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玉贵主编;杨艳秋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20477
- 页数:542 页
第一部分 总论 3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3
(一)社会历史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1.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3
2.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 4
3.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4
4.从马克思的观点看,整个历史进程——指重大事件——到现在为止都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 5
5.历史时期的更替是不以我们的主观偏爱为转移的 5
6.生产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是自发地、不自觉地、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的 5
(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6
1.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6
2.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从一般的和基本的特征上把握经济演进(社会存在的演进)的这个客观逻辑 6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 6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6
1.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6
2.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6
3.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思想,从根本上摧毁了这种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说教 7
4.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7
5.马克思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8
6.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8
7.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 8
8.马克思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9
(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9
1.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
2.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10
3.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 10
4.我们始终都要记住历史上社会划分为阶级的这一基本事实 10
5.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11
第二部分 原始社会 15
一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15
(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人类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15
1.人与动物的区别开始于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15
2.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15
3.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15
4.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从事生产 15
5.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16
6.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6
7.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过渡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17
8.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17
9.手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凡是有益于手的,也有益于手所服务的整个身体 18
10.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18
11.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 18
12.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 19
13.劳动使人能支配自然,这是人与动物最终的本质的差别 19
14.有声语言是帮助人类取得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 19
(二)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 19
1.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 19
2.语言与劳动一起,推动猿脑逐渐过渡到人脑 20
3.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20
(三)火的使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20
1.肉食引起了两个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即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对于人来说,这两种进步就直接成为新的解放手段 20
2.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21
3.人们学会了摩擦取火以后,才第一次迫使某种无生命的自然力替自己服务 21
二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
(一)原始公社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2
1.历史表明,共同财产是原始形式,这种形式还以公社财产形式长期起着显著的作用 22
2.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以可用土地的一定剩余为前提,这种剩余的土地用光了,公有制也就衰落了 22
3.古代自然形成的公社,在它们内部产生财产上的差别从而发生解体以前,可以存在几千年 22
4.公共房屋和集体住所是较原始的公社的经济基础 23
5.凡有共有制的地方,共有制就必定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 23
6.差不多一切民族都实行过土地由氏族后来又由共产制家庭公社共同耕作,都实行过把土地分配给单个家庭并定期实行重新分配 23
7.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 23
8.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4
(二)在原始公社里,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的 24
1.在原始公社中,甚至在古代的城市公社中,公社本身及其条件表现为生产的基础,而公社的再生产表现为生产的最终目的 24
2.在文化初期,劳动生产力很低,需要也很低。社会上依靠他人劳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4
3.公社成员直接为生产而结合为社会,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来分配的 25
4.在生活资料由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里,共同的产品直接满足公社每个社员、每个生产者的生活需要 25
5.在较原始的公社中,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共同的产品,除储存起来以备再生产的部分外,都根据消费的需要陆续分配 25
6.在易洛魁人那里,生产是在极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但生产品完全由生产者支配 25
7.先前的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同样,消费也是在较大或较小的共产制共同体内部直接分配产品 26
