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理论范畴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乃恭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6027334
- 页数:551 页
引言 1
第一章 坎坷的人生,光辉的著作 23
第二章 絪缊本体 33
一 “太虚一实”,“无有所谓无” 33
(一)“太虚一实”,气化万物 33
(二)“虚”与“实”,“有”与“无” 34
(三)批判老子以“天地为橐籥”和佛学以“法界为梦幻”的胡说 36
二 “絪缊之本体” 38
(一)“絪缊”的新含义 38
(二)“生非创有”,“死非消灭” 39
三 “诚” 40
(一)“诚”的理论来源 41
(二)“诚”是“实有”和“实理”的统一 41
四 “太极” 44
(一)中国历史上对“太级”的各种解说 44
(二)王夫之对“太极”范畴的新阐发 46
第三章 “理”与“气” 51
一 中国古代关于“气”和“理”范畴的论述 51
(一)论“气”范畴 51
(二)论“理”范畴 53
二 “理气一也”,“理依于气” 56
(一)“气”的形态和特点 56
(二)“理”的内容和特点 57
(三)“理在气中,气无非理” 58
(四)驳程朱关于理气“决是二物”和陆王“心即理”的学说 60
第四章 “乾坤并建” 62
一 中国古代关于万物生成的论述 62
二 “乾坤并建”,驳天地有始说 68
(一)“乾坤并建”说 68
(二)驳天地有始说 71
(三)“天”是“资始万物之理气”,驳“天一理”说 74
(四)“天地本无起灭” 76
三 “天地之化”,“推陈致新” 77
(一)“天地之化日新” 78
(二)“成者内成”,“生者外生” 79
第五章 “宇”,“宙”,“时” 83
一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概念的论述 83
二 宇宙“积而成乎久大” 84
(一)论“宇”、“宙”范畴的特点和时空的相互关系 84
(二)“三际” 87
三 “知时”和“时中” 88
(一)中国古代关于“趋时”和“时中”的论述 88
(二)王夫之论“时”范畴 90
第六章 “动”和“静” 96
一 中国古代关于动静范畴的论述 96
二 动静皆气,“动静皆动” 102
(一)“阴阳必动必静” 102
(二)“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 103
(三)“动静互涵”,“动静无端” 104
(四)驳“动静生阴阳”和“主静”说 106
第七章 “道”与“器” 111
一 中国古代关于道器论的论述 111
二 “器与道相为体用之实” 114
(一)道器“统之乎一形” 114
(二)“道者器之道”,“无有虚悬之道” 116
(三)“道”是“物所众著”和“物之所由” 117
(四)“体用胥有”,“体用相函” 119
(五)驳老庄、佛学和理学的唯心主义道器论 123
(六)道器论的方法论意义 125
第八章 “一”与“两” 127
一 中国古代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以一”思想的论述 127
二 “一之体立”,“两之用行” 132
(一)“阴阳具足”,“变易以出” 133
(二)“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 134
(三)批判在“合二以一”与“一分为二”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38
(四)论“物极必反”思想 139
(五)“相因”“相承”,“相反”“相通” 140
(六)“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 145
(七)“一以统万”,“必珍其独” 147
第九章 “几”,“神”,“命” 154
一 中国古代关于“几”范畴的论述 154
二 “动静必然之介” 155
(一)“几”的含义 155
(二)“几”的特征 156
(三)“知几”的方法 157
三 中国古代关于“神”范畴的论述 158
四 “神”是“鼓动万物之理” 159
(一)“神”的含义 160
(二)“神”的特征 161
(三)“穷神”、“存神”的途径 162
五 中国古代关于“命”范畴的论述 164
六 “命”是“天命自然之理” 167
(一)“命”的新含义 167
(二)“命”的特点 168
第十章 “质”与“文” 171
一 中国古代关于“质”和“文”范畴的论述 171
二 “由质生文,文以昭质” 174
(一)“质”和“文”的内容及特征 174
(二)“文质不可分”,“无可偏为损益” 176
(三)“统文为质”以立体,“建质生文”以居要 178
三 批判文质关系中的错误倾向 179
第十一章 “本”与“末” 181
一 中国古代关于本末范畴的论述 181
二 本生其末,知本救末 184
(一)“本”和“末”范畴的含义及特征 185
(二)“本”和“末”的相互关系 186
(三)掌握本末范畴的意义 187
第十二章 “道”与“德” 190
一 中国古代关于“道”和“德”范畴的论述 190
二 “德为道之实”,“道定而德著” 194
(一)“道”的含义和特点 194
(二)“德”的新界说和特点 196
(三)天道王道,“一本于德” 200
(四)德“以行夫道”,道“以载夫德” 200
第十三章 “中”与“和” 203
一 中国古代关于“中”的论述 203
二 “阴阳之理,建之者中” 206
(一)“中”的新界说 206
(二)“用中”及其意义 208
三 中国古代关于“和”的论述 210
四 “阴与阳和,气与神和” 215
(一)“和”的新界说 215
(二)“和”的作用 217
(三)“中”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219
(四)认识“和”范畴的实践意义 220
第十四章 “体”与“用” 223
一 中国古代关于“体”、“用”范畴的论述 223
二 “体用胥有”,“体用相函” 228
(一)“体用胥有”,“相需以实” 228
(二)“体以致用,用以备体” 229
(三)认识“体用”范畴的意义 231
第十五章 “名”与“实” 234
一 中国古代关于“名实”范畴的论述 234
二 “名因于实,实成于名” 240
(一)“名从实起”,“名因人立” 240
(二)“名”随“实”变,“实”异“名”异 241
(三)名实兼知,名实并用 242
(四)对名实“相离”和“偏废”观点的批判 244
(五)名实论的社会意义 248
第十六章 “己”与“物” 250
