十三章 线粒体及其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分析 640

第一节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 640

一、线粒体形态结构 640

二、线粒体基因 641

三、线粒体功能 643

第二节 线粒体基因突变 643

一、线粒体基因突变类型 644

二、线粒体基因突变特征 644

第三节 线粒体病 644

一、线粒体病的特点 644

二、常见线粒体病 645

第四节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糖尿病 647

一、与糖尿病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 647

二、mtDNA点突变导致糖尿病的可能分子机制 648

第五节 线粒体病的诊断 649

一、一般临床诊断 649

二、线粒体形态观察 649

三、mtDNA基因突变的检测 649

四、线粒体含量检测 650

五、呼吸链活性检测 650

第三十四章 基因诊断与法医学 653

第一节 DNA多态性的分类和标记 653

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653

二、微卫星多态性 654

三、单核苷酸多态性 655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的法医学应用 657

一、核DNA多态性 657

二、线粒体DNA异质性 658

第三节 表观遗传标记的法医学应用 659

一、DNA甲基化 659

二、X染色体失活 660

第四节 基因诊断在法医学领域中的其他应用 660

一、种属鉴定 660

二、年龄推断 660

三、死亡时间估计 660

四、昆虫DNA分析 660

五、植物和微生物DNA分析 660

第三十五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662

第一节 概论 662

一、定义及发展史 662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662

第二节 药动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664

一、药动学模型 664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 665

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667

第三节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依据 667

一、药效学原因 667

二、药动学原因 668

第四节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668

一、指导制订药物剂量方案及调整剂量 668

二、肝肾功能损伤时剂量的调整 669

三、获取监测个体的药动学参数 670

四、判断药物治疗效果 670

五、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670

六、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670

第五节 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 671

一、强心苷类 671

二、抗癫痫药 672

三、免疫抑制药 673

四、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674

五、抗心律失常药 675

六、抗生素 676

七、茶碱 676

八、其他 677

第四篇 临床免疫篇 679

第三十六章 临床免疫学概论 679

第一节 免疫器官 679

一、中枢免疫器官 679

二、周围免疫器官 679

第二节 免疫细胞 680

一、巨噬细胞 680

二、中性粒细胞 680

三、自然杀伤细胞 680

四、B淋巴细胞 680

五、T淋巴细胞 681

六、抗原呈递细胞 681

七、其他细胞 681

第三节 免疫分子 681

一、抗原 681

二、抗体 682

三、补体 682

四、T细胞受体 683

五、细胞因子 683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683

第四节 免疫反应 683

一、天然免疫反应 683

二、获得性免疫反应 684

第五节 免疫损伤 684

一、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 684

二、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684

三、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 684

四、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 684

第六节 免疫调节 684

一、细胞因子 684

二、信号转导 684

三、共刺激分子 685

第三十七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实验室诊断 686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 686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686

一、遗传因素 686

二、环境因素 687

三、组织损伤机制 687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688

一、方法的选择 688

二、项目的选择 688

第四节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688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688

二、干燥综合征 691

三、类风湿关节炎 692

四、系统性血管炎 693

五、抗磷脂综合征 695

六、系统性硬化 697

七、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698

八、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700

第五节 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702

一、自身免疫性胃炎 702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 703

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706

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09

五、慢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710

六、炎症性肠病 711

七、乳糜泻 718

第六节 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720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20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21

三、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723

四、恶性贫血 724

第七节 循环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725

一、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725

二、动脉粥样硬化 726

三、扩张型心肌病 727

第八节 Goodpasture综合征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 729

第九节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730

一、重症肌无力 730

二、多发性硬化 731

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733

四、副肿瘤综合征 734

第十节 内分泌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735

一、Graves病 735

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737

三、1型糖尿病 738

四、艾迪生病 739

五、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 740

第十一节 生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742

一、免疫性不育 742

二、免疫性流产 744

第十二节 皮肤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 746

一、天疱疮 746

二、类天疱疮 750

第三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实验室诊断 754

第一节 原发性抗体缺陷病 755

一、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755

二、选择性IgA缺乏症 756

第二节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757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障碍或Di George综合征 757

二、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758

第三节 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 758

一、慢性肉芽肿病 758

二、白细胞黏附缺陷 759

三、单核吞噬细胞的特殊异常 759

第四节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759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759