8.原始人完全被生存的困难,同自然斗争的困难所压倒 26
(三)原始人的劳动工具 26
1.自然界使那些只有很少需要必须满足的野蛮人,不是去利用还不存在的生产资料进行新的生产 26
2.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在太古人的洞穴中,我们发现了石制工具和石制武器 27
3.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27
4.第二冰期以后,气候逐渐变暖,人类开始出现于整个欧洲、北非、前亚细亚以至印度。这一时代的工具,表明了很低的文化发展阶段 27
5.在青铜和铁使用了很久以后,石刀这第一种工具的发明仍然受到崇敬 28
6.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常规的劳动部门之一。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29
7.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29
8.在这一阶段工业的成就中,特别重要的有两件。第一是织布机;第二是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 29
9.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一切文明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 30
三 原始的婚姻和家庭 30
(一)社会制度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30
1.在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不象部落的旧的血缘关系和旧的两性(sexus)相互共有关系之解体程度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妇女承担主要劳动和非常尊敬妇女,两者是如何很好地协调起来的 30
2.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31
3.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31
(二)性的共有制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原始历史上家庭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小两性共同婚姻的那个范围 32
1.共妻是原始现象 32
2.性的共有制是以压迫为基础,这一论据本身就是错误的;性的共有制是对两性而存在的 32
3.原始的性的共同体属于遥远的时代,一切晚近的形式都可在这种原始的基础上找到它们的说明 32
4.原始历史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状态,男子过着多妻制的生活,而他们的妻子同时也过着多夫制的生活,所以,他们两者的子女都被看做大家共有的子女 32
5.原始历史上家庭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小婚姻的范围 33
(三)原始家庭的几种主要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制家庭) 33
1.摩尔根等认为曾经存在过一种原始的状态,那时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因此,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 33
2.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 33
3.普那路亚家庭,就是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间的性关系,这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姊妹之间的性关系开始。用现代的称谓来说,就是禁止同胞兄弟姊妹的子女、孙子女以及曾孙子女之间结婚 34
4.典型的普那路亚家庭是由一群兄弟(同胞的或较远的)跟一群同胞的或较远的姊妹结婚而组成的 34
5.每个原始家庭,至迟经过几代以后是一定要分裂的。认为同母所生的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不妥的观念一旦发生,这种观念就一定要影响到旧家庭公社的分裂和新家庭公社的建立 35
6.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 35
7.对偶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户经济解体 36
8.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说的“淫游”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这是绝对正确的 36
9.专偶家庭是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这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37
10.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37
11.我们便有了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 37
12.男子在家中的独裁,由于母权制的倾覆、父权制的实行、对偶婚制向专偶制的逐步过渡而被确认,并且永久化了。个体家庭以威胁的姿态起来与氏族对抗 38
四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38
(一)原始社会的标志不是粗野,而是部落的血缘关系保留的程度 38
1.在人类文化初期,在劳动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协作,一方面以生产条件的公有制为基础,另一方面,以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 38
2.所有其他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的。他们的结构是系谱树的结构 39
3.支配着几乎一切民族的原始历史的是民族按亲属关系的划分和土地公有制 39
4.原始状态的标志是部落古老的血缘关系保留的程度 39
(二)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氏族作为社会单位出现以后,氏族、胞族和部落不可抗拒地从这种单位中发展出来 39
1.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39
2.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由于氏族纽带的开始解体,各种各样家庭形式后来才发展起来 40
3.在氏族社会的组织中,氏族是基本组织,它既是社会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体制的单位;但家庭不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系列中的一个环节 40
4.氏族构成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基础 41
5.摩尔根证明:氏族,直到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甚至再往后一点,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 41
6.几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而那些大大衰微的部落则往往没有胞族这种中间环节 41
7.氏族作为社会单位出现以后,氏族、胞族和部落这整个社会组织就怎样以几乎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因为是天然性)从这种单位中发展出来 42
8.在氏族制度下,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 42
9.氏族制度,这种组织注定是要灭亡的 42
10.在氏族制度之下,家庭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组织单位 43
11.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 43
12.氏族制度是从那种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只适合于这种社会 44
(三)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 44
1.从总体上看,原始公社是一系列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类型、生存的年代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 44
2.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 44
3.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 44
4.组成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亲属集团;这种集团就由于其他共同的社会的和宗教的设施而日益巩固起来,并且与同一部落内的其他氏族区别开来了 45
