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32560288
  • 页数:86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目录

第五编 唐至南宋时期哲学 429

绪论 429

一、唐宋之际社会背景概说 429

二、儒佛道三家的冲突与整合 431

三、思想文化的转型 433

四、道学思潮的崛起与演变 435

第一章 唐代儒学 440

第一节 王通 440

一、“王道”理想 441

二、“三教”可一 441

第二节 韩愈 442

一、排佛道 443

二、倡“道统” 443

三、尊孟子、批汉儒、崇《大学》 445

四、兴古文、重“师道” 446

第三节 李翱 447

一、性情说 447

二、排佛教 449

三、重《中庸》 450

第二章 道学思潮的先驱 452

第一节 范仲淹与欧阳修 452

一、范仲淹 452

二、欧阳修 454

第二节 胡瑗 455

一、易学与“性情”论 456

二、“明体用之学” 457

第三节 孙复、石介与李觏 459

一、孙复 459

二、石介 461

三、李觏 463

第三章 道学思潮的兴起 465

第一节 周敦颐 465

一、“无极而太极” 466

二、“诚者圣人之本” 469

三、“主静立人极” 472

四、“孔颜乐处” 473

第二节 邵雍 474

一、“先天之学” 475

二、“心法”与“理数” 480

三、“元会运世” 481

四、“以物观物” 482

第三节 王安石 484

一、“新学”与道学思潮 485

二、“道德性命之学” 487

三、“万物一气”与“道立于两” 490

第四章 张载 492

第一节 “太虚即气” 493

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493

二、“神化”与“参两” 496

三、佛道二教“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498

四、“学至于知天” 500

第二节 “性”与“心” 502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02

二、“变化气质” 503

三、“不以见闻梏其心” 505

第三节 “民胞物与” 507

第五章 程颢、程颐 510

第一节 发现“天理” 512

一、“天下只有一个理” 512

二、形上形下 514

三、“天理”自然 517

第二节 “仁”与“礼乐” 518

一、“仁”之体 519

二、“礼乐”之体 521

第三节 “性即理也” 522

一、“理”、“命”、“心”、“性” 523

二、“论性”与“论气” 524

三、“道心”与“人心” 526

第四节 “诚”与“敬” 528

一、“定性”与“识仁” 528

二、“主敬”与“格物” 530

第五节 程门弟子 533

一、谢良佐 534

二、杨时 535

第六章 胡宏 537

第一节 “吾儒步步着实” 539

第二节 即物求道 542

第三节 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 544

第四节 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546

第七章 朱熹 551

第一节 理与气 552

一、理气先后 552

二、理一分殊 554

第二节 理与欲 557

一、人欲中自有天理 557

二、道心却发现在那人心上 560

第三节 心与性情 562

一、已发与未发 562

二、心统性情 564

第四节 主敬与穷理 566

一、主敬涵养 566

二、格物穷理 568

第五节 经典与诠释 570

一、经典诠释的目的 571

二、经典诠释的方法 572

第六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575

第八章 陆九渊 578

第一节 本心即理 579

一、仁义者人之本心 579

二、心即理 582

第二节 发明本心 584

一、知本 587

二、立志 588

三、义利之辨 590

第三节 朱陆之辩 592

一、鹅湖之会 592

二、无极太极之辩 595

第九章 浙东事功之学 597

第一节 陈亮 599

一、经与道的诠释 600

二、王与霸的论争 605

第二节 叶適 610

一、解《易》的用心 611

二、道之本统 613

三、古今易时之势 616

第六编 元明时期哲学 623

绪论 623

一、元代理学的演化 623

二、明初理学的变调 625

三、明中后期的心学 627

第一章 元代儒学 631

第一节 许衡 632

一、理在物先,心藏万理 632

二、真知力行,知行并进 634

三、本然与气禀 635

四、治生最为先务 638

第二节 吴澄 640

一、理在气中,太极即道 642

二、舍心无以为学 643

三、格物致知,诚意持敬 646

第二章 明初理学 651

第一节 薛瑄 651

一、理在气中 652

二、此心惟觉性天通 654

第二节 吴与弼与胡居仁 657

一、吴与弼:身体力行 658

二、胡居仁:主敬穷理 660

第三节 陈献章与湛若水 663

一、静坐中养出端倪 664

二、以自然为宗 666

三、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668

第三章 心学思想 674

第一节 王守仁 674

一、心即理 675

二、知行合一 679

三、致良知 686

四、阳明学的历史评价 689

第二节 王畿与阳明后学 691

一、四无说 691

二、悟门不开,无以证学 694

三、以无念为宗 697

四、以良知范围三教 700

五、现成良知与阳明后学 703

第三节 王艮与泰州学派 707

一、良知现成 709

二、格物安身 712

三、泰州学派 716

第四章 气学思想 725

第一节 罗钦顺 725

一、理气为一物 725

二、心学批判 728

第二节 王廷相 732

一、气为实体 732

二、性出于气 736

第三节 气学与明代思想 741

第五章 晚明思想 745

第一节 顾宪成与高攀龙 745

一、心学批判 746

二、以性宰心 749

三、格物是求放心 751

第二节 刘宗周 753

一、思想变迁 754

二、以慎独为宗 756

三、意为心之所存 759

第七编 明末至清中后期哲学 767

绪论 767

一、明末清初对理学的反思 767

二、清代前期的哲学特点 772

三、清代中后期的哲学特点 773

第一章 明末清初对理学的反思 775

第一节 黄宗羲 775

一、理气是一 776

二、盈天地皆心 778

三、工夫与本体 779

四、《明夷待访录》 780

第二节 顾炎武 783

一、道寓于器 783

二、一气相感 785

三、行已有耻 786

四、经学即理学 787

第三节 王夫之 789

一、太虚即气 790

二、理依于气 791

三、道器之辨 792

四、理欲合性 794

五、行可兼知 796

六、理势相成 798

第四节 颜元与李塨 799

一、人性皆善 799

二、习行经济 801

三、效法三代 803

四、李塨对颜学的发扬与修正 806

第五节 方以智 808

一、气一元论与太极一元论 809

二、“质测”、“通几”与“宰理” 812

三、三教归《易》 813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理学 817

第一节 李光地 817

一、折中理气 818

二、心与性合 818

第二节 陆陇其 819

一、尊朱辟王 820

二、一本之理气 821

三、人身之太极 823

第三节 李颙 824

一、兼取朱王 825

二、悔过自新 826

三、明体适用 827

第三章 清代中后期的哲学思想 829

第一节 戴震 829

一、气化即道 830

二、就事求理 831

三、理存乎欲 832

四、由词通道 833

第二节 焦循 835

一、实测而知 836

二、一贯与异端 837

三、人道与天命 839

第三节 阮元 842

一、相人偶为仁 842

二、性命与节性 845

第四节 凌廷堪 848

一、以礼代理 849

二、慎独格物 851

第五节 龚自珍 852

一、我气造天地 853

二、性无善无不善 855

三、尊德性与道问学 857

第六节 魏源 859

一、以天为本 859

二、及之而后知 861

三、历史观 862

后记 8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