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761

第五节 原发性补体缺陷病 762

一、补体成分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762

二、补体调节因子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763

三、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763

第六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763

一、发病机制 763

二、临床表现 765

三、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767

第三十九章 免疫增殖病与实验室诊断 769

第一节 概述 769

一、免疫增殖病的概念 769

二、免疫增殖病的分类 769

第二节 免疫增殖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770

一、免疫增殖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770

二、免疫增殖病的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征 771

第三节 免疫增殖病的实验室检查 772

一、细胞计数、形态学与病理组织学检查 772

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及定性检查 772

三、免疫表型分型 773

四、基因重排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774

五、细胞遗传学分析 774

第四节 多发性骨髓瘤 774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774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775

三、实验室检查 776

四、多发性骨髓瘤的变体形式 779

第五节 未定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779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780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780

三、实验室检查 780

第六节 巨球蛋白血症 78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780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781

三、实验室检查 781

第七节 其他免疫增殖病 781

一、重链病 781

二、轻链病 782

三、冷球蛋白血症 782

四、原发性淀粉样变 783

五、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783

六、毛细胞白血病 783

第四十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检测 784

第一节 Ⅰ型变态反应 784

一、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784

二、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785

第二节 Ⅱ型变态反应 786

一、Ⅱ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786

二、常见的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787

第三节 Ⅲ型变态反应 787

一、Ⅲ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787

二、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789

第四节 Ⅳ型变态反应 789

一、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789

二、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790

第五节 变态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90

一、Ⅰ型变态反应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90

二、Ⅱ型变态反应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92

三、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93

四、Ⅳ型变态反应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93

第四十一章 组织配型与移植免疫 795

第一节 移植免疫和组织配型概论 795

一、移植抗原的识别和免疫应答 795

二、移植免疫反应 797

三、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系统 797

四、供受者组织配型 803

第二节 组织配型与器官移植 805

一、肾脏移植与组织配型 806

二、其他器官移植与组织配型 807

第三节 组织配型与骨髓移植 809

一、概述 809

二、HLA配型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 810

三、骨髓库的建立 811

第四十二章 感染免疫学检查 813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及机体的免疫应答 813

一、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813

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813

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 814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815