5.共产制家户经济意味着妇女在家内的统治,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45
6.当世系还是只按女系计算的时候,并根据氏族内最初的继承习惯,氏族成员死亡以后起初是由他的同氏族亲属继承的。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以内 46
7.随着财富的增加,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从而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 46
8.家长制家庭一是包括了非自由人,一是父权 47
9.按照母权制组织起来的,因而是最初的氏族的活生生的残余,而且这种残余还被当做德意志人特有的一种东西 47
10.当时刚刚灭亡的母权制,还有一个残余,这就是在罗马人看来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德意志人对于女性的尊敬 48
11.随着畜群和其他新的财富的出现,便发生了对家庭的革命。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48
12.普那路亚家庭形成的过程是逐步逐步的。在普那路亚时期和希腊的一夫一妻制时期之间,发生了使情况大变的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飞跃 49
13.在氏族中生活的原始社会里,还看不到国家存在的标志 49
14.曾经有过一个时候,国家并不存在 50
五 原始社会的解体 50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不同部落之间的经常交换有了可能,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这就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 50
1.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容,对公社起着瓦解作用 50
2.产品发展成为商品,是由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不是由同一公社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换引起的 51
3.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 51
4.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共同体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 52
5.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都是从一部分劳动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时候开始的 52
6.在旧大陆,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开发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并创造了全新的社会关系 52
7.业已出现的对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引起了单个人之间的交换,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就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 53
8.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自从游牧部落分离出来以后,各不同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把交换作为一种经常制度来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 53
9.分工慢慢地侵入了这种生产过程,商品生产逐渐地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54
10.交换大大地促进公社分解为大小不等的家庭集团 54
(二)私有制是随着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 55
1.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开始的 55
2.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 55
3.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它被废除,被否定,经过了或短或长的中间阶段之后转变为私有制 55
4.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 55
5.私有财产的形成,都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在这里,暴力没有起任何作用 56
6.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把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形式,那么还隐藏在价值中的各种萌芽就显露出来了 56
7.份地的不平等,造成财富、要求等等方面的不平等,这就必然使事实上享有特权的人极力确保自己作为所有者的地位 56
8.自主地使土地占有原始平等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57
9.变成个人私有财产的第一块土地是住宅地 57
10.随着商品生产,出现了个人单独经营的土地耕作,以后不久又出现了个人的土地所有制。随后就出现了货币,这是一种整个社会都要向它屈膝的普遍力量 57
11.在商品交换刚刚产生的时候,对货币商品的需求,就以这样的必然性和速度发展起来了 57
12.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不折不扣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当新的土地占有者彻底摆脱了氏族和部落的最高所有权这一桎梏的时候,他也就挣断了迄今把他同土地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纽带 58
13.遗产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而私有制则是随着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无论私有制或遗产,都是单独的小家庭已经形成和交换已在开始发展的那个社会制度的范畴 58
(三)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阶级形成的两种不同过程 59
1.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 59
2.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59
3.奴隶制很快就在一切已经发展得超过古代公社的民族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但是归根到底也成为它们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60
4.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61
5.对于低级阶段的野蛮人来说,奴隶是没有价值的。由于采用牲畜繁殖、金属加工、纺织以及最后田野耕作,情况就改变了 61
6.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 62
7.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62
8.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 62
9.随着贸易的扩大,随着货币和货币高利贷、土地所有权和抵押的产生,财富便迅速地积聚和集中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与此同时,大众日益贫困化,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长 63
10.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 63
(四)随着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力等等新的社会成分的日益发展,军事首长的权力转变为王权,氏族制度被国家代替了。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64
1.国家的基层单位已经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了。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从此自由开展起来,这构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内容 64
2.在德意志各部落中,也曾有过氏族制度下一般所能达到的最发达的制度,只要社会一越出这一制度所适用的界限,它就由国家来代替了 65
3.氏族制度的机关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并且为时势所迫,这种转化还非常迅速 65
