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189027X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三个实践层面考察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作者认为,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选择应当是“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适度“犯罪化”;兼顾“非犯罪化”;结合“刑罚轻缓化”。“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刑事立法标准不是一个犯罪本质特征决定其他两个特征的“一生二”结构,而是社会危害性与应受刑罚性共同体现犯罪本质的“二生一”结构,而应受刑罚性至少包括责任、权利、公平、预防、手段、成本、人道等因素。刑事司法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受到罪刑法定原则和法治原则的制约,在实体与程序上,至多只有立法授权意义上的司法“非犯罪化”。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政策考察 3

第一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概念界定及概念关系 3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调节犯罪圈的途径 4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划定刑事制裁范围 14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基于刑法实践环节 22

第二章 “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选择根据 28

一、“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哲学根据 30

二、“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法理根据 41

三、“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现实根据 57

第三章 “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政策取向 89

一、“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实践取向 89

二、“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社会取向 114

三、“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应然取向 138

第二部分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立法考察 159

第四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犯罪概念及其结构 159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通行理解 160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理论反思 170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重新解读 176

第五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 190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概念 192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内容 203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223

第六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 238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类别 240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内容 247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顺序 267

第七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 284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地位 284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意义 297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辨析 305

第三部分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司法考察 315

第八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刑法的限制性标准 315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罪刑法定对司法入罪的禁止 316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法治精神对司法出罪的限制 323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刑法文本对司法解释的约束 351

第九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刑事诉讼法的标准 366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余地 367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规定 373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前提 384

第十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罪疑的司法处理标准 389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案件存疑的几种类型 391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事实存疑的司法处理 397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法律存疑的司法处理 403

参考文献 413

后记 467

返回顶部