一、概述 815

二、常用临床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应用举例 815

三、感染性疾病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 821

第三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821

一、病毒性肝炎 821

二、单纯疱疹 826

三、水痘和带状疱疹 827

四、EB病毒 828

五、巨细胞病毒 829

六、流行性感冒 830

七、呼吸道合胞病毒 831

八、麻疹 831

九、风疹 832

十、流行性乙型脑炎 833

十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834

十二、手足口病 834

十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835

第四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 836

一、葡萄球菌感染 836

二、链球菌感染 836

三、脑膜炎奈瑟菌感染 836

四、淋病奈瑟菌感染 837

五、大肠埃希菌感染 837

六、沙门菌感染 837

七、志贺菌感染 838

八、鼠疫耶尔森菌感染 838

九、霍乱弧菌感染 838

十、空肠弯曲菌感染 839

十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839

十二、白喉棒杆菌感染 839

十三、炭疽杆菌感染 840

十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840

十五、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840

十六、支原体感染 841

十七、螺旋体感染 841

十八、衣原体感染 842

十九、立克次体感染 843

第五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 844

一、白念珠菌感染 844

二、新型隐球菌感染 844

三、曲霉感染 845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845

一、阿米巴病 845

二、毛滴虫病 845

三、疟疾 846

四、弓形虫病 846

五、利什曼病 847

六、华支睾吸虫病 847

七、并殖吸虫病 847

八、血吸虫病 848

九、姜片虫病 848

十、肠绦虫病 848

十一、囊尾蚴病 849

十二、棘球蚴病 849

十三、丝虫病 849

十四、钩虫病 850

十五、蛔虫病 850

十六、蛲虫病 850

十七、鞭虫病 851

十八、旋毛虫病 851

十九、广州管圆线虫病 851

第四十三章 体液肿瘤标志物 853

第一节 概述 853

一、肿瘤标志物的发展史 853

二、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853

三、临床应用范围 855

第二节 酶类肿瘤标志物 856

一、碱性磷酸酶 856

二、乳酸脱氢酶 856

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856

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856

五、谷胱甘肽-S-转移酶 857

六、γ-谷氨酸转肽酶 857

七、基质金属蛋白酶 857

第三节 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858

一、降钙素 858

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858

三、儿茶酚胺类物质 859

四、激素受体 859

第四节 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859

一、甲胎蛋白 859

二、癌胚抗原 860

第五节 特殊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860

一、角蛋白 860

二、组织多肽抗原、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 861

三、鳞状细胞癌抗原 861

四、铁蛋白 861

第六节 糖蛋白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861

一、CA125 861

二、CA15-3 862

三、CA27-29 862

四、CA549 862

五、CA19-9 862

六、CA50 863

七、CA242 863

八、CA72-4 863

第七节 癌基因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863

一、ras基因蛋白 863

二、m yc基因蛋白 863

三、erbB-2基因蛋白 864

四、p53抑癌基因蛋白 864

五、bcl基因蛋白 864

第八节 其他肿瘤标志物 864

一、唾液酸和唾液酸酰基转移酶 864

二、多胺 864

三、蛋白质组学 864

四、肿瘤个体化治疗 864

第九节 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 866

一、肿瘤标志物的评估 866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 867

三、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 868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篇 871

第四十四章 病原生物与感染 871

第一节 什么是病原生物 871

第二节 病原生物的种类 871

一、病原微生物 871

二、医学寄生虫 872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872

一、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等级 872

二、微生物的命名 873

三、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874

四、微生物的鉴定 875

五、新细菌名称的有效发表 876

第四节 感染和感染的类型 877

一、感染和感染性疾病 877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877

三、感染的类型 878

第五节 感染的证据 878

一、感染的临床证据 878

二、感染的流行病学证据 880

三、感染的病原学证据 881

第六节 病原生物的出现、再现和消亡 883

第四十五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885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885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885

二、标本的处理 885

第二节 血液、骨髓标本 885

一、采集指征 885

二、采集程序 885

三、标本运送 886

四、注意事项 886

五、血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86

第三节 尿液标本 886

一、采集指征 886

二、采集程序 886

三、标本运送 887

四、注意事项 887

五、尿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87

第四节 脑脊液标本 887

一、采集指征 887

二、采集程序 887

三、标本运送 887

四、注意事项 887

五、脑脊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87

第五节 无菌体液标本 888

一、采集指征 888

二、采集程序 888

三、标本运送 888

四、注意事项 888

五、无菌体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88

第六节 粪便标本 888

一、采集指征 888

二、采集程序 888

三、标本运送 888

四、注意事项 888

五、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88

第七节 下呼吸道标本 889

一、采集指征 889

二、采集程序 889

三、标本运送 889

四、注意事项 889

五、痰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89

第八节 鼻咽部标本 889

一、采集指征 889

二、采集程序 889

三、标本运送 889

四、注意事项 890

五、鼻咽部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90

第九节 脓液和伤口标本 890

一、采集指征 890

二、采集程序 890

三、标本运送 890

四、注意事项 890

五、脓液和伤口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90

第十节 组织标本 890

一、采集指征 890

二、采集程序 890

三、标本运送 890

四、注意事项 890

五、组织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90

第十一节 生殖道标本 891

一、采集指征 891

二、采集程序 891

三、标本运送 891

四、注意事项 891

五、生殖道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91

第十二节 眼、耳部标本 891

一、采集指征 891

二、采集程序 891

三、标本运送 891

四、注意事项 891

五、眼、耳部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91

第十三节 留置针、导管等标本 892

一、采集指征 892

二、采集程序 892

三、标本运送 892

四、注意事项 892

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892

第十四节 压疮、溃疡标本 892

一、采集指征 892

二、采集程序 892

三、标本运送 892

四、注意事项 892

五、压疮、溃疡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892

第四十六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893

第一节 概述 893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93

二、细菌的致病性 893

三、人体常见致病菌的类属 894

四、细菌学标本的实验室检验 894

第二节 临床常见球菌的病原学诊断 895

一、葡萄球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895

二、链球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897

三、肠球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899

四、奈瑟菌属和莫拉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00

第三节 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病原学诊断 901

一、埃希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01

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04

三、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05

四、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的病原学诊断 907

第四节 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学诊断 908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学诊断 908