4.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 65
5.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 66
6.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 67
7.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68
8.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 68
9.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68
六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 69
(一)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过程、季节更替等等的庆祝活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69
1.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过程、季节更替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转变为它的宗教 69
2.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69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69
4.他们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是他们还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所以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偶像 70
5.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70
6.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71
(二)文学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 71
1.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我们在荷马的诗中,特别是在《伊利亚特》中可以看到 71
2.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早的时期,那时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时代,我们就看到妇女已经由于男子的统治和女奴隶的竞争而被贬低了 71
七 原始公社史的研究 72
(一)原始公社的发现史 72
1.人们逐渐发现,农村公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 72
2.俄国农民的公社所有制是普鲁士的政府顾问哈克斯特豪森于1845年发现的 73
(二)摩尔根等的贡献 73
1.毛勒以及受毛勒影响的其他著作,证明在所有欧洲和亚洲的文明民族中都存在过原始的土地公有,而且阐述了这种所有制的存在和解体的各种形式 73
2.在论述社会的原始状况方面,现在有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这本书当然也是马克思发现的,这就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877年版) 74
3.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发现和恢复了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 74
4.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使摩尔根得以首次绘出家庭史的略图;人们才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研究和研究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整理所得的结果 74
第三部分 奴隶社会 79
一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形式 79
(一)奴隶制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它同原始公社制度相比是前进了一步 79
1.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奴隶制被发现了 79
2.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 79
3.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 80
4.在当时的情况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80
5.奴隶制在两千年前占有完全统治的地位 81
(二)奴隶制的不同形式和阶段 81
1.在古代世界,商业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总是以奴隶经济为其结果 81
2.在货币通过购买奴隶、土地等等而成为占有别人劳动的手段的一切形式中,货币正是因为可以这样使用,所以作为资本可以增殖,生出利息 81
3.奴隶经济的发展,也要经历各个阶段,从主要为自身需要而从事经营的家长制,一直到为世界市场而从事经营的真正种植园制度 82
(三)批判资产阶级关于奴隶制的若干谬论 82
1.可以看到一种谬论:在古代世界,资本就有了充分的发展 82
2.只要奴隶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关系就每次只能偶然地作为从属关系出现 82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82
4.前人总是低估亚细亚的、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商业的规模和意义,而现在则异乎寻常地予以过高的估计 84
二 奴隶制生产关系 84
(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占有奴隶 84
1.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 84
2.在古代,劳动者是主人的奴隶 84
3.奴隶主在葬入坟墓时,也要把他的奴隶们的尸体一起陪葬 84
4.在奴隶的场合,生产工具直接被掠夺 84
5.奴隶要用别人的生产条件从事劳动 85
6.奴隶主和奴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阶级划分 85
7.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 85
8.如果说财富包含了对人的支配,那它主要地、几乎完全地是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对人的支配的 85
9.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86
(二)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奴隶占有制度下,监督劳动达到最大限度 86
1.奴隶一次就被完全卖掉了 86
2.劳动者的在这里体现为剩余产品的全部剩余劳动,都直接被全部生产工具的所有者所榨取 87
3.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 87
4.在古代和中世纪,奴隶制或农奴制形成社会生产的广阔基础 87
(三)在奴隶制度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奴隶被迫做的劳动,比以生活资料的形式还给他们的劳动要多得多 87
1.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 87
2.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甚至无偿的劳动也好像是有偿的劳动;反之,奴隶的那部分有偿的劳动,却好像是无偿的劳动 88
3.奴隶作为工作报酬取得的东西,实际上不是奴隶主的“预付”,而只是奴隶的物化劳动中以生活资料的形式流回到奴隶手中的部分 88
4.奴隶必须做的劳动,比以生活资料的形式所还给他们的劳动,要多得多 88
(四)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89
1.在奴隶制度下,劳动者只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同牲畜作为会发声的工具,无生命的劳动工具作为无声的工具相区别 89
2.古代人连想也没有想到把剩余产品变为资本 89
3.在希腊和罗马,采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形式的强迫移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 90
三 奴隶社会的经济生活 90
(一)在奴隶社会,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产品变为商品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 90
1.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90