一 中国古代关于“己物”范畴的论述 250
二 “推己即以尽物,循物皆得于己” 253
(一)“物字之与己,为对设之词” 253
(二)“内取之身(己),外取之物” 256
(三)批判在“己物”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258
第十七章 “心”与“理” 264
一 中国古代关于“心”、“理”范畴的论述 264
二 “以理御心”,“以心循理” 269
(一)对“心”和“理”范畴的界定 269
(二)“存理于心”,“以心循理” 273
(三)驳“立理以限事”和“三界唯心”的谬说 277
第十八章 “能”与“所” 281
一 中国古代关于“能”、“所”范畴的论述 281
二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282
(一)对“能”、“所”范畴的新界定 282
(二)体用皆实有,“能必副其所” 286
(三)驳佛学、理学、心学以“能”为“所”的诡辩 288
第十九章 “知”与“行” 294
一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的论述 294
二 “由行而行则知之”,“由知而知所行” 300
(一)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发生 300
(二)驳“生知”和“良知”说 302
(三)“见闻之知”与“心知” 305
(四)知行“相为对待”,“不相为对待” 313
(五)行“为知之实”,知“为行之资” 316
(六)批判老子、佛学、理学、心学“离行以为知” 321
第二十章 “格物”与“致知” 325
一 中国古代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 325
二 格物充其用,致知审夫几 331
(一)“格物致知”是“知之方” 331
(二)“格致之功”,“不可偏废” 335
(三)“致知之途”,“曰学曰思” 337
(四)驳汉学、理学、心学和佛学在“格致”问题上的谬说 342
第二十一章 人性论 345
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论述 345
二 “性者生理”,“内生外成” 349
(一)“内生外成”,日生日成 349
(二)“人之体惟性,人之用惟才” 352
(三)性体心用,情是人心 354
(四)“性性”、“物物”的“尽性”方法 356
(五)对几种错误人性观点的辨析 357
第二十二章 “天理”与“人欲” 362
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 362
二 理尽合人欲,欲推合天理 366
(一)“天理人欲”的含义 366
(二)“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368
(三)“人欲中择天理,天理中辨人欲” 369
(四)驳老、佛“禁欲”和理学、心学“灭人欲”的谬说 373
第二十三章 “义”与“利” 377
一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的考察 377
二 义利统举,“以义制利” 386
(一)“义利之分”和特点 386
(二)“义足以用”,“利足以和” 389
(三)驳“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观点 391
第二十四章 生死观 393
一 中国古代关于生死的论述 393
二 “生以之生,死以之死” 400
(一)生列之理 400
(二)“生不虚”,“死不妄” 403
(三)驳老、佛关于“始于爱生、中于患生、卒于无生”的谬说 405
第二十五章 “天道”与“人道” 408
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论述 408
二 “以道事天”,“以人造天” 413
(一)“天无为”而缺,“人有为”求盈 413
(二)顺理善因天,“善动以化物” 415
(三)“为道”“制宜”,“以人造天” 417
(四)批判老庄以人同天的自然主义 419
第二十六章 “理势”史观 422
一 中国古代关于历史观的概述 422
二 “势因理成”,“理因乎势” 425
(一)驳斥在历史观中的各种谬说 426
(二)“理成势”,“势成理” 437
(三)“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441
(四)“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 444
第二十七章 “政教”,“恤民” 446
一 治国以“政教”二端 447
(一)“政”与“教”及其相互关系 447
(二)“立人之道仁与义” 448
(三)为政要“循理” 452
二 “尊君”与“易君” 453
(一)君是为天下人效职 453
(二)尊君反对愚忠 454
(三)“易君”,诛君 455
(四)“为民之主”的善政高于“君臣之义” 457
三 统一王权,“分统”而治 458
四 “制法”与“择人” 459
(一)“任法”、“任人”,各是一弊 460
(二)“以法天纪,以尽人能” 460
五 “用贤”与“除奸” 464
(一)贤人的内涵 464
(二)“进贤之道” 465
(三)任贤“托国家”、安万民、“正风俗” 468
六 国政因革、风俗变迁、揆文奋武的政治原则 470
(一)国政因革“一张一弛” 471
(二)风俗变迁“一质一文” 472
(三)治国“揆文奋武” 473
七 “恤民” 474
(一)“重民”思想的依据 474
(二)“恤民”的根本在于重视民生 476
(三)养民之道的具体措施 477
第二十八章 船山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81
附录 从船山哲学看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维教训 490
论题一 “天人合一”与“社会太极” 491
论题二 如何正确认识老子、庄子、朱熹理学、阳明心学和李贽的思想精髓 503
论题三 核心理念的实质与学术观点的批评 536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诠释与应用解读》宁建庚著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口译理论研究》王斌华著 2019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