二、鲍曼不动杆菌的病原学诊断 910

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病原学诊断 911

四、无色杆菌属和粪产碱杆菌的病原学诊断 911

五、金黄杆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12

六、军团菌的病原学诊断 913

七、其他假单胞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14

第五节 弧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15

一、弧菌 915

二、弧菌感染 915

三、弧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17

第六节 放线菌属、诺卡菌属和红球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18

一、放线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18

二、诺卡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19

三、红球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22

第七节 分枝杆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22

一、分枝杆菌 922

二、分枝杆菌感染 923

三、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24

第八节 临床常见革兰阳性杆菌的病原学诊断 929

一、炭疽芽胞杆菌的病原学诊断 929

二、棒杆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30

三、李斯特菌属和丹毒丝菌属的病原学诊断 931

第九节 临床常见微需氧菌的病原学诊断 933

一、微需氧菌 933

二、微需氧菌感染 934

三、微需氧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34

第十节 临床常见厌氧菌的病原学诊断 937

一、厌氧菌 937

二、厌氧菌感染 940

三、厌氧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41

第四十七章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的病原学诊断 947

第一节 支原体和脲原体 947

一、支原体和脲原体 947

二、支原体和脲原体感染 947

三、支原体和脲原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48

第二节 衣原体 949

一、衣原体 949

二、衣原体感染 950

三、衣原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51

第三节 立克次体 953

一、立克次体 953

二、立克次体感染 954

三、立克次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956

第四节 螺旋体 960

一、密螺旋体 961

二、疏螺旋体 965

三、钩端螺旋体 967

第四十八章 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969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及医学上重要的真菌 969

一、真菌及其分类 969

二、医学上重要的真菌及主要真菌感染性疾病 969

第二节 真菌的结构及其医学重要性 971

一、真菌的生长繁殖 972

二、真菌的菌落 972

三、真菌的菌丝 972

四、真菌的孢子 973

五、真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重要性 973

第三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974

一、真菌的致病物质及致病性 974

二、抗真菌免疫 975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976

一、标本采集、运送与处理 976

二、真菌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976

三、真菌相关物质在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979

四、真菌检测的生物安全 979

第五节 临床主要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980

一、念珠菌 980

二、隐球菌 982

三、双相真菌 983

四、曲霉 985

五、接合菌 987

六、镰刀菌 989

七、赛多孢霉 990

八、暗色真菌 991

九、皮肤癣菌 992

十、耶氏肺孢子菌 993

第六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994

一、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 994

二、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995

第七节 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 995

一、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995

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机制 996

三、对氟胞嘧啶的耐药机制 996

四、对棘白菌素类的耐药机制 997

第四十九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998

第一节 病毒总论 998

一、病毒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998

二、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999

第二节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病毒 1001

一、肠道病毒 1001

二、呼吸道病毒 1002

三、虫媒病毒 1002

四、出血热病毒 1002

五、肝炎病毒 1003

六、逆转录病毒 1003

七、腺病毒 1003

八、人类疱疹病毒 1003

九、人乳头瘤病毒 1004

十、其他病毒 1004

十一、亚病毒 1005

第三节 实验室诊断 1005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1005

二、病毒分离与鉴定 1007

三、病毒核酸及抗原的直接检出 1009

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1010

第四节 病毒各论 1012

一、痘病毒科病毒 1012

二、疱疹病毒科病毒 1014

三、腺病毒科病毒 1020

四、乳头瘤病毒科与多瘤病毒科病毒 1021

五、嗜肝DNA病毒科病毒 1023

六、逆转录病毒科病毒 1024

七、呼肠孤病毒科病毒 1027

八、弹状病毒科病毒 1028

九、丝状病毒科病毒 1030

十、副黏病毒科病毒 1031

十一、正黏病毒科病毒 1034

十二、布尼亚病毒科病毒 1037

十三、沙粒病毒科病毒 1039

十四、小RNA病毒科病毒 1039

十五、杯状病毒科病毒 1043

十六、星状病毒科病毒 1043

十七、冠状病毒科病毒 1044

十八、披膜病毒科病毒 1045

十九、黄病毒科病毒 1046

二十、亚病毒 1049

二十一、分类未定病毒 1049

第五十章 寄生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1052

第一节 寄生虫总论 1052

一、寄生虫的分类、命名及结构特点 1052

二、可寄生于人体的常见寄生虫 1053

三、需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 1053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 1054

一、寄生虫的致病性 1054

二、寄生虫感染的病理机制 1054

三、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 1054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 1055

一、标本采集 1055

二、标本的运送或邮寄 1056

三、实验诊断与结果的解释 1056

第五十一章 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 1067

第一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指征 1067

一、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 1067

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征 1067

第二节 药物敏感试验用药的选择和分组 1067

一、常用抗菌药 1067

二、药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