2.在古代罗马人中,工业完全附属于耕作 90
3.在真正的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根本不进入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 91
4.在古亚细亚的、古代的等等生产方式下,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 91
5.虽然货币很早就全面地发生作用,但是在古代它只是在片面发展的民族即商业民族中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因素 91
6.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 92
7.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93
(二)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本身是商品。奴隶的买卖,也是商品的买卖 93
1.奴隶本身是商品,但劳动力却不是他的商品 93
2.如果把人变为奴隶,人力也是可以交换和消费的 93
3.有了奴隶制,货币才能用来购买奴隶 94
4.奴隶主买一个劳动者就像买一匹马一样 94
5.在奴隶制度下,劳动者有一个资本价值,即他的购买价格 94
6.在奴隶制度下,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货币资本,起着固定资本的货币形式的作用 94
7.奴隶市场本身是靠战争、海上掠夺等等才不断得到劳动力这一商品的 95
(三)在奴隶社会,高利贷不仅是剥夺小私有者即平民的手段,而且是占有他们人身的手段 95
1.高利贷不仅是剥夺小私有者即平民的手段,而且是占有他们人身的手段 95
2.一旦罗马贵族的高利贷把罗马的平民、小农彻底毁灭,这种剥削形式也就到了末日 95
3.罗马贵族不断进行战争,强迫平民服兵役,阻碍了他们的劳动条件的再生产 95
(四)高利贷的发展不会改变奴隶制生产方式,而是使之更加残酷 96
1.高利贷资本的发展,和商人资本的发展,并且特别和货币经营资本的发展,是联结在一起的 96
2.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古雅典和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人投在高利贷债权人的脚下 96
3.资本无论在其发达的形式上或不发达的形式上,性质都是一样的 97
4.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附在它身上,使它虚弱不堪 97
5.奴隶主或者封建主即使陷入高利贷之中,生产方式仍旧不变,只是它会更加残酷 98
6.在古代世界比较兴盛的时期,高利贷是被禁止的 98
四 奴隶制的国家和法律 99
(一)在奴隶社会,国家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其实质都是奴隶主专政 99
1.到目前为止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 99
2.国家的存在和奴隶制的存在是彼此不可分割的 99
3.奴隶占有制时代的国家,不论是君主制,还是贵族的或民主的共和制,都是奴隶占有制国家 100
4.古代奴隶的起义或大骚动,一下子就暴露出古代国家的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100
5.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 101
(二)奴隶占有制国家的法律只保护奴隶主,他们享有一切权利。奴隶按法律规定只是一种物品,没有任何权力 101
1.奴隶不仅不算是公民,而且不算是人 101
2.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 102
3.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 102
五 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02
(一)在奴隶社会,有过长达数十年的奴隶解放战争。但是奴隶不能自己解放自己 102
1.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102
2.奴隶,他们没有权利,没有主见,他们不可能解放自己 103
3.古代是没有用胜利的起义来消灭奴隶制的事情的 103
4.全部历史充满了被压迫阶级要推翻压迫的接连不断的尝试 103
5.奴隶举行过起义,进行过暴动,掀起过国内战争,但是他们始终未能造成自觉的多数 104
(二)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之间、自由富人和自由穷人之间的斗争,是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104
1.在古罗马,阶级斗争只是在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 104
2.古代世界的阶级斗争主要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斗争的形式进行的 105
3.从罗马历史发端以来就起着重要作用的债务关系,只不过是小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的结果 105
4.罗马的无产者并没有变成雇佣工人,却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他们比过去美国南部各州的“白种贫民”更卑贱,和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奴隶制的 105
六 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 106
(一)在奴隶社会,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106
1.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 106
2.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 106
3.古希腊罗马哲学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106
4.如果说,形而上学同希腊人相比在细节上是正确的,那么,希腊人同形而上学相比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 107
5.古代世界具有强烈的自发唯物主义 107
6.古希腊人的整个宇宙观具有素朴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在他们那里已经包藏着后来分裂的种子 107
(二)奴隶制在奴隶社会人们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08
1.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的作用比任何平等要大得多 108
2.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 108
3.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 108
4.在古代,物质生产劳动带有奴隶制的烙印 109
5.垂死的奴隶制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视自由民的生产劳动 109
(三)在奴隶制解体时期,哲学和宗教教义都以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 109
1.在奴隶制解体时期,哲学和宗教教义都以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并且得到广泛传播 109
2.要评价古代世界崩溃时代的晚期古代各家哲学学说的现实意义,乡下佬雅各只须注意一下这些学说的信徒在罗马称霸世界时的真实处境就行了 110
3.哲学家们不是单纯赚钱谋生的教书匠,便是穷奢极欲的有钱人所雇用的小丑 110
七 奴隶社会的瓦解 111
1.更加发展的生产受到了奴隶制的限制,迫切要求消灭奴隶制 111
2.无论是奴隶还是“白种贫民”,这两个阶级都同样无力解放自己 111
3.古典古代的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 112
第四部分 封建社会 117
一 关于封建社会 117
(一)封建制度产生的不同途径 117
1.封建制度的发展是在一个宽广得多的、由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了的地域中开始的,这种所有制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与这种共同体对立的是小农奴 117
2.封建制度起源于征服者在进行征服时军队的战时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在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真正的封建制度的 117
(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118
1.土地所有权被国王和贵族等等所篡夺;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公社之间的宗法关系导致农奴制;随意分割土地造成一种农民中间等级、即骑士等级;农奴制是纯粹按经济的途径产生的 118
2.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生产方式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 119
3.自由的农民土地所有者变为有义务从事徭役或交纳产品地租的人,而公有地的掠夺者变为被掠夺的公有地的所有者和农民自有土地的所有者 119
4.农奴制多半是由徭役劳动产生的,徭役劳动是交纳给统治阶级的最主要的贡赋 120
5.采邑的授予,一开始是封主死亡归还封主,在受封者死亡时,也要归还封主;但不久便改为授予原受采邑者的继承人 120
6.法兰克的国王、廷臣、统帅、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所占有的辽阔土地,构成了后世贵族和教会的大地产的基础 121
7.农奴制和依附关系并不是某种特有的中世纪封建形式 121
8.在法兰克王国,胜利了的撒利法兰克人通过占有罗马国有领地、区域公社和马尔克公社的大片土地,而造成了新贵族的基础 121
9.城市丧失了它从前对乡村的统治,这样一个总的状况,必然产生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地主和依附的小农 122
二 封建生产方式 122
(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22
1.大地产是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真正基础 122
2.封建生产的特点是土地分给尽可能多的臣属,封建主的权力是由他的臣民的人数决定的 123
3.中世纪拥有大地产是封建贵族获得代役农民和徭役农民的先决条件 123
4.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农业 123
5.整个封建经济的基本关系是分封土地以取得一定的人身劳役和贡赋 123
6.封建生产关系就是土地为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所瓜分;地主把这种土地分给农民,以便剥削他们 123
7.俄国的名门贵族拥有的大地产,是俄国中部盛行的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农奴制剥削(工役制、盘剥制等)的基础 124
8.地主的力量在于土地 124
9.俄国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存在,是农奴主一地主权力的物质支柱;俄国的农民土地占有制,被旧的半农奴制的联系和关系束缚着 124
10.封建经济制度比奴隶经济制度优越;在封建社会内部,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就已显示出它比封建经济制度优越 125
11.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私有制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就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25
12.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126
(二)地租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它以社会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统治为基础。封建地租的三种形态 126
1.在一切较早的地租形式中,直接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是土地所有者;地租在历史上表现为剩余劳动的普遍形式;对这种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社会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统治为基础 126
2.徭役劳动就地租这一点来说,地租是用劳动支付 126
3.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较简单地表现为直接追求徭役的天数,而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表现为渴望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 127
4.1831年俄国将军基谢廖夫颁布的徭役劳动法,通过一项项条文使土地所有者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合法化;而英国的工厂法则节制资本无限度地榨取劳动力 128
5.徭役劳动采取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徭役农民所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基金也就采取了由地主预付给徭役农民的资本的形式 129
6.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前提 130
7.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在实物地租的形式上,还直接是剩余产品 130
8.就劳动地租而言,地租不仅直接是无酬剩余劳动,并且也表现为无酬剩余劳动;徭役劳动者的产品必须在补偿他的生存资料之外,足够补偿他的各种劳动条件 130
9.劳动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原始形式,并且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直接生产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他为地主的劳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分开的,为地主的劳动带有强制性 131
10.徭役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下相比,它在直接生产者的总劳动中,占有一个小得多的部分 131
11.产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产者已处于较高的文明状态;在产品地租形式下,驱使直接生产者的,已经是各种关系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强制,是法律的规定 132
12.纯粹的产品地租的前提是自然经济、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在这种关系中,生产者已经有了较大的活动余地,或多或少可以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的使用;剩余劳动的产品归他自己所有 132
13.由于自然经济本身的性质,产品地租形式也就完全适合于为静止的社会状态提供基础;其所达到的规模可以严重威胁劳动条件的再生产,生产资料本身的再生产 133
14.在货币地租形式下,直接生产者不是把产品,而是把产品的价格付给他的土地所有者;他的一部分产品必须转化为商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整个生产方式的性质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 134
15.货币地租的基础是直接生产者是土地占有者,并向地主提供剩余的强制劳动,其先决条件是直接生产者对农具和其他动产的所有权;产品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要以商业、城市工业等的发展以及产品有一个市场价格为前提 134
16.没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实物地租是不能转化为货币地租的 135
17.货币地租是地租的最后形式,同时又是它的解体形式 135
18.在实行货币地租时,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必然转化为一种由契约规定的、按成文法的固定规则确定的纯粹的货币关系 135
19.货币地租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必然或者使土地变为自由的农民财产,或者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式 135
20.在一切时代,被压迫阶级都必须提供无酬劳动 136
21.地主经济制度其实质就是把土地分为地主土地和农民土地,农民替地主耕种土地,这种劳动的产品归地主占有;农民替自己耕种份地,这种劳动的产品是必要产品,是地主经济存在的条件 136
22.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赖形式最初是工役租即徭役租,然后是产品地租或实物地租,最后是货币地租;农奴制大地产的力量提供了从农民身上榨取这种地租的可能性 137
23.在农奴制度下,地主同农民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农奴替地主干活,为地主生产粮食;为自己干活,给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取得为地主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粮食 137
(三)封建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基础上的重复,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38
1.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复 138
2.农奴制的特点是:长期停滞,劳动者麻木愚昧,劳动生产率很低 138
3.地主经济根本不愿意改进生产,这对它是不需要的和有害的 138
4.俄国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存在,是农奴主—地主权力的物质支柱,必然使全国各方面的生活处于落后状态 138
三 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 139
(一)在农奴制社会中,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地主和农奴制农民 139
1.在依赖农业的中世纪,支配社会生产力的是领主和农奴;在中世纪后期的城市里,是行会师傅、帮工和短工 139
2.在农奴制社会,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地主和农奴制农民;农奴主—地主有权占有农民的劳动,有权强迫农民尽某种义务 139
3.在农奴制社会,农奴制农民完全依附于占有土地的地主 140
(二)在中世纪,农民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受着各种程度的奴役;地主对农民实行超经济强制,农民的地位与奴隶实际上没有多大区别 140
1.1145年诺曼贵族压迫下的撒克逊农奴和1845年自由的英国人的状况比较:两种人都是奴隶,对前一种人的奴役是明显的,公开的,而对后一种人的奴役却是伪善的 140
2.在中世纪,劳动者是土地贵族的农奴 141
3.农奴可以通过不同的办法加入有产阶级的队伍并进入竞争领域而获得解放。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 141
4.农奴只出卖自己的一部分劳动力,他是土地的附属品,替土地所有者生产果实 141
5.压在农民头上的是诸侯、官吏、贵族、僧侣、城市贵族和市民;农民如果是农奴,那就得无条件地听从主人支配;如果他们是依附农,契约规定的法定负担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了 142
6.在中世纪,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 143
7.在直接生产者占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以及作为不自由的人出现的条件下,地主要从小农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就只有通过超经济的强制 143
8.中世纪农民遭受着从十足的农奴制开始的各种程度的奴役 144
9.在中世纪,封建剥削的根源是由于人民占有土地而离不开它,他们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必须给地主服劳役或交纳产品 144
10.徭役经济的前提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直接生产者必须分得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并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 144
11.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必须听从地主的支配 145
12.农奴制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有三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是自然经济,后者是货币经济;前者是把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后者是把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前者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后者实行契约自由 146
13.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民为自己的土地劳动一定的天数,为地主的土地劳动一定的天数;农民已不算是地主的直接私有物,他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他自己 146
(三)封建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等级结构非常鲜明 147
1.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分工很少,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等级结构鲜明 147
2.在中世纪,社会划分为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等不同的等级 147
3.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贵族民主制,后来都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完备的封建等级制度 147
4.在中世纪的国家里,国王高踞于整个封建等级制的顶端 147
5.等级和阶级区别开来的另一个特征,即等级属于农奴社会,阶级属于资本主义社会 148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是非等级的阶级 148
四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 148
(一)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生产者本身的直接消费,或是为了封建主的消费。市场是狭小的,交换是有限的 148
1.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分工是很少的 148
2.在中世纪,商人不过是城市行会或农民所生产的商品的包买商 149
3.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但这些粮食并不都成为商品 149
4.在真正的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根本不进入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家庭手工业劳动和工场手工业劳动,是这种自然经济赖以建立的生产方式的条件 149
5.起初,交换是在没有商人作中介的情况下,在城市的集日里直接进行的 150
6.中世纪的商人本质上是共同体的成员,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建立了完整的商业公会,以对付竞争者和顾客,商会对违反规章的人要进行联合抵制和给予惩罚 150
7.在自发的社会内部分工成了生产的基本形式的地方,这种分工就使产品具有商品的形式,而商品的相互交换,使个体生产者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各式各样的需要 150
8.在中世纪得到发展的那种商品生产中,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 151
9.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商品生产还是在形成中 151
10.中世纪社会是个体的小生产:生产资料供个人使用,生产都是为了直接消费,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 152
11.货币在中世纪早期的典型封建经济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 152
12.在中世纪,家庭是自给自足的,货币几乎根本不需要 152
13.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同类的经济单位组成的 153
14.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3
15.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必然附属物,它同农业不可分割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手艺是城市生活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乡村里也相当普遍,是农民经济的补充 154
16.俄国农民经济中手工业同农业结合的各种形式是:宗法式的农业同家庭手工业、同为地主进行的徭役劳动、同手艺形式的手工业相结合 154
17.前资本主义的农村是(从经济方面看)一个地方小市场网,这些地方小市场把一些极小的小生产者群联结起来,但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155
18.农奴制经济是自然经济 155
(二)行会——城市手工业的封建组织。在行会中,工人和生产资料是互相结合的,它阻碍了分工的发展 156
1.在城市中与这种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相适应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帮工制度和学徒制度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156
2.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联合为行会的原因是:不断流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乡村反对城市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共同占有某种手艺而形成的联系,各手工业间利益的对立,全国性的封建组织等 156
3.每一行业中的帮工和学徒都以最适合于师傅利益的方式组织起来,他们和师傅之间的宗法关系使师傅具有双重力量 157
4.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正因为如此,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专业劳动和熟练技巧还是有兴趣的,对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的 157
5.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工场手工业的初期繁荣的历史前提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 以人口特别是乡村人口的不断集中和资本的不断积聚为前提 158
6.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应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 158
7.中世纪的行会是在“行业差别”的原则上互相对立的 158
8.中世纪的行会力图用强制的办法防止手工业师傅转化为资本家 158
9.工场手工业把局部劳动转化为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符合以前社会的如下倾向:使手工业变成世袭职业,使它固定为种姓,或使它硬化为行会 159
10.行会竭力抵制商人资本这种与它对立的、惟一自由的资本形式的任何侵入,行会组织排斥了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159
11.产品发展成为商品,是由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不是由同一公社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换引起的 160
12.在中世纪,到处都是农村在政治上榨取城市,城市则是在经济上剥削农村 160
13.在中世纪,农奴制形成社会生产的广阔基础;在行会制度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由公会制度、职业义务、师徒制度等等的观念所决定 160
14.商人对于因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但他并不是自觉的革命者 161
15.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是从原始共产主义中生长起来的马尔克公社,以后的一切同业公会,都是按照马尔克公社的样子建立起来的 161
16.中世纪地方行会的手工业生产使大资本家和终身的雇佣工人不可能存在 161
17.迄今存在过的联合体,实质上都是为经济目的服务的,但是这些目的被意识形态的附带物掩饰和遮盖了 162
(三)高利贷既是封建财富和封建所有制的破坏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的、小农民的生产的破坏者;它对生产条件和生产者的分离是一个有力的因素 162
1.高利贷资本是靠市民(小市民和农民)、骑士、贵族、国君的破产产生的,它有两种作用:第一,它形成独立的货币财产;第二,它把劳动条件占为己有 162
2.高利贷一方面是封建财富和封建所有制的破坏者,另一方面是小资产阶级的、小农民的生产的破坏者 163
3.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时期具有特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对地主放的高利贷,第二是对那些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放的高利贷 163
4.高利贷对于古代的和封建的财富、所有制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破坏和毁灭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 163
5.奴隶主或者封建主陷入高利贷之中的情况下,它对劳动者榨取得更厉害,因为他自己被榨取得更厉害了 163
6.高利贷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生产方式中有革命的作用,但在亚洲仅造成经济的衰落和政治的腐败 164
7.在中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一般的利息率,那时利息率相差很悬殊,关于高利贷的概念差别也很大 164
8.高利贷和商业一样,是剥削已有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创造这种生产方式,它是从外部同这种生产方式发生关系;高利贷资本是在货币索取权的形式上拥有它的一切索取权的 164
9.古代世界的阶级斗争主要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斗争的形式进行的 165
10.高利贷剥削形式在一个社会内占统治地位,就排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在中世纪末期,它又可以成为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165
五 封建社会的国家和法律 166
(一)在中世纪,政治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谁有地,谁就有权有势 166
1.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武装扈从制度使贵族掌握了支配农奴的权力 166
2.中世纪的封建贵族对农奴享有掌握武器的特权 166
3.在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中,政治上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 166
4.在农奴制度下,支配力量是土地 166
5.地主在俄国农业制度中以至整个俄国国家和俄国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条件是占有大量土地 167
(二)中世纪的国家政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始终只有地主—农奴主才被认为是统治者,农奴制农民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167
1.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把中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受封建剥削的根源,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 167
2.在中世纪,农奴制占优势,始终只有地主—农奴主才被认为是统治者,农奴制农民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167
(三)在封建社会,司法职能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封建法规维持地主统治农民的权力 168
1.在中世纪,特权都以私有财产的形式表现出来,私有财产是特权即例外权的类存在 168
2.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 168
3.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 168
4.在封建时代,司法职能和行政职能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 169
5.占有土地的贵族,这时成了农村中惟一的主人,为了将农民的任何抵抗加以扑灭,他们从邦君那里取得了领主审判权 169
6.农奴制国家是维持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机构 169
7.在农奴制度下,“法律”“只”允许农奴主出卖农奴 169
(四)在中世纪,封建贵族保持着军事上的垄断地位,由贵族组成的骑兵是军队的核心 170
1.中世纪的步兵是由封建的家臣侍从和部分农民组成的 170
2.整个中世纪在战术发展方面,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时代;封建制度虽然按其起源来说也是一种军事组织,但本质上却是和一切纪律不相容的 170
3.各地贵族都组成骑兵,他们担任铁甲骑士的勤务,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中的主要兵种;骑兵的这种优势主要不是由于它本身的长处, 而是由于步兵的素质低劣 171
4.在中世纪后期的社会中,尽管封建贵族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但军事上的垄断地位仍然维持着他们的统治 171
5.封建军队的士兵同他们的直接的封建领主的联系要比他们同国王军队指挥部的联系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全国校外艺术课堂新形态示范教材系列 少儿钢琴表演曲集》唐冠祥编著 2019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梅与竹 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李东鹏译;(美国)马克·本德尔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